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癫痫先兆
癫痫的发生率竟高达人口的千分之一,可见探索早期先兆对本病的现实意义。由于癫痫是一种胎传疾患,与风痰至关,故远期先兆多隐藏于潜证之中,而近期信号则常以风兆、痰兆为先露……
一、概述
癫痫是一种发作性昏仆、抽搐、呼叫、口吐涎沫的疾病。《内经》对癫痫的病因及症状已有较多记载,如《素问·奇病论》:“人生而有病癫疾者……此得之在母腹中时,其母有所大惊。气上而不下,精气并居,故令子发为癫疾也。”指出癫痫的成因与胎期先天惊恐密切相关。此外,癫痫的成因与痰浊关系甚为密切,病位在肝胆脾胃,多为风痰上逆,闭阻窍络。癫、狂、痫三证,皆以虚为本,以痰为标,故《灵枢·癫狂篇》说:“狂……少气之所生也”指出气虚是致狂的病机之一。癫痫的病机以风痰为要,总以痰为本,以肝脾为源,故前贤有“无痰不作痫”之说。盖风与肝相应,风气内通于肝,肝气内虚则风阳容易扰动,风阳袭扰则肝阴愈虚,肝阴愈虚则风阳愈易袭入,如是风阳与肝虚互为病理因果关系,加速了癫痫的形成及恶化,此类癫痫属阳痫。证见卒然仆倒,面色红紫,两目上视,牙关紧闭,口吐白沫,发出类似猪羊叫声,手足抽搐,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或弦滑。
脾胃为运化水湿之脏,脾胃虚则湿浊不化,聚而为痰,痰与风阳搏击上涌而为癫痫,则多形成阴痫。证见倒仆昏愦,面黯色晦,口唇发青,眼闭口干,涎沫外溢,手足搐动,舌质淡紫,舌苔白腻。
二、癫痫先兆的临床意义
癫痫病人发作之前皆有一段先兆潜证,不同的类型,先兆潜证亦异。
(一)阳痫型先兆
早期潜证 该型患者平素肝阴不足,风痰内伏,故素呈肝阴虚痰热型先兆潜证。常感头晕头痛,头时作响,目眩眼花,胸闷欲伸,涎多欲呕,舌质偏红,舌苔黄腻,脉滑。上述潜证,如无外因激惹,可长期潜伏,倘遇风阳内扰,则易迅速演变为癫痫前期。
先兆信号 突然性格大变,一反往常,由原来的急躁易怒,变得极度抑郁苦闷。或由以往的沉静突然变得狂怒激动,头闷胀加重,口涎增多,常怒目而视,胸闷欲伸,如此先兆信号可持续数日至数周如早期服阻截药可以延缓和控制发作。
典型发作 面色紫红,昏仆倒地,牙关紧闭,两目上视,手足抽搐,喉中痰鸣,口吐涎沫,并发出猪羊叫声。
阻截治则 宜清热涤痰,养阴柔肝,方予柴芍温胆汤:柴胡、白芍、胆南星、竹沥、黄连、茯苓、法半夏、枳实、生姜、甘草,如出现先兆信号,则加小白附子、天麻、僵蚕,辅以白金丸:白矾、郁金。典型发作服用小白附子天麻剂(康诚之方)小白附子、天麻、钩藤、细辛、牙皂、菖蒲、远志、全蝎、蜈蚣、僵蚕、法半夏、姜汁、天竺黄、辰砂。
(二)阴痫型先兆
早期潜证 此型脾胃素虚、运化不足,常呈脾虚湿盛先兆潜证,即为痰湿内盛,呕恶纳呆,痰涎充口,脘痞不舒,头重头闷,目常发直,舌质淡、苔白腻等症。此型先兆潜证可长期存在,如坚持服用健脾化痰之品,可以阻断向早期先兆发展。
先兆信号 如失治和受情感诱发,则易向前期阶段过渡,出现头重、发呆、痰涎涌口、恶心脘闷、失眠等先兆信号。此阶段可持续数日至数月,如迅速服用涤痰开窍药可以避免发作。
中医文献著述对癫痫先兆的记载较多,如《千金要方·候痫法》说:“目瞳子卒大,黑如常是痫候”,“闭目青,时小惊是痫候”,“弄舌摇头是痫候”皆是。
