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潜病隐匿的机制
一、机体适应状况存在着差异
个体之间,由于体质不同,对疾病的适应力、耐受性则有很大差异。体质弱的,因耐受性差,所以比较敏感,疾病也就容易暴露出来;而体质强的,耐受性和自调力都比较强,对一些不明显的病证适应力很高,这就是某些病证被隐匿了的缘故。如慢性肾炎蛋白尿患者,素禀体盛的代偿力较强,即使尿化验蛋白有:++,患者亦无明显不适;而体质弱者,只有+,即有明显腰酸、乏力、头晕等症状。显然,前者(体质强者)的潜证容易隐匿,说明体质的差异是导致疾病症状隐、显的重要原因。
体质是潜病隐匿的条件,故应用体质辨证,尤其是体质辨病,是打开潜证隐匿的一个通道,如老年人健忘属肥胖型者,应考虑脑动脉硬化;长期胃痛病人,视其瘦长型体质,平日性情急躁就应怀疑消化性溃疡的存在……。应用体质辨证、辨病,早日发现潜证这一环节,值得高度重视。
上述说明,先兆证与潜病之间存在着标本关系。
二、证客观存在着阶段性
病,包含着疾病的全病理过程,而证则仅代表疾病的阶段病理。由于证客观存在着阶段性,因此证往往不能伴随于一个病的自始至终。有少数病证信息量始终不足,疾病的信息由少而多,达到一定程度,潜证才能向显证转化。因此疾病也就必然存在着潜证与显证的不同阶段,说明疾病潜证的存在是有客观基础的。
三、证存在着交义、共存现象
在疾病发展的全过程中,有许多症或证交织、错综地存在着,有时甚至可以共存,从而使潜证具备了隐匿的背景。另外,由于潜证和显证之间有一定的量变过程,在此过程中,病情相对地处于“稳定”状况下,客观地造成了潜证匿进的条件。
传统认为“有诸内者,必形于外”,但事实上,内外并非完全一致,内体的病变虽然会反映于体表,但往往存在着差距,有的甚至不反映出来或颠倒反映,这样由于内外的不一致性又构成了潜证隐匿的基础。
四、辨病被忽略
目前中医在辨证论治上存在着重证轻病现象,然而病与证是不可分割的,有病就必然有证,有证就必然有病,即使无证也只是暂时的,无病亦非真无病,不过是隐匿着而已。因此,必须注意这些特异性,否则就不能深入辨病,那就难以掌握疾病的本质,势必导致辨证论治的退化和萎缩。
临床上常常出现“无证可辨”,原因一是传统的诊断方法受到微观辨病的挑战,二是病与证之间的客观复杂性。无证并非无病,而是潜证未被发现,因此既要注意“有证无病”,又要留神“有病无证”,有时要“舍证从病”,而有的情况下又须“舍病从证”。总之,既要强调辨证,又不能囿于辨证,如某些疾病症状表现可以放射到其他部位,如果我们不深入辨病,那么在定位上就易误入岐途。因此,只有掌握疾病的特殊性,深入辨病,才能发现潜证的存在。
五、医源性掩盖因素
由于医源性的因素,对一些疾病造成了假象,掩盖了疾病的本质,也是潜证隐匿的因素之一,临床上屡见不鲜,诸如应用激素,误诊、漏诊及治疗不彻底等,都容易掩盖了疾病的潜在进展。许多情况下,疾病的一些症状由于治疗的关系,减慢了发展的速度,诸如治疗不彻底,显证虽然治愈了,但一些潜证却隐匿了下来。如肝炎黄疸消退了,肝肿大也恢复了正常,可是肝细胞病变却潜在地进展着。还有一些疾病,本身症状就不典型,加之诊者水平的关系,使诊断被延误了。如心肌炎,由于症状与感冒酷似,如医者辨证不辨病,导致误诊,因而促使了这一类疾病的隐匿发展。

- 潜病隐匿的机制《中医疾病预测》
- 乾坤运转功《气功外气疗法》
- 潜病与先兆《中医疾病预测》
- 乾坤生六子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思考中医》
- 潜病与先兆证的关系《中医疾病预测》
- 乾坤大旨《医理真传》
- 潜行散《仁术便览》
- 钳上《中医词典》
- 潜水病《默克家庭诊疗手册》
- 钳耳《中医词典》
- 潜阳《中医名词词典》
- 钳《中医词典》
- 潜阳《中医词典》
- 钱仲阳传《小儿药证直诀》
- 潜隐记忆、旧事如新症、似曾相识感及重演性记忆错误《神经精神疾病诊断学》
- 钱真人传痘疮神方《石室秘录》
- 潜镇《中医词典》
- 钱原浚《中医词典》
- 潜镇(镇潜)《中医名词词典》
- 钱瑛《中医词典》
- 潜证在疾病预测中的重要意义《中医疾病预测》
- 钱乙泻黄散《重订囊秘喉书》
- 潜趾《中医词典》
- 钱乙泻黄《汤头歌诀》
- 黔首《中医词典》
- 钱乙黄土治肾病《趣味中医》
- 浅表性胃炎《赵绍琴临证验案精选》
- 钱乙(约1032-1113年)《中医词典》
- 浅部真菌《医学微生物学》
- 钱养庶《中医词典》
- 浅部真菌病《皮肤性病学》
《中医疾病预测》
- 杨力(着)
- 自序
- 篇一 总论
- 第一章 导论
- 第二章 中医疾病预测的理论基础
