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概述
癌是人类最凶恶的疾病,目前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及其它感染性疾病的被控制,癌已跃居于人类死亡疾病的前三名(中风、冠心病和癌)。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每年十万人中大约有150人患癌,对40岁以上的人威胁极大,但儿童、青年亦并非没有癌症,胚胎性恶性肿瘤、肉瘤、急性白血病、脑瘤、神经母细胞瘤、恶性淋巴瘤、肾母细胞瘤等恶性肿瘤,则主要侵害青少年。
我国死亡率最高的九大癌症为:胃癌、食管癌、肝癌、宫颈癌、肺癌、肠癌、白血病、鼻咽癌、乳腺癌。其中最凶险的癌要算肝癌,发展迅速,死亡率极高,不超过6月~3年。
癌属于恶性肿瘤,恶性肿瘤主要包括癌及肉瘤,其中癌占恶性肿瘤的80%以上,主要来源于人体的上皮组织,而肉瘤则来源于间叶组织,如肌肉、脂肪、骨骼、纤维组织,以及造血系统、淋巴系统、神经系统等,占10%,或者说,发生于内、外胚层组织的叫癌,形成于中胚层组织的称为肉瘤。其中男性常发生的癌为肺癌、胃癌、肠癌、肝癌、胰腺癌、白血病,女性为宫颈癌、乳腺癌、肺癌、卵巢癌、肠癌。
祖国医学对肿瘤的认识,远在殷周时代就已开始注意,出土的殷墟甲骨文上已有“瘤”的记载。我国最早的医学书籍——《黄帝内经》对肿瘤有着较多的记载。如《灵枢经》有筋溜、昔溜、肠溜、骨疽、肉疽、肠覃、石瘕、膈食,又如《灵枢·刺节真邪》篇曰:“以手按之坚,有所结,深中骨,气因于骨,骨与气并,日以益大,则为骨疽。”此外,《难经》有“积聚”、《中藏经》有“痈疽疮肿”,《诸病源候论》有“癥瘕、积聚、瘿瘤、缓疽、食噎、反胃”之分。另外,还提出石痈,如曰:“子痈者……其肿结确实,至牢有根,核皮相亲,不甚热,微痛,热时自歇,此寒多热少,如石,故谓之石痈也”。《千金方》、《外台秘要》,除对肿瘤的病因病机有论述外,尤其对许多肿瘤提出了治疗方药,至今仍十分有效。如《千金要方·二十四卷·七节》提出治瘿瘤方:海藻、干姜、昆布、桂心、羊靨。又如《外台秘要》曰:“又疗石痈,坚如石,不作脓方,以生商陆根烂捣敷之,燥则易,又治脑漏及诸痈疖”。其他,《外科正宗》、《医宗金鉴》、《外科启玄》对肿瘤都有着进一步的论述,如《外科启玄·论癌发》对肿瘤的病因病机有所阐发,《外科正宗》对茧唇(唇癌)的描述,以及《医宗金鉴·外科心法》对“翻花瘤症”的提及,尤其是《妇人大全良方》对妇科肿瘤的论述等,都说明肿瘤在中医已有较为深刻的认识。本章将具体引用于肿瘤各节。
祖国医学癌与巖通,《中国医学大辞典》记载:“此证由热毒积于膀胱所致,生于神道、灵台二六间,色紫黑不破,里面先自黑烂,初起不作寒热,亦不疼痛,治宜内托外散,若二十岁以外之人,由房劳积热而成者,不治。”宋·东轩居·士《卫济宝书》首将“嵒”作为恶性肿瘤病名,并进行了论述,如曰:“癌疾初发,却无头绪,……紫赤微肿,渐不疼痛……只是不破”。然宋、元时期癌仍多用岩,如乳岩而不用乳癌。迄明代,癌始被正式纳入恶性肿瘤的记述,如《外科启玄·论癌发》曰:“初起时不寒热疼痛,紫黑色不破,里面先自黑烂,二十岁以后不慎房事积热所生,四十岁以上,血亏气衰,厚味过多所生,十全一、二,皮黑者难治必死”。以上说明,祖国医学无论对癌的病因、病机、症状和治疗、方药方面,都有着精湛的论述,对探索癌先兆提供了一定基础。
由于癌不是一个单纯的局部病变,而是全身疾病的局部反应,因此癌的早期先兆是有反应基础的。然而所不幸的是癌症状难以早期发现,早期临床症状多数已为中、晚期病理演变了,因此必须尽力探索超早期先兆,这样才能阻截癌症于早期病理阶段,而且任何一种癌肿都有沿淋巴、血循转移的毒性,其中尤以恶性黑色素瘤播散最速、最多和最远。因此为了防止癌毒的危害和转移,力争早期发现和早期治疗,有必要探索癌的早期和超早期先兆,其意义比任何一个疾病皆更为重要。

- 概述《中医疾病预测》
- 概述《中医疾病预测》
- 概述《中医疾病预测》
- 概述《中医疾病预测》
- 概述《中医疾病预测》
- 概述《中医疾病预测》
- 概述《中医疾病预测》
- 概述《中医疾病预测》
- 概述《时病论歌括新编》
- 概述《中医疾病预测》
- 概述《时病论歌括新编》
- 概述《中医疾病预测》
- 概述《时病论歌括新编》
- 概述《中医疾病预测》
- 概述《时病论歌括新编》
- 概述《中医疾病预测》
- 概述《时病论歌括新编》
- 概述《中医疾病预测》
- 概述《时病论歌括新编》
- 概述《中医疾病预测》
- 概述《时病论歌括新编》
- 概述《中医疾病预测》
- 概述《时病论歌括新编》
- 概述《中医疾病预测》
- 概述《外经微言》
- 概述《中医疾病预测》
- 概述《中医饮食营养学》
- 概述《中医疾病预测》
- 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释义
