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红斑狼疮先兆
红斑狼疮是一种比较凶险的疾病,其危害性在于内脏被损害。发病机制目前认为与“免疫错乱”有关。本病潜匿期较长,主要病变在肾,故先兆信号也多发露于肾……,但由于长期的内脏损害而易于衰竭,故尤应注意危象的出现……
一、概述
红斑性狼疮属结缔组织疾病,为自身免疫性疾病范畴,包括盘状红斑狼疮和系统性红斑狼疮。其中,局限性红斑狼疮局限于损坏皮肤,而系统性红斑狼疮则以全面损害皮肤、关节、肾、甚至心包、胸膜为特点,并都伴有不同程度的发热。
红斑性狼疮中医属“温热发斑”,后期与“虚损”有关。由于本病慢性型及潜隐型较多,而且,本病的发病率也较高,尤其在女性中更为多见,对人体的损害较广,除皮肤之外,对许多脏器皆有损害。因此掌握其先兆规律,对本病的早期发现及早期治疗有一定的意义。
二、早期先兆及阻截治疗
早期先兆 本病的发生与先天禀赋不足,后天失养及病毒感染,内分泌失调,精神打击等因素有关。对人体危害较大。主要损害部位为皮肤、关节、肾脏。
中医认为红斑狼疮病机与肝肾亏损,肾阴阳失调有关。主要诱因为湿毒、湿热伏体,后期多挟气滞血瘀,故先兆潜证多呈肝肾亏损、热毒内蕴型,即见乏力易疲,头晕耳鸣,腰酸膝软,潮热夜汗,舌质偏红,苔黄腻,便干尿短,脉细数等证。此阶段为红斑狼疮的潜在阶段,如能注意休息调养,服用滋肝肾之阴兼清化湿毒的药物则可防患于未然。
由于红斑性狼疮往往呈多脏器损害,故早期症状缺乏特异性,但仍有值得警惕的信号。如面部出现低热、蝶形红斑及关节痛、不规则发热为红斑性狼疮信号。红斑狼疮细胞阳性及抗核因子阳性基本可以确诊。典型征兆为面部红斑(环状、蝶形或不规则形)关节酸痛、乏力、发热(低热或不规则高热),90%患者兼有肾脏损害(蛋白尿,甚至管型尿,尿毒症)。此外,还常并发心包炎、胸膜炎、溃疡性结肠炎,少数患者可有精神异常。
阻截治则 潜期应滋肝肾之阴,兼清解热郁,方予清热解郁饮柏、滑石、竹叶。或予知柏八味丸:知母、黄柏、生地、山萸肉、山药、茯苓、丹皮、泽泻。急性期热毒炽盛,可予化斑汤:生石膏、知母、甘草、玄参、犀角、粳米,犀角地黄汤:犀角、生地、芍药、丹皮等清热解毒、凉血化瘀。中期见阴虚者应辅以养肾阴之品,后期瘀象重的,应用血府逐瘀汤:桃仁、红花、当归、生地、川芎、赤芍、牛膝、桔梗、柴胡、枳壳、甘草,以之加强活血化瘀。
凶兆 本病凶兆主要在于提示内脏损害,其中最常出现的内脏损害为肾损害。其先兆信号为蛋白尿、血尿、管形尿、水肿、肾性高血压,如见嗜睡、厌食、恶心、搔痒、尿闭为关格(肾衰尿毒症)凶兆。此外,本病还易损伤心包、心肌,尤其易出现心包炎,其凶兆为怔忡、气急、胸闷、心电图T波异常,听诊心包摩擦音可以助诊。另外见胸闷、气喘、咳嗽,又为胸膜炎、胸腔疾患的信号,X线检查可确诊。其他,如见头痛、项强、喷射性呕吐,为脑炎、脑膜炎信号,少数可见腹泻、腹痛、恶心为溃疡性结肠炎征兆,以上情况出现时皆为内脏损害信号,应引起高度警惕。
危象 红斑狼疮危象主要发生于疾病的晚期,多为气血耗尽,阴阳离绝危象表现为极度衰竭虚弱,高热不退以及各受累内脏的衰竭。如肾衰,心衰,昏迷,甚至严重感染,败血症等,提示病情危笃、生命濒危,临症见之应竭力图救。

- 红斑狼疮先兆《中医疾病预测》
- 红斑狼疮《自我调养巧治病》
- 红斑性肢痛症《神经病学》
- 红斑狼疮《家庭医学百科-医疗康复篇》
- 红鼻《中医词典》
- 红斑狼疮《皮肤性病学》
- 红鼻糟鼻《奇方类编》
- 红白续发《四圣悬枢》
- 红菜头《食疗本草》
- 红白消长《四圣悬枢》
- 红点紫舌《中医词典》
- 红白砂《疫疹一得》
- 红点紫舌《喉科指掌》
- 红白痢《外科全生集》
- 红豆《滇南本草》
- 红白口疮《急救广生集》
- 红豆蔻《玉楸药解》
- 红扒猴头蘑《保健药膳》
- 红豆蔻《海药本草》
- 烘柿《得配本草》
- 红豆蔻《汤液本草》
- 烘、焙《中医名词词典》
- 红豆蔻《本草易读》
- 烘《中医词典》
- 红豆蔻《饮食须知》
- 衡络之脉《中医词典》
- 红豆蔻《医学入门》
- 衡量药学科管理水平的经济指标《医院药学》
- 红豆蔻《证类本草》
- 衡居《中医词典》
- 红豆蔻《得配本草》
《中医疾病预测》
- 杨力(着)
- 自序
- 篇一 总论
- 第一章 导论
- 第二章 中医疾病预测的理论基础
- 第三章 中医先兆证特点
- 第四章 中医先兆证规律
- 第五章 中医先兆证表现形式
- 第六章 潜病与先兆
- 第七章 辨病与潜病
