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唾液涕泪信号的理论基础

《中医疾病预测》书籍目录

人身以津液为本,津液分化于五脏,肝为泪,心为汗,脾为涎,肾为唾,肺为涕,是谓五液,如《素问·宣明五气篇》曰:“五脏化液,心为汗,肺为涕,肝为泪,脾为涎,肾为唾”。由于肾为五脏阴津之根本,故五液又共主于肾。

人口为华池,口中津液谓玉泉,舌谓之灵根,玉泉清涎灌濡灵根,其中,涎为脾津,唾为肾液,涎出于口,口为脾之窍,足太阴脾经又“连舌本”,“散舌下”,故涎属于脾,脾主摄涎。金津、玉液为唾窍,位于舌根部,舌根属肾,肾之经脉“挟舌本”,故唾属肾,肾主司唾。故《素问·宣明五气篇》说:“脾为涎”,“肾为唾”。又,五谷入口,津液各走其道,但“肾主藏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因此,五液虽化源于脾然又总司于肾,故唾,涎二液是受脾肾制约的。如《灵枢·寒热病》曰:“舌纵涎下,烦悗、取足少阴。”以上说明唾、涎与脾肾关系密切,脾、肾疾病可以通过唾,涎反映出来,故唾、涎的异常对脾、肾的疾病有一定的预诊意义。

泪为目之液,目为泪之道,目为肝窍,故泪与肝的关系最为密切,另一方面,肾主五液,五液皆宗于肾,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因此,泪又源于肾。又《灵枢·口问》篇说:“目者,宗脉之所聚也”。《素问·解精微论》说:“夫心者,五脏之专精也,目者,其窍也。”说明目不仅为肝窍,亦为心窍,又为心之使(《素问·大惑论》说:“目者,心使也”)故目与心关系亦甚为关联。因此心动则泪出,如《灵枢·口问》曰:“故悲哀忧愁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摇则宗脉感,宗脉感则液道开,液道开故泣涕出焉。”以上说明泪与肝、心、肾的关系都很密切,肝心肾的病态皆可反映于目,并通过泪的异常表现出来。

涕出于鼻,鼻为肺窍,涕为鼻之液,故涕为肺所司,然涕又为精所化,上渗于脑,下摄于肾,故脑液下渗,肾失摄纳皆可至异常涕出,故涕与肺、脑、肾关系最为密切。此外,涕与泪又皆为心之液,都易为心所引动,无非泪由目生,涕由鼻下而已。实际上心动时皆为涕泪具下,所不同之处在于泪泣偏于水津,重在心肾,而涕则偏为浊液,重在脑肺。所谓“脑渗为涕”(《素问·解精微论》曰:“泣涕者脑也,脑者阴也,髓者骨之充也,故脑渗为涕。”)然涕出于鼻,涕为肺之液,故一般涕异常多虑及于肺,故《灵枢·五癃津液别》篇指出:“心悲气并则心系急,心系急则肺举,肺举则液上溢”。

以上说明唾涎涕泪属五液,为人体五脏所化,与脏腑关系甚为密切。故涕泪异常对脏腑疾患有一定的预报意义。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中医疾病预测》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中医疾病预测》书籍目录
  1. 唾液涕泪信号的理论基础《中医疾病预测》
  2. 唾液涕泪信号《中医疾病预测》
  3. 唾液腺《人体解剖学》
  4. 唾液检查《临床基础检验学》
  5. 唾液腺的一般结构《组织学与胚胎学》
  6. 唾液分泌的调节《生理学》
  7. 唾液腺外分泌导管上皮自身抗体的检测《实用免疫细胞与核酸》
  8. 唾液分泌《生理学》
  9. 唾痈呪病《中医词典》
  10. 唾液的作用《生理学》
  11. 唾粘如胶并唾血《千金翼方》
  12. 唾液的性质和成分《生理学》
  13. 《中医名词词典》
  14. 唾液《组织学与胚胎学》
  15. 《中医词典》
  16. 唾血候《诸病源候论》
  17. 《本草纲目》
  18. 唾血候《巢氏病源补养宣导法》
  19. 《千金翼方》
  20. 唾血(呕血 吐血 余见唾)《针灸资生经》
  21. 《本草经集注》
  22. 唾血《血证论》
  23. 《新修本草》
  24. 唾血《普济方·针灸》
  25. 《本草衍义》
  26. 唾血《寿世保元》
  27. 《饮食须知》
  28. 唾血《杂病广要》
  29. 《证类本草》
  30. 唾血《医学纲目》
  31. 《本草求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