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梦先兆

《中医疾病预测》书籍目录

一、梦先兆的理论基础

现代医学认为梦是在大脑普遍抑制的背景上所出现的兴奋活动。梦是生理与心理的综合反映,是大脑部分高级神经活动在睡眠状态下的持续,梦的产生显示大脑的某些细胞还在工作。

中医对梦机制的认识是比较深刻的,认为梦境的形成与脏腑的阴阳偏胜及脏气的盛衰有关,如《素问·方盛衰》指出产生梦的机理皆因于“五脏气虚,阳气有余,阴气不足。”《灵枢·淫邪发梦》曰:“阴气盛则梦涉大水而恐惧,阳气盛则梦大火而燔焫,阴阳俱盛则梦相杀,上盛则梦飞,下盛则梦堕。”并认为梦与魂魄的安舍有一定关系。正常,魂是依附于神的,如《灵枢·本神》说:“两精相搏谓之神,随神往来谓之魂,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论述了魂魄与神的关系,如神不守舍,则魂魄飞扬。心藏神、肝藏魂、肺藏魄,因此,梦与心、肝、肺三脏的关系最为密切。此外,与胆也很关连,因胆主决断,胆虚不能决断致魂魄不定而成梦。

梦与喜、怒、悲、思、恐五志亦有一定关系。因心志喜、肺志悲、肝志怒、肾志恐、脾志思,所以《灵枢·淫邪发梦》说:“肝气盛则梦怒;肺气盛则梦恐惧,哭泣、飞扬;心气盛,则梦笑,恐畏;脾气盛则梦歌乐,身体重不举;肾气盛,则梦腰脊两解不属”。表明了梦与五脏的关系。总之,梦与五神脏,尤其与心肝胆的关系比较大,这是因为梦的主要原因是神不守舍,魂魄离位之故。此外,梦与心肾不交密切相关,梦为心肾不交的四大症状之一。正常,心肾水火既济、坎离交泰,如心肾阴阳失调,可导致心肾失交、水火不济,则易出现多梦。另外,脾主思,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梦与脾也不无关连。

对异常梦的产生机制,《内经》除强调脏腑的虚实盛衰等内源性因素外,还重视外邪所导致的因素。如《灵枢·淫邪发梦》篇曰:“正邪从外袭内,而未有定舍,反淫于藏,不得定处,与营卫俱行,而与魂魄飞扬,使人卧不得安而喜梦。”《灵枢·淫邪发梦》篇也说:“厥气客于心,则梦见丘山烟火。客于肺,则梦飞扬,见金铁之奇物。客于肝则梦山林树木。客于脾,则梦见丘陵大泽,坏屋风雨。客于肾,则梦临渊,没居水中。客于膀胱,则梦游行。客于胃,则梦饮食。客于大肠,则梦田野。客于小肠,则梦聚邑冲衢。客于胆,则梦斗讼自刳。客于阴器,则梦接内。客于项则梦斩首。客于胫,则梦行走而不能前,及居深地窌苑中。客于股肱,则梦礼节拜起。客于胞,则梦溲便”。提出了梦的发生不仅与内脏的虚实密切相关,而且与外邪的客入也很有关系。这是因为人体脏气内虚,则外邪易入,使魂魄不舍而发梦之故。中医最早的病机专论《诸病源候论》也指出病理性梦的产生是在脏腑气血内虚的基础上,外邪客入所致。如原文曰:“夫虚劳之人,血气虚损,脏腑虚弱,易伤于邪,邪从外集内,未有定舍,反淫于脏不得定处,与荣卫俱行,而与魂魄飞扬,使人卧不得安,喜梦”。(卷三·虚劳病诸候上)。

对梦的产生机制,现代医学认为:睡眠是中枢神经系统所产生的一种主动过程,睡眠究竟是皮质抑制过程的扩散?还是特定的神经结构引起?巴甫洛夫氏提出睡眠是内抑制在全大脑皮质的扩散,并波及到皮质下中枢的结果。现在有人认为,内抑制是通过皮质—网状结构系统抑制了网状结构的功能。近年来实验证明,异相睡眠是由于蓝斑核的活动而出现的,说明异相睡眠与脑桥背部,特别是蓝斑部分的神经化学因素有关,异相睡眠的缺乏,可导致某些化学因素的堆积。目前认为中枢内存在着产生睡眠的中枢,在脑干尾端存在能引起睡眠和脑电波同步化的中枢。

正常人的睡眠分为正相睡眠和异相睡眠二期,正相睡眠时期大约历时80~120分钟,异相睡眠时期20~30分钟,每晚交替4~5次,梦产生于催眠相时期,和异相睡眠有关。睡眠的时相分为慢波睡眠及异相睡眠,慢波睡眠对促进生长,促进体力恢复是有利的,异相睡眠期间,脑内蛋白质合成加快,对促进精力的恢复有利。