- 第八章 全息先兆
- 第九章 六淫先兆
- 第十章 体质先兆
- 第十一章 遗传与潜病
- 第十二章 同源与潜病
- 第十三章 病态平衡与潜病
- 第十四章 心理先兆
- 第十五章 气象先兆
- 篇二 人体相学
- 第十六章 颅面先兆——颅面相学
- 第十七章 目先兆——目相学
- 第十八章 人中先兆——人中相学
- 第十九章 耳先兆——耳相学
- 第二十章 皮纹先兆——手相学、足相学
- 第二十一章 络纹先兆——络纹相学
- 第二十二章 经络先兆——经络相学
- 第二十三章 皮肤先兆——皮肤相学
- 第二十四章 胸膺先兆——胸膺相学
- 第二十五章 虚里先兆——虚里相学
- 第二十六章 腰背先兆——腰背相学
- 第二十七章 魄门(肛)先兆——肛门相学
- 第二十八章 腹先兆——腹相学
- 第二十九章 脐先兆——脐相学
- 第三十章 脉先兆——脉相学
- 第三十一章 舌先兆——舌相学
- 篇三 分泌物信号学
- 篇四 先露症状预兆学
- 第四十章 味预兆
- 第四十一章 食欲预兆
- 第四十二章 性欲预兆
- 第四十三章 睡欲预兆
- 第四十四章 嗅预兆
- 第四十五章 音声预兆
- 第四十六章 疲乏预兆
- 第四十七章 消瘦预兆
- 第四十八章 肥胖预兆
- 第四十九章 头症预兆
- 第五十章 咽痛预兆
- 第五十一章 皮肤异常预兆(含斑疹预兆)
- 第五十二章 痒预兆
- 第五十三章 麻木预兆
- 第五十四章 喘息预兆
- 第五十五章 呕恶哕预兆
- 第五十六章 手足厥冷预兆
- 第五十七章 发热预兆
- 第五十八章 出血预兆
- 第五十九章 瘀预兆
- 篇五 内科疾病先兆学
- 第六十章 心系病先兆
- 第一节 概述
- 第二节 真心痛(冠心病)先兆
- 第三节 怔忡(病毒性心肌炎)先兆
- 第四节 胎心病(先天性心脏病)先兆
- 第五节 肝心病(高血压性心脏病)先兆
- 第六节 惊悸(心脏神经官能症)先兆
- 第七节 脉律失常(心律失常)先兆
- 第八节 胸痹(肺源性心脏病)先兆
- 第九节 心痹(风湿性心脏病)先兆
- 第六十一章 肝系病先兆
- 第六十二章 脾系病先兆
- 第六十三章 肺系病先兆
- 第六十四章 肾系病先兆
- 第六十五章 精神病先兆
- 第一节 精神病先兆意义
- 第二节 精神病先兆潜证
- 第三节 精神分裂症先兆
- 第四节 躁狂抑郁性精神病先兆
- 第五节 神经官能症先兆
- 第六节 更年期精神病先兆
- 第七节 老年性精神病与脑动脉硬化性精神障碍先兆
- 第八节 病态人格先兆
- 第九节 颅脑损伤后精神障碍先兆
- 第十节 儿童精神病先兆
- 第六十六章 内分泌系统疾病先兆
- 第一节 概述
- 第二节 脑垂体前叶功能减退症(命火衰微证)先兆
- 第三节 脑垂体前叶功能亢进症先兆
- 第四节 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肾阳虚衰证)先兆
- 第五节 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症(相火亢盛证)先兆
- 第六节 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先兆
- 第七节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先兆
- 第八节 性腺功能减退症——更年期综合征先兆
- 第六十七章 神经系统疾病先兆
- 第六十八章 结缔组织性疾病先兆
- 第六十九章 造血系统疾病先兆
- 第七十章 爱滋病先兆
- 篇六 妇、儿科疾病先兆
- 篇七 急症先兆学(包括内科急症及急腹症先兆)
- 篇八 癌先兆学
- 第八十六章 概论
- 第八十七章 胃癌先兆
- 第八十八章 肺癌先兆
- 第八十九章 肝癌先兆
- 第九十章 乳腺癌先兆
- 第九十一章 食管癌先兆
- 第九十二章 血癌先兆
- 第九十三章 大肠癌先兆
- 第九十四章 宫颈癌先兆
- 第九十五章 皮肤癌先兆
- 第九十六章 膀胱癌先兆
- 第九十七章 鼻咽癌先兆
- 第九十八章 前列腺癌先兆
- 第九十九章 甲状腺癌先兆
- 第一○○章 胰腺癌先兆
- 第一○一章 恶性淋巴瘤先兆
- 第一○二章 阴茎癌先兆
- 第一○三章 卵巢癌先兆
- 第一○四章 子宫肌瘤先兆
- 第一○五章 儿童癌先兆
- 篇九 早衰先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