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病、证并重的必要性

《中医疾病预测》书籍目录

一、以辨病为前提,辨证为核心

辨证论治提法本身就不够全面,虽然辨证过程也包含着辨病因、病机,但所得的结论是证,毕竟只是疾病的阶段病理概括。“证”不等于“病”,“病”是“证”本,“证”从“病”来,有病才有证。因此必须以辨病为前提,只有在掌握疾病全过程变化发展的前提下,才能更好地辨清各阶段机体对疾病的反映;只有掌握住疾病的本质,才能识别该证是否为该病发展的必然结果,还是病外因素所致。同样的证,如病不同,往往治疗迥异。

通过辨证,认识了疾病的阶段本质,又在辨病的基础上进一步辨证,从而了解疾病的全貌,这就是辨证—辨病—辨证的程序。由于自始至终都为了更准确地立证型而论治则,故又以辨证为核心,诊断结果应是病名加证型,如郁证(病名)+气郁化火(证型)或其他证型,而不能写成肝郁不舒,气滞化火。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决不是“西病中证”,中医有中医自己的病名,有自己认识疾病的规律,不能理解为西医辨病,中医辨证,中医应有自己的“病证论治”。

二、辨病必须迅速规范化、微观化、现代化

由于长期以来辨病被忽视,因此在病名的确定和疾病本质的认识方面存在着严重问题,以致许多以证代病,以症代病,以病机代病等现象沿袭下来,甚至合法化了。这些习惯势力如不坚决打破,中医的诊断水平将会倒退,这是时代所不允许的,要改变这种现状,就必须敢于正视现实。近百年来,中医对辨证和证型很重视,但对疾病的全程及自身规律的认识,相对而言,发展较缓。辨病规范化包括对老病名的整理及新病种的命名,尤其是“有证无病”,以病机代病,以证代病的情况必须命予病名。

要加强辨病的微观化及现代化,必须打破过去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而对疾病本质认识有限的情况。今天的中医决不能再以2000多年前的条件要求自己,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就必须善于应用现代科学方法检测疾病。因为辨病不仅是定病名,更重要的是对疾病的本质进行深入的探讨,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

综上所述,潜病是先兆证产生的基础,而辨病是揭示潜病的途径,因此必须加强辨病这一重要环节才是探索先兆证本质的根本所在。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中医疾病预测》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中医疾病预测》书籍目录
  1. 病、证并重的必要性《中医疾病预测》
  2. 病(疒^贵)《中医词典》
  3. 病〔虾〕《医宗金鉴》
  4. 《明医指掌》
  5. 病案《中医诊断学》
  6. 《竹林女科证治》
  7. 病案的排列和保管《基础护理学》
  8. 《急救广生集》
  9. 病案书写《物理诊断学》
  10. 《证治汇补》
  11. 病案书写格式及举例《物理诊断学》
  12. 《外科心法要诀》
  13. 病本《黄帝内经·灵枢》
  14. 《万病回春》
  15. 病本《灵枢悬解》
  16. 《医学正传》
  17. 病本《中医词典》
  18. 《普济方·针灸》
  19. 病本《内经评文》
  20. 《寿世保元》
  21. 病变《医经原旨》
  22. 《证治准绳·幼科》
  23. 病不可刺八条《仲景伤寒补亡论》
  24. 《杂病广要》
  25. 病不可刺证《脉经》
  26. 《医述》
  27. 病不可发汗证《脉经》
  28. 《续名医类案》
  29. 病不可火十一条《仲景伤寒补亡论》
  30. 《伤寒标本心法类萃》
  31. 病不可火证《脉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