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关格(尿毒症)先兆
关格(指尿毒症)一病最为危候,乃脾肾衰败之危象,根源虽在脾肾,主要则导致清浊升降紊乱,产生浊阴上逆,关键在于内源性浊毒,故其先兆也以浊阴上干为警号……
一、概述
关格为肾功能衰竭的危重病证,主要见证为小便闭及呕吐上逆,系水肿、癃闭、淋证等病的晚期,也可突然出现于外科手术后、温毒、急腹症等病末期。
病机由于脾阳败竭,肾阳虚惫,致阳不化浊、浊邪壅塞三焦之故。因气机阻碍,引起升降反作,清阳不升浊阴不降,导致阴浊上逆,壅塞上窍。故关格一病,根源虽在于肾之衰竭,然已累及心脾,因肾为胃关,关门不利之故。尤其因火衰致土败,土败则火更衰微,二者互为病理因果关系,因此关格系脾肾先后二天具竭并损及五脏,乱至三焦的危证。故临床上,关格病机应抓住脾肾具败为本,三焦升降紊乱为标的关键,从温肾健脾,通腑降浊及清利三焦进行综合治疗,不能只注意肾阳虚衰的一面。
关格一病,最为危候,如林佩琴说:“下关上格,中焦气不升降,乃阴阳离绝之危候”(《类证治裁·关格》)。对于关格,中医文献论述较多。在《内经》关格为以脉论证,即通过脉象的变化阐述病机,亦即通过人迎、寸口脉象的亢盛,反映阴阳离绝的情况,如《素问·六节脏象论》曰:“人迎……四盛以上为格阳;寸口……四盛以上为关阴,人迎与寸口具盛四倍以上为关格”。《灵枢·脉度》亦曰:“阴气太盛,则阳气不能荣也,故曰关。阳气太盛则阴气弗能荣也,故曰格。阴阳俱盛,不得相荣,故曰关格”。
后世则以关格作为病名,《诸病源候论》认为关格指大小便闭,即大便不通为内关,小便不通为外格,二便具不通,谓之关格。张景岳则曰:“此真阴败绝,元海无根,诚亢龙有悔之象,最为危候。”(《景岳全书·十六卷·关格》)。以后关格逐渐被列为上不能入为之格,下不能出谓之关的危证,即:呕吐,二便闭泛称关格,其中呕逆,大便不通指肠梗阻,亦称关格,而呕逆,小便少,甚至尿闭的关格即为本节肾衰尿毒症危证。
关格,现代医学称为尿毒症,为慢性肾功能衰竭的主要病证。由于慢性肾脏损害导致代谢产物的堆积,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可发生于各种肾脏疾病,尤其是肾小球性肾炎及肾盂肾炎后期。由于血中二氧化碳潴留,导致酸中毒,氮质浓度增高而产生氨中毒,此阶段,由于肾小管呈不可逆性的损害,故预后极为不良。
二、关格先兆的临床意义
关格分为前期及后期两个阶段,皆各有征兆显露,至晚期时多呈危象,病多已入膏肓。
(一)早期先兆
关格早期先兆主要以脾肾阳俱虚先兆证的形式出现,大凡慢性肾炎后期,出现面色白,食少便溏,呕恶,畏寒肢冷,神疲乏力,腰酸腿软,小便昼短,夜尿多,虚浮,就应注意为关格前驱先兆征。尤其偶有恶心及虚浮,昼尿短少应警惕为关格的早期先兆症,此时实验室检查肾功能大都不正常。
阻截治则 温补脾肾,方宜金匮肾气丸:制附子、肉桂、熟地、山药、茯苓、泽泻、山萸肉、丹皮。
(二)后期凶兆
关格后期以口中出现尿味,表情淡漠,嗜睡为晚期凶兆。此时提示阳虚阴盛,浊毒上逆,现代医学为氮质潴留,血氨偏高。
阻截治则 扶阳降浊以大肠泻浊法(通腑降浊法),替偿已丧失利水功能的肾脏,一般采用千金温脾汤:生大黄、附子、干姜、人参、去甘草,酌加上肉桂、茯苓,并辅以丹参活血化瘀,晚期真阴欲竭者,酌加滋养真阴之品,如龟板、鳖甲等。
