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岐黄之术】

第一节 痰信号的理论基础

《中医疾病预测》书籍目录

痰为疾病过程的病理产物,又为致病因素,因此既可因病致痰,又可因痰生病。痰分为无形之痰及有形之痰,其产生机制均与脾、肺关系最大,因痰为津液失常之浊沫所化,津液运化由气所主,失常又由乎气,脾主运化律液,肺主气又敷布津液,脾肺二脏对津液的转输运化皆起着直接作用,故痰的产生首当责之于脾肺。前贤曰:“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人之气道贵乎顺,顺则津液流通决无痰饮之患”。等实属经验之谈。

痰饮的形成机制包括内源性痰饮及外源性痰饮两种。其中,以内源性痰饮为主要生成机制。

一、内源性痰饮的形成机制

内源性痰饮的形成机制与肺脾肾三脏的关系最为密切,人体的水液在正常情况下,主要依靠脾之运化、肺之宣发输布和肾之蒸化开阖,以及三焦的决渎作用。如风邪外袭壅遏肺气,或饮食失节损伤脾阳,或居住卑湿、湿蕴于中,以及房室劳神,伤其心肾,皆可致肺失通调,脾失转输,肾失开阖,而引起水饮停聚,形成痰饮。故张景岳说:“水为至阴,故其本在肾;水化于气,故其标在肺;水惟畏土,故其制在脾”。(《景岳全书·卷二十二·肿胀》)。

痰、饮、水一源而三岐,皆津液运化失常所致的病理产物,三者互为病理因果关系,痰的产生除与肺脾肾三脏的关系最为关联外,还与三焦的决渎作用以及肝、心的气血运行有密切关系,故五脏皆可生痰,具体分析如下:

1.痰生于脾 脾主运化,主津液的转输,如脾虚失于运化,不能转输津液,则水谷不能化津反聚而为痰,此为内源性痰饮的主要根源。此外,寒湿困脾、湿热壅遏或食滞交阻,皆可使脾不能升清降浊而凝聚为痰,可见脾实为“生痰之源”,故前贤有“治痰宜先补脾,脾运如常而痰自化矣”之谓。

2.痰生于肺 肺主气,又主治节,通调水道如肺气虚、肺失宣降。治节无权则津液不能正常宣发输布而凝聚为痰。此外,人体其他脏器如心、脾、肾功能失职,水气上渍于肺,皆可疑聚为痰。其他,如痰热犯肺,煎熬津液,或肺阴虚虚火灼津或寒袭水泛为痰等等,都能形成痰病。肺为水之上源,可见肺不仅为“贮痰之器”更为生痰之源。

3.痰生于肾 肾为水之下源,肾司开阖,主气化,又为水脏。如肾气不足,开阖失司,水湿不运则凝而为痰。肾除本身开阖失司致水湿停聚成痰外,肾的阴阳偏盛偏衰还直接、间接地影响着脾肺的津液运化功能而致痰生。如肾阳虚,火不制水,水湿不化,水泛为痰上渍于肺或上凌于心;肾阳虚火不暖土,脾失温煦,水湿不运凝而成痰、肾阴虚、虚火灼金,火结为痰等。可见肾的阴阳失调,影响着五脏六腑的功能,对痰的形在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即痰有“源于肾,动于脾,贮于肺”之说,可见肾实可谓“生痰之本”。

4.痰生于肝 肝气性条达主疏泄,如肝气郁克犯脾上致湿浊积滞成痰,或气郁化火,煎熬津液皆可成痰,总之痰生于肝与七情的关系甚大。此外,风气通于肝,风邪入中,与津液搏击成痰,也属于痰生于肝的范畴。

5.痰生于心 心主血脉,如心阳不足则脉络易瘀阻而痰浊内生,故心亦可以生痰,此外,肾虚水泛,水气凌心亦可致痰。

二、外源性痰饮生成机制

除五脏能生痰外,外感六淫亦能致痰。如:

1.风痰 风邪入体,化燥灼阴,凝聚成痰,或引动痰浊或与津液搏击,或风燥之邪内窜,煽动肝风上犯而成风痰,多成中风瘫痪奇证。

2.火痰 火热之邪内扰,灼伤津液成痰,或火毒内蕴凝而成痰,或素食肥甘、聚热成痰,或燥邪袭肺伤阴炽津皆可成痰,火痰的特点,多有烦热、喘嗽。

3.寒痰 感受寒邪,化燥伤阴致虚火灼津成痰,或寒湿合邪困阻脾阳,致津液不运聚而成痰,寒痰多成冷痹、骨痛

4.湿痰 为湿邪内犯,湿遏脾阳、浊阴不化成痰,多有倦怠、嗜卧。

综上所述,痰的生成机制,虽有外源性及内源性之分,然总以内源性为主,即痰的生成虽然成于内外合邪,但内在的脏腑功能失调是痰的根本所在。因此,五脏皆可病痰,痰是五脏病变的主要病理表现,故痰在疾病的预测方面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尤其痰的表现变幻万端,既有成形更有无形痰患,并且时聚时散,于体内随气升降,走注全身无所不至。痰或停于胃或贮于肺,或蒙蔽心窍,或抚动肝胆或流窜经络,皆易变生诸证。因此,根据痰的特点,跟踪其形迹对预报脏腑病理,有着重要的实践价值。自古即有“怪病多痰”及“痰可变生百病”之说,故痰兆还对预诊奇难顽症有着特别意义。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中医疾病预测》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中医疾病预测》书籍目录
  1. 痰信号的理论基础《中医疾病预测》
  2. 痰信号《中医疾病预测》
  3. 痰信号的临床意义《中医疾病预测》
  4. 痰泻《时病论》
  5. 痰血《中医词典》
  6. 痰泻《中医词典》
  7. 痰眼症《中医词典》
  8. 痰泻《时病论歌括新编》
  9. 痰繇于风寒《药症忌宜》
  10. 痰泻《时病论歌括新编》
  11. 痰繇于热《药症忌宜》
  12. 痰泄《中医词典》
  13. 痰繇于湿《药症忌宜》
  14. 痰哮嗽《中医词典》
  15. 痰噎膈《中医词典》
  16. 痰哮秘方《华佗神方》
  17. 痰液《百病自测》
  18. 痰哮方《冯氏锦囊秘录》
  19. 痰液辨病《常见病自测》
  20. 痰哮《中医词典》
  21. 痰液检查《临床基础检验学》
  22. 痰痫《幼科心法要诀》
  23. 痰液量《常用化验值及意义》
  24. 痰痫《儿科萃精》
  25. 痰液气味《常用化验值及意义》
  26. 痰痫《医宗金鉴》
  27. 痰液脱落细胞检查《临床基础检验学》
  28. 痰痫《中医词典》
  29. 痰液细胞学诊断肺癌应注意的问题《临床基础检验学》
  30. 痰涎症《中医词典》
  31. 痰液性状(粘稠度)《常用化验值及意义》

《中医疾病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