典型发作 面色晦暗,昏仆不醒,双目半睁,手足清冷,口吐涎沫,手足抽搐,不啼叫,或呆木无知,呼之不应,日十数发作。
阻截治则 宜健脾化痰,方予温胆汤合六君子汤:党参、茯苓、法半夏、白术、陈皮、枳实、竹茹、生姜、甘草,辅服白金丸:白矾、郁金。出现先兆信号则宜涤痰防痫,方予止痫汤菖蒲、远志、白矾、苍术。典型发作,宜温阳化痰止痫,以小白附子天麻剂酌加温阳之品:小白附子、天麻、钩藤、法半夏、细辛、牙皂、菖蒲、远志、僵蚕、全蝎、蜈蚣、干姜。日久体虚精血大亏者可服河车丸:紫河车、茯苓、茯神、远志、人参、丹参。

- 癫痫先兆《中医疾病预测》
- 癫痫门(六则)《辨证录》
- 癫痫性精神障碍先兆《中医疾病预测》
- 癫痫狂证《古今名医汇粹》
- 癫痫叙论《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 癫痫狂乱(附鬼祟)《经验丹方汇编》
- 癫痫穴《中医词典》
- 癫痫狂辨《叶选医衡》
- 癫痫样痉挛辨病《常见病自测》
- 癫痫惊邪《药症忌宜》
- 癫痫螈《普济方·针灸》
- 癫痫的营养治疗《临床营养学》
- 癫痫螈(小儿螈)《针灸资生经》
- 癫痫的生物化学《临床生物化学》
- 癫痫证治《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 癫痫持续状态《急诊医学》
- 癫痫治疗的一般介绍《急诊医学》
- 癫痫(痫附 余论见风痫)《针灸资生经》
- 癫痫总括《医宗金鉴》
- 癫痫《神经病学》
- 癫痫总括《杂病心法要诀》
- 癫痫《也是山人医案》
- 癫邪《普济方·针灸》
- 癫痫《叶天士医案精华》
- 癫邪(鬼邪 ○扁鹊针邪病十三穴见千金)《针灸资生经》
- 癫痫《中医儿科学》
- 癫眩《中医词典》
- 癫痫《卫生易简方》
- 癫证《明医指掌》
- 癫痫《张聿青医案》
- 癫症《石室秘录》
《中医疾病预测》
- 杨力(着)
- 自序
- 篇一 总论
- 第一章 导论
- 第二章 中医疾病预测的理论基础
- 第三章 中医先兆证特点
- 第四章 中医先兆证规律
- 第五章 中医先兆证表现形式
- 第六章 潜病与先兆
- 第七章 辨病与潜病
- 第八章 全息先兆
- 第九章 六淫先兆
- 第十章 体质先兆
- 第十一章 遗传与潜病
- 第十二章 同源与潜病
- 第十三章 病态平衡与潜病
- 第十四章 心理先兆
- 第十五章 气象先兆
- 篇二 人体相学
- 第十六章 颅面先兆——颅面相学
- 第十七章 目先兆——目相学
- 第十八章 人中先兆——人中相学
- 第十九章 耳先兆——耳相学
- 第二十章 皮纹先兆——手相学、足相学
- 第二十一章 络纹先兆——络纹相学
- 第二十二章 经络先兆——经络相学
- 第二十三章 皮肤先兆——皮肤相学
- 第二十四章 胸膺先兆——胸膺相学
- 第二十五章 虚里先兆——虚里相学
- 第二十六章 腰背先兆——腰背相学
- 第二十七章 魄门(肛)先兆——肛门相学
- 第二十八章 腹先兆——腹相学
- 第二十九章 脐先兆——脐相学
- 第三十章 脉先兆——脉相学
- 第三十一章 舌先兆——舌相学
- 篇三 分泌物信号学
- 篇四 先露症状预兆学
- 第四十章 味预兆
- 第四十一章 食欲预兆
- 第四十二章 性欲预兆
- 第四十三章 睡欲预兆
- 第四十四章 嗅预兆
- 第四十五章 音声预兆
