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发热预兆的临床预报意义
一、发热为温病的重要先驱症
发热是温热性疾病的早发症,根据发热的形式可以对温病的种类和阶段进行预报。如发热微恶风寒是风温的前兆,属表热证的性质。而春温的发热特点则是高热烦渴不恶寒,属里热证特点。暑温则以壮热、烦渴、汗多起病为主。身热不扬,汗出不凉又为湿温发热的特点。寒热似疟,邪在少阳则为伏暑初起的热型征兆。此外,日哺潮热为阳明腑实的标志,身热夜甚为热劫营阴的先露,夜热早凉,是余邪留伏阴分之外兆,而持续低热,手足心热甚于手足背者,又为真阴不足、邪少虚多之候。
上面所论述的发热特点是他觉体温高(即体温表可以客观测出温度高于37℃),多为急性传染病,如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性脑炎、肺炎、伤寒、副伤寒、菌痢、传染性肝炎、疟疾等病的外兆,且往往是这些疾病的先兆症,说明发热是温热性疾病的重要警号。
二、发热为内有诸火的标志
(一)发热为内有阳性实火的外兆
脏腑阴阳失调、阳热亢盛、所谓“气有余便是火”,内火生热而出现温高烦热。如心火暴盛的狂证,痰火内燔的癫痫,肝火亢盛的眩晕,肺火灼炽的咯血,肾火过亢的遗精,脾火内炽的消渴,膀胱火灼的溺血、淋症,小肠经火炎的口腔溃疡等。这一类疾患皆为阳热旺盛,脏腑功能偏亢,代谢水平较高,产热量过大所致,故有一定的热象,称为阳火。在内伤发热中为阳盛发热,特点为自觉体温较高(体温表测量温度并未升高),此类发热大多提示阳火内充。临症多见于一些代谢性过亢的疾患,如甲状腺功能亢进、嗜铬细胞瘤、糖尿病等,以及某些内分泌失调、激素水平病理性偏高的疾病,如肾上腺功能亢进(柯兴氏综合征)、脑垂体功能亢进症(肢端肥大症)等。还有脑部的一些神经、精神疾患,如精神分裂症狂躁症、癫痫和脑血管病如高血压、中风等,发热常是这一类疾患的重要外兆,临床价值颇大。
(二)发热为内有郁火的先兆
七情六郁为患,肝气不能条达,气郁化火而致发热,谓郁火发热。肝经郁火的特点在于自觉热势随情绪好坏而起伏,此种发热多见于青年女性及男、女更年期综合征。现代医学的神经官能症发热即类似于郁火发热。发热时间多无规律,同样为五心烦热,且可随患者主观意识为转移,尤以焦虚型患者为典型。凡不明原因的自觉发热伴有情志不舒、胁肋不适、忧抑或悲观者,则为郁证发热的暗示。
(三)发热为内有虚火的信号
虚火,是内伤发热的主要机制,虚火包括气虚发热、血虚发热、阴虚发热等。
气虚发热主要为中虚发热,病机为脾胃受损,中气不足。临床上,如发热伴有明显的劳倦乏力、食少,发热时间多在上午,则为气虚发热的预兆。如《素问·调经论》所言:“有所劳倦、形气衰少、谷气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胃气热、热气熏胸中,故内热”。
血虚发热主要为肝血不足,如见发热,并以面色萎黄、唇色苍白、心悸气短为特征的,又往往为血虚发热的信号。
阴虚发热为素体阴虚,或汗、吐、下后伤津亡血,以及久病阴液耗损,导致阴不敛阳,阴虚热浮,引起发热,又称劳热。如《素问·调经论》说:“阴虚则内热”,《素问·逆调论》曰:“阴气少而阳气胜,故热而烦满也”。临床上,见发热为手足心热、骨蒸盗汗,并出现于黄昏或夜间的则为阴虚发热的信号。其中,肺痨发热为典型的阴虚发热。现代医学多为慢性全身性感染,如梅毒、结核、寄生虫病等及其他慢性消耗性疾病。
