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中风先兆

《中医疾病预测》书籍目录

中风为肝风内动,病源乃痰瘀为患,因痰致瘀,故痰兆必然为主要预兆。由于风痰的特性变幻万端,故中风先兆也多呈现形形色色的怪兆。另外,体质预报对本病的超早期先兆具有特殊的意义……

一、概述

中风,即“卒中”,又名偏枯、击仆、大厥、薄厥,还包括瘖,如《灵枢·刺节真邪》曰:“虚邪偏客于身半,其入深,内居荣卫,荣卫稍衰,则真气去,邪气独留,发为偏枯”,《素问·生气通无论篇》曰:“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素问·调经论》曰:“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厥则暴死”,《素问·脉解篇》:“内夺而厥,则为瘖痱”。

主要见证为卒然昏仆,后遗口眼㖞斜,半身不遂等症或无昏仆仅见半身不遂,口眼㖞斜等,因其来势凶猛,后患无穷,如大风倾倒楼厦故名中风。中风产生机制为素体肥腴,膏梁厚味致痰湿内生;或七情失节、忧思恼怒、郁而化火或将息失调,纵欲房劳致阴虚阳亢。总因脏腑阴阳失调,气血逆乱或湿浊内生,痰瘀互结所致。中风相当于现代医学的脑卒中,亦即脑血管意外,包括脑出血性及脑缺血性两类疾病,脑出血性疾病分为脑溢血和蜘网膜下腔出血,脑缺血性疾病则有脑血栓形成脑栓塞。中风是一种对中、老年人威胁较大,发病率颇高,后遗症不良,死亡率较高的疾病,在世界人口死亡率中占第三位。因此,对中风先兆的预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中风先兆潜证

中风与肝肾及痰瘀的关系最大,如《素问·通评虚实论篇》曰:“偏枯……甘肥贵人,高粱之疾也”。又如《临证指南医案》华岫云按:“肝为风脏,因精血衰耗,水不涵木,木少滋荣,故肝阳偏亢,内风时起。”朱丹溪则曰:“半身不遂,大率多疾”(《丹溪心法·论中风》)。

但中风一病虽与风火痰瘀皆密切相关,然却以内虚为本,故《灵枢·刺节真邪》曰:“虚邪偏客于身半,其入深,内居荣卫,荣卫稍衰则真气去,邪气独留,发为偏枯”。祖国医学对中风病机的认识,从“外风”到“内虚邪中”到“非风”的过程,实际上是中风病机学的发展过程。因此,其先兆潜证以肝肾阴虚潜证及痰浊瘀阻潜证为常见。

(一)肝肾阴虚先兆潜证

肝木赖肾水的滋养,如肾阴虚水不涵木,则易导致肾阴下亏,肝火上亢,该型常为“中脏腑”(出血性脑血管意外)的远期潜证,即形体偏瘦、头痛眩晕耳鸣目糊、夜热盗汗遗精带下、腰酸膝软、咽干颧红、舌质偏红、脉弦细等仅偶见一、二,便足以说明之。

阻截治则 滋水涵木、柔肝熄风,方用滋水涵木饮生地白芍玄参龙骨牡蛎龟板牛膝佛手,或镇肝熄风汤怀牛膝、生赭石、生龟板、生龙骨生牡蛎、生杭芍、玄参天冬川楝子、生麦芽茵陈甘草

(二)痰浊瘀阻先兆潜证

痰浊瘀阻证与痰瘀互结证不同,前者病机以痰为主,后者则以瘀为要。作为中风潜证的痰浊瘀阻型,是以痰浊挟瘀为患,痰为病根,瘀为继发性病因,并且多为内源性痰浊,症见形体肥腴、头晕目眩、痰多涎粘、脉弦滑、舌苔腻等。

阻截治则 豁痰逐瘀、平肝化浊,方用云连温胆汤黄连茯苓、法夏、枳实竹茹陈皮甘草加生龙骨、生牡蛎泽泻山楂荷叶,或《济生方》导痰汤半夏陈皮茯苓、甘草、枳实南星加生龙骨、生牡蛎、泽泻荷叶山楂等化痰去脂浊药。

(三)气虚血瘀先兆潜证

气虚血瘀是中风的主要潜证之一,内虚是中风之本,故明·张景岳指出:“本皆内伤积损颓败而然”又有形容中风犹如巍峨大厦之倾倒者。清·王清任《医林改错》提出了中风的气虚血瘀机制,并立著名的补阳还五汤治疗。实践中,气虚血瘀潜证确也较多,尤其为中风“中经络”(缺血性脑血管意外)的远期潜证,即表现为头昏乏力健忘失眠,肢软指麻,脉象沉涩,舌质偏暗有瘀点等。

