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节 颈椎病先兆
每当变换头位,如低头或后仰时出现短暂的眩晕、并伴有不明原因的指麻时,首先应警惕颈椎病隐患。但颈椎病是一个极为复杂的颈椎综合征,其先兆信号当然不会如此单纯……
一、概 言
颈椎病又称颈椎综合征,是中、老年人常见病、多发病,近年有增高趋势,对中老年人威胁较大。对从事低头位伏案工作者的危害尤甚。如脑力劳动者、书写工作者、打字员、会计、绘画、绘图、修理、缝纫、检验工作者等发病率都相当高,因此早期发现先兆,争取早期治疗,对本病有重要意义。
颈椎病是颈椎间盘、关节、韧带等组织的退行性变化,肾虚督脉空是为主要内因,风寒、劳损、外伤往往为本病诱因。由于临床以颈神经根、脊髓、椎动脉及颈部的交感神经受刺激和被压迫表现的综合症状为特征,故又称为颈椎综合征。
二、颈椎病主要病理
(一)椎间盘退化变性
颈椎病的病变主要为椎间盘退化变性,包括髓核、纤维环和软骨板的长期慢性病迹龋裕担恕巾改变,尤其因纤维环组织的变性,形成裂隙致脱水变性的髓核脱出,从而造成对颈神经根的压迫最为突出。由于椎间盘的变性,纤维环弹性降低,承受不住椎体之间中心重力而向椎管突出。突出部分可以发生增生,甚至钙化、骨化成为骨刺,从而导致椎管狭窄、变形,及椎间孔变细,引起一系列压迫症状。主要为脊髓、和颈部神经、血管受压,并发生继发性病变,如脑供血不良,肢体感觉运动障碍等。
(二)椎体代偿性肥大增生
由于椎间盘的退行性变化,椎体之间失去保护性支撑,椎体为适应重力的增大发生代偿性增生,主要表现为椎体边缘的唇样骨性增生、突出,从而使椎管、椎孔进一步变窄,加重了对脊髓、及脊神经、血管的刺激和压迫,使颈椎病进一步加重。
(三)椎间孔(管)变窄
由于椎管狭窄,使脊髓的血管,神经受压,造成脊髓及脊椎关节的供血不良,回血受阻。致脊髓及脊椎关节的营养发生障碍,更加速了颈椎的退化变性。并形成恶性循环,逐渐演变成为不可逆性的颈椎病。
(四)脊髓变性
由于脊髓长期受压,逐渐发生变性、退化,甚至形成空洞,严重影响脊髓功能,导致肢体感觉、运动功能障碍。
(五)椎动脉、脊神经根、颈交感神经受压迫发生病变
由于突出于椎管(孔)的骨增生物及变性椎间组织的压迫和刺激,椎动脉可发生扭曲,脊神经根发生变性,颈交感神经受到刺激而功能失调,从而导致一系列的内脏及肢体的继发性病变。
总之,颈椎病的主要病变为椎间盘组织的退行性变化导致椎间盘失去支撑椎体的作用,并且因不能承受中心重力而向椎管膨出。日久钙化、骨化,造成椎管狭窄,致脊髓、脊神经根及血管受压迫,从而引起一系列症状。
三、颈椎病病因病机
(一)肝肾亏损
颈椎病的主要病根在椎间盘组织,椎间盘在中医属骨,骨主于肾。如《素问·宣明五气篇》说:“肾主骨”。《灵枢·五色》曰:“肾合骨也”。《素问·六节脏象论》亦说:“其充在骨”。《素问·四时刺逆从论》曰:“肾主身之骨髓”说明骨的生理与肾密切相关。脊柱涉及到脑髓,根据“肾生骨髓”(《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及脑为髓海理论,脊柱为藏脊髓神经之处,故与肾的关系更为相关。临床上颈椎病与肾虚确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肾亏往往导致颈椎病眩晕的发作,故《灵枢·髓海》所说:“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目无所见”可见一斑。
(二)督脉空虚
