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指络先兆
指络为经络系统的孙络部分,为初病入络的重要观察哨所,指纹的浮沉长短和色泽的变化,无不为内脏气血盛衰的信号,尤其在儿科更可作为心肺吉凶的预兆。指络与内脏的相关性,目前正愈来愈引起人们的兴趣……
一、指络先兆的理论基础
指络诊是诊察手指食指的络脉,手指食指部位是手阳明大肠经的起源部位,又有手太阴肺经的分支循行于此,以及手阳明经筋所出,因此亦为气血较为集中的部位,加之小儿皮肤嫩薄,所以指纹较为显露易诊,近代有人用解剖学观察,指出食指部位的指掌侧静脉注汇于头静脉。证实了食指络脉的诊察价值。
近代医学同样认为手指能及早反映整体,如伦敦皇家学院医学系的科学家发现,人的肢体末端的供血量是随着血液中某些激素水平的变化而上下波动的,这些激素对肢体末端的血流量,以及血管对体温的反应性变化,均有明显的影响。韦伯还报道,将有一种用综合手法预测排卵期的装置问世,它不仅测量妇女清晨的体温,而且每日测定流经手指的血流量,以便确实可靠地对育龄妇女进行生育指导。这些皆表明了指络和人体内部是密切相关的,通过指络能预测内脏的状况。
二、指络诊先兆的临床意义
指络诊是手的食指络纹,主要用于小儿,由于小儿皮肤较薄,食指络脉比较显露之故。指纹络诊渊源于我国先秦时期的《黄帝内经》,是《黄帝内经》诊鱼际络法的发展,指纹诊法曾记载于唐代王超的《水镜图诀》(此书已佚),以后《普济本事方》亦有较为详细的记载。指络诊是将小儿食指的第一节横纹命名为风关,第二节命名为气关,第三节命名为命关,对三岁以内皆适用。
指纹主要观察其色泽、长短及形状的变化,预报寒热虚实与吉凶。
(一)指纹色泽变化兆吉凶
指纹色青而白多预报寒证,色红紫预报热证,色黑则每每为病危的凶兆。如指纹发青是小儿惊风之先兆,指纹发黑是血络闭郁、为病危笃之凶兆,指纹色樱红是中毒的警报。另外,若指纹纯青纯黑,推之不动则示血已死也,神昏不知人。指纹色白示疳病,《医宗金鉴》总结为:“红属伤寒、黄属伤脾,黑色中恶,青主惊风,白主疳症”。据报道,先天性心脏病小儿指纹青紫与青色比例较高,占总数的60%。小儿指纹色泽加深变紫为静脉压高所致,静脉血内还原血红蛋白增加,缺氧较重,常为肺炎、心衰的征兆,说明指纹色深滞者多警报预后不良。
(二)指纹浮沉长短报死生
指纹的浮沉与长短变化,在预报死生方面有很大的实践意义,临床上指纹色深沉滞、推之不移是病深重笃之危候,如心衰心力不运多有此兆。指纹浮淡无根亦提示预后不良,可为浮阳不敛、亡阳之端倪。此外,指纹的长短位置尤有预报意义,中医传统认为指纹由虎口达风关、气关、夺命关直射指尖,是危险信号,称为“透关射甲”,提示病情恶化。
(三)指纹形态异常的预报意义
《小儿推拿广义》提出小儿指纹形只有49形,但指纹形态大多为先天而定,后天改变不多,因此纹形对疾病的预报作用不是很大。但也有一定的价值,一般而言,纹形短直而分叉少主吉,纹形弯而长,分叉多主凶,纹态奇异有时可主怪病。
纹形的粗细也颇有预报价值,如指纹怒张多提示气血郁滞(可见静脉压升高,静脉郁血),往往伴有色紫和透关射甲,临床上多为心衰的预兆,而纹形空虚色淡又为亡血、气脱之凶候。(据《四诊诀微》)。

- 指络先兆《中医疾病预测》
- 指留《中医词典》
- 指迷茯苓丸《医宗金鉴》
- 指节图《灸法秘传》
- 指迷茯苓丸《删补名医方论》
- 指节生疮《奇效简便良方》
- 指迷茯苓丸《医方考》
- 指节断落《古今医统大全》
- 指迷茯苓丸《时方歌括》
- 指节《中医词典》
- 指迷七气汤《仁术便览》
- 指间关节脱位《中医伤科按摩学》
- 指明火穴《幼幼集成》
- 指间关节扭挫伤《手穴手纹诊治》
- 指目《中医名词词典》
- 指甲诊断的应用《百病自测》
- 指目《中医词典》
- 指甲诊病方法《百病自测》
- 指南《医医小草》
- 指甲诊病的组织形态《百病自测》
- 指南赋《冯氏锦囊秘录》
- 指甲诊病《百病自测》
- 指南赋《小儿推拿广意》
- 指甲癣《手穴手纹诊治》
- 指捻《中医词典》
- 指甲脱落秘方《华佗神方》
- 指掐商阳治急惊《三十年临证经验集》
- 指甲脱落《中医词典》
- 指切押手法《中医词典》
- 指甲解《医学衷中参西录》
- 指三关《中医词典》
《中医疾病预测》
- 杨力(着)
- 自序
- 篇一 总论
- 第一章 导论
- 第二章 中医疾病预测的理论基础
- 第三章 中医先兆证特点
- 第四章 中医先兆证规律
- 第五章 中医先兆证表现形式
- 第六章 潜病与先兆
- 第七章 辨病与潜病
