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泻

《医学纲目》书籍目录

〔钱〕小儿初生三日内吐泻,壮热不思乳食,大便乳食不消,或白色,是伤寒,当下之并和胃。下用白饼子,和胃用益黄散主之。

儿生三日以上至十日,吐泻,身温凉,不思乳食,大便青白色,乳食不消,此上实下虚也,更有五脏兼见证∶肺,睡露睛,喘气;心,惊悸,饮水;脾,困倦,饶睡;肝,呵欠,烦闷;肾,不语,畏明。当先视儿兼脏症,先泻其所实者,而补其虚。如脾虚黄散主之。此二症,多病于秋夏也。

五月夏至后吐泻,身壮热者,此热也,盖小儿脏腑十分中九分热也。或因伤热,乳食不消,泻深黄色,玉露散主之。

玉露散 一名甘露散

寒水石(半两,软而微青黑中有细纹者) 生甘草(一钱) 石膏(半两,坚白而有墙壁,手不可折者。如无,以方解石代之,坚白似石膏,敲之段段皆方者是)

上同为细末,每服一字,或五分、一钱,食后温汤调下。(海藏云∶非肾热相火大盛者,不宜服此。)

六月大暑后吐泻,身大温而似热,脏腑中六分热四分冷也。吐呕,乳食不消,泻黄白色,似渴,或食乳,或不食乳,食前少服益黄散,食后多服玉露散。广亲宫五太尉病吐泻不止,米谷不化。众医用温药,一日而加喘,吐不定。钱氏曰∶当以凉药治之。所以然者,谓伤热在内也。用石膏汤三服,并服之。众医皆言吐泻多而米谷又不化,当补脾,何以用凉药?王信众医,皆用补脾,丁香散三服。钱医后至,曰∶不可服此。三日后必腹满身热,饮水吐逆。三日外果如所言。所以然者,谓六月热甚,伏入腹中,而令引饮,热伤脾胃,即大吐泻也。医又行温药,使上焦亦热,故喘而引饮,三日当甚。众师不能治,复召钱至。见其热证,以白虎汤三服,更以白饼子下之。一日减药二分。二日三日又与白虎汤各二服。四日用石膏汤一服,及旋合麦门冬黄芩、脑子、牛黄天竺黄茯苓,以朱砂为衣,服五丸,竹叶汤化下,热退而安。

七月立秋后吐泻,身温,脏腑中三分热,七分冷也。不能食乳,多似睡,闷乱哽气,长出气,睡露睛,唇白多哕,欲大便,不渴。食前,多服益黄散;食后,少服玉露散。广亲宫七太尉七岁,病吐泻,是时七月,其症全不食而昏睡,睡觉而闷乱,哽气干呕,大便或有或无,不渴。众医作惊治之,疑睡故也。钱曰∶先补脾,后退热。与使君子丸补脾,石膏汤退热。次日又以水银硫黄末研和,以生姜水调下一字。钱曰∶凡吐泻五月内九分下而一分补,八月内九分补而一分下。此者是脾虚泻,医妄治之至于虚损,下之即死。即当补脾,若以使君子丸恐缓,已,又留温胃益脾药治之。医者李生曰∶何食而哕?钱曰∶脾虚津少即呕逆。曰∶何泻青褐水?曰∶肠胃至虚冷极故也。钱治而愈。八月秋分后吐泻身冷,无阳也。不能食乳,干呕哕,泻青褐水,当补脾,益黄散主之,不可下也。

〔田〕凡小儿盛暑吐泻,邪热在下焦则泻,在上焦则吐,亡津必渴,用玉露散。虽吐时时与啜之,过三日必愈。如身热脉大,小便黄,用五苓、益元各半,热汤调,温服之。如身凉脉细,小便青,早晨益黄散,午后玉露散。如过四五日困弱,宜异功散和中丸开胃丸

〔洁〕如有风而泻,用防风羌活。(谓吐泻兼肝病,风搐拘急也。)有热而泻,用黄连黄芩大黄。(谓吐泻兼心病身热也。)有寒而泻,用附子。(谓吐泻兼肾病,身冷或足胫寒而逆也。)有湿而泻,用白术茯苓。(谓吐泻兼本脏脾病,多睡体重昏倦也。)有肺病而泻,用芍药桂心;定喘,麦冬人参,甚者多槟榔;大便不通,加大黄。(谓吐泻兼肺病喘嗽也。)更详看病新旧。新则止之,久则有肠风之患,宜推陈致新。法当宣风散,导过后用入脏君臣药调之,宜益黄散。

〔钱〕伤寒吐泻,身温,乍凉乍热,睡多气粗,大便黄白色,呕吐,乳食不消,时咳嗽,更有五脏兼见症,当煎入脏君臣药,先服大青膏,后服益黄散。如先曾下,或无下证,慎不可下。此乃脾肺受寒,不能入脾也。(洁古云∶身温吐泻咳嗽是风木入于脾,母虚其子亦弱,法当煎槟榔豆蔻汤,下大青膏,后服益黄散。)

伤风吐泻,身热多睡,能食乳,饮水不止,吐痰,大便黄水,此为胃虚热渴吐泻也。当生胃中津液,以止其渴。止后用发散药。止渴,多服白术散;发散,大青膏主之。(洁古云∶吐泻身热而渴,小便少者,五苓散主之。身热而呕者,当服白术散,后煎槟榔木香汤大青膏。)

伤风吐泻,身凉吐沫,泻青白色,闷乱不渴,哽气长出气,睡露睛,此伤风荏苒轻怯,因成吐泻,当补脾后发散。补脾,益黄散;发散,大青膏主之。此二证,多病于春冬也。(洁古云∶身凉吐泻不渴者,则知为寒,煎附子桂枝汤,下大青膏。)