颈椎病和督脉的关系也很大,督脉行脊里、经气贯于脊中,入络脑,故督脉为病必然反映于脊柱。如《素问·骨空论》曰:“督脉为病,脊强反折”,《难经》亦曰:“督脉为病,脊强为厥”。
(三)太阳经输不利
足太阳膀胱经挟脊而行,下抵腰中,上从巅入络脑,与脊柱的关系也最密切。故感受风寒,太阳经输不利,营卫失和也是本病的常见因素之一。
(四)痰浊壅阻
由于痰浊壅阻,致动脉硬化引起颈椎营养代谢障碍,是颈椎病的重要内因。
(五)颈部感受风寒、七情郁结、劳损
感受风寒、郁思恚结、低头劳损皆可导致颈椎的气血运行受障,亦是导致颈椎病的重要因素。尤其劳损,长期伏案工作,导致颈椎的长期超负荷体位,使颈椎营养机制障碍从而引起椎间盘退行性病变而产生颈椎病。
(六)枕头过高、睡眠姿势不良及外伤、炎症是导致本病的因素之一 目前,青少年出现颈椎病也不乏其例,提示颈椎病的病因病机可能还有更复杂的机制。
四、颈椎病分型
颈椎病因脊髓、脊神经根、椎动脉、颈交感神经受压的不同表现而分为四型:
(一)颈型颈椎病
本型为颈椎病的早期阶段,颈椎椎间盘已开始退行性病变,但尚未达到椎管狭窄的程度,症状较轻而不典型,主要表现为反复落枕、头颈不适、肩臂疼痛等症。
(二)神经根型颈椎病
此型发病率最高,对中老年人威胁最大,主要和受寒、劳损、长期低头工作或久卧高枕有密切关系。主要病变为椎间盘退化、变性,椎间盘突出,椎间孔变窄、颈神经根受压。主要症状为头痛、肢麻、及头晕。
(三)交感神经型颈椎病
该型主要为颈椎退行性病变,导致颈部交感神经受刺激而出现的病症。本型的发生机制与七情郁结有很大关系,症状繁杂。主要表现为交感神经“上象限”区域受累,而出现的头部、五官、汗腺、血管及内脏的一系列综合征。
(四)椎动脉型颈椎病
本型主要病变为椎间盘退行性病变,突出管腔,钩椎关节增生,椎动脉受庄之故。主要为脑底部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致脑供血不良,主要症状为眩晕、头痛,严重者可发生猝倒。此外还可伴有口麻,一过性失语及一过性眼蒙等症。本型多与动脉硬化病有关。
(五)脊髓型颈椎病
本型主要病变为椎间盘变性突出,导致脊髓受压或交感神经受刺激,脊髓血管舒缩障碍等,引起脊髓供血不良,变性坏死,甚至形成空洞。主要症状为下肢发麻、甚至瘫痪、二便失禁、性功能障碍。又由于支配下肢运动的神经纤维排列在脊髓的外层,比支配上肢运动的神经纤维偏外,故当脊髓受压时,首先受害。因此,脊髓型颈椎病,下肢运动障碍必然首先出现。
五、颈椎病先兆
1.反复出现“落枕”,一过性颈部发僵,常为早期颈型颈椎病警号。
2.改变头位时出现头颈隐痛并伴有不明原因的指胀、指麻,则往往为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早期信号。
3.转动头位时出现头部轻微不适,或极短暂的眩晕,往往为椎动脉型颈椎病早期先兆。
4.出现头痛、头晕、颈部不适并伴有不明原因的眼、鼻、耳的刺激症状,则应考虑为交感神经型颈椎病先兆。
5.如呈现不明原因的下肢麻木、无力、步履蹒跚,以及颈部疼痛、排便无力,就应考虑脊髓型颈椎病潜匿的可能。
六、颈椎病典型症状
(一)颈椎关节及其周围组织受压症状
由于椎间盘退化变性不能承受头部重力的压迫,使椎体、颈椎关节及其周围韧带、软组织的负荷加重,从而出现代偿性增生。表现症状为颈部发紧、僵硬、转动不灵、甚至疼痛,并波及肩部以及反复落枕。
(二)颈神经根压迫症状
转动头部、或头部负重时,出现颈部疼痛或向一侧上肢放射疼痛,并出现一侧或双侧上肢皮肤感觉异常和无力。
(三)椎动脉压迫症状
头部向一侧转动时,出现眩晕、恶心、甚至猝倒,平时可有一侧肢麻或头痛。