- 第四十六章 疲乏预兆
- 第四十七章 消瘦预兆
- 第四十八章 肥胖预兆
- 第四十九章 头症预兆
- 第五十章 咽痛预兆
- 第五十一章 皮肤异常预兆(含斑疹预兆)
- 第五十二章 痒预兆
- 第五十三章 麻木预兆
- 第五十四章 喘息预兆
- 第五十五章 呕恶哕预兆
- 第五十六章 手足厥冷预兆
- 第五十七章 发热预兆
- 第五十八章 出血预兆
- 第五十九章 瘀预兆
- 篇五 内科疾病先兆学
- 第六十章 心系病先兆
- 第一节 概述
- 第二节 真心痛(冠心病)先兆
- 第三节 怔忡(病毒性心肌炎)先兆
- 第四节 胎心病(先天性心脏病)先兆
- 第五节 肝心病(高血压性心脏病)先兆
- 第六节 惊悸(心脏神经官能症)先兆
- 第七节 脉律失常(心律失常)先兆
- 第八节 胸痹(肺源性心脏病)先兆
- 第九节 心痹(风湿性心脏病)先兆
- 第六十一章 肝系病先兆
- 第六十二章 脾系病先兆
- 第六十三章 肺系病先兆
- 第六十四章 肾系病先兆
- 第六十五章 精神病先兆
- 第一节 精神病先兆意义
- 第二节 精神病先兆潜证
- 第三节 精神分裂症先兆
- 第四节 躁狂抑郁性精神病先兆
- 第五节 神经官能症先兆
- 第六节 更年期精神病先兆
- 第七节 老年性精神病与脑动脉硬化性精神障碍先兆
- 第八节 病态人格先兆
- 第九节 颅脑损伤后精神障碍先兆
- 第十节 儿童精神病先兆
- 第六十六章 内分泌系统疾病先兆
- 第一节 概述
- 第二节 脑垂体前叶功能减退症(命火衰微证)先兆
- 第三节 脑垂体前叶功能亢进症先兆
- 第四节 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肾阳虚衰证)先兆
- 第五节 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症(相火亢盛证)先兆
- 第六节 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先兆
- 第七节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先兆
- 第八节 性腺功能减退症——更年期综合征先兆
- 第六十七章 神经系统疾病先兆
- 第六十八章 结缔组织性疾病先兆
- 第六十九章 造血系统疾病先兆
- 第七十章 爱滋病先兆
- 篇六 妇、儿科疾病先兆
- 篇七 急症先兆学(包括内科急症及急腹症先兆)
- 篇八 癌先兆学
- 第八十六章 概论
- 第八十七章 胃癌先兆
- 第八十八章 肺癌先兆
- 第八十九章 肝癌先兆
- 第九十章 乳腺癌先兆
- 第九十一章 食管癌先兆
- 第九十二章 血癌先兆
- 第九十三章 大肠癌先兆
- 第九十四章 宫颈癌先兆
- 第九十五章 皮肤癌先兆
- 第九十六章 膀胱癌先兆
- 第九十七章 鼻咽癌先兆
- 第九十八章 前列腺癌先兆
- 第九十九章 甲状腺癌先兆
- 第一○○章 胰腺癌先兆
- 第一○一章 恶性淋巴瘤先兆
- 第一○二章 阴茎癌先兆
- 第一○三章 卵巢癌先兆
- 第一○四章 子宫肌瘤先兆
- 第一○五章 儿童癌先兆
- 篇九 早衰先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