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岐黄之术】

第四节 爱滋病的治疗

《中医疾病预测》书籍目录

一、西医治疗方法

自爱滋病发现十余年来,现代医学对治疗本病想了许多对策,但至今仍然收效甚小,大约有如下几种:

(一)作用于爱滋病病毒

目前尚未发现特异性药物,但美国、苏联发明了一种叫做HPA—23及苏拉明(Suramin)的药物,主要是作用于逆转录酶以干扰病毒的遗传密码,从而破坏病毒的复制。临床应用后确有降低病毒的效果。但并不能减轻症状和避免死亡,且毒性很大,停药即复发。总之,至今尚无理想的抗病毒药物。

(二)纠正免疫功能的药物

近年来外国学者发明了一些药物,诸如白细胞介素Ⅱ和γ干扰素,皆来自于T细胞糖蛋白,试图促进T细胞的活力,但临床效果不满意。

(三)胸腺素,骨髓移植

对爱滋病人给予胸腺素及进行骨髓移植,病人的免疫功能确能有所纠正,但效果不稳定,尚在实验治疗之中。

(四)抗机遇感染

由于爱滋病人的免疫缺陷导致对多谱病源体皆毫无抵御能力。因此,极易患由各种细菌、寄生虫、病毒引起的疾病,如由卡氏肺囊虫、白色念珠菌、鼠弓形体、新隐球菌、单纯疱疹带状疱疹、巨细胞病毒、隐孢子虫病……引起的肺炎、肠炎、粘膜炎症、溃疡、脑炎。不但顽固难愈,百药无效而且极易复发和导致败血症。这些继发感染往往是爱滋病人致死的主要原因,因此攻克感染关,是挽救爱滋病人生命的一个重要措施。

目前来说,现代医疗手段对上述各种感染皆有一定的控制能力,但用在爱滋病人身上效果都不太明显,磺胺一类对卡氏肺囊虫肺炎有一定效果,但易复发。目前对爱滋病人的继发感染正在试验用多种药联合治疗的办法,具有一定的前景。

(五)抗肿瘤治疗

由于爱滋病人的免疫缺陷造成免疫监视功能的障碍,不能识别“自身”和“敌人”,为肿瘤细胞的大量复制创造了条件。因此,容易产生各种肿瘤,尤其是易患卡波济氏肉瘤,目前采用放射及联合化疗有一定疗效。

(六)治疗总结

1.综合治疗及联合多种药物治疗比单一的孤立的治疗效果为佳。

2.爱滋病导致的免疫功能的衰竭,主要是由于爱滋病毒的破坏,导致免疫储备下降而失代偿的缘故,犹如甲状腺被病毒破坏,形成甲状腺功能低下,须终身供给甲状腺素一样。爱滋病因免疫储备耗竭,因此应终身补充免疫储备,故胸腺素的补给、骨髓移植、骨髓淋巴细胞的补给,以及不断输入健康人的血浆应该是晚期爱滋病最有希望的治疗手段,因为此时即使给予能消灭病毒的药,亦为时已晚。

3.早期爱滋病免疫系统尚未被破坏完,还有一定的储备及代偿能力,此时的治疗主攻方向应该是消灭病原体,即用直接对爱滋病毒有特异疗效的药,因此探索这一类的药物对保护爱滋病人的免疫系统,挽救病人是有积极意义的。否则病人的免疫系统一旦耗尽则难以挽回。

4.爱滋病毒侵犯中枢神经系统者,治疗更为困难。因为能透过血脑屏障的药物较少,目前只有磺胺尚可,但仍不理想。因此,探索透过血脑屏障而作用于侵犯中枢神经系统的病毒,是一紧迫任务。爱滋病毒潜入人体后,并不能马上发病,而是长期隐伏着等待机会,而且潜伏得很深。当人体抵抗力衰弱时,或感染了其它疾病时,这些病毒才会乘机出来破坏。据报道,爱滋病人在发病前几乎和健康人一样,而且身体愈壮实的人发病愈晚。因此,在直接消灭爱滋病毒的特异药物未发明前,一旦感染了爱滋病病毒的人,应采取长期“封闭”病毒的方法,以期尽量延缓发病时间,同时也可减少传染他人的机会。措施如下:

