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概述

《中医疾病预测》书籍目录

衰老是一种自然现象,祖国医学认为人的衰老与肾、心的关系最为相关。如《素问·上古天真论篇》曰:“肾气衰,发堕齿槁”“肾脏衰,形体皆极”,“肾气盛,齿更发长”“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说明肾气与人体生长发育、生殖衰老皆有密切关系,因此肾亏是导致人体衰老的主要因素。《内经》认为人的自然寿命应是百岁,与现代科学测定认为人的寿命与120岁极为相近。开始衰老的年岁,《内经》皆认为从40岁开始,《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灵枢·天年》曰:“四十岁……腠理始疏,荣华颓落,发颇斑白。”《素问·上古天真论篇》曰:“五八(四十岁),肾气衰,发堕齿槁”。

中医十分重视肾精耗竭与衰老的关系,如《素问·上古天真论篇》说:“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故半百而衰矣。”主要机制在于气化功能的减弱和导致全身阴阳的失调,从而使体内脏腑精气神失却平衡,终于从精衰发展为气衰,最后导致神衰、形坏而老死。从西医的角度来看。肾衰除关系着细胞的分裂、氧化外,尤其关系着内分泌的失调和免疫功能的降低。肾为先天之本,遗传基因与肾的关系最大,核酸的调节也与肾相关,皆可以说明之。

衰老与心也甚为相关,心在人体的重要功能如《内经》说:“心者,君主之官也……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使道闭塞而不通,形乃大伤,以此养生则殃”。(《素问·灵兰秘典论》)心主身之血脉,心气虚血脉运行无力,血流缓滞为心血管的病变及脏腑衰老提供了病理基础。肾精的保养为防衰老的第一要义,然而心对精的藏泻有着直接影响,如朱丹溪说:“主闭藏者肾,司疏泄者肝,二脏皆有相火,而其系上属于心,心,君火也,为物感则动,心动则火亦动,动则精自走”(《杂病源流犀烛·遗泄源流》)。心的状况决定着肾气的盛衰,从而也影响着衰老的速度和程度。

另一方面,心藏神,为君主之官,主宰着人体的精神情志活动,如心神失调,导致神衰,神衰又易引起形衰,故心神对衰老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如《灵枢·邪客》说:“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其脏坚固,弗能容也,容之则心伤,心伤则神去,神去则死矣”。

衰老与脾的关系也很密切,脾为后天之本,脾的运化关系着升清降浊过程,从而影响着生机的存亡,所谓“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素问·六微旨大论》)(包括细胞的代谢及生命渣滓的清除问题)。故《内经》极为强调胃气的存亡与生命机能的关系,如曰:“人无胃气曰逆,逆者死。”说明胃气对生命机能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对衰老的早迟也起着决定性意义。

衰老与肝也甚为攸关,肝主升发、疏泄,肝气的充旺影响着气血的通达,并对生机起着重要的振奋作用。如肝气不充失于疏泄,导致气血怫郁、生机萎颓,则早衰来临,故五脏之中,肝气是最早衰老的脏器。如《灵枢·天年》把肝气衰列为五脏衰之首,临床上,有慢性肝病的人,都往往有早衰的现象,皆足以说明之。

衰老与肺也很有关连,肺主一身之气,司阳气的敷布及宗气的推动作用,肺气充则生机旺盛,肺气虚则气布无力,气化无以进行,故肺气的盛衰影响着人体的生命机能状况。肺又是主治节的器官,对人体的气化过程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如肺气虚则气化无力,肺失治节则人体生理功能失于和协,故早衰来临。

由上观之,五脏的功能减退皆可导致早衰,从现代医学的角度来看,如肺衰则少气,导致细胞氧化、代谢功能减退;心衰则失神,产生中枢神经系统紊乱,失其主宰作用,以及微循环功能的障碍;肝衰失其生发疏泄,而使酶系统的激活作用,神经系统的调节作用失司等等皆为早衰的因素,尤其脾肾二者为先后二天之本,影响着人体的造血系统及内分泌系统,故此二者的盛衰对人体衰老的早、迟有着决定性意义。

现代科学及现代医学对衰老机制的认识:

人的自然寿数,根据巴风学说认为:“动物,特别是哺乳动物的自然寿命,约相当它完成生长期的5~7倍”,人的性成熟期为14~15岁,因此,人的最高寿命应为110~150岁左右。美国学者,海弗利克氏据细胞分裂次数,判断人可活到120岁。《黄帝内经》上古天真篇亦提出人的寿数,起码应为百年。然而,有生必有死,衰老是无法抗拒的自然规律。生命一旦出现便开始了向死亡的转化,人从十多岁起衰老便悄悄地开始了,衰老并非疾病,但亦与疾病不无关系,是生理与病理的错综复杂过程。

过去认为衰老的机制主要是细胞的衰老,细胞衰老是导致整体衰老的根本原因。细胞分裂50次便达到极限,只要专门化细胞分裂接近终点,整体衰老便宣告来临。但目前对这一观点已持疑意,已有学者证实了细胞分裂并不存在极限。衰老的主要机制究竟是什么?目前尚无定论,但衰老是一个多环节的、综合的、整体性的生物学过程。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中医疾病预测》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中医疾病预测》书籍目录
  1. 概述《中医疾病预测》
  2. 概述《中医疾病预测》
  3. 概述《中医疾病预测》
  4. 概述《中医疾病预测》
  5. 概述《时病论歌括新编》
  6. 概述《中医疾病预测》
  7. 概述《时病论歌括新编》
  8. 概述《中医疾病预测》
  9. 概述《时病论歌括新编》
  10. 概述《中医疾病预测》
  11. 概述《时病论歌括新编》
  12. 概述《中医疾病预测》
  13. 概述《时病论歌括新编》
  14. 概述《中医疾病预测》
  15. 概述《时病论歌括新编》
  16. 概述《中医疾病预测》
  17. 概述《时病论歌括新编》
  18. 概述《中医疾病预测》
  19. 概述《时病论歌括新编》
  20. 概述《中医疾病预测》
  21. 概述《外经微言》
  22. 概述《中医疾病预测》
  23. 概述《中医饮食营养学》
  24. 概述《中医疾病预测》
  25. 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释义
  26. 概述《中医疾病预测》
  27. 概述《生理学》
  28. 概述《中医疾病预测》
  29. 概述《生理学》
  30. 概述《中医疾病预测》
  31. 概述《药理学》

《中医疾病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