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腹先兆的临床意义
一、腹部对脾胃的预报意义
脾胃内藏于体,外应于腹,腹部是观察脾胃最直接的部位,腹皮的厚薄、色泽、寒温及韧软可反映脾胃的虚实盛衰。
如腹皮厚实者肠厚实,腹皮薄者肠薄,腹皮温暖而明润者脾充,腹皮冷而色晦者脾弱。腹皮温度还可预诊脾虚阴火和脾实阳火,如初按灼手为脾胃热而实火内充,然久按烫手则提示脾虚阴火内伏的可能。
此外,人体背部为阳海,背部发凉为阳虚之兆,腹部为阴海,故最能候人体阴气,如胸腹部常发热,多提示为阴虚之体。
二、腹相对寿夭气质的预测
前贤有谓腹皮厚廓大,按之柔而有力为寿相,腹部按之如水上浮板,有根底可应是谓有神亦为寿相,反之,腹皮薄廓小,按之硬而无弹性或虚软如水上浮纸无根底是谓无神为夭相。
此外,腹相还能预知人的气质,根据腹相的缓急刚柔可以推测气质的刚毅或懦弱,观察腹相的大小可推测性格的豁达或狭窄,以知气量的大小。
三、腹部对癥瘕瘀血的预诊意义
腹皮枯而无泽、腹皮拘急,或如板者为内有瘀血之兆,如《诊病奇侅》曰:“酒客之腹,鸠尾下如板,左右最甚者,以酒气甚而血凝滞也,如此者有三、五年内吐黑血者”。及“鸠尾岐骨处,皮肉寄聚者,恶候也。”(日本·丹波茝庭类次著)。又腹中有动气为内有恶血之象,小腹右旁凝结为内有蓄血的标志,瘀血作痛多在脐旁小腹,按其痛处,有块应手。此外,脐下甲错为小腹内必有瘀血的信号。
腹诊对癥瘕积聚也有着重要的预报意义,如腹中有块,应手不温,动按而动或痛甚者,为腹背癥瘕之征。腹动在脐上,是内有癥之兆,如《金匮要略》:“胎动在脐上者,为癥瘕痼害……桂枝茯苓丸主之”。又腹有动者积也,腹内有动如弹指是为气积,按之移者聚也,不移者积也。
腹内癥瘕在《内经》早已有记载,如《灵枢·水胀》论述肠覃、石瘕曰:“石瘕生于胞中……恶血当泻不泻,衃以留止,日以益大,状如怀子。”“肠覃何如?……其始生也,大如鸡卵,稍以益大,至其成如怀子之状,久者离岁,按之则坚,推之则移,月事以时下”。张仲景也极重视腹部对瘀血的诊查,如《伤寒论》提出蓄血征的特征为“少腹急结”“少腹当鞭满”,《金匮要略·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篇》指出“腹不满,其人言我满”为有瘀血之征兆。唐容川《血证论》曰:“单腹胀者为血臌”指腹胀、腹露青筋为血臌之征。上述皆说明腹部为预诊癥瘕瘀血最直接的部位。
四、腹中动气是候吉凶的重要标志
正常腹中动气一息5~6次,如7~8次以上则属凶相,动气之势过强达于心下鸠尾者,真阴绝而浮阳上冲,亦为凶相,又脐下动气高,动气上冲者预后不良。另外,脐中大动、或为痰火壅盛、滞气火郁或为吐衄之兆,其人必皮肤壮热,而肾间动气于下,又气于上,其响应如电光烘烘者,其死不如三日,大凶兆也。脐以下应手陷者,是肾虚之兆,水肿病,脐突出者为元气脱之凶兆,鼓胀动气及鸠尾者必死。其他,腹皮是预报内脏寒温的温度表,如脐下寒多提示肾阳不足,脐周发凉又为脾胃虚冷而脐上冷又为心肺阳虚,两胁腹发凉又为肝胆生发之气不足之兆。前贤有谓:久病之人腹忽露佳象是濒死前凶兆,不过二三日而死,腹皮着背不出三年死,腹皮亮如光镜,虚阳外浮。
此外,肾间动气对观察肾气有重要意义。从脐中到水分间的动气称为生气之源又称肾间动气,乃十二经之根本。脐下三寸为丹田之气。正常此二气皆为人体肾气之外露,都充足饱满而不欲动,如虚则动气离宅而奔动,且除能触动外,还可自觉喘促、烦乱、如气绝则动气全无。

- 腹先兆的临床意义《中医疾病预测》
- 腹痛总括《幼科心法要诀》
- 腹先兆——腹相学《中医疾病预测》
- 腹痛总括《医宗金鉴》
- 腹胁部《本草易读》
- 腹痛之候《保幼新编》
- 腹胁间生鳞甲秘方《华佗神方》
- 腹痛证治《妇科心法要诀》
- 腹泻《物理诊断学》
- 腹痛证治《幼幼集成》
- 腹泻《默克家庭诊疗手册》
- 腹痛证治《医宗金鉴》
- 腹泻《老年百病防治》
- 腹痛证《明医指掌》
- 腹泻病《家庭医学百科-医疗康复篇》
- 腹痛胀满呕吐《千金翼方》
- 腹泻病《儿科学》
- 腹痛胀满门《针灸大成》
- 腹泻点《手穴手纹诊治》
- 腹痛胀满部《神应经》
- 腹泻先兆《中医疾病预测》
- 腹痛胀满《针灸聚英》
- 腹虚胀《圣济总录》
- 腹痛章《医学妙谛》
- 腹痈《景岳全书》
- 腹痛原由症治《幼科释谜》
- 腹痈《中医词典》
- 腹痛欲利证十九 厥阴二十《伤寒悬解》
- 腹痈《续名医类案》
- 腹痛欲绝《医法圆通》
- 腹痈《证治准绳·幼科》
《中医疾病预测》
- 杨力(着)
- 自序
- 篇一 总论
- 第一章 导论
- 第二章 中医疾病预测的理论基础
