噫
(饱气也,俗作嗳气)
□
〔仲〕上焦竭,善噫,何谓也?师曰∶上焦受中焦气未和,不能消,是故能噫耳。(经云∶卫出于上焦。)上焦不归者,噫而酢酸。(经云∶不归不至也。上焦之气不至其部,则物不能传化,故噫而酢吞。)噫属心脾,及二阳一阴。经云∶心为噫。又云∶太阴所谓上走心为噫者。阴盛而上走于阳明,阳明络属心为噫,故曰上走心为噫也。又云∶二阳一阴发病,主惊骇背痛,善噫欠也。
□
□
〔《本》〕心下蓄积痞闷,或作痛,多噫败卵气,枳壳散主之。
上为细末,每服二钱,米饮调下,日三服,不拘时候。(庞老方。)
□
〔丹〕宣州人,与前方证皆除,气上筑心膈,噫气稍宽,脉之右关弱短,左关左尺长洪大而数,此肝有热,宜泻肝补脾。
噫气,胃中有火有痰。
□
运气 噫有三∶
一曰,热助心实而噫。经云∶少阴之复,噫哕是也。
二曰,寒攻心虚而噫。经云∶太阳司天,寒淫所胜,善噫。又云∶太阳之复,唾出清水,及为哕噫是也。
三曰,风攻脾虚而噫。又云∶厥阴在泉,风淫所胜,腹胀善噫是也。
针灸噫独取脾。经云∶脾足太阴之脉,是动则病腹胀,善噫,视盛虚热寒陷下取之也。
□
〔仲〕寸口脉弱而缓,弱者阳气不足,缓者胃气有余,噫而吞酸,食卒不下,气填于膈上。
□
〔《脉》〕寸脉紧,寒之实也。寒在上焦,胸中必满而噫。趺阳脉微而涩,微无胃气,涩即伤脾,寒在膈而反下之,寒积不消,胃微脾伤,谷气不行,食已自噫,寒在胸膈,上虚下实,谷气不通,为闭塞之病。趺阳脉微涩,及寸脉紧而噫者,皆属寒。(全文见诊条。)太阴中者,腹胀闭,噫气呕逆。

- 噫《医学纲目》
- 噫《中医词典》
- 噫《医学纲目》
- 依米丁和去氢依米丁《药理学》
- 噫《证治准绳·类方》
- 依赖DNA的RNA聚合酶《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 噫《普济方·针灸》
- 依据学派的理论对心理治疗进行分类《医学心理学》
- 噫《灵素节注类编》
- 医宗四大家《冷庐医话》
- 噫《针灸资生经》
- 医资须行好事《友渔斋医话》
- 噫嗳《临证指南医案》
- 医助教《中医词典》
- 噫嗳(述古)《伤寒指掌》
- 医嘱与处理《基础护理学》
- 噫醋《圣济总录》
- 医嘱单《病历书写规范》
- 噫醋《中医词典》
- 医中百误歌《医学心悟》
- 噫醋(吐酸)《杂病广要》
- 医中百误歌《医学集成》
- 噫醋方七首《外台秘要》
- 医治整理补接次第口诀《仙授理伤续断秘方》
- 噫醋候《诸病源候论》
- 医之可法为问《医经国小》
- 噫奶《中医词典》
- 医之可法《此事难知》
- 噫气《中医名词词典》
- 医政机构设置《中国医学通史》
- 噫气《中医词典》
《医学纲目》
- 作者:楼英 朝代:明 年份:公元1565年
- 曹序
- 自序
- 序例
- 卷之一·阴阳脏腑部
- 卷之二·阴阳脏腑部
- 卷之三·阴阳脏腑部
- 卷之四·阴阳脏腑部
- 卷之五·阴阳脏腑部
- 卷之六·阴阳脏腑部
- 卷之七·阴阳脏腑部
- 刺灸通论(刺虚实刺寒热入治寒热法)
- 刺虚实
- 刺寒热(入治寒热法。)
- 卷之八·阴阳脏腑部
- 卷之九·阴阳脏腑部
- 卷之十·肝胆部
- 卷之十一·肝胆部
- 卷之十二·肝胆部
- 卷之十三·肝胆部
- 卷之十四·肝胆部
- 卷之十五·肝胆部
- 卷之十六·心小肠部
- 卷之十七·心小肠部
- 卷之十八·心小肠部
- 卷之十九·心小肠部
- 卷之二十·心小肠部
- 卷之二十一·脾胃门
- 卷之二十二·脾胃部
- 卷之二十三·脾胃部
- 卷之二十四·脾胃部
- 卷之二十五·脾胃部
- 卷之二十六·肺大肠部
- 卷之二十七·肺大肠部
- 卷之二十八·肾膀胱部
- 卷之二十九·肾膀胱部
- 卷之三十·伤寒部
- 卷之三十一·伤寒部
- 卷之三十二·伤寒部
- 卷之三十三·伤寒部
- 卷之三十四·妇人部
- 卷之三十五·妇人部
- 卷之三十六·小儿部
- 卷之三十七·小儿部
- 卷之三十八·小儿部
- 卷之三十九·小儿部
- 卷之四十·《内经》运气类注
- 《内经》运气类注序文
- 运气占候补遗序
- 运气占候
- 邵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