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沿烂眼
□
〔丹〕风沿眼系,上膈有积热,自饮食中挟怒气而成。顽痰痞塞,浊气不降,清气不上升,由是火益炽而水益降。积而久也,眼沿因脓渍而肿,于中生细小虫丝,遂年久不愈,而多痒者是也。用紫金膏,以银钗脚揩去油腻点之。试问若果痒者,又当去虫,以绝根本。盖紫金膏止是去湿,与去风凉血而已,若前所谓饮食挟怒成痰,又须更与防风通圣散去硝黄为细末,以酒拌匀晒干,根据法服之。禁诸浓味及大料物,方尽诸法之要。(紫金方未详,即《兰室秘藏》眼目门还睛紫金丹是也。)
□
〔世〕炉甘石散 治烂风眼。
以炉甘石不拘多少,先用童便 七次,次用黄连浓煎汁 七次,次用谷雨前茶清浓煎 七次,又并三汁余者一次,再 三次,然后安放地上一宿,出火气,细细研,入冰片、麝香,点上神妙。炉甘石 时,须用好紫霄炭极大者凿一穴,以安炉甘石。
□
〔丹〕治风沿烂眼,二蚕砂用香油浸月余,重绵滤过,点之,愈久愈妙。
□
〔世〕紫金膏
用水飞过虢丹,蜜多水少,文武火熬,以器贮,点之。
□
〔《保》〕治眼赤瞎,以青泥蛆淘净,晒干末之,仰卧合目,用药一钱,放眼上,须臾药行,待少时去药,赤瞎自无。
□
〔东垣〕目眶赤烂岁久,俗呼赤瞎是也,常以三棱针刺目外,以泄湿热立愈。
□
〔《撮要》〕风弦烂眼∶大骨空(在手大指第二节尖,灸九壮,以口吹火灭。)小骨空(在手小指二节尖,灸七壮,亦吹火灭)

- 风沿烂眼《医学纲目》
- 风沿烂眼《中医词典》
- 风沿烂眼《张氏医通》
- 风沿《审视瑶函》
- 风沿烂眼《证治准绳·类方》
- 风岩《中医词典》
- 风眼《中医词典》
- 风延母《证类本草》
- 风眼赤烂秘方《华佗神方》
- 风延母《海药本草》
- 风眼下泪《奇效简便良方》
- 风牙痛《奇效简便良方》
- 风眼下泪秘方《华佗神方》
- 风牙痛《中医词典》
- 风痒《中医词典》
- 风牙疼痛《奇效简便良方》
- 风痒候《诸病源候论》
- 风牙疼《宋本备急灸法》
- 风腰脚不遂《圣济总录》
- 风牙《中医词典》
- 风腰脚疼痛《圣济总录》
- 风血痹《中医词典》
- 风腰痛《中医词典》
- 风眩候《诸病源候论》
- 风曳《圣济总录》
- 风眩鼻塞候《诸病源候论》
- 风曳候《诸病源候论》
- 风眩(余见头目眩 余论见风痫)《针灸资生经》
- 风曳及挛方二首《外台秘要》
- 风眩《普济方·针灸》
- 风义抓住了风实际就抓住了六气。《思考中医》
《医学纲目》
- 作者:楼英 朝代:明 年份:公元1565年
- 曹序
- 自序
- 序例
- 卷之一·阴阳脏腑部
- 卷之二·阴阳脏腑部
- 卷之三·阴阳脏腑部
- 卷之四·阴阳脏腑部
- 卷之五·阴阳脏腑部
- 卷之六·阴阳脏腑部
- 卷之七·阴阳脏腑部
- 刺灸通论(刺虚实刺寒热入治寒热法)
- 刺虚实
- 刺寒热(入治寒热法。)
- 卷之八·阴阳脏腑部
- 卷之九·阴阳脏腑部
- 卷之十·肝胆部
- 卷之十一·肝胆部
- 卷之十二·肝胆部
- 卷之十三·肝胆部
- 卷之十四·肝胆部
- 卷之十五·肝胆部
- 卷之十六·心小肠部
- 卷之十七·心小肠部
- 卷之十八·心小肠部
- 卷之十九·心小肠部
- 卷之二十·心小肠部
- 卷之二十一·脾胃门
- 卷之二十二·脾胃部
- 卷之二十三·脾胃部
- 卷之二十四·脾胃部
- 卷之二十五·脾胃部
- 卷之二十六·肺大肠部
- 卷之二十七·肺大肠部
- 卷之二十八·肾膀胱部
- 卷之二十九·肾膀胱部
- 卷之三十·伤寒部
- 卷之三十一·伤寒部
- 卷之三十二·伤寒部
- 卷之三十三·伤寒部
- 卷之三十四·妇人部
- 卷之三十五·妇人部
- 卷之三十六·小儿部
- 卷之三十七·小儿部
- 卷之三十八·小儿部
- 卷之三十九·小儿部
- 卷之四十·《内经》运气类注
- 《内经》运气类注序文
- 运气占候补遗序
- 运气占候
- 邵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