(四)颈交感神经刺激症状
主要累及受颈部交感神经支配的心、眼、汗腺、血管等部位,表现为眼睑下垂、瞳孔缩小、眼球下陷、心跳加速、肢端发凉、面部潮红、汗多或无汗,或恶心呕吐等。
(五)脊髓压迫症状
先出现下肢行走不灵活,继则上、下肢行动不便,步履不稳,并伴有感觉障碍及肌肉萎缩,重则出现瘫痪及感觉消失。
七、颈椎病的诊断
(一)X线检查
X线检查是颈椎病诊断的重要依据。
颈椎病X线特征:
1.颈椎肥大 椎体前后缘骨质增生,骨唇形成,并向椎间孔突出。
2.椎间孔(管)变窄 有骨质长入。
3.椎间盘退化 变窄、钙化。
(二)体征检查
1.头部叩击试验 检验者左手平放于患者头部,以右手轻击左手,如出现颈部疼痛并向上肢放射则为阳性,提示脊神经根受压。
2.头颈改换姿势试验 即令病人作低头、仰头、转头试验,如迅速出现头晕、恶心、目眩或肩痛肢麻,即为阳性,提示椎动脉受压。
3.神经检查 包括对病人的皮肤感觉、温度、握力、手指挟纸能力、肢体运动能力等检查。
4.头部拔伸试验 检查者抱住患者头部作垂直性的轻提,颈椎关节受压顿减,患者感到颈痛及上肢痛减轻为阳性。
(三)脑血流图检查
有助于椎动脉型颈椎病的诊断。
八、颈椎病鉴别诊断
(一)与美尼尔氏病鉴别
颈椎病,尤其是椎动脉型颈椎病与美尼尔氏病很易混淆。二者同样有眩晕、头痛、恶心、复视、眼震、耳鸣等症,且神志都很清楚。但美尼尔氏病的发作与头位体位的改变无关,且耳力障碍较为明显,是这两病的主要鉴别点。颈椎病则有颈椎X线的颈椎病特征,因此两者并不难鉴别。另外美尼尔氏病属于内耳性眩晕,病的根源在于内耳,由于迷路血管神经失调,引起淋巴循环障碍,致内耳积水,耳压增高所致。因此,必然以听力障碍如耳鸣、耳蒙、耳聋为早期先兆,且听力障碍的程度随着发作次数的增高而加剧。
(二)与肩周炎鉴别
肩周炎是肩关节及其周围组织的退行性病变,常发生于中老年人,女性的发病率较高。发病原因与受寒、劳损及外伤有关、并和激素失调有一定关系。由于有肩颈不适及上肢麻木、疼痛,而与颈椎病有类似之处,主要应与颈型颈椎病相鉴别。但该病的疼痛重点在肩周部,且无头颈转动加重的特征,X线也无颈椎肥大征兆。
(三)与脊髓空洞症鉴别
该病为脊髓颈胸段的脊髓慢性进行性病变,严重时有脊髓空洞形成故名。由于与脊髓型颈椎病有相似之处,故应与之鉴别。
脊髓空洞症起病较早,多数在中年以前,症状多出现在上肢,呈脊髓节段性分布的感觉异常,即长手套式、褂式的分离性感觉异常。X线检查可见颅颈部畸形改变及脊柱病变,但无颈椎病病变特征。
脊髓型颈椎病也可引起上肢感觉障碍,但X线检查有颈椎肥大改变。且年龄出现较晚,可作鉴别。
九、颈椎病阻截治则
(一)治疗总则
1.滋益肝肾 颈椎病是发生在颈椎及其椎间组织的慢性进行性病变,肝肾亏损于内,致筋骨失荣是其本;风寒络滞,痰凝血瘀是其标。根据中医肾主骨、肝主筋的原理,以及本病多发生于中老年人,中老年人肝肾已渐亏,故本病的治疗不能忽视肝肾亏虚病迹龋裕担恕巾。因此滋肝益肾填精补髓,改善椎骨的营养,延缓退化是本病治疗的根本原则。
2.强督充脉 颈椎为督脉太阳经以及诸经所系,乃一身经络之枢纽。故驱风散寒、疏利经络,充益督脉又是本病的重要辅助治疗原则,对颈型颈椎病尤显必要。
3.豁痰化瘀 颈椎有丰富的血管,关系着脑部的供血。故豁痰驱脂、活血化瘀也是本病的重要兼治原则,对椎动脉型有动脉硬化者尤其重要。
4.舒畅情志 颈椎是大脑的门户,有丰富的血管神经,和大脑相关。故七情不畅,易影响颈部的血管神经而累及于脑,因此舒肝解郁、调达七情是本病的治则之一,尤其对交感型颈椎病最为适宜。
(二)颈椎病阻截治疗方药
