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唾液涕泪信号的理论基础
人身以津液为本,津液分化于五脏,肝为泪,心为汗,脾为涎,肾为唾,肺为涕,是谓五液,如《素问·宣明五气篇》曰:“五脏化液,心为汗,肺为涕,肝为泪,脾为涎,肾为唾”。由于肾为五脏阴津之根本,故五液又共主于肾。
人口为华池,口中津液谓玉泉,舌谓之灵根,玉泉清涎灌濡灵根,其中,涎为脾津,唾为肾液,涎出于口,口为脾之窍,足太阴脾经又“连舌本”,“散舌下”,故涎属于脾,脾主摄涎。金津、玉液为唾窍,位于舌根部,舌根属肾,肾之经脉“挟舌本”,故唾属肾,肾主司唾。故《素问·宣明五气篇》说:“脾为涎”,“肾为唾”。又,五谷入口,津液各走其道,但“肾主藏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因此,五液虽化源于脾然又总司于肾,故唾,涎二液是受脾肾制约的。如《灵枢·寒热病》曰:“舌纵涎下,烦悗、取足少阴。”以上说明唾、涎与脾肾关系密切,脾、肾疾病可以通过唾,涎反映出来,故唾、涎的异常对脾、肾的疾病有一定的预诊意义。
泪为目之液,目为泪之道,目为肝窍,故泪与肝的关系最为密切,另一方面,肾主五液,五液皆宗于肾,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因此,泪又源于肾。又《灵枢·口问》篇说:“目者,宗脉之所聚也”。《素问·解精微论》说:“夫心者,五脏之专精也,目者,其窍也。”说明目不仅为肝窍,亦为心窍,又为心之使(《素问·大惑论》说:“目者,心使也”)故目与心关系亦甚为关联。因此心动则泪出,如《灵枢·口问》曰:“故悲哀忧愁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摇则宗脉感,宗脉感则液道开,液道开故泣涕出焉。”以上说明泪与肝、心、肾的关系都很密切,肝心肾的病态皆可反映于目,并通过泪的异常表现出来。
涕出于鼻,鼻为肺窍,涕为鼻之液,故涕为肺所司,然涕又为精所化,上渗于脑,下摄于肾,故脑液下渗,肾失摄纳皆可至异常涕出,故涕与肺、脑、肾关系最为密切。此外,涕与泪又皆为心之液,都易为心所引动,无非泪由目生,涕由鼻下而已。实际上心动时皆为涕泪具下,所不同之处在于泪泣偏于水津,重在心肾,而涕则偏为浊液,重在脑肺。所谓“脑渗为涕”(《素问·解精微论》曰:“泣涕者脑也,脑者阴也,髓者骨之充也,故脑渗为涕。”)然涕出于鼻,涕为肺之液,故一般涕异常多虑及于肺,故《灵枢·五癃津液别》篇指出:“心悲气并则心系急,心系急则肺举,肺举则液上溢”。
以上说明唾涎涕泪属五液,为人体五脏所化,与脏腑关系甚为密切。故涕泪异常对脏腑疾患有一定的预报意义。

- 唾液涕泪信号的理论基础《中医疾病预测》
- 唾液涕泪信号《中医疾病预测》
- 唾液腺《人体解剖学》
- 唾液检查《临床基础检验学》
- 唾液腺的一般结构《组织学与胚胎学》
- 唾液分泌的调节《生理学》
- 唾液腺外分泌导管上皮自身抗体的检测《实用免疫细胞与核酸》
- 唾液分泌《生理学》
- 唾痈呪病《中医词典》
- 唾液的作用《生理学》
- 唾粘如胶并唾血《千金翼方》
- 唾液的性质和成分《生理学》
- 啘《中医名词词典》
- 唾液《组织学与胚胎学》
- 啘《中医词典》
- 唾血候《诸病源候论》
- 蛙《本草纲目》
- 唾血候《巢氏病源补养宣导法》
- 蛙《千金翼方》
- 唾血(呕血 吐血 余见唾)《针灸资生经》
- 蛙《本草经集注》
- 唾血《血证论》
- 蛙《新修本草》
- 唾血《普济方·针灸》
- 蛙《本草衍义》
- 唾血《寿世保元》
- 蛙《饮食须知》
- 唾血《杂病广要》
- 蛙《证类本草》
- 唾血《医学纲目》
- 蛙《本草求真》
《中医疾病预测》
- 杨力(着)
- 自序
- 篇一 总论
- 第一章 导论
- 第二章 中医疾病预测的理论基础
- 第三章 中医先兆证特点
- 第四章 中医先兆证规律
- 第五章 中医先兆证表现形式
- 第六章 潜病与先兆
- 第七章 辨病与潜病
- 第八章 全息先兆
- 第九章 六淫先兆
- 第十章 体质先兆
- 第十一章 遗传与潜病
- 第十二章 同源与潜病
- 第十三章 病态平衡与潜病
- 第十四章 心理先兆
- 第十五章 气象先兆
