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方大法
□
〔垣〕药有寒、热、温、凉之性,酸、苦、辛、咸、甘、淡之味,各有所能,不可不通也。药之气味,不比同类之物,味皆咸,其气皆寒之类是也。凡同气之物,必有诸味;同味之物,必有诸气。互相为用,各有浓薄,性用不等。制其方者,必宜明其为用。经曰∶味为阴,味浓为纯阴,味薄为阴中之阳;气为阳,气浓为纯阳,气薄为阳中之阴。味浓则泄,薄即通。气薄则发泄,浓则发热。又曰∶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咸味涌泄为阴,淡味渗泄为阳。凡此之味,各有所能,辛能散结润燥,苦能燥湿软坚,咸能软坚,酸能收缓收散,甘能缓急,淡能利窍。若用其味,必明其气之可否;若用其气,必明其味之所宜。识其病之标本,脏腑寒热虚实,微甚缓急,而用其药之气味,随其症而制其方可也。是故方有君臣佐使,轻重缓急,君臣大小,反正逆从之制也。主治病者为君,佐君者为臣,应臣者为使,用此随病之所宜,而又赞成方而用之。君一臣二,奇之制也。君二臣四,偶之制也。君二臣三,奇之制也。君二臣六,偶之制也。去咽嗌近者奇之,远者偶之。汗者不奇,下者不偶。补上治上,制之以缓;补下治下,制之以急。急者,气味浓也;缓者,气味薄也;薄者,少服而频食;浓者,多服而顿食。又当明五气之郁,木郁达之,谓吐令条达也;火郁发之,谓汗令疏散也;土郁夺之,谓下无壅滞也;金郁泄之,谓解表泄小便也;水郁折之,谓制其冲逆也。通此五法,乃治病之大要也。
□
〔《素》〕帝曰∶非调气而得者,治之奈何?有毒无毒,何先何后,愿闻其道?岐伯曰∶有毒无毒,所治为主,适大小为制也。帝曰∶请言其制。岐伯曰∶君一臣二,制之小也;君一臣三佐五,制之中也;君一臣三佐九,制之大也。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微者逆之,甚者从之,坚者削之,客者除之,劳者温之,结者散之,留者攻之,燥者濡之,急者缓之,散者收之,损者益之,逸者行之,惊者平之,上之下之,摩之浴之,薄之劫之,开之发之,适事为故。帝曰∶何谓逆从?岐伯曰∶逆者正治,从者反治,从少从多,观其事也。帝曰∶反治何谓?岐伯曰∶热因寒用,寒因热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其始则同,其终则异,可使破积,可使溃坚,可使气和,可使必已。(《至真要大论》。下同)此言内气失调,而得病之治法也。
帝曰∶气调而得者何如?岐伯曰∶逆之从之,逆而从之,从而逆之,疏气令调,则其道也。此言内气本调,因感外邪得病之治法也。盖内气失调之病,根本不固,惟病邪微者,可逆治之。苟病邪甚者,逆治之则病邪格拒,必变危矣,故反从其病势而治之也。如元气本调之病,根本坚固,则不分微甚,皆可逆从而治之也。帝曰∶方制君臣何谓也?岐伯曰∶主病之谓君,佐君之谓臣,应臣之谓使,非上下三品之谓也。帝曰∶三品何谓?岐伯曰∶所以明善恶之殊贯也。
□
〔垣〕为君者最多,为臣者次之,佐者又次之。药之于症,所主同者各等分。凡药之所用者,皆以气味为主,补泻在味,随时换气,主病者为君。假令治风,防风为君。治上焦热,黄芩为君。治中焦热,黄连为君。治湿,防己为君。治寒,附子之类为君。兼见何症,以佐使药分治之,此制方之要也。如仲景治表虚,制桂枝汤方。桂枝味辛热,发散助阳,体轻,本乎天者亲上,故桂枝为君,甘草、芍药为佐。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制小建中汤方,芍药味酸寒,主收补中,本乎地者亲下,故芍药为君,桂枝、甘草佐之。一则治表虚,一则治里虚,各言其所主用也。后之用古方者,触类而长之,庶不至差误矣。