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岐黄之术】

第三节 冲任先兆

《中医疾病预测》书籍目录

冲任不是单纯的两条经络,以冲任为核心的理论体系是中医的重要基础理论,无论在理、法、方、药上都有独特的一套。对中医的临床有着重要的意义,尤其在疾病的预报方面,其意义更为深远……

一、冲任先兆的理论基础

冲任理论是指以冲任为核心的理论系统,是中医的重要基础理论。冲任不独指冲脉、任脉,而是以冲任脉为主体,包括胞宫、血海、血室、精室、宗筋及肝肾等功能的整体综合作用。于人体的生长、发育、生殖和衰老等皆有着重要意义。冲任内容的整体属性,构成了冲任理论在人体生理、病理中的独特意义。

冲脉,是冲任体系中的主宰,为奇经八脉之一,十二经气血之要冲,又为五脏六腑之海,因导源于肾间动气,故又秉有动的活力。冲脉的循行甚广,上行于头咽,下底于足跗,前行于腹内,后走于脊里,三个分支遍及人体上下左右、十二正经,奇经八脉无所不涉,故古人又谓之曰太冲。

任脉,亦为冲任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冲脉并列为冲任体系的核心。任脉为奇经八脉之一,行身之前,为阴脉之海。任,妊养也,即言任脉有承任人体生长、发育、生殖的作用,是奇经八脉中的重要经脉,和冲脉一齐共同担任着人体的妊养作用。

任脉和冲脉、督脉三者同出一源而三岐,皆共源胞中,任脉又与督脉交会于天突和天枢穴,三者在生理、病理上皆互为因果关系。尤其冲、任更为相关,首先,冲任皆起于胞中秉受于肾间动气,故最具鼓动之性,肾间动气实为命门之气,冲脉得命门之性而阳气充盛,冲脉又隶属肝肾,肝为将军之官,主疏泄,性悍而喜条达,冲脉得肝之性而流动急畅,故又有直冲之说。冲脉隶于肾又与肾相通,兼秉了督脉之阳气,因此冲脉虽为十二经之海,实则性属阳经,与人体生长、发育、生殖、衰老、性征等至为关连。故《素问·上古天真论》说:“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灵枢·五音五味》亦曰:“伤其冲脉……故须不生,有天宦者……不脱于血,……其任冲不盛,宗筋不成,有气无血,唇口不荣,故须不生”。

冲脉内通于肾间动气,外连于诸经,上与阳明出于气街,下直行于足跗,前并肾经行于腹,后与督脉抵身后之脊膂,因广连诸经,四通八达,饱盈众脉之气血,故《灵枢·海论》曰:“冲脉者为十二经之海。”冲脉又隶于阳明,阳明经为多气多血之经,冲脉既秉先天之气,又汇后天之血,为十二经气血汇聚之处,故又有“五脏六腑之海”之说。所谓“海”,即言对精、血、气有汇聚、蓄积及贮泻的作用,冲脉之所以称为“海”,因其经气旺盛,对经络气血的平衡起着重要作用,冲脉随着经络气血的有余和不足而蓄溢,以此起到“十二经之海”的作用,故冲脉又为诸经之要冲。

冲脉本于肾,源于肝,肾主藏精,肝主藏血,故冲脉又与“血室”、“精室”的溢泻密切相关,冲脉盛则血室满盈而月事按时而下,故《素问·上古天真论》曰:“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男子血室为“精室”,同样受冲脉所主,冲脉盛则精气溢泻,冲脉损则精少无精。

上述说明冲脉为“血海”,“十二经脉之海”,“五脏六腑之海”,对人体的精、气、血皆有着重要的蓄溢调节作用,对人体生殖生长功能起着平衡和促进作用。

任脉为奇经八脉之一,为“阴脉之海”,有调节气血的作用,对血海的满溢蓄泻有着重要作用,任脉又为三阴经脉之总汇,故主一身之阴,又称“阴脉之海”。内涵精血津液,具有妊养、担任之意,尤其为妊养胞胎,因此又有“任主胞胎”之说,故《奇经八脉考》曰:“任脉……为阴脉之承任”。

任脉与冲、督同出一源,与冲脉并行于腹,和督脉交会于天突、天枢,同足太阴经交会于下脘、关元、中极,跟足少阴经交会于关元,又与阴维交于天突、廉泉、还和冲脉交会于阴交。说明任脉与诸阴经皆有联系,故有“总任诸经”之说。

总之,任脉为人体生养之本,与人体的生长、发育、生殖、衰老皆密切相关,任脉虚衰则必然导致生长迟缓,发育不良,生殖不能及衰老早至,故《素问·上古天真论》曰:“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

综上所述,冲脉与任脉,一属阳,一属阴,共同调节着人体的生命活动,不仅主宰着人体的性功能及生殖功能,而且对人体的生、长、壮、老,都密切相关,是经脏一体共同维系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体现。