(1)避免催化发作的因素:包括禁忌服各种激素,兴奋剂,如性激素、肾上腺皮质激素、海洛因吸毒、鸦片,减少抽烟量、亚硝酸异戊酯等,以免起到催化作用。

(2)避免诱发发作的因素:包括生物因素,理化因素及精神因素等,如避免各种感染,少到公共场所,不要接触传染病原。因为潜伏着病毒的人体只要一旦有疾病发生,爱滋病毒就会乘机而出,因为各种感染往往是诱发爱滋病的重要因素。包括不能接受各种免疫抗原。此外,理化因素也易诱发本病,心理创伤、精神打击都可以导致人体正气骤然大虚而为爱滋病毒的“出山”创造了条件。

(3)避免免疫抑制的因素:潜伏期病人不能服用抗癌药和化疗、放射等抑制免疫能力的措施,也不能长期服用抗生素,以免造成慢性免疫抑制。因为爱滋病毒一旦侵入人体后,免疫系统就会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

(4)避免免疫错乱:有同性恋史的爱滋病人应停止同性恋行为以及频繁的手淫和过度的性生活,因为性心理变态引起的免疫错乱会产生自体免疫破坏。过度的性生活因缺锌也会加重免疫力的下降。

(5)扶正强体:扶正强体、加强营养、保持抵抗力、延缓发作是很重要的措施,因为爱滋病的内因是正虚。

中医中药对调整免疫功能是有前途的,中医中药通过对人体肾阴阳的途径对调整免疫功能很有希望。另外,中医的“辨证”对爱滋病的抗病毒及抗感染都有一定的优势,是极其值得发掘的,详见下述。

二、中医辨证论治

由于爱滋病的病因病机为内虚邪中,并且正虚是主要矛盾且贯穿于爱滋病全过程的自始至终。因此,爱滋病的治疗自始至终都必须注重扶正。

爱滋病属温病范畴,早期及中期应按照温病卫气营血进行辨证。早期在肺卫阶段出现急性感染反映时(一般在急性感染后2~8周出现微恶寒发热、皮疹、身痒、淋巴结肿大等类病毒感染综合征),应予疏风泄热、清营解毒为治,可按照温病卫分证给予银翘散酌加板蓝根紫花地丁牛蒡子蒲公英、天花粉穿心莲千里光猫爪草紫草灵芝之类。

中期为气营阶段,以气虚营热为主。没有并发感染的以虚羸、乏力消瘦低热厌食、淋巴结肿大为主症。这时应益气养阴、调整免疫功能,不能乱用抑菌的药物,以免抑制本来就已经削弱了的免疫功能。可用扶正合剂:人参、生黄芪甘草,酌加养阴药和健脾药物如生脉散

中、晚期体重下降10%以上,继发感染此起彼伏,邪已深入下焦肝肾。此时脏腑虚羸、邪毒盘踞,症情十分复杂,多已发展为“温劳”、“疫劳”、“虚劳”,还常表现为伤寒三阴证候,因此须灵活应用多种辨证规律,卫气营血辨证已经不能概括。由于病人正气大虚(免疫功能衰竭),又继发各种罕见的感染,包括卡氏肺囊虫肺炎、隐孢子虫腹泻、白色念珠菌鹅口疮、带状疱疹病毒感染、巨细胞病毒视网膜炎、鼠弓形体脑炎、兰氏贾第鞭毛虫腹泻,粟粒性肺结核等。这些疾病基本上都属于本虚标实、正虚邪甚。感染每复发一次,则加重虚羸,虚羸又加重感染,形成恶性循环,导致呼吸、消化、血循全面崩溃。因此中医给药都必须扶正祛邪,按照整体调节进行辨证论治,配方都比较灵活。如爱滋病晚期主要死于肠炎、肺炎及脑炎,并且都往往易导致阴阳俱虚、阴竭阳脱(呼吸、循环衰竭),故一切过寒过热或大补大攻都是不适宜的,必须寒热调配、补泻兼施,并以扶正为主,方可图治。