(三)晚期危象
关格若继续发展下去,出现频频呕恶,尿闭,甚至昏迷,抽搐,出血,气喘,则为关格危象。提示脾肾大衰,浊毒上犯,致阻塞三焦,蒙闭心窍,病情危笃。相当于现代医学血尿素氮上升致脑血氨浓度过高及酸中毒,血电解质紊乱,水盐平衡失调,预后不良。
抢救 以温脾汤加生龙骨、牡蛎保留灌肠,呕吐、恶心、烦躁、有郁热者,可口服或鼻饲苏叶黄连饮竹茹、生姜,昏迷不醒的可予至宝丹或牛黄清心丸开窍,尿闭严重的,生大黄必须重用,通过导泻肠腑代替膀胱腑降浊,并注意顾护正气。并配合现代医学方法进行抢救。
急暴型关格凶兆
水肿病人如迅速出现尿少,甚至尿闭,呕恶严重,并很快昏迷的,为浊毒内蕴,闭阻三焦的关格急症。属急性肾功能衰竭,预后极为凶险,应急予温脾汤及按温病进行辨证论治。

- 关格(尿毒症)先兆《中医疾病预测》
- 关格(肠梗阻)先兆《中医疾病预测》
- 关格不通秘方《华佗神方》
- 关格《药症忌宜》
- 关格大小便不通候《诸病源候论》
- 关格《金匮钩玄》
- 关格论《医门法律》
- 关格《也是山人医案》
- 关格论治《类证治裁》
- 关格《中医内科学》
- 关格脉候《类证治裁》
- 关格《古今医彻》
- 关格门《张氏医通》
- 关格《校注医醇剩义》
- 关格门(五则)《辨证录》
- 关格《丹溪治法心要》
- 关格门方《医门法律》
- 关格《丹溪心法》
- 关格门诸方《校注医醇剩义》
- 关格《顾松园医镜》
- 关格胀满不通方四首《外台秘要》
- 关格《万病回春》
- 关格证《古今名医汇粹》
- 关格《古今医鉴》
- 关节《中医词典》
- 关格《医碥》
- 关节《组织学与胚胎学》
- 关格《医碥》
- 关节穿刺及切开引流术《骨科学》
- 关格《寿世保元》
- 关节发育畸形《默克家庭诊疗手册》
《中医疾病预测》
- 杨力(着)
- 自序
- 篇一 总论
- 第一章 导论
- 第二章 中医疾病预测的理论基础
- 第三章 中医先兆证特点
- 第四章 中医先兆证规律
- 第五章 中医先兆证表现形式
- 第六章 潜病与先兆
- 第七章 辨病与潜病
- 第八章 全息先兆
- 第九章 六淫先兆
- 第十章 体质先兆
- 第十一章 遗传与潜病
- 第十二章 同源与潜病
- 第十三章 病态平衡与潜病
- 第十四章 心理先兆
- 第十五章 气象先兆
- 篇二 人体相学
- 第十六章 颅面先兆——颅面相学
- 第十七章 目先兆——目相学
- 第十八章 人中先兆——人中相学
- 第十九章 耳先兆——耳相学
- 第二十章 皮纹先兆——手相学、足相学
- 第二十一章 络纹先兆——络纹相学
- 第二十二章 经络先兆——经络相学
- 第二十三章 皮肤先兆——皮肤相学
- 第二十四章 胸膺先兆——胸膺相学
- 第二十五章 虚里先兆——虚里相学
- 第二十六章 腰背先兆——腰背相学
- 第二十七章 魄门(肛)先兆——肛门相学
- 第二十八章 腹先兆——腹相学
- 第二十九章 脐先兆——脐相学
- 第三十章 脉先兆——脉相学
- 第三十一章 舌先兆——舌相学
- 篇三 分泌物信号学
- 篇四 先露症状预兆学
- 第四十章 味预兆
- 第四十一章 食欲预兆
- 第四十二章 性欲预兆
- 第四十三章 睡欲预兆
- 第四十四章 嗅预兆
- 第四十五章 音声预兆
