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瘅门

《医学纲目》书籍目录

渴而多饮,为上消。消谷善饥,为中消。渴而便数有膏,为下消。

〔垣〕上消者,舌上赤裂,大渴引饮。逆调论云∶心移热于肺,传为膈消是也。以白虎加人参汤主之。(洁古曰∶上消者,上焦受病,又谓之膈消。多饮水而少食,大便如常,小便清利,知其燥在上焦。治宜流湿,以润其燥。中消者,善食而瘦,自汗,大便硬,小便频数。叔和云∶口干,饮水多,食亦饥,虚瘅成为消中者是也。以调胃承气汤三黄丸主之。(洁古云∶中消者,胃也。渴而饮食多,小便赤黄,热能消谷,知其热在中焦也,宜下之。)下消者,烦躁引饮,耳叶焦干,小便如膏。叔和云∶焦烦水易亏,此肾消也,以六味地黄丸主之。(洁古云∶肾消者,病在下焦。初发为膏淋,谓淋下如膏油之状。至病成面色黧黑,形瘦而耳焦,小便浊而有脂液,治宜养血,以分其清浊而自愈矣。)

上上消者,经谓之膈消。膈消者,渴而多饮是也。中消者,经谓之消中。消中者,渴而饮食俱多,或不渴而独饮是也。下消者,经谓之肾消。肾消者饮一溲二,其溲如膏油,即膈消、消中之传变。王注谓肺脏消燥,气无所持是也。盖肺藏气,肺无病则气能管摄津液,而津液之清微者,收养筋骨血脉,余者为溲。肺病则津液无气管摄,而精微者亦随溲下,故饮一溲二,而溲如膏油也。筋骨血脉无津液以养之,故其病成,渐形瘦焦干也。然肺病本于肾虚,肾虚则心寡于畏,妄行凌肺,而移寒与之,然后肺病消。故仲景治渴而小便反多,用肾气丸补肾救肺,后人因名之肾消及下消也。或曰∶《经》既云肺消死不治,仲景复用肾气丸治之何也?曰∶饮一溲二者,死不治。若饮一未至溲二者,病尚浅犹或可治。故仲景肾气丸治饮水一斗小便亦一斗之症,若小便过于所饮者,亦无及矣。

病式服药

猪肚小承气汤 益火之源以消阴翳,则便溺有节。

羊肉冬瓜汤 肾气丸地黄丸

消渴手太阴(大渴不止。)消中足阳明(瘅成消中而数小便,胃热消谷善饥。)肾消足少阴(膏瘅,饮少溲多。)

麦冬饮子 内化丸 凤髓丹 化水丹 易老顺气散 壮水之主以制阳光,则渴饮不思。

〔垣〕论消渴末传能食者,必发脑疽背疮;不能食者,必传中满鼓胀。《圣济总录》皆为必死不治之症。洁古分而治之∶能食而渴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不能食而渴者,钱氏白术散倍加葛根主之,上中既平,不复传下消矣。前人用药,厥有旨哉。或曰∶未传疮疽者,何也?此火邪胜也。其疮痛甚,而不溃,或赤水者是也。经曰∶有形而不痛者,阳之类也。急攻其阳,无攻其阴,治在下焦。元气得强者生;失强者死。末传中满者,何也?以寒治热,虽方士不能废绳墨而更其道也。然脏腑有远近,心、肺位近,宜制小其服;肾、肝位远,宜制大其服。皆适其所至所为。故知过与不及,皆诛罚无过之地也。如膈消、中消,制之太急,速过病所,久而成中满之疾。正谓上热未除,中寒复生者,非药之罪,失其缓急之宜也。处方之际,宜加审焉。

〔《本》〕《总录》论消渴有三种∶一者,渴而饮水多,小便数有脂似麸片而甜者,消渴病也。二者,吃食多,不甚渴,小便少有似油而数者,消中病也。三者,虽渴饮水不能多,腿脚瘦小痿弱,小便数,此肾消病也。特忌房劳。《千金》云∶消渴病宜慎者有三∶一饮酒;二房劳;三咸食及面。能慎此三者,虽不服药亦自可愈。消渴之人,愈与未愈,尝须虑患大,必于骨节间忽发痈疽而卒。