上述气虚发热、血虚发热及阴虚发热,皆可称为劳火,凡出现这一类发热均应警惕脏腑内虚,气血失调的潜在。
(四)发热为阴火的外露
阴火,指肾阳虚惫、阴寒内盛,致真阳格拒于外,残阳浮越于上产生的发热,为元阳败竭、火不归源所致,此种发热最为凶候。临症凡见发热虽高却伴畏寒肢冷,口不渴又欲盖衣被者,皆为阴火凶象。正如《伤寒论》第11条所说:“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指出此类发热的实质为内真寒、外假热,所谓阴极似阳。《伤寒论》谓之戴阳症或格阳症,如少阴寒化证的通脉四逆汤证即是(《伤寒论》370条:“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汗出而厥者,通脉四逆汤主之。”)此类发热,提示正虚邪陷、阴盛格阳,出现于伤寒后期,为正气溃败,真阳衰竭的危象。
三、发热为内有痰、食、瘀、毒的标志
(一)痰火 为感受痰毒,郁而化火,或肝郁脾虚致痰火郁结的发热。分为有形痰火及无形痰火两类。有形痰火多为肝郁脾虚,痰火胶结,郁阻于肺或经络。凡发热伴有骨蒸盗汗、咳痰咯血或颈项串珠累累、形体削瘦,皆为痰火的信号,如瘰疠、瘿瘤、肺癌等。无形痰火则属肝火暴张、阳气独盛、痰热上扰清窍,或胶固老痰阻结心窍。如狂症一类疾患,临症见除发热外,还兼有狂暴躁扰,捶胸顿足之苦者,应视为无形痰火的警号。如《素问·至真要大论》病机十九条曰:“诸躁狂越皆属于火”即是。现代医学精神分裂症狂躁型就属于痰火扰心之类。
(二)食火 指伤食发热。所谓伤食发热,指暴饮暴食伤于脾胃,致不能运化饮食积滞所产生的发热。多见于小儿,如见手心烫及苔腻纳呆、腹胀呃嗖,则为食火的外兆。
(三)瘀火 指瘀血发热。凡瘀血停阻、气血壅遏血脉不通引起的发热是谓瘀血发热。如《灵枢·痈疽》曰:“营卫稽留于经脉之中,则血泣而不行,不行则卫气从之而不通,壅遏不得行,故热”。唐容川亦说:“瘀血在腠理,则荣卫不和,发热恶寒……瘀血在肌肉,则翕翕发热,自汗盗汗”。临症见长期性夜热,并伴有善忘,舌质紫黯等征象,应警惕内有瘀血的可能。此外,太阳病不解,在表之邪热深入下焦,结于膀胱,形成的瘀热症,称为蓄血症,属蓄血发热,亦属瘀血发热之范畴,尤须提及,温病中,热毒炽盛,深入血分,瘀热互结,气血两燔、吐血、衄血、便血、溲血,此类瘀热病势甚为凶险,病情可骤转危殆。现代医学中的感染中毒性休克、血管内凝血(DIC)便属这一类情况。临症大凡温热性疾
病的极期,出现高热伴昏厥、出血者,多为瘀热互结,气血两燔的凶讯。
(四)毒火 为各种疮疡肿毒化火内淫所致的发热。如痈毒阴证,火毒内攻的发热最为险恶危笃。此外,流火丹毒亦为火毒中较凶险的疮毒,皆属于脓毒血症的发热,临症时要引起注意。
以上说明痰、食、瘀、毒皆可导致发热,根据发热特征,能预报各种发热性疾病潜在的可能。
四、热病的凶兆意义
发热本身是一种正邪交争的保护性反映,是人体重要的病理信号,发热象征人体有一定的防御能力,表示正气尚能抗胜邪气。如不能发热则为正衰邪陷的凶兆。如有的病人临床症状很重却发不起热来,暗示预后不良,多发生于老弱素禀元虚感受外邪者。反之,若发热太过,所谓超高热,即温度超过41℃以上,为不祥信号,多出现于温病极期,如伴发神昏谵语或抽搐者更为凶讯。并以颅脑疾患较为多见,如脑炎、脑膜炎等。心内膜炎、中毒性肺炎一类急性炎症,尤其疔疮走黄和一些急性感染,相当于现代的脓毒血症、败血症等,由毒邪内攻引起的超高热亦为恶兆。
