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痹
□
〔《素》〕黄帝曰∶痹之安生?岐伯对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胜者为行痹,(行痹者,行而不定也,称为走注疼痛及历节之类是也),寒气胜者为痛痹(痛痹者,疼痛苦楚,世称为痛风及白虎飞尸之类是也),湿气胜者为着痹(着痹者,着而不移,世称为麻木不仁之类是也。凡麻木不仁必着而不移,河间所谓气之道路着而麻者得矣。或痛着一处,始终不移者是也)。帝曰∶其有五者何也?岐伯曰∶以冬遇此者为骨痹,以春遇此者为筋痹,以夏遇此者为脉痹,以至阴遇此者为肌痹,以秋遇此者为皮痹。(凡风寒湿所为行痹、痛痹、着痹之病,冬遇此者为骨痹,春遇此者为筋痹,夏遇此者为脉痹,长夏遇此者为肌痹,秋遇此者为皮痹,皆以所遇之时,所客之处命名。非此行痹、痛痹、着痹之外,又别有骨痹、筋痹、脉痹、肌痹、皮痹也)。帝曰∶内舍五脏六腑,何气使然?岐伯曰∶五脏皆有合,病久而不去者,内舍于其合也。故骨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肾。筋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肝。脉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心。肌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脾。皮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肺。所谓痹者,各以其时,重感于风寒湿之气也。凡痹之客五脏者,肺痹者,烦满,喘而呕。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暴上气而喘,嗌干善噫,厥气上则恐。肝痹者,夜卧则惊,多饮,数小便,上为引如怀。肾痹者,善胀,尻以代踵,脊以代头。脾痹者,四肢解堕,发咳呕汁,上为大塞。肠痹者,数饮而出不得,中气喘争,时发飧泄(治见飧泄门)。胞痹者,少腹膀胱,按之内痛,若沃以汤,涩于小便,上为清涕(治见淋门)。
淫气喘息,痹聚在肺。淫气忧思,痹聚在心。淫气遗溺,痹聚在肾。淫气乏竭,痹聚在肝。淫气肌绝,痹聚在脾(王注云∶淫气谓气之妄行者,各随脏之所主而入为痹也)。诸痹不已,亦益内也,其风气胜者,其人易已也。帝曰∶痹,其时有死者,或疼久者,或易已者,其故何也?岐伯曰∶其入脏者死,其留连筋骨间者疼久,其留皮肤间者易已。帝曰∶其客于六腑者何也?岐伯曰∶此亦其食饮居处,为其病本也。六腑亦各有俞,风寒湿气中其俞,而食饮应之,循俞而入,各舍其腑也。帝曰∶以针治之奈何?岐伯曰∶五脏有俞,六腑有合,循脉之分,各有所发,各随其过,则病瘳也。(见痹论篇)
冬感风寒湿者,为骨痹。久不已,则内入于肾,病肾胀,足挛,尻以代踵,身蜷,脊以代头。取太溪、委中。
春感风寒湿者,为筋痹。久而不已,则内入于肝,病卧则惊,多饮,数小便。取太冲、阳陵泉。
夏感风寒湿者,为脉痹。久而不已,则内入于心,病心下满,暴喘嗌干,善噫恐惧。取大陵、小海。
长夏感风寒湿者,为肉痹。久而不已,则内入于脾,病四肢解堕,发咳呕汁。取太白、三里。
秋感风寒湿者,为皮痹。久而不已,则内入于肺,病烦满喘呕。取太渊、合谷。
帝曰∶荣卫之气,亦令人痹乎?岐伯曰∶荣者水谷之精气也,和调于五脏,洒陈于六腑,乃能入于脉也,故循脉上下,贯五脏,络六腑也。卫者水谷之悍气也,其气 疾滑利,不能入于脉也,故循皮肤之中,分肉之间,熏于肓膜,散于胸腹,逆其气则疾,从其气则愈,不与风寒湿气合,故不为痹。帝曰∶善。痹或痛,或不痛,或不仁,或寒,或热,或燥,或湿,其故何也?岐伯曰∶痛者寒气多也,有寒故痛也(治见痛痹)。其不痛不仁者,病久入深,荣卫之行涩,经络时疏,故不通,皮肤不营,故为不仁(治见着痹)。其寒者,阳气少,阴气多,与病相益,故寒也(治见痛风条酒渍巾熨)。其热多,阳气多,阴气少,病气胜,阳乘阴,故为痹热。其多汗而濡者,此为逢湿甚也,阳气少,阴气盛,两气相感,故汗出而濡也。帝曰∶夫痹之为病,不痛何也?岐伯曰∶痹在骨则重,在于脉则血凝而不流,在于筋则屈而不伸,在于肉则不仁,在皮则寒,故具此五者,则不痛也。凡痹之类,逢寒则急,逢热则纵。帝曰∶善。(俱痹论)
