第一节 舌先兆的理论基础
舌为心之苗,心气通于舌,如《灵枢·脉度》篇说:“心气通于舌,心和则舌能知五味矣。”《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心主舌”,“在窍为舌”《千金方》:“舌主心脏,热即应舌生疮裂破,引唇揭赤。”(卷六上·舌病第四)皆可说明舌与心的相关性。
此外,舌还与脾,肾等经脉有直接联系,如足少阴肾经“挟舌本”,足太阴脾经“连舌本,散舌下。”经别和经筋方面,手少阴之别“系舌本”,足太阳之筋“结于舌本”,手少阳经筋“入系舌本”。通过口唇和舌间接联系的有足厥阴肝经“环唇内”,《灵枢·经脉》:“肝者,筋之合也,筋者,聚于阴器而脉络于舌本也。”足阳明胃经“挟口还唇”,手阳明大肠经“还出挟口”,手太阳小肠经“循咽”。其他,任、督、冲脉等其经脉亦经过口唇,有些经络还通过表里关系与口舌相通应。因此,舌有“无脉不通于舌”之说,足以表明舌与诸经百脉的密切关系。
舌与脏腑的关系亦十分密切,其中尤与心脾为甚。以心而言,舌为心窍,刘完素承《内经》之后,提出舌有窍论,所谓窍,并非肉眼所见才为窍,不仅指舌端味蕾上的孔窍,亦指内藏与外象之间的一种通道,即一种内在联系。舌为心窍主要体现在心司舌体的运动,心神有病则舌运不灵,如《素问·脉要精微论》说:“心脉搏坚而长,当病舌卷不能言。”此外,心为火脏,又主血脉,故《灵枢·经脉》曰:“脉不荣则肌肉软,肌肉软则舌萎。”舌为脉络汇聚之处,故舌质的变化与心的病理息息相关,因此心脉有病,首先披露于舌络。
以脾胃而言,脾足太阴之脉“连舌本,散舌下”脾主肌肉,舌为肌体,故舌与脾密切相关,如《灵枢·经脉》说:“脾足太阴之脉……是动则病舌本强,”因此有“舌为脾之外候”之说。舌又为胃之外候,苔源于胃,由胃气薰蒸而成,然五脏皆禀气于胃,故借助舌苔可诊五脏的虚实寒热,故《灵枢·邪气脏腑病形》曰:“其浊气出于胃,走唇舌而为味。”因此,舌的改变不仅是某一脏腑的改变,而是脏腑系列病变的显露。
一般而言,舌诊比脉诊更为可靠,脉诊可因情绪,寒热真假而变化无定,舌诊则不受情绪影响,也不易出现假象,因此舌诊是比较可靠的诊断依据。故也可以说舌是一个外露的内脏。
舌是人体反应最灵敏的一个器官,舌粘膜是体内细胞氧化代谢最活跃的场所,因此,人体各系统疾病均能在舌上最灵敏地反映出来故有“舌之改变,常伴有系统之紊乱”之说。其中,尤以舌质的变化最能反映疾病,舌色是脏腑本色的反映。因舌质色泽的变化与气血的运行及盈亏有关,现代医学认为与血液流速,血液粘稠度及血管的舒缩,血液的量有关。舌苔乃胃气薰蒸而成,故受脾胃的运化,清浊升降的影响较大。以现代医学而言,舌苔的厚薄或剥脱取决于舌乳头的状况,舌乳头萎缩则舌苔剥脱,舌乳头角化的上皮细胞分化过多不脱落则舌苔变厚。
由于舌质与全身气血的关系较大,因此,舌质比较反映身体全局的病变,与舌苔相对而言,舌质多提示正气虚的征兆。舌苔与脾胃休戚相关,舌苔反映的则并非都是整个全局病变,并且多反应邪气之实。前贤所言“辨舌质可诀五藏之虚实,视舌苔可察六淫之浅深”甚是。下面附全舌分经应脏腑图。

- 舌先兆的理论基础《中医疾病预测》
- 舌下珠《喉科指掌》
- 舌先兆的临床意义《中医疾病预测》
- 舌下珠《中医词典》
- 舌先兆——舌相学《中医疾病预测》
- 舌下重生小舌《喉舌备要秘旨》
- 舌形《中医词典》
- 舌下肿痛《奇效简便良方》
- 舌血秘方《华佗神方》
- 舌下肿痛《喉舌备要秘旨》
- 舌蕈《中医词典》
- 舌下痈《喉科指掌》
- 舌蕈《喉舌备要秘旨》
- 舌下痈《中医词典》
- 舌咽、迷走、副及舌下神经损害《神经精神疾病诊断学》
- 舌下穴《中医词典》
- 舌咽神经《人体解剖学》
- 舌下痰包门主论《疡医大全》
- 舌咽神经(图10-20、21)《人体解剖学》
- 舌下痰包《奇效简便良方》
- 舌咽神经痛《默克家庭诊疗手册》
- 舌下痰包《喉舌备要秘旨》
- 舌岩《中医名词词典》
- 舌下神经《人体解剖学》
- 舌岩《中医词典》
- 舌下神经《人体解剖学》
- 舌岩《马培之医案》
- 舌下囊肿《口腔科学》
- 舌厌《中医词典》
- 舌下囊肿《临床激光治疗学》
- 舌喑《医学纲目》
《中医疾病预测》
- 杨力(着)
- 自序
- 篇一 总论
- 第一章 导论
- 第二章 中医疾病预测的理论基础
- 第三章 中医先兆证特点
- 第四章 中医先兆证规律
- 第五章 中医先兆证表现形式
- 第六章 潜病与先兆
- 第七章 辨病与潜病
- 第八章 全息先兆
