咳
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宜小青龙汤。
麻黄 芍药(各三钱) 五味子(半两) 干姜 甘草 细辛 桂枝(去皮) 半夏(各三钱)
上 咀,每服五钱,水盏半,煎八分,去渣温服。若微利者,去麻黄,加芫花如弹子大,熬赤色。若渴者,去半夏,加栝蒌根三分。若噎者,去麻黄,加附子一钱五分,炮。若小便不利,少腹满者,去麻黄,加茯苓一两。若喘者,去麻黄,加杏仁三分,去皮尖。
咳而往来寒热,胸满,心烦喜呕者,小柴胡去人参、姜、枣,加五味、干姜也。(方论见往来寒热。)咳而表解,胃实,属阳明病。若反无汗,小便利而呕,手足厥者,必头痛。若头眩不恶寒,能食者,必咽痛。(论见胃实。)
咳而但欲寐,属少阴病。若下利腹痛,小便不利,四肢重痛者,用真武汤加五味子、细辛、干姜也。若下利六七日,变咳呕,渴不得眠者,猪苓汤也。若下利谵语,小便难者,被火气劫也。若四逆者,用四逆散加五味子、干姜也。(方论并见欲寐。)
伤寒咳逆上气,其脉散者死,谓其形损故也。咳而失小便者,不可发汗,汗出则四肢厥冷。(论见遗尿。)

- 咳《医学纲目》
- 咳《中医词典》
- 咳《医经原旨》
- 咳《中医词典》
- 咳《丹溪手镜》
- 髁骨(骻骨)《中医名词词典》
- 咳《友渔斋医话》
- 髁(kē,音科;又计kuà,音跨)胂《中医词典》
- 咳《伤寒寻源》
- 髁(kē,音科;又计kuà,音跨)胂《中医词典》
- 咳《伤寒明理论》
- 蝌蚪《得配本草》
- 咳《广瘟疫论》
- 蝌蚪《本经逢原》
- 咳、嗽《地震灾后常见病多发病中医药治疗手册》
- 蝌蚪《本草新编》
- 咳病《扁鹊心书》
- 蝌蚪《本草纲目》
- 咳喘《中医词典》
- 颗粒性抗原的制备《免疫学和免疫学检验》
- 咳喘《中医词典》
- 窠《中医词典》
- 咳喘《张氏医通》
- 窠《中医词典》
- 咳喘1个月《名师垂教》
- 颏痈门主论《疡医大全》
- 咳喘点《手穴手纹诊治》
- 颏痈《中医词典》
- 咳家《中医词典》
- 颏痈《中医词典》
- 咳家《中医词典》
《医学纲目》
- 作者:楼英 朝代:明 年份:公元1565年
- 曹序
- 自序
- 序例
- 卷之一·阴阳脏腑部
- 卷之二·阴阳脏腑部
- 卷之三·阴阳脏腑部
- 卷之四·阴阳脏腑部
- 卷之五·阴阳脏腑部
- 卷之六·阴阳脏腑部
- 卷之七·阴阳脏腑部
- 刺灸通论(刺虚实刺寒热入治寒热法)
- 刺虚实
- 刺寒热(入治寒热法。)
- 卷之八·阴阳脏腑部
- 卷之九·阴阳脏腑部
- 卷之十·肝胆部
- 卷之十一·肝胆部
- 卷之十二·肝胆部
- 卷之十三·肝胆部
- 卷之十四·肝胆部
- 卷之十五·肝胆部
- 卷之十六·心小肠部
- 卷之十七·心小肠部
- 卷之十八·心小肠部
- 卷之十九·心小肠部
- 卷之二十·心小肠部
- 卷之二十一·脾胃门
- 卷之二十二·脾胃部
- 卷之二十三·脾胃部
- 卷之二十四·脾胃部
- 卷之二十五·脾胃部
- 卷之二十六·肺大肠部
- 卷之二十七·肺大肠部
- 卷之二十八·肾膀胱部
- 卷之二十九·肾膀胱部
- 卷之三十·伤寒部
- 卷之三十一·伤寒部
- 卷之三十二·伤寒部
- 卷之三十三·伤寒部
- 卷之三十四·妇人部
- 卷之三十五·妇人部
- 卷之三十六·小儿部
- 卷之三十七·小儿部
- 卷之三十八·小儿部
- 卷之三十九·小儿部
- 卷之四十·《内经》运气类注
- 《内经》运气类注序文
- 运气占候补遗序
- 运气占候
- 邵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