1.颈椎病方Ⅰ号:威灵仙、骨碎补、牛膝、苏木、郁金、赤芍、甘草。
适宜于颈椎病有肝肾不足的患者,还可配合服猪、羊脊柱骨,及服金匮肾气丸,但有风寒表症者暂不宜,偏肾阴亏者,去鹿角霜。加龟板胶、黄柏。
2.颈椎病方Ⅱ号:药、赤芍、威灵仙、骨碎补、牛膝、苏木、甘草。
适宜于颈椎病受寒,以疼痛为主者,可以小活络丸辅治。
3.颈椎病方Ⅲ号:茯苓、枳实、生姜、威灵仙、骨碎补、牛膝、苏木、地龙、甘草。
适宜于伴有动脉硬化、痰瘀较重的颈椎病患者。
此外,中医按摩、推拿及针灸对本病有明显效果,针灸穴位以大椎、风池、百会、合谷、足三里、肾俞为主,再根据不同类型的颈椎病作灵活加减。
十、颈椎病预防
1.不要伏案工作过久,以免导致颈椎超负荷而发生变性。
2.避免脑力劳动太过,因为伤髓是导致本病的因素之一。
3.注意保护肾精,防止肝肾亏损。房劳伤精是诱发本病的主要因素之一,因为肝肾亏损不能养骨生髓之故。
4.调畅七情,以免因精神因素导致骨椎的营养功能障碍,引起退化变性。
5.枕头不宜过高,否则易导致颈椎变性。
6.避免颈部受寒,不要反复“落枕”,以免导致外源性颈椎病。
7.婴儿睡觉要经常调换姿式,以免造成斜颈,成为颈椎病的隐患。
8.加强体育锻炼,提倡工间操、课间操,尤其是脊柱头颈的活动,以改善颈椎血行,从而延缓变性的速度。
9.加强营养,适当补充骨质、钙质,以防脊椎老化。
10.气功对颈椎病有一定疗效,尤其对颈交感型颈椎病的效果更佳。

- 颈椎病先兆《中医疾病预测》
- 颈椎病《自我调养巧治病》
- 颈椎关节强直病《默克家庭诊疗手册》
- 颈椎病《自我调养巧治病》
- 颈椎损伤《急诊医学》
- 颈椎病《老年百病防治》
- 颈总动脉《人体解剖学》
- 颈椎病《气功外气疗法》
- 景日昣(zhēn)《中医词典》
- 颈椎病《家庭医学百科-医疗康复篇》
- 景天《神农本草经》
- 颈椎病《中医伤科按摩学》
- 景天《本草纲目》
- 颈椎病《放射诊断学》
- 景天《千金翼方》
- 颈肿《疫疹一得》
- 景天《药笼小品》
- 颈肿《中医词典》
- 景天《本草经集注》
- 颈中《中医词典》
- 景天《新修本草》
- 颈痈门主论《疡医大全》
- 景天《本草衍义》
- 颈痈《中医词典》
- 景天《本草蒙筌》
- 颈痈《中医名词词典》
- 景天《冯氏锦囊秘录》
- 颈腋《中医词典》
- 景天《医学入门》
- 颈项肿《广瘟疫论》
- 景天《证类本草》
《中医疾病预测》
- 杨力(着)
- 自序
- 篇一 总论
- 第一章 导论
- 第二章 中医疾病预测的理论基础
- 第三章 中医先兆证特点
- 第四章 中医先兆证规律
- 第五章 中医先兆证表现形式
- 第六章 潜病与先兆
- 第七章 辨病与潜病
- 第八章 全息先兆
- 第九章 六淫先兆
- 第十章 体质先兆
- 第十一章 遗传与潜病
- 第十二章 同源与潜病
- 第十三章 病态平衡与潜病
- 第十四章 心理先兆
- 第十五章 气象先兆
- 篇二 人体相学
- 第十六章 颅面先兆——颅面相学
- 第十七章 目先兆——目相学
- 第十八章 人中先兆——人中相学
- 第十九章 耳先兆——耳相学
- 第二十章 皮纹先兆——手相学、足相学
- 第二十一章 络纹先兆——络纹相学
- 第二十二章 经络先兆——经络相学
- 第二十三章 皮肤先兆——皮肤相学
- 第二十四章 胸膺先兆——胸膺相学
- 第二十五章 虚里先兆——虚里相学
- 第二十六章 腰背先兆——腰背相学
- 第二十七章 魄门(肛)先兆——肛门相学
- 第二十八章 腹先兆——腹相学
- 第二十九章 脐先兆——脐相学
- 第三十章 脉先兆——脉相学