阻截治则 益气化韧,方用益气通瘀汤赤芍葛根地龙重者可用王清任补阳还五汤黄芪当归赤芍地龙川芎桃仁红花

三、中风先兆

(一)远期先兆

1.记忆障碍 以健忘、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为远期先兆特征,并以近期遗忘、尤其人的姓名遗忘为甚。但理解力及远期记忆良好。其产生机制为痰瘀阻络,导致脑髓空虚、脑脉气血不运之故。主要为颈内动脉供血不良,形成大脑皮层额叶慢性缺血缺氧所致。

2.感觉异常 以肢麻、尤其指麻为最常见,有的形成头皮麻木,病机为痰瘀阻络,气血失运所致,主要系大脑中动脉供血不良的缘故。

3.异常动作 以头摇、肌肉眶动、口角撮动,下眼皮跳为常见,产生机制为风阳上扰肝风欲动,即所谓“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脑部血液的供应由颈内动脉及椎动脉完成,颈内动脉的第二分支——大脑中动脉,主要供养大脑皮质,故健忘、记忆力减退、一过性失语、失明皆与大脑中动脉硬化、管腔狭窄有关,而眩晕等,则是由椎基动脉硬化小脑供血不良引起的。

上述症状属中风远期先兆,可先露于脑卒中前数月至数年。金·刘完素曾提出中风的远期先兆为三年。其曰:“中风者具有先兆之证,凡人觉大拇指及次指麻木不仁,或手足不用或肌肉蠕动者,三年内必有大风”。颇有实践意义。

(二)近期先兆

1.眩晕、头昏 这是中风常见先兆之一,其机制为痰浊上壅,瘀阻脉络,或上盛下虚、肝风欲动。

2.一过性失语、失明、神志丧失 由于脑络高度瘀阻致脑海失养之故,现代医学认为可因供养脑血液的颈内动脉、大脑中动脉硬化,管腔高度狭窄,或血管收缩,致大脑皮质短暂性缺血而出现上述症状。

上述近期先兆可发生于中风前数日至数月。

(三)前夕先兆

1.嗜睡、迷糊 精神痿靡、昏昏欲睡,这是由于脑络高度瘀阻、血行失运之故,现代医学认为是由于椎底动脉管腔狭窄,供血不良所致,为脑血栓形成前期,这是中风的较近先兆,多出现于缺血性脑出血之前夕。

2.头痛、恶心、眩晕 头痛由不定性变为持续性,部位亦由不定变为固定。有的比较剧烈,甚至恶心、眩晕,此系肝阳上亢,肝风升动,上扰清空,乃祸不旋踵之兆,为出血性脑卒中的信号,此系脑血管高压,管壁紧张之极,脑血管破裂的前兆。

3.频发肢麻、行走跌半 由于脑络高度瘀阻、气血不运,远端供血不良所致,常出现于缺血性脑卒中,脑血栓形成的前夕。

上述先兆可发生于中风前数小时至数日。

四、中风先兆特点

(一)表现为肝风的特点

风性动摇,风性向上,中风卒中一病,多由肝阳翕张,阳化风动所致,故先兆证的表现必然以肝风的特点为主,如眩晕、头摇、肢指麻木、头皮发痒等。《素问·至真要大论》指出:“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由于肝经循行上至头部,肝阳妄动不横窜经络便上冲巅顶,因此中风先兆多发生于头部及肢体等部位。

(二)表现为痰瘀的特点

中风的病理之一是痰瘀阻络、脑络受阻,其特点为血行不运,脑髓失去濡养,可出现善忘、喜眠、精神萎靡、眩晕、肢麻等证。

先兆时间可由发病前数秒到发病前二十年不等,时间差距很大。

五、中风先兆鉴别诊断

中风先兆最常见症为肢麻、颤动、步难、善忘和眩晕,因上述症状并非为本病的特异症状,因此必须与有上症的一些疾病进行区别,病史以及伴发症很有鉴别意义:

(一)肢(或指、趾)麻

中风先兆的肢(指、趾)麻需与痹症、痰阻、血瘀及血虚所致的肢麻相鉴别,要点如下:

1.中风先兆肢(指、趾)麻 多属于肝阳上亢型或血瘀阻络型,属肝阳上亢型者,多伴有头胀痛、眩晕、脾气暴躁,属血瘀阻络型者常有好哭、嗜睡及健忘。前者为脑动脉硬化并发高血压的情况,后者可见于脑血栓形成前期。

2.痹证肢(指、趾麻) 痹证常出现肢麻,尤以着痹为多,鉴别要点是伴有疼痛或肿胀,而着痹还有沉重的特征,且痹证肢麻与雨湿寒冷天气密切相关。属湿热型者多有局部灼热,脉濡数、苔黄腻的特征。