另外,阴盛格阳的“假火”,发热具见戴阳证(或格阳证)、神志昏愦等亦为凶讯,预后往往不良,常出现于伤寒、副伤寒一类疾病的危重期。其他,恶性肿瘤伴有恶病质的长期发热,亦为不祥之兆,如白血病发热和一些晚期癌发热皆为凶讯。另外,一些慢性消耗性疾病,长期反复发热称为痨热,亦属恶讯,如肺结核、系统性红斑狼疮等即是。至于周期性发热除考虑慢性潜在感染之外,尤应注意内分泌失调引起的代谢障碍以及神经精神性发热。

- 发热预兆的临床预报意义《中医疾病预测》
- 发热预兆的理论基础《中医疾病预测》
- 发热证《明医指掌》
- 发热预兆《中医疾病预测》
- 发热证治《医宗金鉴》
- 发热疑似未明时备用诸药《冯氏锦囊秘录》
- 发热证治《医宗金鉴》
- 发热险证《痘疹心法要诀》
- 发热证治《幼幼集成》
- 发热险证《医宗金鉴》
- 发热证治《妇科心法要诀》
- 发热头痛《四圣悬枢》
- 发热证治《痘疹心法要诀》
- 发热头痛《四圣悬枢》
- 发热证治歌(凡一十五首,共二十五方)《幼幼集成》
- 发热统论《金匮翼》
- 发热证治歌括《冯氏锦囊秘录》
- 发热四十七(附胸中烦热、虚热、虚烦不眠)《丹溪心法》
- 发热诸论《冯氏锦囊秘录》
- 发热顺证《痘疹心法要诀》
- 发热总括《医宗金鉴》
- 发热顺证《医宗金鉴》
- 发热总括《妇科心法要诀》
- 发热色黄证二十五 阳明七十六《伤寒悬解》
- 发热总论《症因脉治》
- 发热三日诀《慈幼新书》
- 发如铜丝《古今医统大全》
- 发热三日诀《丹台玉案》
- 发乳《中医词典》
- 发热三朝治款《景岳全书》
- 发乳后渴候《诸病源候论》
《中医疾病预测》
- 杨力(着)
- 自序
- 篇一 总论
- 第一章 导论
- 第二章 中医疾病预测的理论基础
- 第三章 中医先兆证特点
- 第四章 中医先兆证规律
- 第五章 中医先兆证表现形式
- 第六章 潜病与先兆
- 第七章 辨病与潜病
- 第八章 全息先兆
- 第九章 六淫先兆
- 第十章 体质先兆
- 第十一章 遗传与潜病
- 第十二章 同源与潜病
- 第十三章 病态平衡与潜病
- 第十四章 心理先兆
- 第十五章 气象先兆
- 篇二 人体相学
- 第十六章 颅面先兆——颅面相学
- 第十七章 目先兆——目相学
- 第十八章 人中先兆——人中相学
- 第十九章 耳先兆——耳相学
- 第二十章 皮纹先兆——手相学、足相学
- 第二十一章 络纹先兆——络纹相学
- 第二十二章 经络先兆——经络相学
- 第二十三章 皮肤先兆——皮肤相学
- 第二十四章 胸膺先兆——胸膺相学
- 第二十五章 虚里先兆——虚里相学
- 第二十六章 腰背先兆——腰背相学
- 第二十七章 魄门(肛)先兆——肛门相学
- 第二十八章 腹先兆——腹相学
- 第二十九章 脐先兆——脐相学
- 第三十章 脉先兆——脉相学
- 第三十一章 舌先兆——舌相学
- 篇三 分泌物信号学
- 篇四 先露症状预兆学
- 第四十章 味预兆
- 第四十一章 食欲预兆
- 第四十二章 性欲预兆
- 第四十三章 睡欲预兆
- 第四十四章 嗅预兆
- 第四十五章 音声预兆
