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通治

《医学纲目》书籍目录

〔钱〕五脏所主∶心主惊,实则叫哭发热,饮水而搐;虚则困卧,悸动不安。肝主风,实则目直视,大叫呵欠,项急烦闷;虚则切牙多欠;气热则外生风;气温则内生风。脾主困,实则困睡,身热饮水;虚则吐泻生风。肺主喘,实则闷乱喘促,有饮水者,有不饮水者;虚则哽气长,出气短。肾主虚,无实也,惟疮疹肾实则黑陷。

更当别虚实证∶如肺病,又见肝证,切牙多呵欠者易治,肝虚不能胜肺故也。若目直视大叫哭项急烦闷者难治,盖肺病久则虚冷,肝强实而反胜肺也。宜视病之新久虚实,虚则补母,实则泻子。

肝病,哭叫目直视,呵欠,烦闷,项急。心病,多叫哭,惊悸,手足动摇,发热饮水。脾病,困睡泄泻,不思饮食。肺病,闷乱,哽气长,出气短,气喘急。肾病,目无精光,畏明,体骨重。

肺藏怯,唇白色,当补肺,阿胶散主之。若闷乱气粗,喘促哽气者难治,肺虚损故也。脾肺病久则虚而唇白,脾者肺之母也,母子皆虚,不能相营,故名曰怯。肺主唇,唇白而光泽者吉,白如枯骨者死。(此以唇诊肺之法也。唇白色者肺藏怯也,阿胶散主之。若手寻衣领及乱捻物者,肝热也,宜泻青丸。手掐眉目鼻面者,肺热也,宜甘桔汤之类是也。)

心实 心气实,则气上下行涩,若合面卧,则气不得通,故喜仰卧,使气得上下通也,泻心汤主之。(心气热则合面卧,实则仰卧也。)

肾虚 儿本虚怯,由胎气不成,则神气不足,目中白睛多,颅解囟开,面色 白者,皆为难养,虽长不过八八之数。若恣色欲,不及四旬而亡。或有因病而致肾虚者,非也。又肾不足则下窜,盖骨重惟欲坠下而身缩也。肾者阴也,肾气虚则畏明,皆宜补肾,地黄丸主之。(心气热则上窜,宜导赤散。肾气虚则下窜,宜地黄丸是也。)

肝病胜肺 肝病秋见,(一作“日晡”。)肝胜肺也。肺怯不能胜肝,当补脾治肝。益脾者,母令子实故也。补脾,益黄散;治肝,泻青丸主之。

肺病胜肝肺病春见,(一作“早辰”。)肺胜肝也。肝怯故受病,当补肝肾、治肺。补肝肾,地黄丸;治肺,泻白散主之。

五脏相胜轻重∶肝病见秋,木旺,肝胜肺也,宜补肺泻肝。轻者肝病退,重者唇白而死。肺病见春,金旺肺胜肝也,当泻肺。轻者肺病退,重者目淡青,必发惊,更有赤者当搐。(海藏云∶为肝怯故目淡青也。)心病见冬,火旺心胜肾也,当补肾治心。轻者心病退.重者下窜不语,肾怯虚也。肾病见夏,水胜火,肾胜心也,当泻肾。轻者肾病退,重者悸动当搐。脾病见四旁,皆仿此治之。顺者易治,逆者难治。脾怯当面赤目黄,五脏相反,随证治之。

上五脏相胜,病随时令,乃钱氏扩充《内经》藏气法时论之旨,实发前人所未发者也。假如肝病见于春及早晨,乃肝自病于本位也,今反见于秋及日哺、肺之位,知肺虚极,肝往胜之,故当补脾肺、泻肝也。余仿此。