3.血虚肢(指、趾)麻 气血虚肢(指、趾)麻鉴别要点为双侧性,并兼见乏力、面色苍白,脉弱无力等症,多见于低血压贫血低血糖神经衰弱颈椎病及心律不齐等疾病。

4.痰阻经络肢(指、趾)麻 痰流窜经络,阻碍气血可发生肢(指、趾)麻、震颤等,多继发于脉管炎,神经官能症等疾患。

5.血瘀肢(指、趾)麻 常发生于心脉瘀阻、鉴别要点是左上肢及小指麻,但每与胸闷、憋气或心悸、舌紫、脉涩等并见,可出现于冠心病等症。

(二)颤摇

包括头摇、身晃动及手颤等,须与血虚失濡,阴虚风动及风痰走窜相鉴别。

1.中风先兆颤摇 多属肝阳上亢型,伴有高血压、动脉硬化、脉弦劲、面赤、眩晕、急躁易怒等,所谓“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素问·至真要大论》)。

2.血虚失濡颤摇 此型出现的肢末震颤,鉴别要点为伴有肢麻及头晕乏力,面色苍白及脉弱等症状。可见于低血钙性手足抽搐症,神经官能症,老年性家族性震颤无肌强直症等。

3.阴虚生风颤摇 多表现为手指颤动,每伴见口干舌质红、心烦、手心热、脉细数等症状。多出现于热病后期,热邪久羁灼伤阴分瘛瘲风动。

4.风痰走窜颤摇 鉴别要点为兼形体肥胖,有麻木或痒感、舌胖大苔腻、恶心胸闷、脉弦等症。常见于帕金森氏综合征,甲状腺功能亢进,慢性酒精中毒等疾患。

(三)步难

指行走打跘无力。

1.中风先兆步难 常伴见糊涂、健忘、头晕、肢麻等症,多发生于脑动脉硬化,脑血管痉挛和脑血栓形成前期,主要机制为一过性脑供血不良,气血不运经脉失濡所致。

2.痿证步难 鉴别要点为行走打绊伴有手不能握物,足不能任地,并有肌肉痿缩、消瘦等症,常出现于重症肌无力及家族性周期性弛缓性瘫痪

3.痰瘀阻络步难 所致行动不灵多见于痹证、虚劳病。前者伴有疼痛、肢肿和麻木,后者可见发热盗汗、背痛干咳、消瘦等症。如为脊髓痨者可出现间歇性跛行

(四)善忘

中风先兆善忘应与瘀血善忘、肾精不足善忘、痰浊阻心窍善忘、心肾不交善忘及血虚善忘相区别,其要点如下:

1.中风先兆善忘 多为痰瘀阻滞脑络,常有头痛、嗜睡、好哭及注意力不集中,脑力下降、肢麻等大脑慢性缺氧、缺血症状,常发生在脑血栓形成患者,其特点为近事遗忘,尤其是人名遗忘,如对比较熟悉的人突然忘其姓名。

2.肾精不足善忘 必伴耳目失聪发花,毛发早白,形容憔悴无泽,齿摇足跟痛,腰酸头晕脉沉等症。

3.瘀血善忘 善忘为瘀血的重要特征,鉴别要点为常有脱发,但欲嗽水不欲咽,舌紫暗、脉涩或便黑等症。

4.心肾不交善忘 除善忘外还与心烦、失眠、心悸合为心肾不交四大症状,可以据此进行鉴别。

5.痰浊阻心窍善忘 其善忘每有神迷恍惚、胸闷呕恶、苔腻脉滑等症,可出现于癫狂痫证、痰证、郁证等疾患。常可出现神经官能症。

6.血虚健忘 此为心脾两亏,鉴别要点为兼见面色苍白、精神萎靡、气短乏力、舌淡、脉细等症。

(五)眩晕

中风先兆眩晕应与血虚眩晕、痰浊眩晕、肾精不足眩晕、水饮眩晕等相区别,其鉴别要点如下:

1.中风先兆眩晕 多为肝阳上亢型,应兼见头胀痛、急躁易怒、面赤升火、脉弦滑、肢麻、颤摇等证。多为脑动脉硬化、高血压疾患,属痰瘀阻脑络型则伴有善忘、迷糊、肢麻及性格反态等症状。

