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痰信号的理论基础
痰为疾病过程的病理产物,又为致病因素,因此既可因病致痰,又可因痰生病。痰分为无形之痰及有形之痰,其产生机制均与脾、肺关系最大,因痰为津液失常之浊沫所化,津液运化由气所主,失常又由乎气,脾主运化律液,肺主气又敷布津液,脾肺二脏对津液的转输运化皆起着直接作用,故痰的产生首当责之于脾肺。前贤曰:“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人之气道贵乎顺,顺则津液流通决无痰饮之患”。等实属经验之谈。
痰饮的形成机制包括内源性痰饮及外源性痰饮两种。其中,以内源性痰饮为主要生成机制。
一、内源性痰饮的形成机制
内源性痰饮的形成机制与肺脾肾三脏的关系最为密切,人体的水液在正常情况下,主要依靠脾之运化、肺之宣发输布和肾之蒸化开阖,以及三焦的决渎作用。如风邪外袭壅遏肺气,或饮食失节损伤脾阳,或居住卑湿、湿蕴于中,以及房室劳神,伤其心肾,皆可致肺失通调,脾失转输,肾失开阖,而引起水饮停聚,形成痰饮。故张景岳说:“水为至阴,故其本在肾;水化于气,故其标在肺;水惟畏土,故其制在脾”。(《景岳全书·卷二十二·肿胀》)。
痰、饮、水一源而三岐,皆津液运化失常所致的病理产物,三者互为病理因果关系,痰的产生除与肺脾肾三脏的关系最为关联外,还与三焦的决渎作用以及肝、心的气血运行有密切关系,故五脏皆可生痰,具体分析如下:
1.痰生于脾 脾主运化,主津液的转输,如脾虚失于运化,不能转输津液,则水谷不能化津反聚而为痰,此为内源性痰饮的主要根源。此外,寒湿困脾、湿热壅遏或食滞交阻,皆可使脾不能升清降浊而凝聚为痰,可见脾实为“生痰之源”,故前贤有“治痰宜先补脾,脾运如常而痰自化矣”之谓。
2.痰生于肺 肺主气,又主治节,通调水道如肺气虚、肺失宣降。治节无权则津液不能正常宣发输布而凝聚为痰。此外,人体其他脏器如心、脾、肾功能失职,水气上渍于肺,皆可疑聚为痰。其他,如痰热犯肺,煎熬津液,或肺阴虚,虚火灼津或寒袭水泛为痰等等,都能形成痰病。肺为水之上源,可见肺不仅为“贮痰之器”更为生痰之源。
3.痰生于肾 肾为水之下源,肾司开阖,主气化,又为水脏。如肾气不足,开阖失司,水湿不运则凝而为痰。肾除本身开阖失司致水湿停聚成痰外,肾的阴阳偏盛偏衰还直接、间接地影响着脾肺的津液运化功能而致痰生。如肾阳虚,火不制水,水湿不化,水泛为痰上渍于肺或上凌于心;肾阳虚火不暖土,脾失温煦,水湿不运凝而成痰、肾阴虚、虚火灼金,火结为痰等。可见肾的阴阳失调,影响着五脏六腑的功能,对痰的形在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即痰有“源于肾,动于脾,贮于肺”之说,可见肾实可谓“生痰之本”。
4.痰生于肝 肝气性条达主疏泄,如肝气郁克犯脾上致湿浊积滞成痰,或气郁化火,煎熬津液皆可成痰,总之痰生于肝与七情的关系甚大。此外,风气通于肝,风邪入中,与津液搏击成痰,也属于痰生于肝的范畴。
5.痰生于心 心主血脉,如心阳不足则脉络易瘀阻而痰浊内生,故心亦可以生痰,此外,肾虚水泛,水气凌心亦可致痰。
二、外源性痰饮生成机制
除五脏能生痰外,外感六淫亦能致痰。如:
1.风痰 风邪入体,化燥灼阴,凝聚成痰,或引动痰浊或与津液搏击,或风燥之邪内窜,煽动肝风上犯而成风痰,多成中风、瘫痪奇证。