- 篇二 人体相学
- 第十六章 颅面先兆——颅面相学
- 第十七章 目先兆——目相学
- 第十八章 人中先兆——人中相学
- 第十九章 耳先兆——耳相学
- 第二十章 皮纹先兆——手相学、足相学
- 第二十一章 络纹先兆——络纹相学
- 第二十二章 经络先兆——经络相学
- 第二十三章 皮肤先兆——皮肤相学
- 第二十四章 胸膺先兆——胸膺相学
- 第二十五章 虚里先兆——虚里相学
- 第二十六章 腰背先兆——腰背相学
- 第二十七章 魄门(肛)先兆——肛门相学
- 第二十八章 腹先兆——腹相学
- 第二十九章 脐先兆——脐相学
- 第三十章 脉先兆——脉相学
- 第三十一章 舌先兆——舌相学
- 篇三 分泌物信号学
- 篇四 先露症状预兆学
- 第四十章 味预兆
- 第四十一章 食欲预兆
- 第四十二章 性欲预兆
- 第四十三章 睡欲预兆
- 第四十四章 嗅预兆
- 第四十五章 音声预兆
- 第四十六章 疲乏预兆
- 第四十七章 消瘦预兆
- 第四十八章 肥胖预兆
- 第四十九章 头症预兆
- 第五十章 咽痛预兆
- 第五十一章 皮肤异常预兆(含斑疹预兆)
- 第五十二章 痒预兆
- 第五十三章 麻木预兆
- 第五十四章 喘息预兆
- 第五十五章 呕恶哕预兆
- 第五十六章 手足厥冷预兆
- 第五十七章 发热预兆
- 第五十八章 出血预兆
- 第五十九章 瘀预兆
- 篇五 内科疾病先兆学
- 第六十章 心系病先兆
- 第一节 概述
- 第二节 真心痛(冠心病)先兆
- 第三节 怔忡(病毒性心肌炎)先兆
- 第四节 胎心病(先天性心脏病)先兆
- 第五节 肝心病(高血压性心脏病)先兆
- 第六节 惊悸(心脏神经官能症)先兆
- 第七节 脉律失常(心律失常)先兆
- 第八节 胸痹(肺源性心脏病)先兆
- 第九节 心痹(风湿性心脏病)先兆
- 第六十一章 肝系病先兆
- 第六十二章 脾系病先兆
- 第六十三章 肺系病先兆
- 第六十四章 肾系病先兆
- 第六十五章 精神病先兆
- 第一节 精神病先兆意义
- 第二节 精神病先兆潜证
- 第三节 精神分裂症先兆
- 第四节 躁狂抑郁性精神病先兆
- 第五节 神经官能症先兆
- 第六节 更年期精神病先兆
- 第七节 老年性精神病与脑动脉硬化性精神障碍先兆
- 第八节 病态人格先兆
- 第九节 颅脑损伤后精神障碍先兆
- 第十节 儿童精神病先兆
- 第六十六章 内分泌系统疾病先兆
- 第一节 概述
- 第二节 脑垂体前叶功能减退症(命火衰微证)先兆
- 第三节 脑垂体前叶功能亢进症先兆
- 第四节 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肾阳虚衰证)先兆
- 第五节 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症(相火亢盛证)先兆
- 第六节 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先兆
- 第七节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先兆
- 第八节 性腺功能减退症——更年期综合征先兆
- 第六十七章 神经系统疾病先兆
- 第六十八章 结缔组织性疾病先兆
- 第六十九章 造血系统疾病先兆
- 第七十章 爱滋病先兆
- 篇六 妇、儿科疾病先兆
- 篇七 急症先兆学(包括内科急症及急腹症先兆)
- 篇八 癌先兆学
- 第八十六章 概论
- 第八十七章 胃癌先兆
- 第八十八章 肺癌先兆
- 第八十九章 肝癌先兆
- 第九十章 乳腺癌先兆
- 第九十一章 食管癌先兆
- 第九十二章 血癌先兆
- 第九十三章 大肠癌先兆
- 第九十四章 宫颈癌先兆
- 第九十五章 皮肤癌先兆
- 第九十六章 膀胱癌先兆
- 第九十七章 鼻咽癌先兆
- 第九十八章 前列腺癌先兆
- 第九十九章 甲状腺癌先兆
- 第一○○章 胰腺癌先兆
- 第一○一章 恶性淋巴瘤先兆
- 第一○二章 阴茎癌先兆
- 第一○三章 卵巢癌先兆
- 第一○四章 子宫肌瘤先兆
- 第一○五章 儿童癌先兆
- 篇九 早衰先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