〔《素》〕帝曰∶夫子数言热中、消中,不可服膏粱、芳草、石药,石药发 ,芳草发狂。夫热中、消中,皆富贵人也。今禁膏粱,是不合其心,禁芳草石药,是病不愈,愿闻其详。岐伯曰∶芳草之气美,石药之气悍,二者其气急疾坚劲,故非缓心和人不可以服此二者。帝曰∶不可以服此二者,何以然?岐伯曰∶热气 悍,药气亦然,二者相遇,恐内伤脾。脾者土也,而恶木。服此药者,至甲乙日更论。(腹中论 王注云∶多饮、数溲,谓之热中;多食、数溲,谓之消中。芳草即白芷,石药即钟乳之类。)

〔垣〕滑石治渴,本为窍不利而用之。以燥能亡津液也,天令湿气太过者当用之,若无湿用之是犯禁也。

〔《灵》〕黄帝曰∶人之善病消瘅者,何以候之?少俞答曰∶五脏皆柔弱者,善病消瘅。黄帝曰∶何以知五脏之柔弱也?少俞曰∶夫柔弱者必有刚强,刚强多怒,柔者易伤也。黄帝曰∶何以候柔弱之与刚强?曰∶此人薄皮肤,而目坚固以深者,长冲直扬,其心刚,刚则多怒,怒则气上逆,胸中蓄积,气血逆留, 皮充肌,血脉不行,转而为热,热则消肌肤,故为消瘅。此言其人暴刚而肌肉弱者也。(五变篇) KT 弱小以薄者,心脆,心脆则善病消瘅热中。肩背薄者肺脆,肺脆则善病消瘅易伤。胁骨弱者肝脆,肝脆则善病消瘅易伤。唇大而不坚者脉脆,脉脆则善病消瘅易伤。耳薄不坚者肾脆,肾脆则善病消瘅易伤。(全文见诊法。)心脉微小为消瘅,滑甚为善渴。肺脉微小为消瘅。肝脉微小为消瘅;小甚为多饮。脾脉微小为消瘅。肾脉微小为消瘅。诸脉小者,阴阳俱不足也。勿取以针,而调以甘药。(全文见治虚实法。)凡治消瘅,肥贵人则膏粱之疾。

〔《素》〕心脉 而散者,当消环自已。(脉要精微论)帝曰∶消瘅何如?岐伯曰∶脉实大,病久可治;脉悬小坚,病久不可治。(虚实论)

〔《难》〕病若开目而渴,心下牢者,脉当得紧实而数,反得沉涩而微者死也。(十七难)

〔《脉》〕消渴,脉数大者生;细小浮短者死。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医学纲目》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医学纲目》书籍目录
  1. 消瘅门《医学纲目》
  2. 消瘅《灵素节注类编》
  3. 消瘅门《张氏医通》
  4. 消瘅《证治准绳·杂病》
  5. 消瘅热中《类经》
  6. 消瘅《证治准绳·类方》
  7. 消胆胺《医院药学》
  8. 消瘅《张氏医通》
  9. 消导《中医词典》
  10. 消瘅《中医词典》
  11. 消导《松峰说疫》
  12. 消瘅《中医名词词典》
  13. 消导(消散)法《中医内科学》
  14. 消除非特异性染色的方法《实用免疫细胞与核酸》
  15. 消导药《万氏秘传片玉心书》
  16. 消补并用《中医词典》
  17. 消毒《流行病学》
  18. 消标散《重订囊秘喉书》
  19. 消毒的目的的意义《传染病》
  20. 消鼻痔方《冯氏锦囊秘录》
  21. 消毒的种类《传染病》
  22. 消斑青黛饮《医方论》
  23. 消毒疔发背诸毒名一笔消《急救广生集》
  24. 消斑青黛饮《万氏秘传片玉心书》
  25. 消毒定痛散《正体类要》
  26. 《友渔斋医话》
  27. 消毒法《外科学总论》
  28. 《冷庐医话》
  29. 消毒方法的选择及影响消毒的因素《传染病》
  30. 《续名医类案》
  31. 消毒麻仁丸《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医学纲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