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运气体质先兆
《内经》运气七篇,用许多篇幅详细论述了五运六气对动,植物的发展发育存在着影响。人体生长于天地气交之中,人的胚胎发育时期同样秉天德而生,因此运气对人的体质秉赋和疾病的发生,不但有影响,甚至是极为深刻的影响……
运气可以预测人的体质,根据五运六气甲子六十周期表,由于五运六气的运转而有不同的气候,因此存在着相应的物候(包括植物、动物和人)。《内经》运气七篇对不同的气候影响着动植物形成的特性方面,作了充分的描述,故《素问·至真要大论》提出:“司岁备物”及“食岁谷”(《六元正纪大论》),即言药物的采集和栽种应根据和运气相应的原则进行。气候不同对人体质的形成也必然存在着影响,分析如下:
一、五运预测人的体质
五运对人的体质形成有一定影响。如甲己土运之年,气化湿,则动植物相应的秉湿气较重。逢丙辛水运之年,戊癸火运之年,乙庚金运之年及丁壬木运之年的动植物,则分别秉寒气、火气、燥气及风气较重,并内应五脏。其中,逢正宫五运平气之年的生物,则秉相应的运气较平和,而逢太宫则秉运气太过,逢少宫秉运气不及。所谓正宫、太宫、少宫,是指五宫建运,太少相生,即以角、徵、宫、商、羽五宫分别对应木、火、土、金、水五运,平气为正宫,太过为太宫,不及为少宫是也。以木运为例,如逢正角年(木运平气),则秉风气较平和,逢太角年(木运太过),则秉风气太过,逢少角年(木运不及),秉风气不足,余运以此类推。如《素问·五常政大论》所提出的“三气之纪”(平气、太过、不及)对动、植物及疾病均有影响,便可说明之。以木运而言,木运平气为敷和,敷和之年则“其化生荣……其候温和,其令风,其藏肝……其应春,其虫毛……其养筋,其病里急支满。”木运太过为发生,“发生之纪,……生气淳化,万物以荣,其化生,……其动掉眩、巅疾,……其病怒……邪乃伤肝”。木运不及为委和,“委和之纪……生气不正,化气乃扬(木气不及,土气来侮),草木晚荣,苍干雕落,……其发惊骇……其病摇动注恐。”文中关于不同运气对物候及病候的影响都作了具体描述。
以人的体质而言,不同运气出身的人,由于在胚胎期秉受了不同的运气,因此对他出生后的体质也必然有所影响。如火运平气之年出生的人,由于胚胎时期从母体禀天之火气较平和,故对心气有益。而逢火运太过之年,则因禀火性太过、火气化热,则易灼伤心阴。反之,火运不及之年,又因禀火性较薄而易致心气不足。其余四运年份出生的人依此类推。
二、六气预测体质
除五运之外,六气对生物的禀性同样也有影响。《素问·五常政大论》论述了不同的司天、在泉对动植物的影响。如曰:“厥阴司天,毛虫静(毛虫应风木之气,故厥阴司天之年对毛虫有利),羽虫育(羽虫为火属,木生火,故厥阴司天有利于火虫发育),介虫不成(介虫禀金性,厥阴风木司天则寅申少阳相火在泉,火克金、故介虫不茂盛)。”六气对动植物的影响如此大,对人体当然也不例外。如母体怀胎期是在上半年,则受司天之气的影响较大,具体如逢寅申少阳相火或子午少阴君火司天,上半年天气本渐热,由于火、热之气司天则天气更热,孕育的胎儿必然禀天之火气较甚,内应于心,易罹心病,火病及热病。同理,下半年天气本渐寒,如再逢辰戌太阳寒水在泉,则禀天之寒气更甚,内应于肾,易罹肾病、寒病。其余三气司天在泉,其燥气、风气、湿气内应于肺、肝、脾,对人体也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此外,由于司天之气对气候的影响往往决定于与岁运之间的生克关系(即变岁运太过不及为平气),但司天之气对生物仍然存在着一定的影响。
上述说明,运气对人体胚胎的孕育存在着影响。因此,与人体体质类型的形成及盛衰有一定关系,故在预测疾病方面可以作为一定的依据。

- 运气体质先兆《中医疾病预测》
- 运气提纲《灵素节注类编》
- 运气同化《中医词典》
- 运气所至先后时歌《运气要诀》
- 运气图《灵素节注类编》
- 运气所至先后时歌《医宗金鉴》
- 运气为病歌《医宗金鉴》
- 运气所胜《史载之方》
- 运气为病歌《运气要诀》
- 运气说《达摩洗髓易筋经》
- 运气五瘟丹《增订叶评伤暑全书》
- 运气说《叶选医衡》
- 运气先后天歌《古今医统大全》
- 运气说《医碥》
- 运气相合《中医基础理论》
- 运气说《古今医统大全》
- 运气小便不利《症因脉治》
- 运气篇《古今医统大全》
- 运气胁痛《中医词典》
- 运气论《脉诀汇辨》
- 运气胁痛《症因脉治》
- 运气论《冯氏锦囊秘录》
- 运气学说《中医词典》
- 运气流行法《保幼新编》
- 运气学说的兴盛《中国医学通史》
- 运气亢害承制歌《运气要诀》
- 运气学说在医学上的应用《中医基础理论》
- 运气亢害承制歌《医宗金鉴》
- 运气要诀《医宗金鉴》
- 运气诀要《药鉴》
- 运气要略缘起《灵素节注类编》
