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岐黄之术】

第二节 潜病隐匿的机制

《中医疾病预测》书籍目录

一、机体适应状况存在着差异

个体之间,由于体质不同,对疾病的适应力、耐受性则有很大差异。体质弱的,因耐受性差,所以比较敏感,疾病也就容易暴露出来;而体质强的,耐受性和自调力都比较强,对一些不明显的病证适应力很高,这就是某些病证被隐匿了的缘故。如慢性肾炎蛋白尿患者,素禀体盛的代偿力较强,即使尿化验蛋白有:++,患者亦无明显不适;而体质弱者,只有+,即有明显腰酸乏力头晕等症状。显然,前者(体质强者)的潜证容易隐匿,说明体质的差异是导致疾病症状隐、显的重要原因。

体质是潜病隐匿的条件,故应用体质辨证,尤其是体质辨病,是打开潜证隐匿的一个通道,如老年人健忘肥胖型者,应考虑脑动脉硬化;长期胃痛病人,视其瘦长型体质,平日性情急躁就应怀疑消化性溃疡的存在……。应用体质辨证、辨病,早日发现潜证这一环节,值得高度重视。

上述说明,先兆证与潜病之间存在着标本关系。

二、证客观存在着阶段性

病,包含着疾病的全病理过程,而证则仅代表疾病的阶段病理。由于证客观存在着阶段性,因此证往往不能伴随于一个病的自始至终。有少数病证信息量始终不足,疾病的信息由少而多,达到一定程度,潜证才能向显证转化。因此疾病也就必然存在着潜证与显证的不同阶段,说明疾病潜证的存在是有客观基础的。

三、证存在着交义、共存现象

在疾病发展的全过程中,有许多症或证交织、错综地存在着,有时甚至可以共存,从而使潜证具备了隐匿的背景。另外,由于潜证和显证之间有一定的量变过程,在此过程中,病情相对地处于“稳定”状况下,客观地造成了潜证匿进的条件。

传统认为“有诸内者,必形于外”,但事实上,内外并非完全一致,内体的病变虽然会反映于体表,但往往存在着差距,有的甚至不反映出来或颠倒反映,这样由于内外的不一致性又构成了潜证隐匿的基础。

四、辨病被忽略

目前中医在辨证论治上存在着重证轻病现象,然而病与证是不可分割的,有病就必然有证,有证就必然有病,即使无证也只是暂时的,无病亦非真无病,不过是隐匿着而已。因此,必须注意这些特异性,否则就不能深入辨病,那就难以掌握疾病的本质,势必导致辨证论治的退化和萎缩。

临床上常常出现“无证可辨”,原因一是传统的诊断方法受到微观辨病的挑战,二是病与证之间的客观复杂性。无证并非无病,而是潜证未被发现,因此既要注意“有证无病”,又要留神“有病无证”,有时要“舍证从病”,而有的情况下又须“舍病从证”。总之,既要强调辨证,又不能囿于辨证,如某些疾病症状表现可以放射到其他部位,如果我们不深入辨病,那么在定位上就易误入岐途。因此,只有掌握疾病的特殊性,深入辨病,才能发现潜证的存在。

五、医源性掩盖因素

由于医源性的因素,对一些疾病造成了假象,掩盖了疾病的本质,也是潜证隐匿的因素之一,临床上屡见不鲜,诸如应用激素,误诊、漏诊及治疗不彻底等,都容易掩盖了疾病的潜在进展。许多情况下,疾病的一些症状由于治疗的关系,减慢了发展的速度,诸如治疗不彻底,显证虽然治愈了,但一些潜证却隐匿了下来。如肝炎黄疸消退了,肝肿大也恢复了正常,可是肝细胞病变却潜在地进展着。还有一些疾病,本身症状就不典型,加之诊者水平的关系,使诊断被延误了。如心肌炎,由于症状与感冒酷似,如医者辨证不辨病,导致误诊,因而促使了这一类疾病的隐匿发展。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中医疾病预测》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中医疾病预测》书籍目录
  1. 潜病隐匿的机制《中医疾病预测》
  2. 乾坤运转功《气功外气疗法》
  3. 潜病与先兆《中医疾病预测》
  4. 乾坤生六子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思考中医》
  5. 潜病与先兆证的关系《中医疾病预测》
  6. 乾坤大旨《医理真传》
  7. 潜行散《仁术便览》
  8. 钳上《中医词典》
  9. 潜水病《默克家庭诊疗手册》
  10. 钳耳《中医词典》
  11. 潜阳《中医名词词典》
  12. 《中医词典》
  13. 潜阳《中医词典》
  14. 钱仲阳传《小儿药证直诀》
  15. 潜隐记忆、旧事如新症、似曾相识感及重演性记忆错误《神经精神疾病诊断学》
  16. 钱真人传痘疮神方《石室秘录》
  17. 潜镇《中医词典》
  18. 钱原浚《中医词典》
  19. 潜镇(镇潜)《中医名词词典》
  20. 钱瑛《中医词典》
  21. 潜证在疾病预测中的重要意义《中医疾病预测》
  22. 钱乙泻黄散《重订囊秘喉书》
  23. 潜趾《中医词典》
  24. 钱乙泻黄《汤头歌诀》
  25. 黔首《中医词典》
  26. 钱乙黄土治肾病《趣味中医》
  27. 浅表性胃炎《赵绍琴临证验案精选》
  28. 钱乙(约1032-1113年)《中医词典》
  29. 浅部真菌《医学微生物学》
  30. 钱养庶《中医词典》
  31. 浅部真菌病《皮肤性病学》

《中医疾病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