- 第三章 中医先兆证特点
- 第四章 中医先兆证规律
- 第五章 中医先兆证表现形式
- 第六章 潜病与先兆
- 第七章 辨病与潜病
- 第八章 全息先兆
- 第九章 六淫先兆
- 第十章 体质先兆
- 第十一章 遗传与潜病
- 第十二章 同源与潜病
- 第十三章 病态平衡与潜病
- 第十四章 心理先兆
- 第十五章 气象先兆
- 篇二 人体相学
- 第十六章 颅面先兆——颅面相学
- 第十七章 目先兆——目相学
- 第十八章 人中先兆——人中相学
- 第十九章 耳先兆——耳相学
- 第二十章 皮纹先兆——手相学、足相学
- 第二十一章 络纹先兆——络纹相学
- 第二十二章 经络先兆——经络相学
- 第二十三章 皮肤先兆——皮肤相学
- 第二十四章 胸膺先兆——胸膺相学
- 第二十五章 虚里先兆——虚里相学
- 第二十六章 腰背先兆——腰背相学
- 第二十七章 魄门(肛)先兆——肛门相学
- 第二十八章 腹先兆——腹相学
- 第二十九章 脐先兆——脐相学
- 第三十章 脉先兆——脉相学
- 第三十一章 舌先兆——舌相学
- 篇三 分泌物信号学
- 篇四 先露症状预兆学
- 第四十章 味预兆
- 第四十一章 食欲预兆
- 第四十二章 性欲预兆
- 第四十三章 睡欲预兆
- 第四十四章 嗅预兆
- 第四十五章 音声预兆
- 第四十六章 疲乏预兆
- 第四十七章 消瘦预兆
- 第四十八章 肥胖预兆
- 第四十九章 头症预兆
- 第五十章 咽痛预兆
- 第五十一章 皮肤异常预兆(含斑疹预兆)
- 第五十二章 痒预兆
- 第五十三章 麻木预兆
- 第五十四章 喘息预兆
- 第五十五章 呕恶哕预兆
- 第五十六章 手足厥冷预兆
- 第五十七章 发热预兆
- 第五十八章 出血预兆
- 第五十九章 瘀预兆
- 篇五 内科疾病先兆学
- 第六十章 心系病先兆
- 第一节 概述
- 第二节 真心痛(冠心病)先兆
- 第三节 怔忡(病毒性心肌炎)先兆
- 第四节 胎心病(先天性心脏病)先兆
- 第五节 肝心病(高血压性心脏病)先兆
- 第六节 惊悸(心脏神经官能症)先兆
- 第七节 脉律失常(心律失常)先兆
- 第八节 胸痹(肺源性心脏病)先兆
- 第九节 心痹(风湿性心脏病)先兆
- 第六十一章 肝系病先兆
- 第六十二章 脾系病先兆
- 第六十三章 肺系病先兆
- 第六十四章 肾系病先兆
- 第六十五章 精神病先兆
- 第一节 精神病先兆意义
- 第二节 精神病先兆潜证
- 第三节 精神分裂症先兆
- 第四节 躁狂抑郁性精神病先兆
- 第五节 神经官能症先兆
- 第六节 更年期精神病先兆
- 第七节 老年性精神病与脑动脉硬化性精神障碍先兆
- 第八节 病态人格先兆
- 第九节 颅脑损伤后精神障碍先兆
- 第十节 儿童精神病先兆
- 第六十六章 内分泌系统疾病先兆
- 第一节 概述
- 第二节 脑垂体前叶功能减退症(命火衰微证)先兆
- 第三节 脑垂体前叶功能亢进症先兆
- 第四节 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肾阳虚衰证)先兆
- 第五节 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症(相火亢盛证)先兆
- 第六节 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先兆
- 第七节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先兆
- 第八节 性腺功能减退症——更年期综合征先兆
- 第六十七章 神经系统疾病先兆
- 第六十八章 结缔组织性疾病先兆
- 第六十九章 造血系统疾病先兆
- 第七十章 爱滋病先兆
- 篇六 妇、儿科疾病先兆
- 篇七 急症先兆学(包括内科急症及急腹症先兆)
- 篇八 癌先兆学
- 第八十六章 概论
- 第八十七章 胃癌先兆
- 第八十八章 肺癌先兆
- 第八十九章 肝癌先兆
- 第九十章 乳腺癌先兆
- 第九十一章 食管癌先兆
- 第九十二章 血癌先兆
- 第九十三章 大肠癌先兆
- 第九十四章 宫颈癌先兆
- 第九十五章 皮肤癌先兆
- 第九十六章 膀胱癌先兆
- 第九十七章 鼻咽癌先兆
- 第九十八章 前列腺癌先兆
- 第九十九章 甲状腺癌先兆
- 第一○○章 胰腺癌先兆
- 第一○一章 恶性淋巴瘤先兆
- 第一○二章 阴茎癌先兆
- 第一○三章 卵巢癌先兆
- 第一○四章 子宫肌瘤先兆
- 第一○五章 儿童癌先兆
- 篇九 早衰先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