2.血虚眩晕 此型眩晕鉴别要点必见面色苍白、唇舌淡、神疲乏力、脉细弱等症,可见于血虚、虚劳等症。

3.痰浊眩晕 痰浊眩晕应并见呕恶胸闷、苔腻纳呆、身重脉沉等症。癫狂痫证、痰证每可见之,每见于现代医学疾病的美尼尔氏综合征、神经官能症、脑肿瘤等。

4.肾精不足眩晕 鉴别要点必并见腰酸耳鸣、健忘目花、遗精阳痿、脉沉无力等症。

5.水饮眩晕 为津液失运,水气上泛所致眩晕、必见呕吐涎沫、溺短、心下或脐下悸、或肠中漉漉、消瘦等症,故鉴别并非难事。

六、中风先兆病案选录

1.李××:男,62岁,干部。于干校劳动期间,突发半身不遂,经河南某医院诊断为“脑血管栓塞”遂回京求治。据云二十年前即有肝风之鸣动,头手轻度振颤……以自拟活血通脉汤乌药黄芪施治……上方共服40余剂,患者即可健步,二十年之头身振颤也不期而愈。

〔按〕本案先兆为头身振颤、先兆出现之早竟于发病前二十年即现,说明中风先兆可以发生很早。该患者42岁即已动脉硬化,和目前提出动脉硬化发生年龄较早的观点是一致的,说明我国早已注意到了动脉硬化可以较早发生的问题。

2.李××:男,65岁,农民,河北省××县××医院住院病人。会诊日期,1978年5月10日。四天前感到右上下肢麻木,活动不利但尚能活动,言语有些改变,说话较笨,次日诸证愈来愈严重,即送来医院,经检查,诊断为脑动脉血栓形成。

3.梅××:男,45岁,干部。一日晚饭后生气,突然头痛,目眩和呕吐,烦躁不安,昏不识人,呼之不语,项强,四肢微急……。

〔按〕上述2、3两例病案皆为中风的近期先兆,第二例说明,中风先兆常于发病前数日加重,第三例先兆出现于发病前数秒,为中风先兆最短者,其头痛、目眩和呕吐属于前夕先兆。

七、中风先兆文献研究

(一)选摘

(1)《素问·灵兰秘典论》:“至道在微”,《素问·八正神明论篇》:“上工救其萌芽”。

(2)《河间六书》:“凡人如觉大拇指及次指麻木不仁或手足不用,或肌肉蠕动者,三年内必有大风”。

(3)《医宗金鉴》:“此病之来,必有先兆,如神短忽忽,言语失常,上盛下虚,头眩脚软,此痰火内发之先兆也”。

(4)《杂病广要》引:

丹台玉案》:“卒然中中风者,岂一朝一夕之故哉,其受病久矣,盖肉必先腐也,而后虫生之;土必先溃也,而后水决之;木必先枯也,而后风吹之”。

《杨氏家藏方》:“人有患头目眩,或游走风、口眼瞤动、非痰、乃风之渐也”。

《诸证辨疑》:“中风者,人本气血两虚,或有形盛气衰,或指节不时麻木,或手足间酸疼,或头眩、眼吊或虚跳,痹于半身或周身,有如虫行,此中风之兆也”。

《医经会元》:“大凡见眩晕之渐,劳即耳鸣目眩,背膊酸痛,有时腰痛者,此中风之履霜也,此是病之缓也”。

(5)《医林改错》:“未得半身不遂以前,有虚证可查乎?余生平治之最多,知之最悉。每治此症,愈后问及未病以前之形状,有云偶尔一阵头晕者,有头无故一阵发沉者,有耳内无故一阵蝉鸣者,有下眼皮长跳动者,有一只眼渐渐小者,有无故一阵眼睛发直者,有眼前长见旋风者,有常向鼻中钻冷气者,有上嘴唇一阵跳动者,有上下嘴唇相凑发紧者,有睡卧口流涎沫者,有平素聪明忽然无记性者,有忽然说话少头无尾语无伦次者,有无故一阵气喘者,有一手长战者,有两手长战者,有手无名指每日有一时屈而不伸者,有手大指无故自动者,有胳膊无故发麻者,有腿无故发麻者,有肌肉无故跳动者,有手指甲缝一阵阵出冷气者,有脚指甲缝一阵阵出冷气者,有两腿膝缝出冷气者,有脚孤拐骨一阵发软向外仆倒者,有腿无故抽筋者,有脚无故抽筋者,有行者两腿如拌蒜者,有心口一阵气堵者,有心口一阵发空气不接者,有心口一阵发忙者,有头项无故一阵发直者,有睡卧自觉身子沉者,皆是元气渐亏之症,因不痛不痒,无寒无热,无碍饮食起居,人最易于疏忽。