《中医疾病预测》
- 杨力(着)
- 自序
- 篇一 总论
- 第一章 导论
- 第二章 中医疾病预测的理论基础
- 第三章 中医先兆证特点
- 第四章 中医先兆证规律
- 第五章 中医先兆证表现形式
- 第六章 潜病与先兆
- 第七章 辨病与潜病
- 第八章 全息先兆
- 第九章 六淫先兆
- 第十章 体质先兆
- 第十一章 遗传与潜病
- 第十二章 同源与潜病
- 第十三章 病态平衡与潜病
- 第十四章 心理先兆
- 第十五章 气象先兆
- 篇二 人体相学
- 第十六章 颅面先兆——颅面相学
- 第十七章 目先兆——目相学
- 第十八章 人中先兆——人中相学
- 第十九章 耳先兆——耳相学
- 第二十章 皮纹先兆——手相学、足相学
- 第二十一章 络纹先兆——络纹相学
- 第二十二章 经络先兆——经络相学
- 第二十三章 皮肤先兆——皮肤相学
- 第二十四章 胸膺先兆——胸膺相学
- 第二十五章 虚里先兆——虚里相学
- 第二十六章 腰背先兆——腰背相学
- 第二十七章 魄门(肛)先兆——肛门相学
- 第二十八章 腹先兆——腹相学
- 第二十九章 脐先兆——脐相学
- 第三十章 脉先兆——脉相学
- 第三十一章 舌先兆——舌相学
- 篇三 分泌物信号学
- 篇四 先露症状预兆学
- 第四十章 味预兆
- 第四十一章 食欲预兆
- 第四十二章 性欲预兆
- 第四十三章 睡欲预兆
- 第四十四章 嗅预兆
- 第四十五章 音声预兆
- 第四十六章 疲乏预兆
- 第四十七章 消瘦预兆
- 第四十八章 肥胖预兆
- 第四十九章 头症预兆
- 第五十章 咽痛预兆
- 第五十一章 皮肤异常预兆(含斑疹预兆)
- 第五十二章 痒预兆
- 第五十三章 麻木预兆
- 第五十四章 喘息预兆
- 第五十五章 呕恶哕预兆
- 第五十六章 手足厥冷预兆
- 第五十七章 发热预兆
- 第五十八章 出血预兆
- 第五十九章 瘀预兆
- 篇五 内科疾病先兆学
- 第六十章 心系病先兆
- 第一节 概述
- 第二节 真心痛(冠心病)先兆
- 第三节 怔忡(病毒性心肌炎)先兆
- 第四节 胎心病(先天性心脏病)先兆
- 第五节 肝心病(高血压性心脏病)先兆
- 第六节 惊悸(心脏神经官能症)先兆
- 第七节 脉律失常(心律失常)先兆
- 第八节 胸痹(肺源性心脏病)先兆
- 第九节 心痹(风湿性心脏病)先兆
- 第六十一章 肝系病先兆
- 第六十二章 脾系病先兆
- 第六十三章 肺系病先兆
- 第六十四章 肾系病先兆
- 第六十五章 精神病先兆
- 第一节 精神病先兆意义
- 第二节 精神病先兆潜证
- 第三节 精神分裂症先兆
- 第四节 躁狂抑郁性精神病先兆
- 第五节 神经官能症先兆
- 第六节 更年期精神病先兆
- 第七节 老年性精神病与脑动脉硬化性精神障碍先兆
- 第八节 病态人格先兆
- 第九节 颅脑损伤后精神障碍先兆
- 第十节 儿童精神病先兆
- 第六十六章 内分泌系统疾病先兆
- 第一节 概述
- 第二节 脑垂体前叶功能减退症(命火衰微证)先兆
- 第三节 脑垂体前叶功能亢进症先兆
- 第四节 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肾阳虚衰证)先兆
- 第五节 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症(相火亢盛证)先兆
- 第六节 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先兆
- 第七节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先兆
- 第八节 性腺功能减退症——更年期综合征先兆
- 第六十七章 神经系统疾病先兆
- 第六十八章 结缔组织性疾病先兆
- 第六十九章 造血系统疾病先兆
- 第七十章 爱滋病先兆
- 篇六 妇、儿科疾病先兆
- 篇七 急症先兆学(包括内科急症及急腹症先兆)
- 篇八 癌先兆学
- 第八十六章 概论
- 第八十七章 胃癌先兆
- 第八十八章 肺癌先兆
- 第八十九章 肝癌先兆
- 第九十章 乳腺癌先兆
- 第九十一章 食管癌先兆
- 第九十二章 血癌先兆
- 第九十三章 大肠癌先兆
- 第九十四章 宫颈癌先兆
- 第九十五章 皮肤癌先兆
- 第九十六章 膀胱癌先兆
- 第九十七章 鼻咽癌先兆
- 第九十八章 前列腺癌先兆
- 第九十九章 甲状腺癌先兆
- 第一○○章 胰腺癌先兆
- 第一○一章 恶性淋巴瘤先兆
- 第一○二章 阴茎癌先兆
- 第一○三章 卵巢癌先兆
- 第一○四章 子宫肌瘤先兆
- 第一○五章 儿童癌先兆
- 篇九 早衰先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