凡病先虚,或已经下,有合下者,必先实其母,后泻其子也。假令肺虚而痰实,此可下之症,先当益脾,后方泻肺也。

青丸(又名泻肝丸。) 导赤散(海藏云∶泻丙小肠。)泻心汤(海藏云∶泻丁心。) 安神丸(钱氏治心虚疳热,神思恍惚。) 益黄散(又名补脾散。海藏云∶此剂补脾以燥湿。东垣云∶钱氏益黄散治胃中寒湿,呕吐腹痛,泻利清白之圣药也。) 泻黄散(又名泻脾散。海藏云∶泻脾热。) 阿胶散(又名补肺散。海藏云∶杏仁本泻肺,非若人参天门冬麦门冬之类也。) 泻白散(又名泻肺散。海藏云∶治肺热骨蒸自汗,用此直泻之,栀子黄芩亦泻肺,当以气血分之。以上八方并见脏腑部治虚实法。) 地黄丸(海藏云∶治肾虚解颅即魃病也。治脉毛而虚。方见劳瘵。)

〔洁〕热则从心,寒则从肾,嗽而气上从肺,风从肝,泻从脾。假令泻兼嗽,又气上,乃脾肺病也。宜泻白、益黄散合而服之。脾苦湿,肺苦燥,气上逆也。其症见泻,又兼面色黄,肠鸣呦呦者。宜服理中汤;泻而呕者,宜服茯苓半夏汤;如泻而渴热多者,宜服黄芩浓朴汤;不渴而热少者,宜服白术浓朴汤。其他五脏若有兼症,皆如此类推之,更详后论四时推移用药。

心主热,自病或大热,泻心汤主之。实则烦热黄连泻心汤主之。虚则惊悸,生犀散主之。肺乘心微邪,喘而壮热,泻白散主之。肝乘心虚邪,风热,煎大羌活汤大青丸主之。脾乘心实邪,泄泻身热,泻黄散主之。

肾乘心贼邪,恐怖恶寒,安神丸主之。

肺主燥,自病则喘嗽,燥则润之。实则喘而气盛,泻白散主之。虚则喘而少气,先益黄散,后阿胶散主之。

心乘肺,贼邪,热而喘嗽,先地黄丸,中导赤散,后阿胶散主之。肝乘肺,微邪,恶风,眩冒昏愦,嗽,羌活膏主之。肾乘肺,实邪,憎寒嗽,清利,百部丸主之。脾乘肺,虚邪,体重,吐痰泄泻,嗽,人参白术散主之。

肝主风,自病则风搐拘急,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佐以酸苦,以辛散之。实则风搐力大,泻青丸主之。虚则风搐力小,地黄丸主之。心乘肝,实邪,壮热而搐,利惊丸凉惊丸主之。肺乘肝,贼邪,气盛则前伸呵欠,微搐,法当泻肺,先补本脏。补肝,地黄丸主之,泻肺,泻白散主之。脾乘肝,微邪,多睡,体重而搐,先当定搐,泻青丸主之。搐止再见后症,则别立法治之。肾乘肝虚邪,憎寒,呵欠而搐,羌活膏主之。

脾主湿,自病则泄泻多睡,体重昏倦。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实则泄泻赤黄,睡不露睛,泻黄散主之。

虚则泄泻色白,睡露睛,白术散主之。肝乘脾,贼邪,风泻而呕,茯苓半夏汤主之。心乘脾,虚邪,壮热,体重而泻,羌活黄芩苍术甘草汤主之。肺乘脾,实邪,能食,不大便而呕吐,嗽,煎槟榔大黄汤葶苈丸。肾乘脾,微邪,恶寒,泄泻,理中丸之类主之。

肾主寒,自病则足胫寒而逆。人之五脏,惟肾无实。小儿疮疹变黑陷,则是肾实水克退心火。心乘肾,微邪,内热,不恶寒,桂枝汤主之。肺乘肾,虚邪,喘嗽,皮涩寒,百部丸主之。肝乘肾,实邪,拘急,气搐身寒,理中丸主之。脾乘肾,贼邪,体重,泄泻身寒,理中丸主之。

