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早期警号及早期诊断
一、癌前潜病
1.腺样体增殖 如为结节状或肉芽状增殖者,尤应引起警惕。据统计,鼻咽部粘膜上皮细胞有增生改变的人,约10%有癌变可能。
2.鼻咽息肉 生于鼻后孔的鼻咽息肉,有一定的癌变率。
3.慢性鼻咽疾患 无论是慢性鼻咽炎或是鼻咽溃疡,萎缩性咽炎等疾,皆可因鼻咽粘膜屏障被破坏及营养功能损害,而具有一定的癌变可能。
二、早期先兆
由于鼻咽癌多位于鼻咽隐窝内,位置较深,故临床症状出现较晚,一旦出现稍明显的症状时已非早期,因此掌握早期先兆,争取早期发现具有很大的必要性。
鼻咽的首发症为颈部肿块,涕血及头痛,一旦出现颈部肿块及头痛时已为中、晚期了,因为所谓早期必须是没有颅底浸润及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因此早期先兆注意力应集中于鼻咽原发部位。
一般而言,突然出现涕带血丝及不太明显的单侧耳鸣、鼻塞时,即为鼻咽癌早期先兆的可能,应引起高度注意(尤其在高发区和有种族关系的地方)。因为鼻咽癌位于鼻隐窝内,生长极为隐蔽,故临床症状的出现也较晚。隐性鼻咽癌甚至无临床症状,尤其在咽隐窝及鼻咽底部的癌更为深匿,因此出现上述鼻咽信号时应予以高度注意。鼻咽癌发展迅速,短期内即可进入晚期,故应珍视早期先兆的出现。
报标症
在本病高发区或有种族高发史的人群中,凡中壮年人突然出现不明原因的咽部异常感(异物、瘙痒),或偶有涕血丝皆有可能为本病报标警号。内生性(隐性者),上述症状出现更晚,更应引起警惕。待出现颈部包块及头痛时,已进入中、晚期了。
典型征兆
(1)涕血:由偶发到经常性,由少许涕血到多量衄血。
(2)一侧耳咽管阻塞:癌向鼻后孔发展时,主要以鼻塞症状为主,向耳方向发展则由于咽鼓管受阻致听力障碍,严重时可出现神经性耳聋及面瘫。
(3)颈淋巴结肿大:癌如向下转移则致颈淋巴结肿大,质坚硬,并由一侧向双侧发展。
(4)头痛:癌向颅顶发展则出现头痛,多为一侧头痛,并逐渐发展为进行性,程度也逐渐加重而顽固,止痛药无效。
皮纹研究者注意到癌症的遗传易感性在皮纹学上的一种特殊表现,发现鼻咽癌组具有一些男女其他癌组所没有的特异性皮纹表现。如男性的指间区4真实花纹、手掌横褶纹的过渡型,男女性的手掌大鱼际真实花纹,女性的指纹隆线平均数,指间区3真实花纹手掌第二、三屈肌线在虎口处不汇合,足拇趾球部斗形纹等,发生增多或减少变化,可供参考。
三、早期诊断
(一)鉴别诊断
1.鼻咽结核 鼻咽结核因有咽分泌物带血及颈淋巴结肿大,故常与鼻咽癌相混淆,故有鉴别之必要。鼻咽结核分为急性粟粒型和慢性溃疡型两类,前者有结核毒素所致的发热、盗汗、咽痛史,后者有较长的病史及合并肺结核,全身恶病质,羸弱,乏力,咳嗽,夜热盗汗等症。鼻咽分泌液找结核杆菌和活检(尤适于鼻咽隐性癌肿)即可确诊。鼻咽癌则病程较短,一般无结核史。
2.鼻咽息肉 鼻咽息肉多发生于鼻后孔,多有阻塞现象,且因血管较丰富而常有涕血,故须与鼻咽癌鉴别。主要为病程较长,一般无淋巴结肿大情况,活检是最好的诊断手段。
3.鼻咽良性肿瘤 如鼻咽纤维瘤多发生于青春期前的男性,发展甚速,很快出现阻塞压迫症状,如有进行性鼻塞及反复出血,视、听力障碍,则应以电刀取片活检及X光摄片与鼻咽癌鉴别。
(二)现代早期诊断手段
1.鼻后孔镜检查 目的在于发现可疑。
2.电鼻咽镜检查 优点在于病变部位可以放大,从而可确定恶化程度。
3.癌肿细胞学检查 准确率为88%,可作反复检查,包括颈淋巴结穿刺细胞涂片检查。
4.病理组织活检 包括可疑处切片及颈淋巴结活检,能得出明确诊断,
5.X线摄片 能判断颅底浸润程度。

- 早期警号及早期诊断《中医疾病预测》
- 早期警号及早期诊断《中医疾病预测》
- 早期警号及早期诊断《中医疾病预测》
- 早期警号及早期诊断《中医疾病预测》
- 早期警号及早期诊断《中医疾病预测》
- 早期警号及早期诊断《中医疾病预测》
- 早期警号及早期诊断《中医疾病预测》
- 早期警号及早期诊断《中医疾病预测》
- 早期警号及早期诊断《中医疾病预测》
- 早期警号及早期诊断《中医疾病预测》
- 早期警号及早期诊断《中医疾病预测》
- 早期警号及早期诊断《中医疾病预测》
- 早期警号及早期诊断《中医疾病预测》
- 早期警号及早期诊断《中医疾病预测》
- 早期警号及早期诊断《中医疾病预测》
- 早期警号及早期诊断《中医疾病预测》
- 早期确定外科辅助营养及免疫扶持《临床激光治疗学》
- 早期警号及早期诊断《中医疾病预测》
- 早期妊娠诊断《妇产科学》
- 早期警号及早期诊断《中医疾病预测》
- 早期肾损伤的生化诊断《临床生物化学》
- 早期教育《中医儿科学》
- 早期食事活动《中医饮食营养学》
- 早期及晚期妊娠诊断《妇产科学》
- 早期诊断《外科学总论》
- 早期合并症《骨科学》
- 早起避秽丹《奇方类编》
- 早期肝硬化《赵绍琴临证验案精选》
