尸厥郁冒续法
□
〔海〕伤寒传至五六日间,渐变神昏不语,或睡中独语一二句,目赤唇焦,舌干不饮水,稀粥与之则咽,不与则不思,六脉细数而不洪大,心下无痞,腹中不满,大小便如常,或传至十日以来,形貌如醉。医见神昏不已,多用大承气汤下之,则误矣。盖不知此热传手少阴心经也。然又未知自何经而来。答曰∶本太阳经伤风,风为阳邪伤卫,阴血自燥,热蓄膀胱,壬病逆传于丙,丙丁兄妹,由是传心,心火自上迫熏肺,所以神昏也。盖肺为清肃之脏,内有火邪,故令神昏,宜栀子黄芩黄连汤。若脉在丙者,导赤散;脉在丁者,泻心汤。若误用凉膈散,此乃气中之血药也,如右手寸脉沉滑有力者,则可用之,或用犀角地黄汤,近于是已。本方所说,若无犀角,以升麻代之,是阳明经药也,此解阳明经血中热药。若脉浮沉俱有力者,是丙丁俱有热,可以导赤散、泻心汤各半服之则宜矣。此症膀胱传丙,足传手经者,下传上也。丙传丁者,表传里也。壬传丁者,艮之离也。越经传者,又为腑传脏也。《活人》云∶伤寒只传足经,不传手经者,此言不尽意也。有从足经而传手经者,何以知之?经云∶伤寒或止传一经,或间传三经,不可一途取之,但视其脉与外证治之,此活法也。与食则咽者,邪不在胃也;不与则不思者,以其神昏故也;邪热既不在里,误用承气下之,其死也必矣。(脉在丙者脉浮也,脉在丁者脉沉也,脉丙丁俱有热者浮沉俱有力也。)

- 尸厥郁冒续法《医学纲目》
- 尸厥郁冒《医学纲目》
- 尸厥中恶《普济方·针灸》
- 尸厥秘方《华佗神方》
- 尸蹷《中医词典》
- 尸厥秘方《华佗神方》
- 尸蹶,脉动而无气,气闭不通,故静而死也,治方《金匮悬解》
- 尸厥候《诸病源候论》
- 尸痨《奇效简便良方》
- 尸厥方一十二首《外台秘要》
- 尸气候《诸病源候论》
- 尸厥《灸法秘传》
- 尸痊鬼疰《急救广生集》
- 尸厥《慎柔五书》
- 尸首异处《洗冤集录》
- 尸厥《奇效简便良方》
- 尸体处理与防腐技术的发展《中国医学通史》
- 尸厥《奇效简便良方》
- 尸咽《中医词典》
- 尸厥《针灸资生经》
- 尸咽《幼幼新书》
- 尸厥《明医指掌》
- 尸咽喉《圣济总录》
- 尸厥《古今医统大全》
- 尸咽候《诸病源候论》
- 尸厥《中医词典》
- 尸注《圣济总录》
- 尸厥《傅青主男科》
- 尸注《中医词典》
- 尸厥《圣济总录》
- 尸注候《诸病源候论》
《医学纲目》
- 作者:楼英 朝代:明 年份:公元1565年
- 曹序
- 自序
- 序例
- 卷之一·阴阳脏腑部
- 卷之二·阴阳脏腑部
- 卷之三·阴阳脏腑部
- 卷之四·阴阳脏腑部
- 卷之五·阴阳脏腑部
- 卷之六·阴阳脏腑部
- 卷之七·阴阳脏腑部
- 刺灸通论(刺虚实刺寒热入治寒热法)
- 刺虚实
- 刺寒热(入治寒热法。)
- 卷之八·阴阳脏腑部
- 卷之九·阴阳脏腑部
- 卷之十·肝胆部
- 卷之十一·肝胆部
- 卷之十二·肝胆部
- 卷之十三·肝胆部
- 卷之十四·肝胆部
- 卷之十五·肝胆部
- 卷之十六·心小肠部
- 卷之十七·心小肠部
- 卷之十八·心小肠部
- 卷之十九·心小肠部
- 卷之二十·心小肠部
- 卷之二十一·脾胃门
- 卷之二十二·脾胃部
- 卷之二十三·脾胃部
- 卷之二十四·脾胃部
- 卷之二十五·脾胃部
- 卷之二十六·肺大肠部
- 卷之二十七·肺大肠部
- 卷之二十八·肾膀胱部
- 卷之二十九·肾膀胱部
- 卷之三十·伤寒部
- 卷之三十一·伤寒部
- 卷之三十二·伤寒部
- 卷之三十三·伤寒部
- 卷之三十四·妇人部
- 卷之三十五·妇人部
- 卷之三十六·小儿部
- 卷之三十七·小儿部
- 卷之三十八·小儿部
- 卷之三十九·小儿部
- 卷之四十·《内经》运气类注
- 《内经》运气类注序文
- 运气占候补遗序
- 运气占候
- 邵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