(6)《清代名医医案精华》:“中年下元虚损,浮阳上扰,不时足软肢麻,肩背憎寒,头眩多汗,六脉沉微不振,防有猝中之患,亟须温补肝肾,兼养脉为治”。

(7)《先醒斋医学广笔记》:“其将发也,外必先显内热之候,或口干口苦,或大便闭涩,小便短赤,此其验也”。

(8)《衷中参西录》:“中风症,必有先兆,中年人但觉大拇指作麻木或不仁,或手足少力,或肌肉微掣,三年内必有暴病”。

(9)《证治汇补》:“平人手指麻木,不时眩晕,乃中风先兆,须预防之,宜慎起居,节饮食,远房帏,调情志”。

(10)《中风论》:“其先兆每见头痛晕瞆、痿痹麻木,恶寒扯筋等恙,或眼花面转色,或白或赤,更有自行恸哭者,随及倒卧而不省人事”“或头晕心乱,皮肉松软而兼发呕,嗣后必成半身不遂”或“疲倦遗忘”,“缓证迟之数月或数年乃成瘫疾”,“亦有毫无先兆即行中风之状者,病人哭叫一声即倒卧而不省人事”。“病之将发每有前驱症,大概为头痛头晕,头重耳鸣,眼火闪发,心神慌乱,四肢厥冷,言语错谬,记性全无,暴露激郁,手足麻痹,半边软弱而偏枯处则冷冻,且视物为二,视火放大,舌亦无力,便属将起中风之候”或“一刹那间各般病状齐见”。

(11)《医学正传》:“凡人手足渐觉不随,或臂膊及髀股指节麻痹不仁,或口眼歪斜,语言蹇涩,或胸膈迷闷,吐痰相续,或六脉弦滑而虚软无力,虽未至于倒仆,其为中风晕厥之候,可指日而定矣”。

(二)分析

综观诸家所言,中风先兆主要为指麻、头晕、肉腘、健忘、嗜眠及易怒等六大症状。其中,出血性脑卒中先兆以指麻、头晕、易怒、肉腘为最常见,缺血性脑卒中则以肢麻、健忘和嗜睡为多。金元·刘河间提出中风能预报三年,是明确提出中风预报的最早者。祖国医学中风预报尤其可贵的是除了认识到指麻、头晕之外,已注意到健忘及性格反态变化,是中风预报的一个发展。王清任记载的中风预报最为全面,提出32个先兆证,其中,部位几乎都在头部及四肢,而且几乎都为偶然性及一过性出现,《中风论》对中风先兆的描绘也颇有启发。

八、中风先兆临床调查分析

(一)调查纪实选录

1.先兆表现为同侧异常(与脑病变部位同侧)

(1)同侧头痛

白某:男,55岁,患脑溢血,住中国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神经科,左侧半身不遂,发病前半年出现右侧头痛、胀、右侧耳鸣,此外尚有头晕及健忘等。

(2)同侧耳鸣

佟某:男,63岁,患脑血栓形成,左半身不遂,发病前先兆为右耳鸣一年,并逐渐加重。

(3)同侧脸痒

张某:女,51岁,患脑溢血,发病前月余,右半侧脸痒。(该患者患左半身不遂)。

(4)同侧发早白、脱发

甘某:女,57岁,患脑血栓形成,发病前二年,对侧头发早白,脱发。

(5)同侧头发紧

高某:男,57岁,患急性脑血管病,右手失灵,于发病前数月出现左半头痛发紧及健忘。

2.先兆表现为对侧异常(与脑病变部位对侧)

(1)对侧指麻

金某:男,52岁,患脑血管意外,左上肢不能动,发病前一日左手外侧二指发麻。

(2)对侧指肿

杜某:女,73岁,患脑溢血,发病前中指肿、痛及发病后头痒。

(3)对侧肢麻

黄某:男,59岁,脑血栓形成患者,左半身不遂,于发病前一周出现左上肢发麻,活动后好转,三天后又麻,发展至同侧左腿,历时约半小时,活动后恢复,又过三天后于夜半麻醒,天亮加重,逐左半身不能运动。