凡五脏虚弱,是自己正令不行,乃鬼贼之所克害,当补本脏之正气。假令肺病喘嗽,时于初春见之,法当补肾;见于夏,救肺;见于秋,泻肺;见于冬,补心、泻本脏,又名寒嗽。大抵五脏各至本位,即气盛,不可更补;到所克位,不可更泻。(洁古云∶五脏子母虚实,鬼贼微正,若不达旨意,不易得而入焉。在前者为实邪,在后者为虚邪,妻来乘夫为微邪,夫来乘妻为贼邪,本藏自病为正邪。)

〔洁〕肝病面白,肺病面赤,脾病面青,肾病面黄,心病面黑。若肝病惊搐,而又加面白,痰涎喘急之类,此皆难治。余仿此推之。假令春分前风寒也,宜用地黄、羌活、防风,或地黄丸及泻青丸相间服之。春分后风热也,宜用羌活、防风、黄芩,或泻青丸、导赤散下之。立夏后热也,宜用三黄丸、导赤散。夏至后湿热也,宜用导赤散、泻黄散合而服之,或黄芩、人参木香之类。秋分后,用泻白散。立冬后,用地黄丸主之。谓肾不受泻也。

〔海〕补肝丸四物汤内加防风、羌活等分,为细末,炼蜜丸是也。镇肝丸,泻青丸去栀子大黄,治肝虚。泻肾丸,治脉洪而实,前熟地生地,去山茱萸是也,此治左手本部脉。若右尺洪实,以凤髓丹泻之,此地黄丸,即仲景八味丸去桂、附。若加五味子肾气丸也,此益肺之源,以生肾水焉。

〔丹〕慈幼论人生十六岁以前,血气俱盛,如日方升,如月将圆,惟阴长不足,肠胃尚脆而窄。养之之道,不可不谨。童子不衣裘帛,前哲格言,具在人耳。裳,下体之服。帛,温暖甚于布者也,裘,皮服温软甚于帛者也。盖下体主阴,得寒凉则阴易长,得温暖则阴暗消,是以下体不与绵绢夹浓温暖之服,恐妨阴气,实为确论。血气俱盛,食物异消,故食无时。然肠胃尚脆而窄,若稠粘干硬,酸咸甜辣,一切鱼肉水果湿面,烧炙煨炒,俱是发热难化之物,皆宜禁绝。只与熟菜白粥,非惟无病,且不纵口,可以养德。此外生栗味咸,干柿性凉,可为长阴之助,然栗太补,柿太涩,俱为难化,亦宜少与。妇人无知,惟务姑息,畏其啼哭,无所不与,积成痼疾,虽悔何及。所以富贵骄养,有子多病,迨至成人,筋骨柔弱,有食则不能忌口以自养,居丧则不能食素以尽礼,小节不谨,大义亦亏,可不慎欤。至于乳母,尤宜谨节,饮食下咽,乳汁便通,情欲中动,乳脉便应,病气到乳,汁必凝滞,儿得此乳,疾病立至,不吐则泻,不疮则热,或为口糜,或为惊搐,或为夜啼,或为腹痛。病之初来,其溺必少,便须询问,随证治母,母安亦安,可消患于未形也。夫饮食之择,犹是小可,乳母禀受之浓薄,性情之缓急,骨相之坚脆,德行之善恶,儿能速肖,尤为关系。古之胎教,具在方册,愚奚多赘。

若夫胎孕致疾,事起茫昧,人多玩忽,医所不知。儿之在胎,与母同体,得热俱热,得寒俱寒,病则俱病,安则俱安。母之饮食起居,尤当慎密,不可不知也。

〔田〕大凡小儿过暖生热,热极生风,提抱生,喂饲生癖,最宜慎之。

〔钱〕大喜后食乳食,多成惊痫;大哭后食乳食,多成吐泻。

〔丹〕乳下小儿,常多湿热食积痰热,乃是伤乳为病。小儿易怒,肝病与脾病最多。

〔钱〕脉乱(不治,) 弦急(气不和,) 沉缓(伤食,) 促急(虚惊,) 浮(风,) 沉细(冷。)

