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舌先兆的理论基础

《中医疾病预测》书籍目录

舌为心之苗,心气通于舌,如《灵枢·脉度》篇说:“心气通于舌,心和则舌能知五味矣。”《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心主舌”,“在窍为舌”《千金方》:“舌主心脏,热即应舌生疮裂破,引唇揭赤。”(卷六上·舌病第四)皆可说明舌与心的相关性。

此外,舌还与脾,肾等经脉有直接联系,如足少阴肾经“挟舌本”,足太阴脾经“连舌本,散舌下。”经别和经筋方面,手少阴之别“系舌本”,足太阳之筋“结于舌本”,手少阳经筋“入系舌本”。通过口唇和舌间接联系的有足厥阴肝经“环唇内”,《灵枢·经脉》:“肝者,筋之合也,筋者,聚于阴器而脉络于舌本也。”足阳明胃经“挟口还唇”,手阳明大肠经“还出挟口”,手太阳小肠经“循咽”。其他,任、督、冲脉等其经脉亦经过口唇,有些经络还通过表里关系与口舌相通应。因此,舌有“无脉不通于舌”之说,足以表明舌与诸经百脉的密切关系。

舌与脏腑的关系亦十分密切,其中尤与心脾为甚。以心而言,舌为心窍,刘完素承《内经》之后,提出舌有窍论,所谓窍,并非肉眼所见才为窍,不仅指舌端味蕾上的孔窍,亦指内藏与外象之间的一种通道,即一种内在联系。舌为心窍主要体现在心司舌体的运动,心神有病则舌运不灵,如《素问·脉要精微论》说:“心脉搏坚而长,当病舌卷不能言。”此外,心为火脏,又主血脉,故《灵枢·经脉》曰:“脉不荣则肌肉软,肌肉软则舌萎。”舌为脉络汇聚之处,故舌质的变化与心的病理息息相关,因此心脉有病,首先披露于舌络。

以脾胃而言,脾足太阴之脉“连舌本,散舌下”脾主肌肉,舌为肌体,故舌与脾密切相关,如《灵枢·经脉》说:“脾足太阴之脉……是动则病舌本强,”因此有“舌为脾之外候”之说。舌又为胃之外候,苔源于胃,由胃气薰蒸而成,然五脏皆禀气于胃,故借助舌苔可诊五脏的虚实寒热,故《灵枢·邪气脏腑病形》曰:“其浊气出于胃,走唇舌而为味。”因此,舌的改变不仅是某一脏腑的改变,而是脏腑系列病变的显露。

一般而言,舌诊比脉诊更为可靠,脉诊可因情绪,寒热真假而变化无定,舌诊则不受情绪影响,也不易出现假象,因此舌诊是比较可靠的诊断依据。故也可以说舌是一个外露的内脏。

舌是人体反应最灵敏的一个器官,舌粘膜是体内细胞氧化代谢最活跃的场所,因此,人体各系统疾病均能在舌上最灵敏地反映出来故有“舌之改变,常伴有系统之紊乱”之说。其中,尤以舌质的变化最能反映疾病,舌色是脏腑本色的反映。因舌质色泽的变化与气血的运行及盈亏有关,现代医学认为与血液流速,血液粘稠度及血管的舒缩,血液的量有关。舌苔乃胃气薰蒸而成,故受脾胃的运化,清浊升降的影响较大。以现代医学而言,舌苔的厚薄或剥脱取决于舌乳头的状况,舌乳头萎缩则舌苔剥脱,舌乳头角化的上皮细胞分化过多不脱落则舌苔变厚。

由于舌质与全身气血的关系较大,因此,舌质比较反映身体全局的病变,与舌苔相对而言,舌质多提示正气虚的征兆。舌苔与脾胃休戚相关,舌苔反映的则并非都是整个全局病变,并且多反应邪气之实。前贤所言“辨舌质可诀五藏之虚实,视舌苔可察六淫之浅深”甚是。下面附全舌分经应脏腑图。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中医疾病预测》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中医疾病预测》书籍目录
  1. 舌先兆的理论基础《中医疾病预测》
  2. 舌下珠《喉科指掌》
  3. 舌先兆的临床意义《中医疾病预测》
  4. 舌下珠《中医词典》
  5. 舌先兆——舌相学《中医疾病预测》
  6. 舌下重生小舌《喉舌备要秘旨》
  7. 舌形《中医词典》
  8. 舌下肿痛《奇效简便良方》
  9. 舌血秘方《华佗神方》
  10. 舌下肿痛《喉舌备要秘旨》
  11. 舌蕈《中医词典》
  12. 舌下痈《喉科指掌》
  13. 舌蕈《喉舌备要秘旨》
  14. 舌下痈《中医词典》
  15. 舌咽、迷走、副及舌下神经损害《神经精神疾病诊断学》
  16. 舌下穴《中医词典》
  17. 舌咽神经《人体解剖学》
  18. 舌下痰包门主论《疡医大全》
  19. 舌咽神经(图10-20、21)《人体解剖学》
  20. 舌下痰包《奇效简便良方》
  21. 舌咽神经痛《默克家庭诊疗手册》
  22. 舌下痰包《喉舌备要秘旨》
  23. 舌岩《中医名词词典》
  24. 舌下神经《人体解剖学》
  25. 舌岩《中医词典》
  26. 舌下神经《人体解剖学》
  27. 舌岩《马培之医案》
  28. 舌下囊肿《口腔科学》
  29. 舌厌《中医词典》
  30. 舌下囊肿《临床激光治疗学》
  31. 舌喑《医学纲目》

《中医疾病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