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经络体系是中医疾病预测的物质基础
经络是运行气血、联络脏腑与肢节、沟通表里上下及内外通路的组织,是脏象学说的物质基础,也是疾病先兆产生的基础。
一、经络是联络脏腑的通路
经络是脏腑的延伸,经气源于脏气,脏气通过经气互相通应。十二经络、三百六十五络,内联脏腑,外络肢节,网络周身,无所不通。
由于经络内连于五脏六腑,外散于“十二皮部”,沟通了体表和内脏的关系,因此脏腑包含的全身信息,便可通过经络的“内属外络”反映于外。十二经脉中,每一经都分别络属一脏一腑,从而加强了脏腑表里之间的联系。经络又在五官九窍之间聚集组成宗脉和筋肉,构成“目系”、“耳系”、“鼻系”、“宗筋”等,密切了脏腑和五官九窍的联系。因此人体任何一个器官有疾患皆可通过经络的传导而反映出来。
如和耳部有关的经络有足阳明胃经“上耳前”,手太阳小肠经“却入耳中”,足太阳膀胱经“从巅至耳上角”,手少阳三焦经“系耳后”,“上出耳上角”,“从耳后入耳中,走出耳前”,故耳有“宗脉之所聚集”之说。由于耳通过经络与全身脏腑经络皆相联系,因此7寸长度的耳廓亦为全身脏气的缩影,内脏有疾皆可于耳的相应穴区有所预测。
再如鼻部,和鼻有联系的经络有:手阳明大肠经“上挟鼻孔”,足阳明胃经“下循鼻外”,手太阳小肠经“抵鼻”。经过鼻旁的还有足厥阴肝经,足少阳胆经,手少阳三焦经等。说明鼻与脏腑同样有着密切的联系,故鼻亦为一个小全息诊,全身各脏腑的疾患皆可从鼻的相应部位反应于外,足见鼻对内体疾病的预测是有其物质基础的。
又如口舌部:与口舌部有联系的经络如手阳明大肠经:“其支者,……还出挟口”;足阳明胃经“还出挟口还唇”;足太阴脾经“连舌本,散舌下”;手太阳小肠经“循咽”;足少阴肾经“其直者……循喉咙,挟舌本”;足厥阴肝经:“其支者……环唇内”。因此,大肠经、胃经、小肠经、肾经、脾经有病时,于口咽部皆有相应的病理反应。
上述说明经络与脏腑经气相通,经络加强和沟通了脏腑之间的联系,因此为疾病的先兆预测奠定了物质基础。
二、经络是疾病传变的桥梁
由于经络有高度的感应传导性能,纵横交错的网状结构,使经络和内体密切相关。因此内体疾病皆可以经络为桥梁表现出来,而且能最灵敏、最早地反映内体的病理状况。如《素问·脏气法时论》曰:“肝病者,两胁下痛,引少腹……肺病者,喘咳逆气,肩背痛。”由于经络能有规律地反映疾病的状况,因此根据经络反映的病证,有助于对疾病的定性、定位预测。故《灵枢·卫气》曰:“能别阴阳十二经者,知病之所生。”
由于经络对病候的反映主要表现在循经路线及俞穴两个方面,因此通过查循经路线的异常及俞穴的异常便可了解疾病的先兆表现,如《素问·脏气法时论》曰:“心病者,胸中痛,胁支满,膺背肩甲间痛,两臂内痛。”说明沿心经循行路线出现异常病证对心的病变有预测作用。又《灵枢·邪客》说:“肺心有邪,其气留于两肘;肝有邪,其气留于两腋;脾有邪,其气留于两髀;肾有邪,其气留于两腘。”其肘、腋、髀、腘、皆属于四肢八溪之处,凡病邪留而不去者,均易在这些处所结聚,这些地方又为经气会聚之处,皆分布有重要俞穴,故疾病容易从这些部位的俞穴反映出来。如位于肘膝附近的合穴,为五输穴,其异常可以反映经脏的病理状况。这些穴位出现压痛、疼痛、结节、皮疹、色泽改变等,皆可预测本经的异常。如足太阳膀胱经的委中穴可候腰背疾患,曲泽穴异常可预测心包疾患,足三里穴可以预测多种疾患。以上说明俞穴和经络异常是可以预测疾病的,经络是疾病预兆的物质基础。
综上所述,脏象理论是先兆预测的基础,中医脏腑理论体现了人体内外表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内部的疾病可以从外部反映出来,脏腑的异常可以表露于经络,局部的病变和整体的疾患皆可互为影响,疾病的信息能够互相沟通,因此疾病的先兆预测是有其客观基础的。

- 经络体系是中医疾病预测的物质基础《中医疾病预测》
- 经络说《医学实在易》
- 经络统序《经络汇编》
- 经络受病入肠胃五脏积发伏梁息贲肥气痞气奔豚《针灸甲乙经》
- 经络图《类证活人书》
- 经络上《医经原旨》
- 经络系统《中医基础理论》
- 经络伤《中医词典》
- 经络下《医经原旨》
- 经络取原法《普济方·针灸》
- 经络先兆的理论基础《中医疾病预测》
- 经络起止《医学摘粹》
- 经络先兆的临床意义《中医疾病预测》
- 经络篇《经络全书》
- 经络先兆——经络相学《中医疾病预测》
- 经络敏感现象《中医词典》
- 经络现象《中医词典》
- 经络论篇《黄帝内经·素问》
- 经络虚实《黄帝内经太素》
- 经络论《素问悬解》
- 经络学说《中国医学通史》
- 经络论《针灸大成》
- 经络学说《中医词典》
- 经络经穴测定仪《中医词典》
- 经络学说的应用《中医基础理论》
- 经络经穴玻璃人《中医词典》
- 经络迎随设为问答(杨氏)《针灸大成》
- 经络感传现象《中医词典》
