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痒预兆的理论基础

《中医疾病预测》书籍目录

痒属风毒,风性走窜,发无定处,此起彼伏,故痒先兆多发无定时、见无定处。痒有外源性及内源性之殊,以内源性瘙痒的先兆价值最大,内源性瘙痒与脏腑功能失调甚为攸关。如脾虚湿毒、肝虚风毒、肾虚浊毒、心虚火毒及肺虚痰毒均可产生内源性瘙痒,并且皆因脏虚失于运化,痰热湿浊壅积所致,说明内源性痒根源于五脏。

此外,六腑亦可致痒,如大肠腑气不通,肠毒最能作痒;胆府不降,胆汁郁积亦能发痒;胃浊不降,逆犯皮肤可致奇痒;膀胱不化气、水湿内停、久积成毒更易瘙痒。由此可见,五脏六腑皆能致痒,痒虽发于皮肤却根源于内脏。

此外,风湿毒邪入体化热化燥,毒扰皮肤也可致痒,又为外源性痒产生的因素。以上说明瘙痒一证,虽然内外因素皆可产生,但主要为内源性,瘙痒既然为内脏异常所致,那么瘙痒的出现亦必然为内脏异常的标志,这就是瘙痒先兆的理论基础。

此外,根据《内经》十二皮部理论,十二经络在皮肤皆有相应区域,故经络异常,如痰毒流窜经络,搔扰皮肤每可发痒,说明皮肤瘙痒多为内源性,对脏腑经络疾患的先兆意义,颇有临床实践价值。

现代医学亦同样认为瘙痒与内科疾病密切相关,许多学者认为瘙痒是一种变态反映,是体液免疫球蛋白损伤了过多的肥大细胞所致,这种细胞含有丰富的组织胺,破坏时可出现组织胺样反应,从而引起瘙痒。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中医疾病预测》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中医疾病预测》书籍目录
  1. 痒预兆的理论基础《中医疾病预测》
  2. 痒预兆《中医疾病预测》
  3. 痒预兆的临床预报意义《中医疾病预测》
  4. 痒塌《证治准绳·幼科》
  5. 痒抓破《景岳全书》
  6. 痒入骨髓《古今医统大全》
  7. 样本大小《预防医学》
  8. 痒疥疾《中医词典》
  9. 样本大小的估计《预防医学》
  10. 痒极难忍《明目至宝》
  11. 样本大小的估计《预防医学》
  12. 痒极难忍《银海精微》
  13. 样本回归系数的假设检验《预防医学》
  14. 痒风《外科证治全书》
  15. 样本均数的分布《医学统计学》
  16. 痒风《中医词典》
  17. 样本均数与总体均数比较《预防医学》
  18. 《痘疹心法要诀》
  19. 样本均数与总体均数的比较《医学统计学》
  20. 《秘传证治要诀及类方》
  21. 样本率与总体率的比较《预防医学》
  22. 《医述》
  23. 样本与总体《医学统计学》
  24. 《续名医类案》
  25. 样痘辨《冯氏锦囊秘录》
  26. 《医宗金鉴》
  27. 样痘辨《疡医大全》
  28. 《医学纲目》
  29. 样品处理《实用免疫细胞与核酸》
  30. 《中医词典》
  31. 样品的前处理《实用免疫细胞与核酸》

《中医疾病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