〔《本》〕候儿脉,当以大指按三部,一息六七至为平和,八九至为发热,五至为内寒。脉弦为风痫,沉缓为伤食,促急为虚惊,弦急为气不和,沉细为冷,浮为风,大小不匀为恶候、为鬼祟,浮大数为风为热,伏结为物聚,单细为疳劳。凡腹痛,多喘呕而脉洪者,为有虫。沉而迟,潮热者,胃寒也,温之则愈。诀曰∶小儿脉紧风痫候,沉缓食伤多呕吐,弦急因知气不和,急促急惊神不守,冷则沉细风则浮,牢实大便应秘久,腹痛之候紧而弦,脉乱不治安可救,变蒸之时脉必乱,不治自然无过缪,单细疳劳洪有虫,大小不匀为恶候,脉沉而迟有潮热,此必胃寒来内寇,泻利脉大不可医,仔细酌量宜审究。(云岐子云∶未及五岁,不可视听者,未可别脉。五岁以上,方可以脉别浮沉迟数。按钱氏论,又不拘五岁上下也。)

婴儿未可方脉者,俗医多看虎口中纹颜色,与四肢冷热取之,亦有可验。予作二歌纪之,曰∶紫风红伤寒,青惊白色疳,黑时因中恶,黄即困脾端。又,冷热症歌曰∶鼻冷定知是疮疹,耳冷因知风热证,通身皆热是伤寒,上热下冷伤食病。若能以色脉参伍验之,所得亦过半矣。

〔世〕百日内不治症∶发斑,脐风撮口,马脾风,龟背。

〔钱〕不治症∶目赤脉贯瞳人,胸肿及陷,鼻干黑,鱼口气急,吐虫不定,泻不定,精神不好,大渴不定,止之又渴,吹鼻不喷,病重口干不睡,时气唇上青黑点,颊深赤如涂胭脂,鼻孔开张,喘急不定。

〔《灵》〕婴儿病,其头毛皆逆上者,必死。(论疾诊尺篇)

〔《脉》〕小儿病困,汗出如珠,着身不流者死。小儿病而胸陷,口唇枯干,目直视,口中气冷,足与头相抵,卧不举身,手足四肢垂,其卧正直如缚,掌中冷,皆死,至十日不可复治之。

〔钱〕病重,面有五色不常不泽者,死。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医学纲目》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医学纲目》书籍目录
  1. 小儿通治《医学纲目》
  2. 小儿通晴外障《秘传眼科龙木论》
  3. 小儿统论《圣济总录》
  4. 小儿通睛歌《医宗金鉴》
  5. 小儿头疮《外科传薪集》
  6. 小儿通睛歌《眼科心法要诀》
  7. 小儿头疮方《外科传薪集》
  8. 小儿通睛《银海精微》
  9. 小儿头疮方三首《外台秘要》
  10. 小儿听声法《中医词典》
  11. 小儿头疮秘方《华佗神方》
  12. 小儿天行方八首《外台秘要》
  13. 小儿头汗及盗汗方三首《外台秘要》
  14. 小儿天?《圣济总录》
  15. 小儿头疽《奇效简便良方》
  16. 小儿体格及精神发育《儿科学》
  17. 小儿头面疮方七首《外台秘要》
  18. 小儿啼《圣济总录》
  19. 小儿头面胎毒《奇效简便良方》
  20. 小儿溏泄《回生集》
  21. 小儿头上肥疮方《回生集》
  22. 小儿痰壅喘咳《慈幼便览》
  23. 小儿头上黄水疮及秃痂《奇方类编》
  24. 小儿痰泻《中医词典》
  25. 小儿头痛《中医词典》
  26. 小儿痰实《中医词典》
  27. 小儿秃疮方七首《外台秘要》
  28. 小儿痰实《圣济总录》
  29. 小儿秃疮秘方《华佗神方》
  30. 小儿痰热方《回生集》
  31. 小儿图形九症《万氏秘传外科心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