- 第三十一章 舌先兆——舌相学
- 篇三 分泌物信号学
- 篇四 先露症状预兆学
- 第四十章 味预兆
- 第四十一章 食欲预兆
- 第四十二章 性欲预兆
- 第四十三章 睡欲预兆
- 第四十四章 嗅预兆
- 第四十五章 音声预兆
- 第四十六章 疲乏预兆
- 第四十七章 消瘦预兆
- 第四十八章 肥胖预兆
- 第四十九章 头症预兆
- 第五十章 咽痛预兆
- 第五十一章 皮肤异常预兆(含斑疹预兆)
- 第五十二章 痒预兆
- 第五十三章 麻木预兆
- 第五十四章 喘息预兆
- 第五十五章 呕恶哕预兆
- 第五十六章 手足厥冷预兆
- 第五十七章 发热预兆
- 第五十八章 出血预兆
- 第五十九章 瘀预兆
- 篇五 内科疾病先兆学
- 第六十章 心系病先兆
- 第一节 概述
- 第二节 真心痛(冠心病)先兆
- 第三节 怔忡(病毒性心肌炎)先兆
- 第四节 胎心病(先天性心脏病)先兆
- 第五节 肝心病(高血压性心脏病)先兆
- 第六节 惊悸(心脏神经官能症)先兆
- 第七节 脉律失常(心律失常)先兆
- 第八节 胸痹(肺源性心脏病)先兆
- 第九节 心痹(风湿性心脏病)先兆
- 第六十一章 肝系病先兆
- 第六十二章 脾系病先兆
- 第六十三章 肺系病先兆
- 第六十四章 肾系病先兆
- 第六十五章 精神病先兆
- 第一节 精神病先兆意义
- 第二节 精神病先兆潜证
- 第三节 精神分裂症先兆
- 第四节 躁狂抑郁性精神病先兆
- 第五节 神经官能症先兆
- 第六节 更年期精神病先兆
- 第七节 老年性精神病与脑动脉硬化性精神障碍先兆
- 第八节 病态人格先兆
- 第九节 颅脑损伤后精神障碍先兆
- 第十节 儿童精神病先兆
- 第六十六章 内分泌系统疾病先兆
- 第一节 概述
- 第二节 脑垂体前叶功能减退症(命火衰微证)先兆
- 第三节 脑垂体前叶功能亢进症先兆
- 第四节 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肾阳虚衰证)先兆
- 第五节 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症(相火亢盛证)先兆
- 第六节 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先兆
- 第七节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先兆
- 第八节 性腺功能减退症——更年期综合征先兆
- 第六十七章 神经系统疾病先兆
- 第六十八章 结缔组织性疾病先兆
- 第六十九章 造血系统疾病先兆
- 第七十章 爱滋病先兆
- 篇六 妇、儿科疾病先兆
- 篇七 急症先兆学(包括内科急症及急腹症先兆)
- 篇八 癌先兆学
- 第八十六章 概论
- 第八十七章 胃癌先兆
- 第八十八章 肺癌先兆
- 第八十九章 肝癌先兆
- 第九十章 乳腺癌先兆
- 第九十一章 食管癌先兆
- 第九十二章 血癌先兆
- 第九十三章 大肠癌先兆
- 第九十四章 宫颈癌先兆
- 第九十五章 皮肤癌先兆
- 第九十六章 膀胱癌先兆
- 第九十七章 鼻咽癌先兆
- 第九十八章 前列腺癌先兆
- 第九十九章 甲状腺癌先兆
- 第一○○章 胰腺癌先兆
- 第一○一章 恶性淋巴瘤先兆
- 第一○二章 阴茎癌先兆
- 第一○三章 卵巢癌先兆
- 第一○四章 子宫肌瘤先兆
- 第一○五章 儿童癌先兆
- 篇九 早衰先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