- 概述《中医疾病预测》
- 概述《生理学》
《中医疾病预测》
- 杨力(着)
- 自序
- 篇一 总论
- 第一章 导论
- 第二章 中医疾病预测的理论基础
- 第三章 中医先兆证特点
- 第四章 中医先兆证规律
- 第五章 中医先兆证表现形式
- 第六章 潜病与先兆
- 第七章 辨病与潜病
- 第八章 全息先兆
- 第九章 六淫先兆
- 第十章 体质先兆
- 第十一章 遗传与潜病
- 第十二章 同源与潜病
- 第十三章 病态平衡与潜病
- 第十四章 心理先兆
- 第十五章 气象先兆
- 篇二 人体相学
- 第十六章 颅面先兆——颅面相学
- 第十七章 目先兆——目相学
- 第十八章 人中先兆——人中相学
- 第十九章 耳先兆——耳相学
- 第二十章 皮纹先兆——手相学、足相学
- 第二十一章 络纹先兆——络纹相学
- 第二十二章 经络先兆——经络相学
- 第二十三章 皮肤先兆——皮肤相学
- 第二十四章 胸膺先兆——胸膺相学
- 第二十五章 虚里先兆——虚里相学
- 第二十六章 腰背先兆——腰背相学
- 第二十七章 魄门(肛)先兆——肛门相学
- 第二十八章 腹先兆——腹相学
- 第二十九章 脐先兆——脐相学
- 第三十章 脉先兆——脉相学
- 第三十一章 舌先兆——舌相学
- 篇三 分泌物信号学
- 篇四 先露症状预兆学
- 第四十章 味预兆
- 第四十一章 食欲预兆
- 第四十二章 性欲预兆
- 第四十三章 睡欲预兆
- 第四十四章 嗅预兆
- 第四十五章 音声预兆
- 第四十六章 疲乏预兆
- 第四十七章 消瘦预兆
- 第四十八章 肥胖预兆
- 第四十九章 头症预兆
- 第五十章 咽痛预兆
- 第五十一章 皮肤异常预兆(含斑疹预兆)
- 第五十二章 痒预兆
- 第五十三章 麻木预兆
- 第五十四章 喘息预兆
- 第五十五章 呕恶哕预兆
- 第五十六章 手足厥冷预兆
- 第五十七章 发热预兆
- 第五十八章 出血预兆
- 第五十九章 瘀预兆
- 篇五 内科疾病先兆学
- 第六十章 心系病先兆
- 第一节 概述
- 第二节 真心痛(冠心病)先兆
- 第三节 怔忡(病毒性心肌炎)先兆
- 第四节 胎心病(先天性心脏病)先兆
- 第五节 肝心病(高血压性心脏病)先兆
- 第六节 惊悸(心脏神经官能症)先兆
- 第七节 脉律失常(心律失常)先兆
- 第八节 胸痹(肺源性心脏病)先兆
- 第九节 心痹(风湿性心脏病)先兆
- 第六十一章 肝系病先兆
- 第六十二章 脾系病先兆
- 第六十三章 肺系病先兆
- 第六十四章 肾系病先兆
- 第六十五章 精神病先兆
- 第一节 精神病先兆意义
- 第二节 精神病先兆潜证
- 第三节 精神分裂症先兆
- 第四节 躁狂抑郁性精神病先兆
- 第五节 神经官能症先兆
- 第六节 更年期精神病先兆
- 第七节 老年性精神病与脑动脉硬化性精神障碍先兆
- 第八节 病态人格先兆
- 第九节 颅脑损伤后精神障碍先兆
- 第十节 儿童精神病先兆
- 第六十六章 内分泌系统疾病先兆
- 第一节 概述
- 第二节 脑垂体前叶功能减退症(命火衰微证)先兆
- 第三节 脑垂体前叶功能亢进症先兆
- 第四节 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肾阳虚衰证)先兆
- 第五节 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症(相火亢盛证)先兆
- 第六节 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先兆
- 第七节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先兆
- 第八节 性腺功能减退症——更年期综合征先兆
- 第六十七章 神经系统疾病先兆
- 第六十八章 结缔组织性疾病先兆
- 第六十九章 造血系统疾病先兆
- 第七十章 爱滋病先兆
- 篇六 妇、儿科疾病先兆
- 篇七 急症先兆学(包括内科急症及急腹症先兆)
- 篇八 癌先兆学
- 第八十六章 概论
- 第八十七章 胃癌先兆
- 第八十八章 肺癌先兆
- 第八十九章 肝癌先兆
- 第九十章 乳腺癌先兆
- 第九十一章 食管癌先兆
- 第九十二章 血癌先兆
- 第九十三章 大肠癌先兆
- 第九十四章 宫颈癌先兆
- 第九十五章 皮肤癌先兆
- 第九十六章 膀胱癌先兆
- 第九十七章 鼻咽癌先兆
- 第九十八章 前列腺癌先兆
- 第九十九章 甲状腺癌先兆
- 第一○○章 胰腺癌先兆
- 第一○一章 恶性淋巴瘤先兆
- 第一○二章 阴茎癌先兆
- 第一○三章 卵巢癌先兆
- 第一○四章 子宫肌瘤先兆
- 第一○五章 儿童癌先兆
- 篇九 早衰先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