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潜证在疾病预测中的重要意义
先兆潜证指疾病显露之前的各种潜在反映类型。
一般而言,辨证论治指疾病发生后,对疾病本质的认识和治疗原则的确定。证,指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辨证虽然包括对疾病病因的分析和疾病全过程的综合,但重点在于疾病发生之后的显证。
然而,任何一个疾病都不但有发病后的显证阶段,尤其还有发病前的潜证阶段。即在疾病发作之前皆有一个长短不一的酝酿阶段,这个阶段同样可分为各种类型,这些类型由于和发病后的显证相对而言较为隐蔽,故称之为潜证。
潜证并非隐而不露,无非与显证相对而言较为隐晦而已。潜证的重要意义在于是疾病预测的重要依据。任何一种疾病的潜证阶段表现形式和显隐程度都不是一致的。有的较为显露、有的则相当隐晦,表现形式或时隐时显、或但见一、二症,或诸症皆具,只是程度较轻而已,当充分显露时则意味着疾病的出现。因此潜证和显证是一个疾病全过程的两个阶段,无非有显隐之异和轻重之别而已。
对于疾病的全过程来说,在潜证阶段为匿病,在显证阶段为发病。辨证论治一般着重于疾病的显证阶段,然而实际上疾病在显证之前即早已开始。疾病的预测(包括潜证、先兆潜证、先兆证)则立足于疾病显证前的潜证阶段。潜证意味着疾病的早期阶段,其中较为显露的、介乎于潜证与显证之间的症状即为先兆证,这就是潜证、显证、先兆证的含义。先兆以证的形式出现为先兆潜证,以症的形式首见则为报标症。
在疾病的潜证阶段及早进行阻截治疗,可以阻止疾病的发生。如肠痈(阑尾炎)病人,在病发前不少病人已有口干、尿黄、便秘、少腹不适等热毒内聚潜证,发作后则转化为显证,口渴、舌苔黄、舌质红,尿黄、大便不通明显化,程度加重,腹痛明显、甚至发热。如在发作前的潜证酝酿阶段即及时清泄实热、解除热毒内聚,则有阻截潜证向显证演进的可能,如是,阑尾炎的发作便可防患于未然,至少也可减轻程度。
另外,潜证的远期意义还在于潜伏着疾病更早的原胚阶段,即疾病的超早期阶段。如体质类型、同源器官、遗传素质……超早期阶段是产生疾病潜证的土壤,在超早期阶段如能进行阻截治疗,则在预防医学上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如肥胖痰质的人,往往具有痰浊失运的隐患,如果能在中年以前即注意健运豁痰、控制脂食,则有可能推迟或阻截痰浊潜证的产生,对防患动脉硬化、冠心病、中风、高血压、胆结石、糖尿病、肿瘤等诸种与痰浊失运有关的疾病皆具有超早期的意义。
还有,疾病在发生转变恶化的时候也心然有先兆发出,及时进行阻截可起到减轻病证、甚至转危为安的作用。如危重病人出现不祥信号,即迅速阻截治疗则可以及早防止病情恶化。如肾功能不好的病人出现恶心,常为尿毒症的凶讯,应及早阻截以防演变为尿毒症。
上述说明,超早期阶段是疾病潜证产生的土壤,潜证是疾病在发作前的早期阶段,先兆症是根源于潜证的早发信号,报标症是先兆信号中的首见症。疾病发作后的阶段为显证,疾病转化的征兆为变兆,恶化的信号为凶兆,掌握住这些早期先兆的规律是疾病预测的核心。
总之,任何一种疾病,无论其处在任何一个阶段都会通过各种不同的形式和程度反映于外,也即无论超早期阶段、早期阶段和前夕阶段都存在着时隐时现的潜证和先兆信号,说明疾病的预测是有背景的,潜证的阻截也是可以实现的。
综上所述,疾病的预测及阻截治疗,不但对开辟中医辨证论治的新领域具有重要价值,而且在预防医学及治疗医学上皆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

- 潜证在疾病预测中的重要意义《中医疾病预测》
- 潜镇(镇潜)《中医名词词典》
- 潜趾《中医词典》
- 潜镇《中医词典》
- 黔首《中医词典》
- 潜隐记忆、旧事如新症、似曾相识感及重演性记忆错误《神经精神疾病诊断学》
- 浅表性胃炎《赵绍琴临证验案精选》
- 潜阳《中医词典》
- 浅部真菌《医学微生物学》
- 潜阳《中医名词词典》
- 浅部真菌病《皮肤性病学》
- 潜水病《默克家庭诊疗手册》
- 浅部真菌感染(癣)《地震灾后常见病多发病中医药治疗手册》
- 潜行散《仁术便览》
- 浅层《人体解剖学》
- 潜病与先兆证的关系《中医疾病预测》
- 浅层巩膜炎《默克家庭诊疗手册》
- 潜病与先兆《中医疾病预测》
- 浅层结构《人体解剖学》
- 潜病隐匿的机制《中医疾病预测》
- 浅刺《中医词典》
- 乾坤运转功《气功外气疗法》
- 浅点状角膜炎《默克家庭诊疗手册》
- 乾坤生六子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思考中医》
- 浅反射《物理诊断学》
- 乾坤大旨《医理真传》
- 浅反射异常《神经精神疾病诊断学》
- 钳上《中医词典》
