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脏象理论是中医疾病预测的理论基础
脏,指人体内脏。象,即外表征象。脏象即言内脏有病可征象于外,所谓“脏居于内,形见于外”。即言内在的脏腑病理可以反映于外,因此通过外在的器官变化征象便能预知内脏的病理状况,这就是脏象学说的精髓。脏象学说突出了人体内外相应、表里相关、上下互通、腹背呼应的整体观点。既然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是互相联系的,因此疾病的存在就不是孤立的,任何一个器官有病,其它器官也就必然受到波及而有所表露,这就是说疾病的先兆是有其客观基础的。
脏象理论代表着中医局部与整体的关系,脏象理论是中医整体统一观的核心。
一、人体的脏腑是互相关联的整体
脏象学说的精髓之一就在于脏腑之间的整体统一性。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脏腑之间通过“表里”关系和“相合”关系而互相依存、互相制约着,从而实现内在环境的整体统一性。
每一个脏腑既独立存在,又与其它脏腑紧密联系着。其中肝肾水木同源,心肾水火既济,肺肝气血升降,脾肾火土相煦等无不体现着这一相关性。五脏除存在着水火气血的互根关系外,还存在着相生的依存关系和相克的制约关系以及脏腑之间的表里关系。尤其还通过经络的循行,密切了脏腑之间的关系,如心通过手少阴心经“起于心中,出属心系”;足太阴脾经“其支者,复从胃,别上膈,注心中”;手太阳小肠经“入缺盆,络心”;足少阴肾经“从肺出络心、注胸中”;手少阳三焦经“布膻中,散络心包”;手厥阴心包经“起于胸中,出属心包络”。如是把心与小肠、脾、肾、三焦、心包等贯通起来。再如肺、大肠、心、肾、肝通过手太阴肺经“上膈属肺”;手阳明大肠经“络肺”;手少阴心经“复从心系却上肺”;足少阴肾经“其支者,上贯肝膈,入肺中”;足厥阴肝经“其支者,复从肝,别贯膈,上注肺”从而和肺气相贯。
又如,与肝联系的经络有足少阴肾经“其支者,从肾上贯肝膈,入肺中。”;足厥阴肝经“挟胃、属肝、络胆”;足少阳胆经“其支者,……以下胸中,贯膈、络肝、属胆”。因此,肾、肝、胆、三脏经气均相通应,有病时皆可互报。
此外,人体各个部位与脏腑之间,还有着特定的相应关系:如《素问·脉要精微论》曰:“头者,精明之府,头倾视深,精神将夺矣。背者,胸中之府,背曲肩随,府将坏矣。腰者,肾之府,转摇不能,肾将惫矣。膝者,筋之府,屈伸不能,行则偻附,筋将惫矣。骨者,髓之府,不能久立,行则振掉,骨将惫矣”。
脏腑之间,一脏主多腑,如肾与膀胱、脑、骨都有密切关联;一腑分属多脏,如女子胞既系于肾又络于心。脏腑与经络之间的“一脏多经”和“一经多脏”的关系,密切了人体的内在联系。由于脏腑之间在生理功能上密切相关,因此疾病也是互为传变的,如《素问·玉机真藏论》说:“五脏相通、移皆有次”。
综上所述,中医脏象理论说明,脏腑之间不是孤立存在的,是密切相关的。因此,疾病的信息也必然是互通的,足见中医脏象理论是疾病预测的物质基础。
二、人体脏腑与体表五官九窍皆相通应
五官和五脏相应,在《内经》早有提出,如:“以官何候?岐伯曰:以候五脏。故肺病者,喘息鼻张;肝病者,眦青;脾病者,唇黄;心病者,舌卷短,颧赤;肾病者,颧与颜黑”(《灵枢·五阅五使》)。然而人体脏腑不仅一脏与一窍相联,而且每窍与各脏皆相通应,由于每一官窍既能反映直接相应的脏腑病理,亦能反映其它各脏腑的状况,因此每一五官皆可为整体脏腑的全息缩影。如眼的五轮八廓,鼻部明堂的脏腑投射,耳廓的脏腑分布等,尤其是头部官窍的投射最为集中,因头为诸阳之会,面为头之旗,脏腑经络的气血皆上注于头,头部五官血络密布,暴露充分,故头部官窍最能暴露内脏的病变。以目为例,目虽为肝窍,然“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其精阳气上走于目而为能,睛行。”则故偻和附眼,目筋有将联惫系矣的。经骨络者甚,多髓,之有府直,接不起能于久眼立部,的行,有则止振掉于,目骨的将,有惫循矣于”。眼目附近的。十二经脉中,除肺、脾、肾、心包脏之腑外之,其间余,一八脏条经主脉多腑皆与,如眼有肾联与膀系胱。