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毒续法
□
〔《活》〕阳毒升麻汤 治伤寒一二日,便成阳毒,或服药吐下之后,变成阳毒。腰背痛,烦闷不安,面赤,狂言奔走,或见鬼,或下利,脉浮大数,面赤斑斑如锦纹,咽喉痛,下脓血,五日可治,七日不可治。
上 咀,水煎服,食顷再服。温覆手足,出汗则解,不解重作。
升麻 黄芩 杏仁(各二钱) 栀子 赤芍(各一钱) 石膏(二钱) 知母 大青(各一钱) 甘草(五分)柴胡(一钱半)
上 咀,每服半两,姜五片,豉百粒,同煎。
大黄散 治阳毒伤寒未解,热在内,恍惚如狂。
大黄(一两半) 桂心(三分) 甘草(炙) 芒硝 木通 大腹皮(各一两) 桃仁(二十一枚)
上 咀,水煎服,以利为度。
□
葛根(七钱半) 黄芩 大黄(醋炒) 甘草 山栀 朴硝(各半两)
上 咀,水煎服。
□
〔《活》〕黑奴丸 治时行病六七日,未得汗,脉洪大或数,面赤目痛,身体大热,烦躁,狂言欲走,大渴甚。又五六日以上不解,热在胸中,口噤不能言,为坏伤寒,医所不治。或人精魄已竭,心下尚暖,拨开其口灌药,下咽即活。兼治阳毒及发斑。
麻黄(去节,泡,三两) 大黄(二两) 釜底煤(研) 黄芩 芒硝 灶突墨(研) 梁上尘 小麦奴(各一两)
上为末,炼蜜丸,如弹子大,新汲水研下一丸。渴者,与冷水尽饮之。须臾当寒,寒竟汗出,便瘥。若无汗,再服一丸,须微利,效。小麦奴,即小麦未熟时,丛中不成麦捻之成黑勃是也。此药须是病患大渴,倍常躁盛者,乃可与之。若不渴者,服之反为祸耳。
脉洪大,内外结热,舌卷焦黑,鼻中如烟煤,宜以水渍布薄之。叠布数重,新水渍之,稍 去水,搭于胸上,须臾蒸热,又渍冷如前薄之,仍换新水数十易。热甚者,置病患于水中,势才退则已,亦一良法也。
丹砂丸 治伤寒阴阳二毒相伏,危恶形症。
舶上硫黄 水银 太阴石 玄精石(各一两) 硝石(半两) 太阳石(一两)
上为末,用无油铫子,以文武火炒上项药,令匀,如灰色,研极细,生姜自然汁浸,炊饼丸如绿豆大。每服五丸,龙脑、生姜、蜜水下,压其躁也。若阳毒,枣汤下。阴毒,白汤下。不许于屋底炒。

- 阳毒续法《医学纲目》
- 阳毒五条《仲景伤寒补亡论》
- 阳毒阴毒《医述》
- 阳毒升麻汤《医方考》
- 阳毒阴毒《医学心悟》
- 阳毒升麻汤《备急千金要方》
- 阳毒阴毒歌《脉诀刊误》
- 阳毒歌《脉诀乳海》
- 阳毒证《伤寒总病论》
- 阳毒发狂《奇方类编》
- 阳毒证治《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 阳毒发斑《温热暑疫全书》
- 阳风《中医词典》
- 阳毒《伤寒括要》
- 阳浮发热《中医词典》
- 阳毒《伤寒心法要诀》
- 阳浮发热《金匮翼》
- 阳毒《医效秘传》
- 阳辅《中医词典》
- 阳毒《伤寒六书》
- 阳辅《针灸学》
- 阳毒《医宗金鉴》
- 阳辅(经穴)《子午流注说难》
- 阳毒《伤寒捷诀》
- 阳辅(一名分肉)《针灸大成》
- 阳毒《金匮悬解》
- 阳复《伤寒说意》
- 阳癫《中医词典》
- 阳复《伤寒说意》
- 阳旦证《中医词典》
- 阳复《中医词典》
《医学纲目》
- 作者:楼英 朝代:明 年份:公元1565年
- 曹序
- 自序
- 序例
- 卷之一·阴阳脏腑部
- 卷之二·阴阳脏腑部
- 卷之三·阴阳脏腑部
- 卷之四·阴阳脏腑部
- 卷之五·阴阳脏腑部
- 卷之六·阴阳脏腑部
- 卷之七·阴阳脏腑部
- 刺灸通论(刺虚实刺寒热入治寒热法)
- 刺虚实
- 刺寒热(入治寒热法。)
- 卷之八·阴阳脏腑部
- 卷之九·阴阳脏腑部
- 卷之十·肝胆部
- 卷之十一·肝胆部
- 卷之十二·肝胆部
- 卷之十三·肝胆部
- 卷之十四·肝胆部
- 卷之十五·肝胆部
- 卷之十六·心小肠部
- 卷之十七·心小肠部
- 卷之十八·心小肠部
- 卷之十九·心小肠部
- 卷之二十·心小肠部
- 卷之二十一·脾胃门
- 卷之二十二·脾胃部
- 卷之二十三·脾胃部
- 卷之二十四·脾胃部
- 卷之二十五·脾胃部
- 卷之二十六·肺大肠部
- 卷之二十七·肺大肠部
- 卷之二十八·肾膀胱部
- 卷之二十九·肾膀胱部
- 卷之三十·伤寒部
- 卷之三十一·伤寒部
- 卷之三十二·伤寒部
- 卷之三十三·伤寒部
- 卷之三十四·妇人部
- 卷之三十五·妇人部
- 卷之三十六·小儿部
- 卷之三十七·小儿部
- 卷之三十八·小儿部
- 卷之三十九·小儿部
- 卷之四十·《内经》运气类注
- 《内经》运气类注序文
- 运气占候补遗序
- 运气占候
- 邵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