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鸣
□
〔垣〕如胃寒泄泻,肠鸣,于升阳除湿汤加益智仁五分,半夏五分,生姜、枣子和煎。(升阳除湿汤方见泄泻。)
□
〔丹〕腹中水鸣,乃火击动其水也,二陈汤加芩、连、栀子。腹中鸣者,病本于胃也。(全文见水肿。)肠鸣多属脾胃虚。一男子肠鸣食少,脐下有块耕动,若得下气多乃已,已则复鸣。医用疏气药与服,半年不效。予用参、术为君,甘草、连、参、枳、干姜为臣,一帖肠鸣止,食进。又每服吞浓朴红豆丸,其气耕亦平。经云∶脾胃虚则肠鸣腹满。又云∶中气不足,肠为之苦鸣。此之谓也。
肺移寒于肾为涌水。涌水者,按之腹不坚,水气客于大肠,疾行则鸣,濯濯如囊裹水浆之声也。(全文见诊病传变。)
□
葶苈(隔纸炒) 泽泻 椒目 桑白皮 杏仁 猪苓(去黑皮,各五钱)
上为末,炼蜜丸,桐子大。每二十丸,葱白汤下,不拘时,以利为度。
□
运气 肠鸣有二∶
一曰土发。经云∶土郁之发,肠鸣而为数后是也。
二曰热胜。经云∶少阴在泉,热淫所胜,病腹中肠鸣,气上冲胸,治以咸寒是也。
□
针灸 肠鸣有三法∶
其一补脾。经云∶脾虚则腹满肠鸣,飧泄,食不化,取其经太阴、阳明、少阴血者是也。
其二补足太阳。经云∶中气不足,肠为之苦鸣,补足外踝下留之五分申脉穴也。
其三取太阳。经云∶肠中雷鸣,气上冲胸,邪在大肠,刺肓之原巨虚、上廉、三里是也。
□
〔《甲》〕腹中常鸣,时上冲心,灸脐下。腹中肠鸣盈盈然,食不化,胁痛不得卧,烦热,泄糜,不嗜食,胸胁 满,喘息而冲,鬲呕,心痛,及伤饱,身黄,骨瘦羸,章门主之。肠鸣相逐,不可倾倒,承满主之。
肠鸣而痛,温留主之。饮食不下,腹中雷鸣,大便不节,小便赤黄,阳纲主之。

- 肠鸣《医学纲目》
- 肠鸣《新修本草》
- 肠鸣《医述》
- 肠鸣《中医词典》
- 肠鸣《张氏医通》
- 肠瘘《普通外科学》
- 肠鸣《证治准绳·类方》
- 肠类《察病指南》
- 肠鸣《证治准绳·杂病》
- 肠窟《中医词典》
- 肠鸣《普济方·针灸》
- 肠绝《中医词典》
- 肠鸣《普济方·针灸》
- 肠痉挛《赵绍琴临证验案精选》
- 肠鸣《医碥》
- 肠结核《消化病学》
- 肠鸣《医碥》
- 肠结核《家庭医学百科-医疗康复篇》
- 肠鸣《针灸素难要旨》
- 肠结腹疼兼外感实热《医学衷中参西录》
- 肠鸣(腹鸣)《针灸资生经》
- 肠结腹疼《医学衷中参西录》
- 肠鸣论治《类证治裁》
- 肠结《中医词典》
- 肠鸣门《张氏医通》
- 肠交《冯氏锦囊秘录》
- 肠鸣门(三则)《辨证录》
- 肠间脓肿《普通外科学》
- 肠鸣脱肛《药症忌宜》
- 肠红下血《奇效简便良方》
- 肠鸣泻泄《医法圆通》
《医学纲目》
- 作者:楼英 朝代:明 年份:公元1565年
- 曹序
- 自序
- 序例
- 卷之一·阴阳脏腑部
- 卷之二·阴阳脏腑部
- 卷之三·阴阳脏腑部
- 卷之四·阴阳脏腑部
- 卷之五·阴阳脏腑部
- 卷之六·阴阳脏腑部
- 卷之七·阴阳脏腑部
- 刺灸通论(刺虚实刺寒热入治寒热法)
- 刺虚实
- 刺寒热(入治寒热法。)
- 卷之八·阴阳脏腑部
- 卷之九·阴阳脏腑部
- 卷之十·肝胆部
- 卷之十一·肝胆部
- 卷之十二·肝胆部
- 卷之十三·肝胆部
- 卷之十四·肝胆部
- 卷之十五·肝胆部
- 卷之十六·心小肠部
- 卷之十七·心小肠部
- 卷之十八·心小肠部
- 卷之十九·心小肠部
- 卷之二十·心小肠部
- 卷之二十一·脾胃门
- 卷之二十二·脾胃部
- 卷之二十三·脾胃部
- 卷之二十四·脾胃部
- 卷之二十五·脾胃部
- 卷之二十六·肺大肠部
- 卷之二十七·肺大肠部
- 卷之二十八·肾膀胱部
- 卷之二十九·肾膀胱部
- 卷之三十·伤寒部
- 卷之三十一·伤寒部
- 卷之三十二·伤寒部
- 卷之三十三·伤寒部
- 卷之三十四·妇人部
- 卷之三十五·妇人部
- 卷之三十六·小儿部
- 卷之三十七·小儿部
- 卷之三十八·小儿部
- 卷之三十九·小儿部
- 卷之四十·《内经》运气类注
- 《内经》运气类注序文
- 运气占候补遗序
- 运气占候
- 邵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