其、脑中,、骨心都、肝有经密切联关系联最;为一直腑接分,奇属经多八脏脉,中如,女除子督胞、既阴系维于脉肾、又冲络脉于、心带。脉脏之腑外与,有经络四之条与间眼的联“一系脏,故多经《”灵枢和·“一口经问》多脏有”“的目者关,系,宗脉密切之所了聚人体也”的之内在说联。系《灵。枢由于·五脏隆腑津之液间在别》生理说功:能“五上脏密六切腑相,关,目为因之此疾候”病,也即是言互眼为通传五变脏的,,气如贯五《素轮问,·可玉见机目真并藏非论独》为说肝:窍“五,脏五脏相通六腑、移皆与皆有目次有”联。系,如《灵枢·大惑》曰:“目者,心使也。”《灵枢综·上卫所气述》,说中:“医命脏门象者理,论目说也明。”,《灵脏枢腑之·五间癃不津是液孤别立》存说在:“的五,脏是六密腑切…相…关目的为。之因候此”,皆疾可病说的明信。五息脏也六必腑然是的疾互通患均的,反足映于见中目,医脏充象分提理论示是了疾五病官预九测窍与的物内质体基各础部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灵枢·师传》曰:“五脏六腑者,肺为之盖,巨肩陷咽,候见其外。……五脏六府,心为之主,缺盆为之道,巖骨有五官和五脏相应,在《内经》早有提出,如:“以官何候?余,以候。……肝者主为将,使之候外,欲知坚固,视岐伯曰:以候五脏。故肺病者,喘息鼻张;肝病者,眦青;脾目小大。……脾者主为卫,使之迎粮,视唇舌好恶,以知吉病者,唇黄;心病者,舌卷短,颧赤;肾病者,颧与颜黑”凶。……肾者主为外,使之远听,视耳好恶,以知其性。……(《灵枢·五阅五使》)。然而人体脏腑不仅一脏与一窍相联,愿闻六府之候。岐伯曰:六府者,胃为之海,广骸、大颈、张而且每窍与各脏皆相通应,由于每一官窍既能反映直接相应胸,五谷乃客;鼻隧以长,以候大肠;唇厚、人中长,以候的脏腑病理,亦能反映其它各脏腑的状况小肠;目下果大,其胆乃横;鼻孔在外,膀胱漏泄;鼻柱中
,因此每一五官皆央起,三焦乃约。此所以候六府者也。上下三等,脏安且良可为整体脏腑的全息缩影。如眼的五轮八廓,鼻部明堂的脏矣。”表明了五脏六府皆有相应的外候,视其外候,可知五脏腑投射,耳廓的脏腑分布等,尤其是头部官窍的投射最为集的良恶。中,因头为诸阳之会,面为头之旗,脏腑经络的气血皆上注于头,头部五官血络密布,暴露充分,故头部官窍最能暴露内脏的病变。以目为例,目虽为肝窍,然“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其精阳气上走于目而

- 脏象理论是中医疾病预测的理论基础《中医疾病预测》
- 脏象经络研究《中国医学通史》
- 脏象篇《古今医统大全》
- 脏象解《素灵微蕴》
- 脏象上《医经原旨》
- 脏象别论《景岳全书》
- 脏象下《医经原旨》
- 脏象《顾松园医镜》
- 脏象学说《中国医学通史》
- 脏象《中国医籍考》
- 脏象应天地《医述》
- 脏象《中医基础理论》
- 脏胸膜《人体解剖学》
- 脏象《中医名词词典》
- 脏痈痔《中医词典》
- 脏头风门主论《疡医大全》
- 脏俞《中医词典》
- 脏头风门主方《疡医大全》
- 脏俞五十穴《中医词典》
- 脏腧《中医词典》
- 脏与腑的关系《中医基础理论》
- 脏神所嗜《医述》
- 脏与脏之间的关系《中医基础理论》
- 脏色单见说一《研经言》
- 脏燥《医述》
- 脏色单见说二《研经言》
- 脏燥悲伤(杂病)《金匮悬解》
- 脏器移植《外科学总论》
- 脏燥证治《医宗金鉴》
- 脏气清灵,易趋康复《中医儿科学》
- 脏躁《中医名词词典》
《中医疾病预测》
- 杨力(着)
- 自序
- 篇一 总论
- 第一章 导论
- 第二章 中医疾病预测的理论基础
- 第三章 中医先兆证特点
- 第四章 中医先兆证规律
- 第五章 中医先兆证表现形式
- 第六章 潜病与先兆
- 第七章 辨病与潜病
- 第八章 全息先兆
- 第九章 六淫先兆
- 第十章 体质先兆
- 第十一章 遗传与潜病
- 第十二章 同源与潜病
- 第十三章 病态平衡与潜病
- 第十四章 心理先兆
- 第十五章 气象先兆
- 篇二 人体相学
- 第十六章 颅面先兆——颅面相学
- 第十七章 目先兆——目相学