- 早起眩晕《中医词典》
- 早期分类《核、化学武器损伤》
- 早食《中医词典》
《中医疾病预测》
- 杨力(着)
- 自序
- 篇一 总论
- 第一章 导论
- 第二章 中医疾病预测的理论基础
- 第三章 中医先兆证特点
- 第四章 中医先兆证规律
- 第五章 中医先兆证表现形式
- 第六章 潜病与先兆
- 第七章 辨病与潜病
- 第八章 全息先兆
- 第九章 六淫先兆
- 第十章 体质先兆
- 第十一章 遗传与潜病
- 第十二章 同源与潜病
- 第十三章 病态平衡与潜病
- 第十四章 心理先兆
- 第十五章 气象先兆
- 篇二 人体相学
- 第十六章 颅面先兆——颅面相学
- 第十七章 目先兆——目相学
- 第十八章 人中先兆——人中相学
- 第十九章 耳先兆——耳相学
- 第二十章 皮纹先兆——手相学、足相学
- 第二十一章 络纹先兆——络纹相学
- 第二十二章 经络先兆——经络相学
- 第二十三章 皮肤先兆——皮肤相学
- 第二十四章 胸膺先兆——胸膺相学
- 第二十五章 虚里先兆——虚里相学
- 第二十六章 腰背先兆——腰背相学
- 第二十七章 魄门(肛)先兆——肛门相学
- 第二十八章 腹先兆——腹相学
- 第二十九章 脐先兆——脐相学
- 第三十章 脉先兆——脉相学
- 第三十一章 舌先兆——舌相学
- 篇三 分泌物信号学
- 篇四 先露症状预兆学
- 第四十章 味预兆
- 第四十一章 食欲预兆
- 第四十二章 性欲预兆
- 第四十三章 睡欲预兆
- 第四十四章 嗅预兆
- 第四十五章 音声预兆
- 第四十六章 疲乏预兆
- 第四十七章 消瘦预兆
- 第四十八章 肥胖预兆
- 第四十九章 头症预兆
- 第五十章 咽痛预兆
- 第五十一章 皮肤异常预兆(含斑疹预兆)
- 第五十二章 痒预兆
- 第五十三章 麻木预兆
- 第五十四章 喘息预兆
- 第五十五章 呕恶哕预兆
- 第五十六章 手足厥冷预兆
- 第五十七章 发热预兆
- 第五十八章 出血预兆
- 第五十九章 瘀预兆
- 篇五 内科疾病先兆学
- 第六十章 心系病先兆
- 第一节 概述
- 第二节 真心痛(冠心病)先兆
- 第三节 怔忡(病毒性心肌炎)先兆
- 第四节 胎心病(先天性心脏病)先兆
- 第五节 肝心病(高血压性心脏病)先兆
- 第六节 惊悸(心脏神经官能症)先兆
- 第七节 脉律失常(心律失常)先兆
- 第八节 胸痹(肺源性心脏病)先兆
- 第九节 心痹(风湿性心脏病)先兆
- 第六十一章 肝系病先兆
- 第六十二章 脾系病先兆
- 第六十三章 肺系病先兆
- 第六十四章 肾系病先兆
- 第六十五章 精神病先兆
- 第一节 精神病先兆意义
- 第二节 精神病先兆潜证
- 第三节 精神分裂症先兆
- 第四节 躁狂抑郁性精神病先兆
- 第五节 神经官能症先兆
- 第六节 更年期精神病先兆
- 第七节 老年性精神病与脑动脉硬化性精神障碍先兆
- 第八节 病态人格先兆
- 第九节 颅脑损伤后精神障碍先兆
- 第十节 儿童精神病先兆
- 第六十六章 内分泌系统疾病先兆
- 第一节 概述
- 第二节 脑垂体前叶功能减退症(命火衰微证)先兆
- 第三节 脑垂体前叶功能亢进症先兆
- 第四节 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肾阳虚衰证)先兆
- 第五节 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症(相火亢盛证)先兆
- 第六节 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先兆
- 第七节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先兆
- 第八节 性腺功能减退症——更年期综合征先兆
- 第六十七章 神经系统疾病先兆
- 第六十八章 结缔组织性疾病先兆
- 第六十九章 造血系统疾病先兆
- 第七十章 爱滋病先兆
- 篇六 妇、儿科疾病先兆
- 篇七 急症先兆学(包括内科急症及急腹症先兆)
- 篇八 癌先兆学
- 第八十六章 概论
- 第八十七章 胃癌先兆
- 第八十八章 肺癌先兆
- 第八十九章 肝癌先兆
- 第九十章 乳腺癌先兆
- 第九十一章 食管癌先兆
- 第九十二章 血癌先兆
- 第九十三章 大肠癌先兆
- 第九十四章 宫颈癌先兆
- 第九十五章 皮肤癌先兆
- 第九十六章 膀胱癌先兆
- 第九十七章 鼻咽癌先兆
- 第九十八章 前列腺癌先兆
- 第九十九章 甲状腺癌先兆
- 第一○○章 胰腺癌先兆
- 第一○一章 恶性淋巴瘤先兆
- 第一○二章 阴茎癌先兆
- 第一○三章 卵巢癌先兆
- 第一○四章 子宫肌瘤先兆
- 第一○五章 儿童癌先兆
- 篇九 早衰先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