凡解利伤风,以防风为君,甘草、白术为佐。经云∶辛甘发散为阳。风宜辛散,防风味甘辛,又治风通用,故防风为君,甘草、白术为佐。凡解利伤寒,以甘草为君。防风、白术为佐。是寒宜甘发也。或有别症于前,随症治病,药内选用其分两,以君臣论。凡眼暴热赤肿,以防风、黄芩为君以泻火、以黄连、当归根和血为佐,兼以各经药用之。凡眼久病昏暗,以熟地黄、当归根为君,以羌活、防风为臣,甘菊、甘草之类为佐。凡痢疾腹痛,以白芍药、甘草为君,当归、白术为佐,见血先后以三焦热论。凡水泻,茯苓、白术为君,芍药、甘草为佐。凡诸风,以防风为君,随症治病药为佐。凡嗽,以五味子为君,有痰者以半夏为佐,喘者以阿胶为佐,有热无热以黄芩为佐,但分两多寡不同耳。凡小便不利,黄柏、知母为君,茯苓、泽泻为佐、凡下焦有湿,草龙胆、防风为君,甘草、黄柏为佐,凡痔漏,以苍术、防风为君,甘草、芍药为佐,详别症加减。凡诸疮,以黄连、当归为君,甘草、黄芩为佐。凡疟,以柴胡为君,随所发时所属经分用引经药佐之。
以上皆用药之大要,更详诸病症于后,随症治病,药内逐一加减用之。

- 制方大法《医学纲目》
- 制法备录《古今医统大全》
- 制方大法《伤寒法祖》
- 制定康复计划的一些原则《康复医学》
- 制方法《医学启源》
- 制定锻炼计划《默克家庭诊疗手册》
- 制方和剂治疗大法《冯氏锦囊秘录》
- 制订《制剂规范》《医院药学》
- 制方用药必本升降浮沉之理《医学读书记》
- 制灯芯法《古今医统大全》
- 制方之法《汤液本草》
- 制灯草灰法《重订囊秘喉书》
- 制风化硝法《古今医统大全》
- 制炒诸药《外科选要》
- 制附子《本草害利》
- 制炒诸药《外科正宗》
- 制附子法《古今医统大全》
- 制备胶体金的准备《实用免疫细胞与核酸》
- 制附子法《外科正宗》
- 制备单克隆抗体的基本技术《免疫学和免疫学检验》
- 制附子法《外科选要》
- 制半夏《本草害利》
- 制附子秘法(华佗制附子)《华佗神方》
- 制半夏《本草害利》
- 制甘草法《外科理例》
- 制斑龙胶法《冯氏锦囊秘录》
- 制古铜钱法《古今医统大全》
- 制巴豆法《重订囊秘喉书》
- 制寒食面法《外科正宗》
- 制艾叶法《古今医统大全》
- 制旱莲椹子膏《古今医统大全》
《医学纲目》
- 作者:楼英 朝代:明 年份:公元1565年
- 曹序
- 自序
- 序例
- 卷之一·阴阳脏腑部
- 卷之二·阴阳脏腑部
- 卷之三·阴阳脏腑部
- 卷之四·阴阳脏腑部
- 卷之五·阴阳脏腑部
- 卷之六·阴阳脏腑部
- 卷之七·阴阳脏腑部
- 刺灸通论(刺虚实刺寒热入治寒热法)
- 刺虚实
- 刺寒热(入治寒热法。)
- 卷之八·阴阳脏腑部
- 卷之九·阴阳脏腑部
- 卷之十·肝胆部
- 卷之十一·肝胆部
- 卷之十二·肝胆部
- 卷之十三·肝胆部
- 卷之十四·肝胆部
- 卷之十五·肝胆部
- 卷之十六·心小肠部
- 卷之十七·心小肠部
- 卷之十八·心小肠部
- 卷之十九·心小肠部
- 卷之二十·心小肠部
- 卷之二十一·脾胃门
- 卷之二十二·脾胃部
- 卷之二十三·脾胃部
- 卷之二十四·脾胃部
- 卷之二十五·脾胃部
- 卷之二十六·肺大肠部
- 卷之二十七·肺大肠部
- 卷之二十八·肾膀胱部
- 卷之二十九·肾膀胱部
- 卷之三十·伤寒部
- 卷之三十一·伤寒部
- 卷之三十二·伤寒部
- 卷之三十三·伤寒部
- 卷之三十四·妇人部
- 卷之三十五·妇人部
- 卷之三十六·小儿部
- 卷之三十七·小儿部
- 卷之三十八·小儿部
- 卷之三十九·小儿部
- 卷之四十·《内经》运气类注
- 《内经》运气类注序文
- 运气占候补遗序
- 运气占候
- 邵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