- 浅结构《人体解剖学》
- 钳耳《中医词典》
- 浅结构《人体解剖学》
《中医疾病预测》
- 杨力(着)
- 自序
- 篇一 总论
- 第一章 导论
- 第二章 中医疾病预测的理论基础
- 第三章 中医先兆证特点
- 第四章 中医先兆证规律
- 第五章 中医先兆证表现形式
- 第六章 潜病与先兆
- 第七章 辨病与潜病
- 第八章 全息先兆
- 第九章 六淫先兆
- 第十章 体质先兆
- 第十一章 遗传与潜病
- 第十二章 同源与潜病
- 第十三章 病态平衡与潜病
- 第十四章 心理先兆
- 第十五章 气象先兆
- 篇二 人体相学
- 第十六章 颅面先兆——颅面相学
- 第十七章 目先兆——目相学
- 第十八章 人中先兆——人中相学
- 第十九章 耳先兆——耳相学
- 第二十章 皮纹先兆——手相学、足相学
- 第二十一章 络纹先兆——络纹相学
- 第二十二章 经络先兆——经络相学
- 第二十三章 皮肤先兆——皮肤相学
- 第二十四章 胸膺先兆——胸膺相学
- 第二十五章 虚里先兆——虚里相学
- 第二十六章 腰背先兆——腰背相学
- 第二十七章 魄门(肛)先兆——肛门相学
- 第二十八章 腹先兆——腹相学
- 第二十九章 脐先兆——脐相学
- 第三十章 脉先兆——脉相学
- 第三十一章 舌先兆——舌相学
- 篇三 分泌物信号学
- 篇四 先露症状预兆学
- 第四十章 味预兆
- 第四十一章 食欲预兆
- 第四十二章 性欲预兆
- 第四十三章 睡欲预兆
- 第四十四章 嗅预兆
- 第四十五章 音声预兆
- 第四十六章 疲乏预兆
- 第四十七章 消瘦预兆
- 第四十八章 肥胖预兆
- 第四十九章 头症预兆
- 第五十章 咽痛预兆
- 第五十一章 皮肤异常预兆(含斑疹预兆)
- 第五十二章 痒预兆
- 第五十三章 麻木预兆
- 第五十四章 喘息预兆
- 第五十五章 呕恶哕预兆
- 第五十六章 手足厥冷预兆
- 第五十七章 发热预兆
- 第五十八章 出血预兆
- 第五十九章 瘀预兆
- 篇五 内科疾病先兆学
- 第六十章 心系病先兆
- 第一节 概述
- 第二节 真心痛(冠心病)先兆
- 第三节 怔忡(病毒性心肌炎)先兆
- 第四节 胎心病(先天性心脏病)先兆
- 第五节 肝心病(高血压性心脏病)先兆
- 第六节 惊悸(心脏神经官能症)先兆
- 第七节 脉律失常(心律失常)先兆
- 第八节 胸痹(肺源性心脏病)先兆
- 第九节 心痹(风湿性心脏病)先兆
- 第六十一章 肝系病先兆
- 第六十二章 脾系病先兆
- 第六十三章 肺系病先兆
- 第六十四章 肾系病先兆
- 第六十五章 精神病先兆
- 第一节 精神病先兆意义
- 第二节 精神病先兆潜证
- 第三节 精神分裂症先兆
- 第四节 躁狂抑郁性精神病先兆
- 第五节 神经官能症先兆
- 第六节 更年期精神病先兆
- 第七节 老年性精神病与脑动脉硬化性精神障碍先兆
- 第八节 病态人格先兆
- 第九节 颅脑损伤后精神障碍先兆
- 第十节 儿童精神病先兆
- 第六十六章 内分泌系统疾病先兆
- 第一节 概述
- 第二节 脑垂体前叶功能减退症(命火衰微证)先兆
- 第三节 脑垂体前叶功能亢进症先兆
- 第四节 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肾阳虚衰证)先兆
- 第五节 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症(相火亢盛证)先兆
- 第六节 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先兆
- 第七节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先兆
- 第八节 性腺功能减退症——更年期综合征先兆
- 第六十七章 神经系统疾病先兆
- 第六十八章 结缔组织性疾病先兆
- 第六十九章 造血系统疾病先兆
- 第七十章 爱滋病先兆
- 篇六 妇、儿科疾病先兆
- 篇七 急症先兆学(包括内科急症及急腹症先兆)
- 篇八 癌先兆学
- 第八十六章 概论
- 第八十七章 胃癌先兆
- 第八十八章 肺癌先兆
- 第八十九章 肝癌先兆
- 第九十章 乳腺癌先兆
- 第九十一章 食管癌先兆
- 第九十二章 血癌先兆
- 第九十三章 大肠癌先兆
- 第九十四章 宫颈癌先兆
- 第九十五章 皮肤癌先兆
- 第九十六章 膀胱癌先兆
- 第九十七章 鼻咽癌先兆
- 第九十八章 前列腺癌先兆
- 第九十九章 甲状腺癌先兆
- 第一○○章 胰腺癌先兆
- 第一○一章 恶性淋巴瘤先兆
- 第一○二章 阴茎癌先兆
- 第一○三章 卵巢癌先兆
- 第一○四章 子宫肌瘤先兆
- 第一○五章 儿童癌先兆
- 篇九 早衰先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