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喑
□
〔丹〕一男子年三十五岁,因连日劳倦,发啖,发为疟疾,医与疟药,三发后变为发热,舌短,言语不辨,喉间痰吼有声,诊其脉洪数似滑,遂以独参汤加竹沥两蚶壳许,两服后吐膏痰三块,舌本正而言可辨,余证未退,遂煎人参黄 汤服,半月而诸证皆退,粥食调补两月,方能起立。
人舌短言语不辨,乃痰涎闭塞舌本之脉而然。尝治一中年男子伤寒身热,师与伤寒药五帖,日后变神昏而喑,遂作体虚有痰治之。人参五钱,黄 、白术、当归、陈皮各一钱,煎汤入竹沥、姜汁饮之。十二日,其舌始能语得一字。又服之半月,舌渐能转运言语,热除而痊。盖足少阴脉挟舌本,脾足太阴之脉连舌本,手少阴别系舌本,故此三脉虚则痰涎乘虚闭塞其脉道,而舌不能转运言语也。若此三脉亡血,则舌无血营养而喑。经云∶刺足少阴脉,重虚出血,为舌难以言。又云∶刺舌下中脉太过血出不止为喑。治当以前方加补血药也。又尝治一男子五十余岁,嗜酒吐血桶许,后不食,舌不能语,但渴饮水。脉略数,与归、芎、芍、地各一两,术、参各二两,陈皮一两半,甘草二钱,入竹沥、童便、姜汁,至二十余帖能言。若此三脉,风热中之,则其脉弛纵,故舌亦弛纵,不能转运而喑。风寒客之,则其脉缩急,故舌强舌卷而喑,治在中风半身不收求之也。
□
针灸 喑有二治∶
其一取脾。经云∶脾足太阴之脉,是动,则病舌本强,视盛虚热寒陷下取之也。
其二取心。经云∶手太阴之别,名曰通里,去腕一寸五分,别而上行,入于心中,系舌本,虚则不能言,取之掌后一寸是也。
心脉涩甚为喑。(全文见虚实法。)
□
〔《素》〕心脉搏坚而长,当病舌卷不能言。(脉要精微论)

- 舌喑《医学纲目》
- 舌厌《中医词典》
- 舌喑门主论《疡医大全》
- 舌岩《马培之医案》
- 舌瘖《中医词典》
- 舌岩《中医词典》
- 舌硬出血《回生集》
- 舌岩《中医名词词典》
- 舌硬生衣《喉舌备要秘旨》
- 舌咽神经痛《默克家庭诊疗手册》
- 舌硬生衣《外科全生集》
- 舌咽神经(图10-20、21)《人体解剖学》
- 舌痈《中医词典》
- 舌咽神经《人体解剖学》
- 舌痈《重订囊秘喉书》
- 舌咽、迷走、副及舌下神经损害《神经精神疾病诊断学》
- 舌痈门主论《疡医大全》
- 舌蕈《喉舌备要秘旨》
- 舌痈症《喉舌备要秘旨》
- 舌蕈《中医词典》
- 舌与鼻孔有痘《奇效简便良方》
- 舌血秘方《华佗神方》
- 舌燥《广瘟疫论》
- 舌形《中医词典》
- 舌长《中医词典》
- 舌先兆——舌相学《中医疾病预测》
- 舌长《疫疹一得》
- 舌先兆的临床意义《中医疾病预测》
- 舌长过寸《奇效简便良方》
- 舌先兆的理论基础《中医疾病预测》
- 舌长口外秘方《华佗神方》
《医学纲目》
- 作者:楼英 朝代:明 年份:公元1565年
- 曹序
- 自序
- 序例
- 卷之一·阴阳脏腑部
- 卷之二·阴阳脏腑部
- 卷之三·阴阳脏腑部
- 卷之四·阴阳脏腑部
- 卷之五·阴阳脏腑部
- 卷之六·阴阳脏腑部
- 卷之七·阴阳脏腑部
- 刺灸通论(刺虚实刺寒热入治寒热法)
- 刺虚实
- 刺寒热(入治寒热法。)
- 卷之八·阴阳脏腑部
- 卷之九·阴阳脏腑部
- 卷之十·肝胆部
- 卷之十一·肝胆部
- 卷之十二·肝胆部
- 卷之十三·肝胆部
- 卷之十四·肝胆部
- 卷之十五·肝胆部
- 卷之十六·心小肠部
- 卷之十七·心小肠部
- 卷之十八·心小肠部
- 卷之十九·心小肠部
- 卷之二十·心小肠部
- 卷之二十一·脾胃门
- 卷之二十二·脾胃部
- 卷之二十三·脾胃部
- 卷之二十四·脾胃部
- 卷之二十五·脾胃部
- 卷之二十六·肺大肠部
- 卷之二十七·肺大肠部
- 卷之二十八·肾膀胱部
- 卷之二十九·肾膀胱部
- 卷之三十·伤寒部
- 卷之三十一·伤寒部
- 卷之三十二·伤寒部
- 卷之三十三·伤寒部
- 卷之三十四·妇人部
- 卷之三十五·妇人部
- 卷之三十六·小儿部
- 卷之三十七·小儿部
- 卷之三十八·小儿部
- 卷之三十九·小儿部
- 卷之四十·《内经》运气类注
- 《内经》运气类注序文
- 运气占候补遗序
- 运气占候
- 邵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