英国生物学家克里克,在英国《自然杂志》文章说:大脑贮存的信息愈多,信息传递就会发生紊乱,而做梦可以消除大脑中无用的多余信息,从而使信息传递正常、迅速、准确、并使脑力得以恢复。通过梦对信息进行筛选、整理,把多余的、不需要的信息从大脑记忆库中清洗出去,而使重要的信息得以保存,必要的信息被送往大脑皮质顶叶长期存贮下来,当那些不需要的信息被投影到枕叶时,在脑中出现了各种生动的景象——梦。

英国心理学家伊凡斯指出,睡眠的全部功能,就在于使人能够作梦,睡眠可能有助于维持一个人的心理平衡,丧失做梦时间,可能会导致个性紊乱。

总之,适当的梦,对人体是必要的,有益的,睡眠除能使人体,尤其是大脑得到休息之外,还能增强免疫功能,梦能调整人的心理平衡,满足白天不能实现的愿望。体现了人体神奇的自调功能。预兆梦并能对体内的潜在病灶起到预报作用。

二、预兆梦的临床意义

梦是大脑部分高级神经活动在睡眠状态下的持续。分为生理性及病理性两大类。生理性梦包括幻想梦、再现梦及灵感梦,为昼日在大脑皮层上留下的痕迹重现,也包括心理的感传或受了外界的刺激所致,一般为良性梦。可起到心理平衡,心理疏泄及心理预测等作用。病理性梦的产生则多为内源性,往往来源于体内潜伏性病灶产生的信息,多为恶梦。因此,梦具有反映疾病的物质基础。

现代医学认为异常梦的发生机制是机体潜隐性病灶的病理信息在睡眠状态下对大脑反映的持续,睡眠状态下病灶发出的病理信息,比在觉醒状态下容易引起大脑的敏觉。为什么梦能对疾病进行预报?有人认为因为入眠以后,机体基本处于休息状态,传到大脑的兴奋信息大大减少,大脑的兴奋波也基本平息。因此,对疾病早期的微弱刺激始能得到敏感,大脑皮层处理完白昼的繁多信息后,方能对这静中的细小反应产生应激,这就是梦能预报潜病的道理。本世纪邓恩所著的《时间试验》一书中提出了一种理论,认为时间有相互垂直的多维分支,任何人的知觉不仅可以接触到现在,也可以同样方便地接触过去和未来,因此产生预言性的梦是可以信赖的。足见,异常梦境是有预兆疾病的可能性的。

《内经》对预兆梦早已有所记载,并认为预兆梦能反映脏气的虚实盛衰。如《素问·方盛衰论》说:“肾气虚则使人梦见舟船溺人……肝气虚则梦见菌香生草,得其时则梦伏树下不敢起,心气虚则梦救火阳物……”再如《灵枢·淫邪发梦》曰:“阴气盛则梦涉大水而恐惧,阳气盛则梦大火燔焫,阴阳俱盛则梦相杀。”皆表明《内经》已经注意到了梦与疾病定性定位的关系。

根据七情与五脏的关系,梦怒可预兆肝气盛,梦恐惧则预测肾气虚,梦哭为肺气虚,梦笑为心气盛,梦歌为脾气盛。

临床上,内源性梦逐渐增多,尤其恶梦频作,往往预示人体某部可能有潜在性病灶活跃,因为恶梦增多是机体潜在性疾病向大脑发出的信号。如据报道,心绞痛发作前,恶梦不断,伴呼吸加快,心率增速,血压升高及情绪激动。又如心血管性潜在性疾病,诸如冠心病、心肌梗塞等则多梦见惊恐噩梦;消化系统疾病常梦饱食;精神疾患则以梦哭、梦游为先兆;呼吸系统疾病易梦受压现象等。至于某些预感梦多为心理感应,对预测疾病仅供参考。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中医疾病预测》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中医疾病预测》书籍目录
  1. 梦先兆《中医疾病预测》
  2. 梦失精《中医词典》
  3. 梦泄《中医词典》
  4. 梦失封金柜法《痰火点雪》
  5. 梦泄《扁鹊心书》
  6. 梦生方《济阴纲目》
  7. 梦泄《回生集》
  8. 梦生《医述》
  9. 梦泄精《中医词典》
  10. 梦生《中医词典》
  11. 梦魇《中医词典》
  12. 梦寐《类经》
  13. 梦魇《普济方·针灸》
  14. 梦灵丸《明目至宝》
  15. 梦魇(杂梦)《针灸资生经》
  16. 梦龟散《普济本事方》
  17. 梦遗《中医词典》
  18. 《医经原旨》
  19. 梦遗《凌临灵方》
  20. 《中医词典》
  21. 梦遗《杂病治例》
  22. 孟有章《中医词典》
  23. 梦遗《重订灵兰要览》
  24. 孟夏痹《中医词典》
  25. 梦遗《推求师意》
  26. 孟文瑞《中医词典》
  27. 梦遗《医学纲目》
  28. 孟太奇氏骨折《百病自测》
  29. 梦遗《医学入门》
  30. 孟诜(621-713年)《中医词典》
  31. 梦遗《明医指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