- 经络俞穴配合法《普济方·针灸》
- 经络分所属六十二法《针灸神书》
- 经络之辨刺诊之法《类经》
《中医疾病预测》
- 杨力(着)
- 自序
- 篇一 总论
- 第一章 导论
- 第二章 中医疾病预测的理论基础
- 第三章 中医先兆证特点
- 第四章 中医先兆证规律
- 第五章 中医先兆证表现形式
- 第六章 潜病与先兆
- 第七章 辨病与潜病
- 第八章 全息先兆
- 第九章 六淫先兆
- 第十章 体质先兆
- 第十一章 遗传与潜病
- 第十二章 同源与潜病
- 第十三章 病态平衡与潜病
- 第十四章 心理先兆
- 第十五章 气象先兆
- 篇二 人体相学
- 第十六章 颅面先兆——颅面相学
- 第十七章 目先兆——目相学
- 第十八章 人中先兆——人中相学
- 第十九章 耳先兆——耳相学
- 第二十章 皮纹先兆——手相学、足相学
- 第二十一章 络纹先兆——络纹相学
- 第二十二章 经络先兆——经络相学
- 第二十三章 皮肤先兆——皮肤相学
- 第二十四章 胸膺先兆——胸膺相学
- 第二十五章 虚里先兆——虚里相学
- 第二十六章 腰背先兆——腰背相学
- 第二十七章 魄门(肛)先兆——肛门相学
- 第二十八章 腹先兆——腹相学
- 第二十九章 脐先兆——脐相学
- 第三十章 脉先兆——脉相学
- 第三十一章 舌先兆——舌相学
- 篇三 分泌物信号学
- 篇四 先露症状预兆学
- 第四十章 味预兆
- 第四十一章 食欲预兆
- 第四十二章 性欲预兆
- 第四十三章 睡欲预兆
- 第四十四章 嗅预兆
- 第四十五章 音声预兆
- 第四十六章 疲乏预兆
- 第四十七章 消瘦预兆
- 第四十八章 肥胖预兆
- 第四十九章 头症预兆
- 第五十章 咽痛预兆
- 第五十一章 皮肤异常预兆(含斑疹预兆)
- 第五十二章 痒预兆
- 第五十三章 麻木预兆
- 第五十四章 喘息预兆
- 第五十五章 呕恶哕预兆
- 第五十六章 手足厥冷预兆
- 第五十七章 发热预兆
- 第五十八章 出血预兆
- 第五十九章 瘀预兆
- 篇五 内科疾病先兆学
- 第六十章 心系病先兆
- 第一节 概述
- 第二节 真心痛(冠心病)先兆
- 第三节 怔忡(病毒性心肌炎)先兆
- 第四节 胎心病(先天性心脏病)先兆
- 第五节 肝心病(高血压性心脏病)先兆
- 第六节 惊悸(心脏神经官能症)先兆
- 第七节 脉律失常(心律失常)先兆
- 第八节 胸痹(肺源性心脏病)先兆
- 第九节 心痹(风湿性心脏病)先兆
- 第六十一章 肝系病先兆
- 第六十二章 脾系病先兆
- 第六十三章 肺系病先兆
- 第六十四章 肾系病先兆
- 第六十五章 精神病先兆
- 第一节 精神病先兆意义
- 第二节 精神病先兆潜证
- 第三节 精神分裂症先兆
- 第四节 躁狂抑郁性精神病先兆
- 第五节 神经官能症先兆
- 第六节 更年期精神病先兆
- 第七节 老年性精神病与脑动脉硬化性精神障碍先兆
- 第八节 病态人格先兆
- 第九节 颅脑损伤后精神障碍先兆
- 第十节 儿童精神病先兆
- 第六十六章 内分泌系统疾病先兆
- 第一节 概述
- 第二节 脑垂体前叶功能减退症(命火衰微证)先兆
- 第三节 脑垂体前叶功能亢进症先兆
- 第四节 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肾阳虚衰证)先兆
- 第五节 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症(相火亢盛证)先兆
- 第六节 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先兆
- 第七节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先兆
- 第八节 性腺功能减退症——更年期综合征先兆
- 第六十七章 神经系统疾病先兆
- 第六十八章 结缔组织性疾病先兆
- 第六十九章 造血系统疾病先兆
- 第七十章 爱滋病先兆
- 篇六 妇、儿科疾病先兆
- 篇七 急症先兆学(包括内科急症及急腹症先兆)
- 篇八 癌先兆学
- 第八十六章 概论
- 第八十七章 胃癌先兆
- 第八十八章 肺癌先兆
- 第八十九章 肝癌先兆
- 第九十章 乳腺癌先兆
- 第九十一章 食管癌先兆
- 第九十二章 血癌先兆
- 第九十三章 大肠癌先兆
- 第九十四章 宫颈癌先兆
- 第九十五章 皮肤癌先兆
- 第九十六章 膀胱癌先兆
- 第九十七章 鼻咽癌先兆
- 第九十八章 前列腺癌先兆
- 第九十九章 甲状腺癌先兆
- 第一○○章 胰腺癌先兆
- 第一○一章 恶性淋巴瘤先兆
- 第一○二章 阴茎癌先兆
- 第一○三章 卵巢癌先兆
- 第一○四章 子宫肌瘤先兆
- 第一○五章 儿童癌先兆
- 篇九 早衰先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