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满

《医学纲目》书籍目录

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

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小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大便实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

桂枝芍药汤

桂枝 生姜(各一两半) 甘草(一两) 芍药(三两) 大枣(六枚)

上 咀,每服五钱,水煎温服。

桂枝加大黄汤

桂枝(一两) 芍药(一两半) 甘草(炙,半两) 大黄(半两,大便实痛者,加一两,虚者减五钱)

上 咀,大枣三个,生姜四片,水煎温服。

太阴病脉弱,其人续自便利,设当用大黄、芍药者,宜减之。以其人胃气弱,易动故也。太阴中风,四肢烦疼,阳微脉涩而长者,为欲愈。太阴病欲解时,从亥至丑。腹满时痛吐利者,为太阴。(论见前太阴条。)霍乱吐利,头痛发热身痛不渴而腹满者,理中丸附子主之。(论见吐利霍乱条。)下利腹胀满身痛者,四逆温里,后用桂枝攻表。(论见下利。)

哕而腹满,视前后部有不利者,利之则愈。(论见哕。)少阴腹满胀,不大便者,宜大承气汤。(论见不大便。)

腹满,小便不利,身黄者,茵陈蒿汤。(论见黄。)若兼胁下痛,脉弦浮大者,宜小柴胡汤。(论见鼻干。)腹满不减,减不足言,当下之,宜大承气汤。腹满时减复如故,此虚寒从下而上也,当以温药和之。

太阴病,腹满时痛,脉浮者,宜桂枝汤。(论见前太阴条。)阳明脉弦浮大,胁痛身黄而腹满者,小柴胡汤。(论见鼻干。)伤寒腹满谵语,寸口脉浮而紧,此肝乘脾也,名曰纵,宜刺期门。阳明病,腹满,脉浮紧,口苦咽干而痛,若其人发恶寒者,下之则腹满,小便难。若其人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者,下之则懊 ,汗之则谵语,加烧针则怵惕不眠。(论见胃家实。注云,当和解之。)

阳明病,腹满脉迟,苦头眩,小便难者,不可下;若潮热汗出不恶寒者,大承气主之。(论见胃实。)

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转侧,谵语遗尿,自汗者,宜白虎汤。(论见合病。)伤寒发热,脉涩恶寒,大渴欲饮水,其腹必满,自汗出,小便利,其病欲解,此肝乘肺也,名曰横,宜刺期门。腹满汗出,不恶寒而喘,若脉迟潮热者,大承气汤。若脉浮紧,口苦咽燥者,忌发汗,忌烧针,忌下。(论见腹满脉浮迟条。)

发汗后腹胀满者,浓朴生姜人参甘草半夏汤主之。

浓朴生姜人参甘草半夏汤

浓朴 生姜(各二两) 半夏(六钱) 人参(一两) 甘草(五钱)

上 咀,每服五钱,水煎温服。

下利清谷,若发汗,必胀满。(论见下利。)伤寒吐后腹胀满者,与调胃承气汤。下后心烦,腹满,卧起不安者,栀子浓朴汤。(论见烦。)极吐下后,温温欲吐,胸痛便溏,腹满而烦者,调胃承气汤。(论见呕。)不大便六七日,少与小承气汤,不转矢气者,不可攻之,攻之则腹满不能食。(论见不大便。)腹满吐利者忌下。(论见太阴。)腹满,脉浮紧,口苦咽干者,忌汗、下、针。(论见自汗。)腹满脉迟者,忌下。(论见前脉迟条。)腹满,脉弱,自利,设用大黄、芍药,宜减之。(论见太阴条中。)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医学纲目》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医学纲目》书籍目录
  1. 腹满《医学纲目》
  2. 腹满《中医词典》
  3. 腹满《张氏医通》
  4. 腹满《中医名词词典》
  5. 腹满《普济方·针灸》
  6. 腹脉法《中医词典》
  7. 腹满《伤寒六书》
  8. 腹冷痛《中医词典》
  9. 腹满《伤寒六书》
  10. 腹哭钟鸣《济阴纲目》
  11. 腹满《医效秘传》
  12. 腹哭钟鸣《中医词典》
  13. 腹满《伤寒明理论》
  14. 腹结(一名肠窟)《针灸大成》
  15. 腹满《伤寒指掌》
  16. 腹结《针灸学》
  17. 腹满(心满胀)《针灸资生经》
  18. 腹结《中医词典》
  19. 腹满嗌干《四圣悬枢》
  20. 腹后壁的隐窝《人体解剖学》
  21. 腹满嗌干《四圣悬枢》
  22. 腹横筋膜《人体解剖学》
  23. 腹满嗌干《四圣悬枢》
  24. 腹寒热气(冷气 又见劳)《针灸资生经》
  25. 腹满八《金匮悬解》
  26. 腹股沟直疝《普通外科学》
  27. 腹满并痛《丹溪手镜》
  28. 腹股沟斜疝《普通外科学》
  29. 腹满二《金匮悬解》
  30. 腹股沟深淋巴结《人体解剖学》
  31. 腹满歌《伤寒百证歌》

《医学纲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