- 第三章 中医先兆证特点
- 第四章 中医先兆证规律
- 第五章 中医先兆证表现形式
- 第六章 潜病与先兆
- 第七章 辨病与潜病
- 第八章 全息先兆
- 第九章 六淫先兆
- 第十章 体质先兆
- 第十一章 遗传与潜病
- 第十二章 同源与潜病
- 第十三章 病态平衡与潜病
- 第十四章 心理先兆
- 第十五章 气象先兆
- 篇二 人体相学
- 第十六章 颅面先兆——颅面相学
- 第十七章 目先兆——目相学
- 第十八章 人中先兆——人中相学
- 第十九章 耳先兆——耳相学
- 第二十章 皮纹先兆——手相学、足相学
- 第二十一章 络纹先兆——络纹相学
- 第二十二章 经络先兆——经络相学
- 第二十三章 皮肤先兆——皮肤相学
- 第二十四章 胸膺先兆——胸膺相学
- 第二十五章 虚里先兆——虚里相学
- 第二十六章 腰背先兆——腰背相学
- 第二十七章 魄门(肛)先兆——肛门相学
- 第二十八章 腹先兆——腹相学
- 第二十九章 脐先兆——脐相学
- 第三十章 脉先兆——脉相学
- 第三十一章 舌先兆——舌相学
- 篇三 分泌物信号学
- 篇四 先露症状预兆学
- 第四十章 味预兆
- 第四十一章 食欲预兆
- 第四十二章 性欲预兆
- 第四十三章 睡欲预兆
- 第四十四章 嗅预兆
- 第四十五章 音声预兆
- 第四十六章 疲乏预兆
- 第四十七章 消瘦预兆
- 第四十八章 肥胖预兆
- 第四十九章 头症预兆
- 第五十章 咽痛预兆
- 第五十一章 皮肤异常预兆(含斑疹预兆)
- 第五十二章 痒预兆
- 第五十三章 麻木预兆
- 第五十四章 喘息预兆
- 第五十五章 呕恶哕预兆
- 第五十六章 手足厥冷预兆
- 第五十七章 发热预兆
- 第五十八章 出血预兆
- 第五十九章 瘀预兆
- 篇五 内科疾病先兆学
- 第六十章 心系病先兆
- 第一节 概述
- 第二节 真心痛(冠心病)先兆
- 第三节 怔忡(病毒性心肌炎)先兆
- 第四节 胎心病(先天性心脏病)先兆
- 第五节 肝心病(高血压性心脏病)先兆
- 第六节 惊悸(心脏神经官能症)先兆
- 第七节 脉律失常(心律失常)先兆
- 第八节 胸痹(肺源性心脏病)先兆
- 第九节 心痹(风湿性心脏病)先兆
- 第六十一章 肝系病先兆
- 第六十二章 脾系病先兆
- 第六十三章 肺系病先兆
- 第六十四章 肾系病先兆
- 第六十五章 精神病先兆
- 第一节 精神病先兆意义
- 第二节 精神病先兆潜证
- 第三节 精神分裂症先兆
- 第四节 躁狂抑郁性精神病先兆
- 第五节 神经官能症先兆
- 第六节 更年期精神病先兆
- 第七节 老年性精神病与脑动脉硬化性精神障碍先兆
- 第八节 病态人格先兆
- 第九节 颅脑损伤后精神障碍先兆
- 第十节 儿童精神病先兆
- 第六十六章 内分泌系统疾病先兆
- 第一节 概述
- 第二节 脑垂体前叶功能减退症(命火衰微证)先兆
- 第三节 脑垂体前叶功能亢进症先兆
- 第四节 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肾阳虚衰证)先兆
- 第五节 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症(相火亢盛证)先兆
- 第六节 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先兆
- 第七节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先兆
- 第八节 性腺功能减退症——更年期综合征先兆
- 第六十七章 神经系统疾病先兆
- 第六十八章 结缔组织性疾病先兆
- 第六十九章 造血系统疾病先兆
- 第七十章 爱滋病先兆
- 篇六 妇、儿科疾病先兆
- 篇七 急症先兆学(包括内科急症及急腹症先兆)
- 篇八 癌先兆学
- 第八十六章 概论
- 第八十七章 胃癌先兆
- 第八十八章 肺癌先兆
- 第八十九章 肝癌先兆
- 第九十章 乳腺癌先兆
- 第九十一章 食管癌先兆
- 第九十二章 血癌先兆
- 第九十三章 大肠癌先兆
- 第九十四章 宫颈癌先兆
- 第九十五章 皮肤癌先兆
- 第九十六章 膀胱癌先兆
- 第九十七章 鼻咽癌先兆
- 第九十八章 前列腺癌先兆
- 第九十九章 甲状腺癌先兆
- 第一○○章 胰腺癌先兆
- 第一○一章 恶性淋巴瘤先兆
- 第一○二章 阴茎癌先兆
- 第一○三章 卵巢癌先兆
- 第一○四章 子宫肌瘤先兆
- 第一○五章 儿童癌先兆
- 篇九 早衰先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