2.火痰 火热之邪内扰,灼伤津液成痰,或火毒内蕴凝而成痰,或素食肥甘、聚热成痰,或燥邪袭肺伤阴炽津皆可成痰,火痰的特点,多有烦热、喘嗽。
3.寒痰 感受寒邪,化燥伤阴致虚火灼津成痰,或寒湿合邪困阻脾阳,致津液不运聚而成痰,寒痰多成冷痹、骨痛。
4.湿痰 为湿邪内犯,湿遏脾阳、浊阴不化成痰,多有倦怠、嗜卧。
综上所述,痰的生成机制,虽有外源性及内源性之分,然总以内源性为主,即痰的生成虽然成于内外合邪,但内在的脏腑功能失调是痰的根本所在。因此,五脏皆可病痰,痰是五脏病变的主要病理表现,故痰在疾病的预测方面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尤其痰的表现变幻万端,既有成形更有无形痰患,并且时聚时散,于体内随气升降,走注全身无所不至。痰或停于胃或贮于肺,或蒙蔽心窍,或抚动肝胆或流窜经络,皆易变生诸证。因此,根据痰的特点,跟踪其形迹对预报脏腑病理,有着重要的实践价值。自古即有“怪病多痰”及“痰可变生百病”之说,故痰兆还对预诊奇难顽症有着特别意义。

- 痰信号的理论基础《中医疾病预测》
- 痰信号《中医疾病预测》
- 痰信号的临床意义《中医疾病预测》
- 痰泻《时病论》
- 痰血《中医词典》
- 痰泻《中医词典》
- 痰眼症《中医词典》
- 痰泻《时病论歌括新编》
- 痰繇于风寒《药症忌宜》
- 痰泻《时病论歌括新编》
- 痰繇于热《药症忌宜》
- 痰泄《中医词典》
- 痰繇于湿《药症忌宜》
- 痰哮嗽《中医词典》
- 痰噎膈《中医词典》
- 痰哮秘方《华佗神方》
- 痰液《百病自测》
- 痰哮方《冯氏锦囊秘录》
- 痰液辨病《常见病自测》
- 痰哮《中医词典》
- 痰液检查《临床基础检验学》
- 痰痫《幼科心法要诀》
- 痰液量《常用化验值及意义》
- 痰痫《儿科萃精》
- 痰液气味《常用化验值及意义》
- 痰痫《医宗金鉴》
- 痰液脱落细胞检查《临床基础检验学》
- 痰痫《中医词典》
- 痰液细胞学诊断肺癌应注意的问题《临床基础检验学》
- 痰涎症《中医词典》
- 痰液性状(粘稠度)《常用化验值及意义》
《中医疾病预测》
- 杨力(着)
- 自序
- 篇一 总论
- 第一章 导论
- 第二章 中医疾病预测的理论基础
- 第三章 中医先兆证特点
- 第四章 中医先兆证规律
- 第五章 中医先兆证表现形式
- 第六章 潜病与先兆
- 第七章 辨病与潜病
- 第八章 全息先兆
- 第九章 六淫先兆
- 第十章 体质先兆
- 第十一章 遗传与潜病
- 第十二章 同源与潜病
- 第十三章 病态平衡与潜病
- 第十四章 心理先兆
- 第十五章 气象先兆
- 篇二 人体相学
- 第十六章 颅面先兆——颅面相学
- 第十七章 目先兆——目相学
- 第十八章 人中先兆——人中相学
- 第十九章 耳先兆——耳相学
- 第二十章 皮纹先兆——手相学、足相学
- 第二十一章 络纹先兆——络纹相学
- 第二十二章 经络先兆——经络相学
- 第二十三章 皮肤先兆——皮肤相学
- 第二十四章 胸膺先兆——胸膺相学
- 第二十五章 虚里先兆——虚里相学
- 第二十六章 腰背先兆——腰背相学
- 第二十七章 魄门(肛)先兆——肛门相学
- 第二十八章 腹先兆——腹相学
- 第二十九章 脐先兆——脐相学
- 第三十章 脉先兆——脉相学
- 第三十一章 舌先兆——舌相学
- 篇三 分泌物信号学
- 篇四 先露症状预兆学
- 第四十章 味预兆
- 第四十一章 食欲预兆