□
〔河〕升麻汤 治热痹,肌肉热极,体上如鼠走,唇口反纵,皮色变,诸风皆治。
升麻(三两) 茯神(去皮) 人参 防风 犀角(镑) 羚羊角(镑) 羌活(各一两) 官桂(半两)
上为末。每服四钱,水二盏,生姜二块,碎,竹沥少许,同煎至一盏,温服,不计时候。
□
〔《素》〕少阴有余,病皮痹瘾疹;不足,病肺痹。太阴有余,病肉痹寒中;不足,病脾痹。阳明有余,病脉痹,身时热;不足,病心痹。太阳有余,病骨痹身重;不足,病肾痹,少阳有余,病筋痹胁满;不足,病肝痹(四时刺逆从论)。肺脉微大为肺痹,引胸背,起恶日光。心脉微为心痹,引背,善泪出。(全文见诊)
□
〔《灵》〕黄帝曰∶何以候人之善病痹者?少俞答曰∶粗理而肉不坚者,善病痹。黄帝曰∶痹之高下有处乎?少俞答曰∶欲知高下者,各视其部。(五变论)
阙中,薄泽为风,冲浊为痹(五色篇)。浮络多青则痛,黑则痹(全文见皮)。络脉暴黑者,留久痹也。(全文见阴阳)
□
〔《素》〕脉涩曰痹。(平人气象论)

- 诸痹《医学纲目》
- 诸暴强直《中医词典》
- 诸痹《灵素节注类编》
- 诸般癣疮《经验丹方汇编》
- 诸痹门《古今名医汇粹》
- 诸般伤损《备急千金要方》
- 诸痹统论《圣济总录》
- 诸般色泽纹证论《小儿卫生总微论方》
- 诸病胕肿《中医词典》
- 诸般气痛《医学纲目》
- 诸病患闻药即吐者《奇效简便良方》
- 诸般奇症《经验丹方汇编》
- 诸病求源论《冯氏锦囊秘录》
- 诸般流火《急救广生集》
- 诸病水液《中医词典》
- 诸般积聚门《针灸大成》
- 诸病死脉《脉确》
- 诸般积聚部《神应经》
- 诸病死证《景岳全书》
- 诸般坏症歌《外科十三方考》
- 诸病所属《推拿抉微》
- 诸般骨鲠《奇方类编》
- 诸病所属《中西汇通医经精义》
- 诸般耳聋《奇方类编》
- 诸病通用药《新修本草》
- 诸百虫入耳《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 诸病宜忌之脉《诊家正眼》
- 诸?《圣济总录》
- 诸病以肥瘦决难治易治篇《形色外诊简摩》
- 株子煎《饮膳正要》
- 诸病以昼夜静剧辨阴阳气血篇《形色外诊简摩》
《医学纲目》
- 作者:楼英 朝代:明 年份:公元1565年
- 曹序
- 自序
- 序例
- 卷之一·阴阳脏腑部
- 卷之二·阴阳脏腑部
- 卷之三·阴阳脏腑部
- 卷之四·阴阳脏腑部
- 卷之五·阴阳脏腑部
- 卷之六·阴阳脏腑部
- 卷之七·阴阳脏腑部
- 刺灸通论(刺虚实刺寒热入治寒热法)
- 刺虚实
- 刺寒热(入治寒热法。)
- 卷之八·阴阳脏腑部
- 卷之九·阴阳脏腑部
- 卷之十·肝胆部
- 卷之十一·肝胆部
- 卷之十二·肝胆部
- 卷之十三·肝胆部
- 卷之十四·肝胆部
- 卷之十五·肝胆部
- 卷之十六·心小肠部
- 卷之十七·心小肠部
- 卷之十八·心小肠部
- 卷之十九·心小肠部
- 卷之二十·心小肠部
- 卷之二十一·脾胃门
- 卷之二十二·脾胃部
- 卷之二十三·脾胃部
- 卷之二十四·脾胃部
- 卷之二十五·脾胃部
- 卷之二十六·肺大肠部
- 卷之二十七·肺大肠部
- 卷之二十八·肾膀胱部
- 卷之二十九·肾膀胱部
- 卷之三十·伤寒部
- 卷之三十一·伤寒部
- 卷之三十二·伤寒部
- 卷之三十三·伤寒部
- 卷之三十四·妇人部
- 卷之三十五·妇人部
- 卷之三十六·小儿部
- 卷之三十七·小儿部
- 卷之三十八·小儿部
- 卷之三十九·小儿部
- 卷之四十·《内经》运气类注
- 《内经》运气类注序文
- 运气占候补遗序
- 运气占候
- 邵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