二、冲任先兆的临床意义

(一)冲任腹部病理先兆

1.小腹发凉,腹壁薄而松弛,腹部少泽暗滞无光,为冲任虚寒的征兆。如腹部凹陷,腹形瘪塌,脐部发凉畏风,脐小轮薄,脐廓窄瘦,脐色发暗亦为冲任虚寒的标志。

2.小腹粗裂、干皱,重则腹皮甲错、龟裂,为冲任瘀滞的信号。如环脐而痛应考虑冲任瘀滞所致的伏梁,脐下绞痛可为冲任积聚产生的疝瘕。

3.逆气里急为冲任气逆的标志。所谓逆气指腹有冲气上逆,所谓里急谓腹内拘急紧迫,皆为冲任气逆的征兆,如《素问·骨空论》曰:“冲脉为病,逆气里急”。《脉经》曰:“任脉也动,苦少腹绕脐下引横骨阴中切痛。”若冲逆兼头弦肉瞤为冲气引动肝气的象征,如冲逆涉及心下惴惴跳动,心烦汗出为冲气上逆触犯心气的信号。又如冲气上逆挟喘促动悸,为肾虚冲气不敛的先兆。此外,大小便不通,气从少腹上冲心而痛为冲疝的征兆。其他,停经、呕逆为血盛胞脉,冲气旺盛挟胃气上逆所致,又为早孕先兆。

(二)冲脉动气先兆意义

冲脉动气多位于脐周,正常冲脉动气是含蓄不外露的,只有在病理情况下才可触及。冲脉动气出现于脐周上下左右,在脐周出现动气常为脏气内虚冲任不敛的先兆。如动气出现于脐下为真气失守,原气外泄之兆;动气发生于脐上又为肾虚摄纳无权、冲气上越触犯心气之征;当脐筑之而动则提示脾胃气虚,因脾正当中州,内应脾胃,脾中动气为脾虚中气不敛的外露。

此外,如腹部出现惴动应手是寒客冲脉的标志,《素问·举痛论》曰:“寒气客于冲脉,冲脉起于关元,随腹直上,寒气客则脉不通,脉不通则气因之,故喘动应手矣”。即可说明。其他,如气从少腹夹脐上行至胸中为冲脉上冲的征兆,俗称奔豚气。其中,“脐下悸”“烧针核起而赤”,又为奔豚气欲发先兆。如《伤寒论》第65条:“脐下悸,欲作奔豚”,121条:“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所言即是。

(三)伏冲动气之先兆意义

伏冲脉为冲脉的腹行支,位于腹之深部,行脊柱之前,如《灵枢·岁露》曰:“入脊内,注于伏冲之脉”。正常情况下,伏冲脉搏动应手和缓均匀,不徐不疾。病理情况下则搏动异常,如搏动无力,缓滞不前为冲任虚损之征兆,而搏动疾数、浮空又为冲气不敛之征象。

(四)肾间动气先兆意义

肾间动气为位于脐至脐下三寸之间的动气,此乃生气之源,十二经之根本也,脐下三寸的动气又称丹田之气,为肾间动气蓄藏之所,肾间动气为原气之蓄于腹部者,如《奇经八脉考》曰:“肾为生气之门,出而治脐下。”正常情况下是含蓄不露的,如原气虚对气的摄纳固冲失权,则除表现为此动气有欲奔之势外,还会引动冲气上逆,故曰人森中虚说:“观病人之腹,切肾间动气之所在,识死生之吉凶。”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中医疾病预测》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中医疾病预测》书籍目录
  1. 冲任先兆《中医疾病预测》
  2. 冲任损伤《中医词典》
  3. 冲任虚损旰郁血瘀证《临证实验录》
  4. 冲任损伤《中医名词词典》
  5. 冲疝《中医词典》
  6. 冲任督带四脉与胞宫《中医妇科学》
  7. 冲头痛《中医词典》
  8. 冲任督带《中西汇通医经精义》
  9. 冲为血海《中医词典》
  10. 冲任不固《中医词典》
  11. 冲小《中医词典》
  12. 冲气上冲兼奔豚《医学衷中参西录》
  13. 冲阳《针灸大成》
  14. 冲气犯心《中医词典》
  15. 冲阳《中医词典》
  16. 冲气犯肾《中医词典》
  17. 冲阳《针灸学》
  18. 冲气犯肝《中医词典》
  19. 冲阳(原穴)《子午流注说难》
  20. 冲气犯肺《中医词典》
  21. 冲阳等脉《脉理求真》
  22. 冲气《中医词典》
  23. 冲阳脉《中医词典》
  24. 冲门(一名上慈宫)《针灸大成》
  25. 冲阳太冲太溪解《三指禅》
  26. 冲门《针灸学》
  27. 冲阳太二脉论《脉诀汇辨》
  28. 冲门《中医词典》
  29. 冲阳太溪太冲《诊家正眼》
  30. 冲脉循行经文《刺灸心法要诀》
  31. 冲要节《中医词典》

《中医疾病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