(4)对侧体麻

白某:男,60岁,患脑血栓形成,发病前二日出现左半身麻木,两天后左侧半身不遂。

(5)对侧肢体行走不灵

李某:男,58岁,患脑血栓形成,左半身不遂,左腿走路不灵半年余。

(6)对侧肌肉腘动、抽掣

张某:女,52岁,患脑血栓形成,右上肢不遂,发病前右上肢肌肉出现跳动月余。

赵某:女,58岁,患脑血栓形成,发病前半年,出现左上下肢抽掣。

(7)对侧一过性不能持物

姜某:男,50岁,患脑溢血,发病前三日患侧麻而不灵活,一过性不能抬碗。

(8)对侧肢体肌肉疼痛

王某:男,47岁,患脑出血,左半身不遂,发病前年余,出现左腿肌肉疼痛,发病后加重。

3.头面五官异常

(1)全头发痒

杜某:女,73岁,患脑溢血,发病前2~3月出现全头发痒,发病后,病侧痒〔。

(2)眼累、复视

甘某:女,57岁,患脑血栓形成,左半身不遂,发病前2月出现左眼累。

张某:男,60岁,患脑血栓形成,发病前半月出现复视,阵发性头晕等。

(3)耳鸣

黑某:女,40岁,患脑血管病,半身不遂,发病前半年反复出现耳鸣。

(4)口麻

周某:男,56岁,患急性脑血管病,发病前一天,出现嘴麻。

(5)面赤

袁某:男,59岁,脑血栓形成,发病前面赤紫红。

(6)舌大

屈某:男,63岁,患脑血栓形成,发病前一天说话声音异常,随即舌大。

4.性格反态

(1)易怒

甘某:女,57岁,患脑血栓形成,发病前半年易怒。

(2)无故哭泣

张某:女,51岁,患脑溢血左半身不遂,发病前半年常无故哭泣,自觉委屈。

(3)哭笑反常

赵某:女,58岁,患脑血栓形成,发病前一年出现哭笑反常。

5.近事记忆减退

马某:男,68岁,患急性脑血管病,左侧半身不遂,近事遗忘三年,尤其以人名遗忘为甚。

6.嗜睡

王某:男,47岁,患脑出血,左半身不遂,于发病前三天明显嗜睡。

7.头晕

张某:女,66岁,患脑血栓形成,左半身不遂,发病前二年出现晕眩,持续加重。

8.早醒

史某:女,57岁,患脑溢血,左半身不遂,发病前数年出现早醒。

9.口干

张某:男,72岁,患脑血管病,左下肢不遂,发病前一月出现口干。

10.烦躁、失眠、低热、出汗;

黑某:女,40岁,患脑血管病,右半身不遂,发病前半年伴右半身发麻,同时出现失眠、出汗、低热、烦躁。

(二)分析

1.中经络先兆 主要系脑缺血,多为脑血栓形成所致。由于椎体交叉,所以先兆症状表现于同侧头面五官及对侧肢体躯干,主要症状为:

(1)同侧头部因慢性缺血而隐隐作痛,或伴有同侧头发早白、脱发、同侧耳鸣、面痒、同侧眼累。

(2)对侧肢体因慢性供血不良而发麻,肉腘、抽掣、行动不灵。

(3)健忘、注意力涣散,喜哭善悲,亦因慢性脑髓失养所致。

上述症状为中经络先兆,所谓“中经络”,正如《金匮要略》所曰:“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即重不胜”。因发病多不出现意识丧失,言语不乱之故,中经络先兆也多表现于肢体发麻,很少有一过性失语、意识丧失。

2.中脏腑先兆 主要为脑出血,多为动脉硬化、高血压引起脑血管破裂而致。其先兆表现多因血管壁弹性减弱,管壁紧张度太高,或管壁痉挛引起脑部充血,脑血行郁滞之故。其先兆表现多为:

(1)头胀痛或伴眩晕、耳鸣:可出现于全头或一侧。每于情绪激动或工作紧张,过度劳累后诱发。

(2)手颤、头摇、口角掣扯:亦为脑出血的先兆,主要为脑血管舒缩减弱,致神经营养功能障碍之故。

(3)脾气暴躁、易怒、易激动:皆为出血性脑卒中的先兆,因每诱发肝气上逆,风阳上扰之故。

(4)面赤目红:面赤为气血上冲,目红为肝火过盛,皆为出血性脑卒中的信号之一。

(5)大便秘结:为腑气不通,热闭于内,肝火欲动之兆。故肝阳上亢动中者,每有大便秘结之先兆。

以上诸证因为脑出血性卒中,来势凶猛,每伴神志丧失不能言语,正如《金匮要略》所言:“邪入于腑即不识人,邪入于脏,舌即难言,口吐言”。所以多为中脏腑。中脏腑先兆多有一过性失语,失明,意识丧失,中医称为“小中风”,“小中风”频发即有大中风的可能。

九、中风先兆防治

对中风先兆的处理,其中,中经络先兆与中脏腑先兆的处理各不相同。

(一)中经络先兆防治

中经络先兆多为缺血性脑卒中前躯证,以痰瘀阻络为主要病机,出现先兆证时应化痰通络。因是内源性痰浊,故应通过调整脏腑阴阳,消除内源性浊痰的产生根源,截断脏腑虚实与风、火、痰、浊之间的病理因果关系,是化痰浊的根本大法。