- 第四十六章 疲乏预兆
- 第四十七章 消瘦预兆
- 第四十八章 肥胖预兆
- 第四十九章 头症预兆
- 第五十章 咽痛预兆
- 第五十一章 皮肤异常预兆(含斑疹预兆)
- 第五十二章 痒预兆
- 第五十三章 麻木预兆
- 第五十四章 喘息预兆
- 第五十五章 呕恶哕预兆
- 第五十六章 手足厥冷预兆
- 第五十七章 发热预兆
- 第五十八章 出血预兆
- 第五十九章 瘀预兆
- 篇五 内科疾病先兆学
- 第六十章 心系病先兆
- 第一节 概述
- 第二节 真心痛(冠心病)先兆
- 第三节 怔忡(病毒性心肌炎)先兆
- 第四节 胎心病(先天性心脏病)先兆
- 第五节 肝心病(高血压性心脏病)先兆
- 第六节 惊悸(心脏神经官能症)先兆
- 第七节 脉律失常(心律失常)先兆
- 第八节 胸痹(肺源性心脏病)先兆
- 第九节 心痹(风湿性心脏病)先兆
- 第六十一章 肝系病先兆
- 第六十二章 脾系病先兆
- 第六十三章 肺系病先兆
- 第六十四章 肾系病先兆
- 第六十五章 精神病先兆
- 第一节 精神病先兆意义
- 第二节 精神病先兆潜证
- 第三节 精神分裂症先兆
- 第四节 躁狂抑郁性精神病先兆
- 第五节 神经官能症先兆
- 第六节 更年期精神病先兆
- 第七节 老年性精神病与脑动脉硬化性精神障碍先兆
- 第八节 病态人格先兆
- 第九节 颅脑损伤后精神障碍先兆
- 第十节 儿童精神病先兆
- 第六十六章 内分泌系统疾病先兆
- 第一节 概述
- 第二节 脑垂体前叶功能减退症(命火衰微证)先兆
- 第三节 脑垂体前叶功能亢进症先兆
- 第四节 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肾阳虚衰证)先兆
- 第五节 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症(相火亢盛证)先兆
- 第六节 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先兆
- 第七节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先兆
- 第八节 性腺功能减退症——更年期综合征先兆
- 第六十七章 神经系统疾病先兆
- 第六十八章 结缔组织性疾病先兆
- 第六十九章 造血系统疾病先兆
- 第七十章 爱滋病先兆
- 篇六 妇、儿科疾病先兆
- 篇七 急症先兆学(包括内科急症及急腹症先兆)
- 篇八 癌先兆学
- 第八十六章 概论
- 第八十七章 胃癌先兆
- 第八十八章 肺癌先兆
- 第八十九章 肝癌先兆
- 第九十章 乳腺癌先兆
- 第九十一章 食管癌先兆
- 第九十二章 血癌先兆
- 第九十三章 大肠癌先兆
- 第九十四章 宫颈癌先兆
- 第九十五章 皮肤癌先兆
- 第九十六章 膀胱癌先兆
- 第九十七章 鼻咽癌先兆
- 第九十八章 前列腺癌先兆
- 第九十九章 甲状腺癌先兆
- 第一○○章 胰腺癌先兆
- 第一○一章 恶性淋巴瘤先兆
- 第一○二章 阴茎癌先兆
- 第一○三章 卵巢癌先兆
- 第一○四章 子宫肌瘤先兆
- 第一○五章 儿童癌先兆
- 篇九 早衰先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