- 第四十六章 疲乏预兆
- 第四十七章 消瘦预兆
- 第四十八章 肥胖预兆
- 第四十九章 头症预兆
- 第五十章 咽痛预兆
- 第五十一章 皮肤异常预兆(含斑疹预兆)
- 第五十二章 痒预兆
- 第五十三章 麻木预兆
- 第五十四章 喘息预兆
- 第五十五章 呕恶哕预兆
- 第五十六章 手足厥冷预兆
- 第五十七章 发热预兆
- 第五十八章 出血预兆
- 第五十九章 瘀预兆
- 篇五 内科疾病先兆学
- 第六十章 心系病先兆
- 第一节 概述
- 第二节 真心痛(冠心病)先兆
- 第三节 怔忡(病毒性心肌炎)先兆
- 第四节 胎心病(先天性心脏病)先兆
- 第五节 肝心病(高血压性心脏病)先兆
- 第六节 惊悸(心脏神经官能症)先兆
- 第七节 脉律失常(心律失常)先兆
- 第八节 胸痹(肺源性心脏病)先兆
- 第九节 心痹(风湿性心脏病)先兆
- 第六十一章 肝系病先兆
- 第六十二章 脾系病先兆
- 第六十三章 肺系病先兆
- 第六十四章 肾系病先兆
- 第六十五章 精神病先兆
- 第一节 精神病先兆意义
- 第二节 精神病先兆潜证
- 第三节 精神分裂症先兆
- 第四节 躁狂抑郁性精神病先兆
- 第五节 神经官能症先兆
- 第六节 更年期精神病先兆
- 第七节 老年性精神病与脑动脉硬化性精神障碍先兆
- 第八节 病态人格先兆
- 第九节 颅脑损伤后精神障碍先兆
- 第十节 儿童精神病先兆
- 第六十六章 内分泌系统疾病先兆
- 第一节 概述
- 第二节 脑垂体前叶功能减退症(命火衰微证)先兆
- 第三节 脑垂体前叶功能亢进症先兆
- 第四节 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肾阳虚衰证)先兆
- 第五节 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症(相火亢盛证)先兆
- 第六节 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先兆
- 第七节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先兆
- 第八节 性腺功能减退症——更年期综合征先兆
- 第六十七章 神经系统疾病先兆
- 第六十八章 结缔组织性疾病先兆
- 第六十九章 造血系统疾病先兆
- 第七十章 爱滋病先兆
- 篇六 妇、儿科疾病先兆
- 篇七 急症先兆学(包括内科急症及急腹症先兆)
- 篇八 癌先兆学
- 第八十六章 概论
- 第八十七章 胃癌先兆
- 第八十八章 肺癌先兆
- 第八十九章 肝癌先兆
- 第九十章 乳腺癌先兆
- 第九十一章 食管癌先兆
- 第九十二章 血癌先兆
- 第九十三章 大肠癌先兆
- 第九十四章 宫颈癌先兆
- 第九十五章 皮肤癌先兆
- 第九十六章 膀胱癌先兆
- 第九十七章 鼻咽癌先兆
- 第九十八章 前列腺癌先兆
- 第九十九章 甲状腺癌先兆
- 第一○○章 胰腺癌先兆
- 第一○一章 恶性淋巴瘤先兆
- 第一○二章 阴茎癌先兆
- 第一○三章 卵巢癌先兆
- 第一○四章 子宫肌瘤先兆
- 第一○五章 儿童癌先兆
- 篇九 早衰先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