中医治疗爱滋病的优势

1.“证”是中医治疗爱滋病的优势 爱滋病初、中期阶段属于中医的“温病”,应按照中医温病的卫气营血规律进行辨证。晚期属于“劳病”,又应按照中医的“虚劳”或《伤寒论》的三阴证进行辨证。自始至终应抓住中医“证”的优势进行施治,由于本病极其复杂,故涉及到中医的多种辨证手段,包括卫气营血辨证、脏腑辨证、三焦辨证及伤寒六经辨证。

由于爱滋病一开始感染即因房劳伤肾而有内虚的基础,并且贯穿于自始至终,因此初起也大多为正虚邪实或本虚标实,几乎没有单纯的实证。因此,治疗原则初起多用扶正祛邪的方法,没有单纯用攻的。中医“扶正”以及标本兼顾、补泻兼施,对本病可以大大发挥作用。

另外,由于爱滋病是一个全线崩溃的整体疾病,因此中医的辨证可以充分发挥整体治疗、整体纠正的优势。爱滋病后期病情发展迅速、变化多端,中医辨证具有充分的灵活性,能够“魔高一尺,道高一丈”,显示了中医“证”的灵活优势。

2.中医的方剂有着潜在的优势 因为爱滋病后期正气已经完全溃败,人体的功能全线崩溃,用药必须采取综合治疗,单一的药效果不佳,中医方剂的君、臣、佐、使配伍法则具有联合用药,协同作用的效益,是治疗爱滋病的又一潜在优势。

3.中药治疗爱滋病大有希望 由于爱滋病人极度虚羸,无力承受一切有毒药品,中药为自然生物药品,毒性小、副作用轻,最适合于虚羸病人。尤其中药各类补益药对纠正爱滋病的阴阳俱虚有着独特的作用,中药的双向调节作用对调节免疫功能(也即“扶正”)大有希望。

另外,中药不但“扶正”有优势而且在“祛邪”方面,同样大有潜力可挖。一方面中药有着丰富的药源和众多的品种,抗菌谱广泛。中药经过临床实验,不但能对抗爱滋病的各种机遇感染,而且最终有可能筛选出对爱滋病病毒直接起作用的药物。

总之,中医中药在爱滋病治疗的三大环节上都有着潜在优势,尤其在对抗机遇感染和调整免疫功能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今后中医中药将在治疗爱滋病这一世纪绝症上发挥优势,中医中药将进一步对全球人类的健康作出贡献。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中医疾病预测》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中医疾病预测》书籍目录
  1. 爱滋病的治疗《中医疾病预测》
  2. 爱滋病的预防《中医疾病预测》
  3. 爱滋病——男女性器官的感冒病症——又一新医疗骗局的产生《中医之钥》
  4. 爱滋病的耳鼻咽喉表现《中西医结合耳鼻喉科》
  5. 爱滋病先兆《中医疾病预测》
  6. 爱滋病病因病机《中医疾病预测》
  7. 爱滋病先兆、征兆及诊断《中医疾病预测》
  8. 爱泉伤风咳嗽声哑右边不能贴席《孙文垣医案》
  9. 碍产《中医词典》
  10. 爱吃泥土《保幼新编》
  11. 碍产《竹林女科证治》
  12. 艾滋病患者与肿瘤《基因诊断与性传播疾病》
  13. 碍肩生《中医词典》
  14. 艾滋病患者常见的机会感染《基因诊断与性传播疾病》
  15. 碍气嗽《中医词典》
  16. 艾滋病的急救《现代院外急救手册》
  17. 嗳腐《中医名词词典》
  18. 艾滋病并发肺部感染《呼吸病学》
  19. 嗳腐《中医词典》
  20. 艾滋病《基因诊断与性传播疾病》
  21. 嗳脉案《类证治裁》
  22. 艾滋病《神经病学》
  23. 嗳气《中医词典》
  24. 艾滋病《传染病》
  25. 嗳气《杂病治例》
  26. 艾滋病《家庭医学百科-医疗康复篇》
  27. 嗳气《医学入门》
  28. 艾炷灸《中医词典》
  29. 嗳气《寿世保元》
  30. 艾炷灸《中医名词词典》
  31. 嗳气《医碥》

《中医疾病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