- 第八章 全息先兆
- 第九章 六淫先兆
- 第十章 体质先兆
- 第十一章 遗传与潜病
- 第十二章 同源与潜病
- 第十三章 病态平衡与潜病
- 第十四章 心理先兆
- 第十五章 气象先兆
- 篇二 人体相学
- 第十六章 颅面先兆——颅面相学
- 第十七章 目先兆——目相学
- 第十八章 人中先兆——人中相学
- 第十九章 耳先兆——耳相学
- 第二十章 皮纹先兆——手相学、足相学
- 第二十一章 络纹先兆——络纹相学
- 第二十二章 经络先兆——经络相学
- 第二十三章 皮肤先兆——皮肤相学
- 第二十四章 胸膺先兆——胸膺相学
- 第二十五章 虚里先兆——虚里相学
- 第二十六章 腰背先兆——腰背相学
- 第二十七章 魄门(肛)先兆——肛门相学
- 第二十八章 腹先兆——腹相学
- 第二十九章 脐先兆——脐相学
- 第三十章 脉先兆——脉相学
- 第三十一章 舌先兆——舌相学
- 篇三 分泌物信号学
- 篇四 先露症状预兆学
- 第四十章 味预兆
- 第四十一章 食欲预兆
- 第四十二章 性欲预兆
- 第四十三章 睡欲预兆
- 第四十四章 嗅预兆
- 第四十五章 音声预兆
- 第四十六章 疲乏预兆
- 第四十七章 消瘦预兆
- 第四十八章 肥胖预兆
- 第四十九章 头症预兆
- 第五十章 咽痛预兆
- 第五十一章 皮肤异常预兆(含斑疹预兆)
- 第五十二章 痒预兆
- 第五十三章 麻木预兆
- 第五十四章 喘息预兆
- 第五十五章 呕恶哕预兆
- 第五十六章 手足厥冷预兆
- 第五十七章 发热预兆
- 第五十八章 出血预兆
- 第五十九章 瘀预兆
- 篇五 内科疾病先兆学
- 第六十章 心系病先兆
- 第一节 概述
- 第二节 真心痛(冠心病)先兆
- 第三节 怔忡(病毒性心肌炎)先兆
- 第四节 胎心病(先天性心脏病)先兆
- 第五节 肝心病(高血压性心脏病)先兆
- 第六节 惊悸(心脏神经官能症)先兆
- 第七节 脉律失常(心律失常)先兆
- 第八节 胸痹(肺源性心脏病)先兆
- 第九节 心痹(风湿性心脏病)先兆
- 第六十一章 肝系病先兆
- 第六十二章 脾系病先兆
- 第六十三章 肺系病先兆
- 第六十四章 肾系病先兆
- 第六十五章 精神病先兆
- 第一节 精神病先兆意义
- 第二节 精神病先兆潜证
- 第三节 精神分裂症先兆
- 第四节 躁狂抑郁性精神病先兆
- 第五节 神经官能症先兆
- 第六节 更年期精神病先兆
- 第七节 老年性精神病与脑动脉硬化性精神障碍先兆
- 第八节 病态人格先兆
- 第九节 颅脑损伤后精神障碍先兆
- 第十节 儿童精神病先兆
- 第六十六章 内分泌系统疾病先兆
- 第一节 概述
- 第二节 脑垂体前叶功能减退症(命火衰微证)先兆
- 第三节 脑垂体前叶功能亢进症先兆
- 第四节 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肾阳虚衰证)先兆
- 第五节 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症(相火亢盛证)先兆
- 第六节 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先兆
- 第七节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先兆
- 第八节 性腺功能减退症——更年期综合征先兆
- 第六十七章 神经系统疾病先兆
- 第六十八章 结缔组织性疾病先兆
- 第六十九章 造血系统疾病先兆
- 第七十章 爱滋病先兆
- 篇六 妇、儿科疾病先兆
- 篇七 急症先兆学(包括内科急症及急腹症先兆)
- 篇八 癌先兆学
- 第八十六章 概论
- 第八十七章 胃癌先兆
- 第八十八章 肺癌先兆
- 第八十九章 肝癌先兆
- 第九十章 乳腺癌先兆
- 第九十一章 食管癌先兆
- 第九十二章 血癌先兆
- 第九十三章 大肠癌先兆
- 第九十四章 宫颈癌先兆
- 第九十五章 皮肤癌先兆
- 第九十六章 膀胱癌先兆
- 第九十七章 鼻咽癌先兆
- 第九十八章 前列腺癌先兆
- 第九十九章 甲状腺癌先兆
- 第一○○章 胰腺癌先兆
- 第一○一章 恶性淋巴瘤先兆
- 第一○二章 阴茎癌先兆
- 第一○三章 卵巢癌先兆
- 第一○四章 子宫肌瘤先兆
- 第一○五章 儿童癌先兆
- 篇九 早衰先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