- 第四十二章 性欲预兆
- 第四十三章 睡欲预兆
- 第四十四章 嗅预兆
- 第四十五章 音声预兆
- 第四十六章 疲乏预兆
- 第四十七章 消瘦预兆
- 第四十八章 肥胖预兆
- 第四十九章 头症预兆
- 第五十章 咽痛预兆
- 第五十一章 皮肤异常预兆(含斑疹预兆)
- 第五十二章 痒预兆
- 第五十三章 麻木预兆
- 第五十四章 喘息预兆
- 第五十五章 呕恶哕预兆
- 第五十六章 手足厥冷预兆
- 第五十七章 发热预兆
- 第五十八章 出血预兆
- 第五十九章 瘀预兆
- 篇五 内科疾病先兆学
- 第六十章 心系病先兆
- 第一节 概述
- 第二节 真心痛(冠心病)先兆
- 第三节 怔忡(病毒性心肌炎)先兆
- 第四节 胎心病(先天性心脏病)先兆
- 第五节 肝心病(高血压性心脏病)先兆
- 第六节 惊悸(心脏神经官能症)先兆
- 第七节 脉律失常(心律失常)先兆
- 第八节 胸痹(肺源性心脏病)先兆
- 第九节 心痹(风湿性心脏病)先兆
- 第六十一章 肝系病先兆
- 第六十二章 脾系病先兆
- 第六十三章 肺系病先兆
- 第六十四章 肾系病先兆
- 第六十五章 精神病先兆
- 第一节 精神病先兆意义
- 第二节 精神病先兆潜证
- 第三节 精神分裂症先兆
- 第四节 躁狂抑郁性精神病先兆
- 第五节 神经官能症先兆
- 第六节 更年期精神病先兆
- 第七节 老年性精神病与脑动脉硬化性精神障碍先兆
- 第八节 病态人格先兆
- 第九节 颅脑损伤后精神障碍先兆
- 第十节 儿童精神病先兆
- 第六十六章 内分泌系统疾病先兆
- 第一节 概述
- 第二节 脑垂体前叶功能减退症(命火衰微证)先兆
- 第三节 脑垂体前叶功能亢进症先兆
- 第四节 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肾阳虚衰证)先兆
- 第五节 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症(相火亢盛证)先兆
- 第六节 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先兆
- 第七节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先兆
- 第八节 性腺功能减退症——更年期综合征先兆
- 第六十七章 神经系统疾病先兆
- 第六十八章 结缔组织性疾病先兆
- 第六十九章 造血系统疾病先兆
- 第七十章 爱滋病先兆
- 篇六 妇、儿科疾病先兆
- 篇七 急症先兆学(包括内科急症及急腹症先兆)
- 篇八 癌先兆学
- 第八十六章 概论
- 第八十七章 胃癌先兆
- 第八十八章 肺癌先兆
- 第八十九章 肝癌先兆
- 第九十章 乳腺癌先兆
- 第九十一章 食管癌先兆
- 第九十二章 血癌先兆
- 第九十三章 大肠癌先兆
- 第九十四章 宫颈癌先兆
- 第九十五章 皮肤癌先兆
- 第九十六章 膀胱癌先兆
- 第九十七章 鼻咽癌先兆
- 第九十八章 前列腺癌先兆
- 第九十九章 甲状腺癌先兆
- 第一○○章 胰腺癌先兆
- 第一○一章 恶性淋巴瘤先兆
- 第一○二章 阴茎癌先兆
- 第一○三章 卵巢癌先兆
- 第一○四章 子宫肌瘤先兆
- 第一○五章 儿童癌先兆
- 篇九 早衰先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