阻截治则 缺血性脑出血先兆的主要治疗原则为化瘀通络、豁痰泻浊。因脑血栓形成主要为脉瘀,导致脉瘀的机制为气血的清浊滑涩异常,血浊发展为血瘀,所以解决的根本方法在于化瘀,包括行气、豁痰及泻浊等法。可采用泽泻汤、减肥饮、温胆汤等,然大多数减肥失败者,皆因食欲过亢,饮食不能节制,因此自始至终必须配合抑脾火制胃纳的药物方能断其源,除其根。

对脑动脉硬化者,大多体质肥胖,食欲旺盛,其特点为肝脾失调,笔者将其机制称为“脾旺肝弱”。因为脾旺致肝木受抑,肝木被郁不能疏土,土失布运致浊阴不降,痰浊内生,故治疗当抑脾舒肝、运浊化痰。《内经》曰:“诸湿肿满皆属于脾”正可说明。方用防风通圣散或减肥饮术、茯苓、陈皮、黄连、小枣、荷叶、竹茹白矾(分冲)。

脑血栓形成的治疗原则为化瘀通络,豁痰泻浊,或以温胆汤加参三七末、丹参、地龙、桃仁红花必要时加水蛭末。

(二)中脏腑先兆防治

中脏腑先兆多属出血性脑卒中,如为脑溢血前躯伴高血压者,多有肝阳上亢,内风欲越之证。出现先兆证后,急应滋水涵木,平肝潜阳并兼以豁痰熄风,多能避免或延缓中风的来临。可酌用镇肝熄风汤滋水清肝饮地、丹皮山药山萸肉、茯苓、泽泻、夏枯草石决明、生牡蛎或杞菊地黄丸之类。

(三)生活调摄及体育锻炼

发现中风先兆后,除配合药物治疗外,应立即注意调摄生活起居及控制体重(详见第六十章第二节),劳逸结合,切不可连续干紧张的工作,一定要让血管紧张度降低,要保证充足的睡眠,心情要乐观愉快,生活起居,必须轻松协调。

体育锻炼,尤其是慢跑、气功均能降低胆固醇,对延缓动脉硬化,调整血压颇为有效,是防治中风的积极措施。

(四)配合现代检查

对动脉硬化,中医切诊很有价值,笔者长期观察,注意到寸口脉的硬度对动脉硬化的发展颇有观察价值。脉管硬者,血脂几乎长年偏高,通过一定的防治后,寸口脉的硬度可有相应改善。

出现中风先兆后,除用中医传统的望、闻、问、切加强观察外,并积极配合现代科学及现代医学手段进行检查。如血脂分析(实验室)、脂蛋白电泳图、心电图、X线、超声波、脑电图等检查动脉硬化、冠心病。

(五)饮食管理

饮食管理是防治中风的重要步骤,出现中风先兆的患者往往都有动脉硬化、血脂及胆固醇偏高。因此,控制每日饮食的总热量及食低胆固醇、低糖和低脂饮食是非常重要的,由于中风先兆患者食欲多亢进,因此不科学管理好饮食,将会使中风的防治失败。

(1)β脂蛋白高,并合并胆固醇高:膳食管理低脂、低胆固醇。

(2)甘油三酯高,不伴胆固醇高:膳食管理当限制糖及总热量,胆固醇不限制。

(3)胆固醇高,伴血脂升高:以限制胆固醇食物为主,脂肪可较少受限制。

每日脂肪在50克以内,醣250克以内(不吃单糖),胆固醇限制在300毫克以内,总热量每公斤体重104.5~125.4焦(25~30卡)。

(六)中药降脂药

可以防己黄芪汤酌加泽泻、山楂、竹茹、芦根何首乌柏子仁、黑芝麻苡仁葛根、荷叶、茶叶

(七)降脂食物、菠菜参考

绿豆黄豆芹菜荠菜西瓜冬瓜黑芝麻。

十、文献选摘

(1)《内经》曰:“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按〕本段指出治病应治于发病之前的原则,即所谓“治未病”。

(2)《刘河间伤寒六书》曰:“经曰:肌肉蠕动者,名曰微风,宜先服八风散愈风汤天麻丸,各一料为效,故手大指、次指手太阴阳明经、风多着此经也,先服祛风涤热之剂,辛凉之药治内外之邪,是以圣人治未病,不治已病,又曰善治者,治皮毛是止于萌芽也……是治病之先也”(《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卷中·中风论第一)。

〔按〕对中风先兆证提出八风散愈风汤天麻丸进行防治。

(3)《儒门事亲》·中风:“高评事,中风稍缓,张令涌之。后服铁弹丸,在《普济》加减方中,或问张曰:君常笑人服铁弹丸,今自用之,何也?张曰:此收后之药也。今人用之于大势方来之时,正犹蚍蜉撼大树,不识次弟故也”。

