烦躁续法
□
〔《活》〕病患身冷,脉沉细疾,烦躁而不饮水者,阴盛隔阳也,宜服霹雳散,须臾躁止得睡,汗出即瘥。火焰散、丹砂丸并主之。(丹砂丸方见《活人书》。)
霹雳散 治阴盛隔阳,烦躁不饮水。
附子(一枚,炮熟取出,用冷灰挹,细研,入真腊茶二钱和匀。)
上为细末,分作二服,水二盏,煎至六分,临熟入蜜半匙,放温或冷服之,须臾躁止得睡,汗出即瘥。
□
〔海〕已寒丸 此丸不僭上,阳生于下,治阴症服四逆辈,胸中发躁而渴者,或数日大便秘,小便涩,亦服此丸。
上不躁,大小便自利。
肉桂 茯苓(各五钱) 良姜 乌头(炮。各七钱) 附子(炮) 干姜(炮) 芍药 茴香(炒。各一两)
上等分,为细末,糊为丸,如桐子大。温酒下,空心服五七十丸,八九十丸亦得,酒醋为糊俱可。
□
〔《本》〕破阴丹治阴中伏阳烦躁,六脉沉伏。(方论见阴毒。)
顷年乡人李信道得疾,六脉沉伏不见,深按至骨则若有力,头疼身温,烦躁,指末皆冷,胸中满,恶心。更两医矣,皆不识,止用调气药。予诊之曰∶此阴中伏阳也,仲景法中无此证,世人患此者多。若用热药以助之,则为阴所隔绝,不能导引真阳,反生客热;用冷药则所伏真火愈见消烁,非其治也。须用破散阴气,导达真火之药,使火升水降,然后得汗而解矣。予授此药二百粒,作一服,冷盐汤下,不时烦躁狂热,手足躁扰,其家大惊。予曰∶俗所谓换阳也。须臾稍定,略睡,身已中汗,自昏达旦方止,身凉而病除矣。

- 烦躁续法《医学纲目》
- 烦躁门《卫生宝鉴》
- 烦躁原由症治《幼科释谜》
- 烦躁门《张氏医通》
- 烦躁总论《证治准绳·杂病》
- 烦躁论治《类证治裁》
- 樊阿《中医词典》
- 烦躁口渴《女科指掌》
- 樊琪《中医词典》
- 烦躁口干《女科证治准绳》
- 燔焫《中医词典》
- 烦躁歌《伤寒百证歌》
- 燔针《中医词典》
- 烦躁发渴《四圣悬枢》
- 燔治《中医词典》
- 烦躁第九十问《婴童百问》
- 繁露水《证类本草》
- 烦躁不宁《经验麻科》
- 繁缕《得配本草》
- 烦躁不眠懊??《医宗金鉴》
- 蘩蒌《千金翼方》
- 烦躁不眠懊《伤寒心法要诀》
- 蘩蒌《新修本草》
- 烦躁不眠懊《医学摘粹》
- 蘩蒌《食疗本草》
- 烦躁(与绪论参看)《张氏医通》
- 蘩蒌《本草衍义》
- 烦躁《伤寒括要》
- 蘩蒌《饮食须知》
- 烦躁《伤寒指掌》
- 蘩蒌《证类本草》
《医学纲目》
- 作者:楼英 朝代:明 年份:公元1565年
- 曹序
- 自序
- 序例
- 卷之一·阴阳脏腑部
- 卷之二·阴阳脏腑部
- 卷之三·阴阳脏腑部
- 卷之四·阴阳脏腑部
- 卷之五·阴阳脏腑部
- 卷之六·阴阳脏腑部
- 卷之七·阴阳脏腑部
- 刺灸通论(刺虚实刺寒热入治寒热法)
- 刺虚实
- 刺寒热(入治寒热法。)
- 卷之八·阴阳脏腑部
- 卷之九·阴阳脏腑部
- 卷之十·肝胆部
- 卷之十一·肝胆部
- 卷之十二·肝胆部
- 卷之十三·肝胆部
- 卷之十四·肝胆部
- 卷之十五·肝胆部
- 卷之十六·心小肠部
- 卷之十七·心小肠部
- 卷之十八·心小肠部
- 卷之十九·心小肠部
- 卷之二十·心小肠部
- 卷之二十一·脾胃门
- 卷之二十二·脾胃部
- 卷之二十三·脾胃部
- 卷之二十四·脾胃部
- 卷之二十五·脾胃部
- 卷之二十六·肺大肠部
- 卷之二十七·肺大肠部
- 卷之二十八·肾膀胱部
- 卷之二十九·肾膀胱部
- 卷之三十·伤寒部
- 卷之三十一·伤寒部
- 卷之三十二·伤寒部
- 卷之三十三·伤寒部
- 卷之三十四·妇人部
- 卷之三十五·妇人部
- 卷之三十六·小儿部
- 卷之三十七·小儿部
- 卷之三十八·小儿部
- 卷之三十九·小儿部
- 卷之四十·《内经》运气类注
- 《内经》运气类注序文
- 运气占候补遗序
- 运气占候
- 邵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