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经络体系是中医疾病预测的物质基础

《中医疾病预测》书籍目录

经络是运行气血、联络脏腑与肢节、沟通表里上下及内外通路的组织,是脏象学说的物质基础,也是疾病先兆产生的基础。

一、经络是联络脏腑的通路

经络是脏腑的延伸,经气源于脏气,脏气通过经气互相通应。十二经络、三百六十五络,内联脏腑,外络肢节,网络周身,无所不通。

由于经络内连于五脏六腑,外散于“十二皮部”,沟通了体表和内脏的关系,因此脏腑包含的全身信息,便可通过经络的“内属外络”反映于外。十二经脉中,每一经都分别络属一脏一腑,从而加强了脏腑表里之间的联系。经络又在五官九窍之间聚集组成宗脉和筋肉,构成“目系”、“耳系”、“鼻系”、“宗筋”等,密切了脏腑和五官九窍的联系。因此人体任何一个器官有疾患皆可通过经络的传导而反映出来。

如和耳部有关的经络有足阳明胃经“上耳前”,手太阳小肠经“却入耳中”,足太阳膀胱经“从巅至耳上角”,手少阳三焦经“系耳后”,“上出耳上角”,“从耳后入耳中,走出耳前”,故耳有“宗脉之所聚集”之说。由于耳通过经络与全身脏腑经络皆相联系,因此7寸长度的耳廓亦为全身脏气的缩影,内脏有疾皆可于耳的相应穴区有所预测。

再如鼻部,和鼻有联系的经络有:手阳明大肠经“上挟鼻孔”,足阳明胃经“下循鼻外”,手太阳小肠经“抵鼻”。经过鼻旁的还有足厥阴肝经,足少阳胆经,手少阳三焦经等。说明鼻与脏腑同样有着密切的联系,故鼻亦为一个小全息诊,全身各脏腑的疾患皆可从鼻的相应部位反应于外,足见鼻对内体疾病的预测是有其物质基础的。

又如口舌部:与口舌部有联系的经络如手阳明大肠经:“其支者,……还出挟口”;足阳明胃经“还出挟口还唇”;足太阴脾经“连舌本,散舌下”;手太阳小肠经“循咽”;足少阴肾经“其直者……循喉咙,挟舌本”;足厥阴肝经:“其支者……环唇内”。因此,大肠经、胃经、小肠经、肾经、脾经有病时,于口咽部皆有相应的病理反应。

上述说明经络与脏腑经气相通,经络加强和沟通了脏腑之间的联系,因此为疾病的先兆预测奠定了物质基础。

二、经络是疾病传变的桥梁

由于经络有高度的感应传导性能,纵横交错的网状结构,使经络和内体密切相关。因此内体疾病皆可以经络为桥梁表现出来,而且能最灵敏、最早地反映内体的病理状况。如《素问·脏气法时论》曰:“肝病者,两胁下痛,引少腹……肺病者,喘咳逆气,肩背痛。”由于经络能有规律地反映疾病的状况,因此根据经络反映的病证,有助于对疾病的定性、定位预测。故《灵枢·卫气》曰:“能别阴阳十二经者,知病之所生。”

由于经络对病候的反映主要表现在循经路线及俞穴两个方面,因此通过查循经路线的异常及俞穴的异常便可了解疾病的先兆表现,如《素问·脏气法时论》曰:“心病者,胸中痛,胁支满,膺背肩甲间痛,两臂内痛。”说明沿心经循行路线出现异常病证对心的病变有预测作用。又《灵枢·邪客》说:“肺心有邪,其气留于两肘;肝有邪,其气留于两腋;脾有邪,其气留于两髀;肾有邪,其气留于两腘。”其肘、腋、髀、腘、皆属于四肢八溪之处,凡病邪留而不去者,均易在这些处所结聚,这些地方又为经气会聚之处,皆分布有重要俞穴,故疾病容易从这些部位的俞穴反映出来。如位于肘膝附近的合穴,为五输穴,其异常可以反映经脏的病理状况。这些穴位出现压痛、疼痛、结节、皮疹、色泽改变等,皆可预测本经的异常。如足太阳膀胱经的委中穴可候腰背疾患,曲泽穴异常可预测心包疾患,足三里穴可以预测多种疾患。以上说明俞穴和经络异常是可以预测疾病的,经络是疾病预兆的物质基础。

综上所述,脏象理论是先兆预测的基础,中医脏腑理论体现了人体内外表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内部的疾病可以从外部反映出来,脏腑的异常可以表露于经络,局部的病变和整体的疾患皆可互为影响,疾病的信息能够互相沟通,因此疾病的先兆预测是有其客观基础的。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中医疾病预测》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中医疾病预测》书籍目录
  1. 经络体系是中医疾病预测的物质基础《中医疾病预测》
  2. 经络说《医学实在易》
  3. 经络统序《经络汇编》
  4. 经络受病入肠胃五脏积发伏梁息贲肥气痞气奔豚《针灸甲乙经》
  5. 经络图《类证活人书》
  6. 经络上《医经原旨》
  7. 经络系统《中医基础理论》
  8. 经络伤《中医词典》
  9. 经络下《医经原旨》
  10. 经络取原法《普济方·针灸》
  11. 经络先兆的理论基础《中医疾病预测》
  12. 经络起止《医学摘粹》
  13. 经络先兆的临床意义《中医疾病预测》
  14. 经络篇《经络全书》
  15. 经络先兆——经络相学《中医疾病预测》
  16. 经络敏感现象《中医词典》
  17. 经络现象《中医词典》
  18. 经络论篇《黄帝内经·素问》
  19. 经络虚实《黄帝内经太素》
  20. 经络论《素问悬解》
  21. 经络学说《中国医学通史》
  22. 经络论《针灸大成》
  23. 经络学说《中医词典》
  24. 经络经穴测定仪《中医词典》
  25. 经络学说的应用《中医基础理论》
  26. 经络经穴玻璃人《中医词典》
  27. 经络迎随设为问答(杨氏)《针灸大成》
  28. 经络感传现象《中医词典》
  29. 经络俞穴配合法《普济方·针灸》
  30. 经络分所属六十二法《针灸神书》
  31. 经络之辨刺诊之法《类经》

《中医疾病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