〔按〕提出中风证治疗当先以涌吐缓其急,可供痰热阻窍型治疗之参考。

(4)《张氏医通》:“又治松陵沈云步先生,解组归林,以素禀多痰,恒有麻木之患,防微杜渐,不无类中之虞,乃谋治于石顽,为疏六君子汤,服之颇验”。

〔按〕本段介绍张石顽以补气法治疗中风先兆,以除类中之虞。

(5)《续名医类案·中风》:“龚子材治桑环川刘前溪,年近五旬而桑多欲,刘嗜酒其脉左手具微,人迎盛右脉滑大,时常手足酸麻,肌肉蠕动,此气血虚而风痰盛也,谓三年内具有瘫痪之患,因劝其服药谨慎,以防未然桑然其言,每年制搜风顺气丸(此药亦未可常服)延龄固本丹各一料后果无恙”。

(6)《续名医类案》:“万密斎治敬吾庚戌冬得风疾医治之未尽,辛亥春右肩膊抽掣、唇吻随动,诊之脉浮缓而,此风邪在太阴经也,右寸浮而、肩膊动者,肺病也,手太阴右关脉缓唇动者脾病也……以黄芪蜜炙,白芍酒抄,甘草炙作大剂服之,……此缓而治本也”。

〔按〕提出中风先兆从经络调治。

(7)《续名医类案·中风》:“程晓川客湖州,四十诞辰,徵妓行酒,宴乐弥月,一日忽觉两小指无力,掉硬不舒,且为不用,口角一边常牵引,诊之六脉皆滑大而数,浮而不敛,其体肥、面色苍紫。据脉滑大为痰,数为热,浮为风,盖湿生痰,痰生热,热生风也,以善饮故多湿,近女故真阴竭,而脉浮中风之征已兆,喜面色苍紫神藏犹可治。宜戒酒色,以自保爱,以二陈汤滑石为君,芩连臣,健脾消痰,撤湿热从小便出,加胆量天麻以定风,竹沥姜汁拌晒,仍以竹沥、姜汁打湖为丸,引诸药入经络化痰,又以天麻丸滋补筋骨,标本两治,服二料,遂10年无恙”。

〔按〕此案成功地用药物控制了先兆证,使中风延缓了10年也未发作。

(8)《杂病源流犀烛·中风源流》:“若遇小中症,切不可用正风药深切治之,或至病反引而向里,只须平和之剂调理,虽未必为完人,亦不至有伤性命也。若风病既愈,而根株未能悉拔,隔一二年或数年必再发,发则必加重,或至丧命,故平时宜预防之,第一防房劳,暴怒郁结调气血,养精神,又常服药以维持之。宜定风饼子,庶儿可安”。

〔按〕本段指出中风先兆证的治疗与中风有所不同,不可用正中风药深治,以免引邪入里。

(9)《医碥》引薛立斋云:“预防之理,当养气血,节饮食、戒房帏”。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中医疾病预测》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中医疾病预测》书籍目录
  1. 中风先兆《中医疾病预测》
  2. 中风五派异同论《叶选医衡》
  3. 中风涎潮《幼幼新书》
  4. 中风脱证《中医词典》
  5. 中风续论《医学从众录》
  6. 中风统论《金匮翼》
  7. 中风牙关紧闭《奇效简便良方》
  8. 中风痰壅秘方《华佗神方》
  9. 中风一《金匮悬解》
  10. 中风痰壅或不能言语《奇效简便良方》
  11. 中风应灸俞穴《医学实在易》
  12. 中风痰厥气绝心头温喉中响者《奇效简便良方》
  13. 中风有阴虚阳虚两大纲《读医随笔》
  14. 中风痰厥秘方《华佗神方》
  15. 中风欲愈十五 太阴十六《伤寒悬解》
  16. 中风瘫痪治验《一得集》
  17. 中风杂说《卫生宝鉴》
  18. 中风瘫痪针灸秘诀(《乾坤生意》)《针灸大成》
  19. 中风章《医学妙谛》
  20. 中风俗方杀人以示戒《医学三字经》
  21. 中风针法《卫生宝鉴》
  22. 中风四肢拘挛候《诸病源候论》
  23. 中风针法《卫生宝鉴》
  24. 中风四肢拘挛不得屈伸《圣济总录》
  25. 中风证《古今名医汇粹》
  26. 中风四肢拘挛《幼幼新书》
  27. 中风证歌《医学实在易》
  28. 中风四言脉诀《医学从众录》
  29. 中风证治《医宗金鉴》
  30. 中风死候《杂病心法要诀》
  31. 中风证治《妇科心法要诀》

《中医疾病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