- 第十八章 人中先兆——人中相学
- 第十九章 耳先兆——耳相学
- 第二十章 皮纹先兆——手相学、足相学
- 第二十一章 络纹先兆——络纹相学
- 第二十二章 经络先兆——经络相学
- 第二十三章 皮肤先兆——皮肤相学
- 第二十四章 胸膺先兆——胸膺相学
- 第二十五章 虚里先兆——虚里相学
- 第二十六章 腰背先兆——腰背相学
- 第二十七章 魄门(肛)先兆——肛门相学
- 第二十八章 腹先兆——腹相学
- 第二十九章 脐先兆——脐相学
- 第三十章 脉先兆——脉相学
- 第三十一章 舌先兆——舌相学
- 篇三 分泌物信号学
- 篇四 先露症状预兆学
- 第四十章 味预兆
- 第四十一章 食欲预兆
- 第四十二章 性欲预兆
- 第四十三章 睡欲预兆
- 第四十四章 嗅预兆
- 第四十五章 音声预兆
- 第四十六章 疲乏预兆
- 第四十七章 消瘦预兆
- 第四十八章 肥胖预兆
- 第四十九章 头症预兆
- 第五十章 咽痛预兆
- 第五十一章 皮肤异常预兆(含斑疹预兆)
- 第五十二章 痒预兆
- 第五十三章 麻木预兆
- 第五十四章 喘息预兆
- 第五十五章 呕恶哕预兆
- 第五十六章 手足厥冷预兆
- 第五十七章 发热预兆
- 第五十八章 出血预兆
- 第五十九章 瘀预兆
- 篇五 内科疾病先兆学
- 第六十章 心系病先兆
- 第一节 概述
- 第二节 真心痛(冠心病)先兆
- 第三节 怔忡(病毒性心肌炎)先兆
- 第四节 胎心病(先天性心脏病)先兆
- 第五节 肝心病(高血压性心脏病)先兆
- 第六节 惊悸(心脏神经官能症)先兆
- 第七节 脉律失常(心律失常)先兆
- 第八节 胸痹(肺源性心脏病)先兆
- 第九节 心痹(风湿性心脏病)先兆
- 第六十一章 肝系病先兆
- 第六十二章 脾系病先兆
- 第六十三章 肺系病先兆
- 第六十四章 肾系病先兆
- 第六十五章 精神病先兆
- 第一节 精神病先兆意义
- 第二节 精神病先兆潜证
- 第三节 精神分裂症先兆
- 第四节 躁狂抑郁性精神病先兆
- 第五节 神经官能症先兆
- 第六节 更年期精神病先兆
- 第七节 老年性精神病与脑动脉硬化性精神障碍先兆
- 第八节 病态人格先兆
- 第九节 颅脑损伤后精神障碍先兆
- 第十节 儿童精神病先兆
- 第六十六章 内分泌系统疾病先兆
- 第一节 概述
- 第二节 脑垂体前叶功能减退症(命火衰微证)先兆
- 第三节 脑垂体前叶功能亢进症先兆
- 第四节 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肾阳虚衰证)先兆
- 第五节 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症(相火亢盛证)先兆
- 第六节 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先兆
- 第七节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先兆
- 第八节 性腺功能减退症——更年期综合征先兆
- 第六十七章 神经系统疾病先兆
- 第六十八章 结缔组织性疾病先兆
- 第六十九章 造血系统疾病先兆
- 第七十章 爱滋病先兆
- 篇六 妇、儿科疾病先兆
- 篇七 急症先兆学(包括内科急症及急腹症先兆)
- 篇八 癌先兆学
- 第八十六章 概论
- 第八十七章 胃癌先兆
- 第八十八章 肺癌先兆
- 第八十九章 肝癌先兆
- 第九十章 乳腺癌先兆
- 第九十一章 食管癌先兆
- 第九十二章 血癌先兆
- 第九十三章 大肠癌先兆
- 第九十四章 宫颈癌先兆
- 第九十五章 皮肤癌先兆
- 第九十六章 膀胱癌先兆
- 第九十七章 鼻咽癌先兆
- 第九十八章 前列腺癌先兆
- 第九十九章 甲状腺癌先兆
- 第一○○章 胰腺癌先兆
- 第一○一章 恶性淋巴瘤先兆
- 第一○二章 阴茎癌先兆
- 第一○三章 卵巢癌先兆
- 第一○四章 子宫肌瘤先兆
- 第一○五章 儿童癌先兆
- 篇九 早衰先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