- 第九章 六淫先兆
- 第十章 体质先兆
- 第十一章 遗传与潜病
- 第十二章 同源与潜病
- 第十三章 病态平衡与潜病
- 第十四章 心理先兆
- 第十五章 气象先兆
- 篇二 人体相学
- 第十六章 颅面先兆——颅面相学
- 第十七章 目先兆——目相学
- 第十八章 人中先兆——人中相学
- 第十九章 耳先兆——耳相学
- 第二十章 皮纹先兆——手相学、足相学
- 第二十一章 络纹先兆——络纹相学
- 第二十二章 经络先兆——经络相学
- 第二十三章 皮肤先兆——皮肤相学
- 第二十四章 胸膺先兆——胸膺相学
- 第二十五章 虚里先兆——虚里相学
- 第二十六章 腰背先兆——腰背相学
- 第二十七章 魄门(肛)先兆——肛门相学
- 第二十八章 腹先兆——腹相学
- 第二十九章 脐先兆——脐相学
- 第三十章 脉先兆——脉相学
- 第三十一章 舌先兆——舌相学
- 篇三 分泌物信号学
- 篇四 先露症状预兆学
- 第四十章 味预兆
- 第四十一章 食欲预兆
- 第四十二章 性欲预兆
- 第四十三章 睡欲预兆
- 第四十四章 嗅预兆
- 第四十五章 音声预兆
- 第四十六章 疲乏预兆
- 第四十七章 消瘦预兆
- 第四十八章 肥胖预兆
- 第四十九章 头症预兆
- 第五十章 咽痛预兆
- 第五十一章 皮肤异常预兆(含斑疹预兆)
- 第五十二章 痒预兆
- 第五十三章 麻木预兆
- 第五十四章 喘息预兆
- 第五十五章 呕恶哕预兆
- 第五十六章 手足厥冷预兆
- 第五十七章 发热预兆
- 第五十八章 出血预兆
- 第五十九章 瘀预兆
- 篇五 内科疾病先兆学
- 第六十章 心系病先兆
- 第一节 概述
- 第二节 真心痛(冠心病)先兆
- 第三节 怔忡(病毒性心肌炎)先兆
- 第四节 胎心病(先天性心脏病)先兆
- 第五节 肝心病(高血压性心脏病)先兆
- 第六节 惊悸(心脏神经官能症)先兆
- 第七节 脉律失常(心律失常)先兆
- 第八节 胸痹(肺源性心脏病)先兆
- 第九节 心痹(风湿性心脏病)先兆
- 第六十一章 肝系病先兆
- 第六十二章 脾系病先兆
- 第六十三章 肺系病先兆
- 第六十四章 肾系病先兆
- 第六十五章 精神病先兆
- 第一节 精神病先兆意义
- 第二节 精神病先兆潜证
- 第三节 精神分裂症先兆
- 第四节 躁狂抑郁性精神病先兆
- 第五节 神经官能症先兆
- 第六节 更年期精神病先兆
- 第七节 老年性精神病与脑动脉硬化性精神障碍先兆
- 第八节 病态人格先兆
- 第九节 颅脑损伤后精神障碍先兆
- 第十节 儿童精神病先兆
- 第六十六章 内分泌系统疾病先兆
- 第一节 概述
- 第二节 脑垂体前叶功能减退症(命火衰微证)先兆
- 第三节 脑垂体前叶功能亢进症先兆
- 第四节 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肾阳虚衰证)先兆
- 第五节 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症(相火亢盛证)先兆
- 第六节 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先兆
- 第七节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先兆
- 第八节 性腺功能减退症——更年期综合征先兆
- 第六十七章 神经系统疾病先兆
- 第六十八章 结缔组织性疾病先兆
- 第六十九章 造血系统疾病先兆
- 第七十章 爱滋病先兆
- 篇六 妇、儿科疾病先兆
- 篇七 急症先兆学(包括内科急症及急腹症先兆)
- 篇八 癌先兆学
- 第八十六章 概论
- 第八十七章 胃癌先兆
- 第八十八章 肺癌先兆
- 第八十九章 肝癌先兆
- 第九十章 乳腺癌先兆
- 第九十一章 食管癌先兆
- 第九十二章 血癌先兆
- 第九十三章 大肠癌先兆
- 第九十四章 宫颈癌先兆
- 第九十五章 皮肤癌先兆
- 第九十六章 膀胱癌先兆
- 第九十七章 鼻咽癌先兆
- 第九十八章 前列腺癌先兆
- 第九十九章 甲状腺癌先兆
- 第一○○章 胰腺癌先兆
- 第一○一章 恶性淋巴瘤先兆
- 第一○二章 阴茎癌先兆
- 第一○三章 卵巢癌先兆
- 第一○四章 子宫肌瘤先兆
- 第一○五章 儿童癌先兆
- 篇九 早衰先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