小儿伤于风冷,病吐泻。医谓脾虚,以温补之,不已,复以凉药治之,又不能散。谓之本伤风,医者乱攻之,因脾气积虚,内不能散,外不能解。至十余日,其证多睡露睛,身温,风在脾胃,故大便不聚而为泻,当去脾间风,风退则痢止,宣风散主之。后用使君子丸补其胃。亦有诸吐痢久不瘥者,则脾虚生风而成慢惊矣。

〔海〕吐泻过多,脾胃虚乏,欲生风候者,四君子加白附子减半,生姜煎服。

〔钱〕玉露散(方见上。)

和中散 和胃止吐泻,定烦渴,治腹痛

人参 茯苓 白术 甘草(炙) 干葛 黄 (炙) 白扁豆(炒) 藿香(各等分)

上为细末,每服三钱,水一盏半,枣二枚去核,生姜五片,煎八分,食前温服。(海藏云∶和中散四君子汤加减法。)

〔丹〕小儿周岁吐乳腹泻

滑石( ,二钱) 白术(炒,三钱) 干葛(一钱) 陈皮(炙,三分)

上为粗末,煎饮之。

吐泻身热,泻黄多渴,钱氏作热病治。在夏秋用玉露散,兼益黄散,相间服;在春冬用白术散、大青膏,亦相间服。

〔丹〕万安膏(方见吐门。)

〔海〕吐利,四肢胀满,脑门低陷。四君子加藿香丁香、芍药等分,煎服。

钱氏益黄散。(方见小儿大法条。)

〔世〕和胃丸 治吐泻不止,欲生慢惊。

丁香 白术(各一两) 半夏(五钱) 藿香 蝎尾(各一钱)

上为末,姜汁打糊为丸如小豆大。三岁儿三十丸,姜汤下。

〔阎〕理中丸治吐利不歇,米谷不化,手足厥冷。(方见伤寒。)

金液丹 治吐利日久,脾胃虚损,手足厥冷,精神昏塞,多睡露睛,口鼻气凉,欲成慢惊风。又治大人阳虚阴盛,身冷脉微,自汗吐利,小便不禁。

舶上硫黄(十两,先飞,拣去砂石,杵研为末。用砂盒子盛令八分满,水和赤石脂盐泥固封,晒干。露地先埋一水罐盛水满,坐盒子在上,又以泥固济讫。常以三斤火养三日三夜足,加顶火一斤, 成冷取药)

上以柳木槌乳钵,研为末,每服二钱,生姜米饮调下,多服取效。大人药末一两,蒸饼一两,水浸,去水,饼和丸桐子大,晒干,每服五十丸至百丸,米饮空心下。

阎氏云∶吐泻虚极,当速生胃气,宜与理中丸。并研金液丹末,煎生姜米饮调灌之,惟多服乃效。俟胃气已生,手足渐热,然犹螈 ,即减金液丹一二分,增青州白丸子一二分,同研,如上服。兼用异功散羌活膏温白丸钩藤饮子之类,仍频与粥,虽至危者,往往死中得生,十救八九。沈存中论金液丹,见小儿吐利剧,气已绝,服之得活者数人,须多服方验。

〔钱〕豆蔻散 治吐泻烦渴,腹胀,小便少。

舶上硫黄(一钱) 滑石(五分) 丁香 豆蔻(各半分)

上为细末,每服一字至半钱,米饮调下无时。

豆蔻散治虚寒而渴。(方见本条) 白术散治虚热而渴。(方见下吐条。)

吐泻身温,泻黄白,似渴,钱氏作寒热杂合病治。在夏秋用玉露散、益黄散相间服,在冬春用益黄散、大青膏相间服之。

〔钱〕异功散 温中和气,治吐泻不思乳食,凡小儿虚冷病,先与数服以正其气。(一方加木香。)

人参 茯苓 白术 甘草 陈皮(各等分)

上为细末,每服二钱,水一盏,生姜五片,枣二枚,同煎。(海藏云∶此方四君子汤补脾汤加减法也。)

温中丸 治小儿泻白,胃寒故也,腹痛肠鸣吐酸水,不思饮食,霍乱吐泻。

人参 白术 甘草(各等分)

上为末,姜汁面糊丸如绿豆大。米饮下二三十丸,无时。

吐泻昏睡露睛者,胃虚热。吐泻昏睡不露睛者,胃实热。

胃虚热治法,钱氏白术散、和中散是也。胃实热治法,钱氏玉露散、河间益元散是也。

半粟散 治小儿脾胃虚寒吐泻等疾,及治寒痰。

半夏(汤浸,切,焙,一两) 陈粟米(陈粳米亦得,用三分)

上 咀,每服三钱,水一大盏半,生姜十片,同煎至八分,食前温服。

〔世〕白附丸(方见上脾主湿条。) 钱氏吐泻乳不化,伤食也,宜下之。

冯承务子五岁,吐泻,壮热不思食饮,钱氏见儿目中黑睛少而白睛多,面色 白,曰∶此子必多病。面色 白者,神怯也。黑睛少者,肾虚也。黑睛属水,本怯而虚,故多病也。纵长成,必肌肤不壮,不耐寒暑,易虚易实,脾胃亦怯,更不可纵恣酒欲,若不保养,不过壮年也。面上常无精神光泽者,如妇人之失血也。今吐利不食,壮热者,伤食也。又虚怯不可下,下之虚,入肺则嗽,入心则惊,入脾则泻,入肾则益虚。但宜以消积丸磨化之,为微有食也。如伤甚,则可下。不下,则成癖也。若实食在内,亦可下也。下毕补脾,必愈。随其虚实,无不效者。

〔丹〕小儿吐泻黄胆。

三棱 蓬术 陈皮 青皮 神曲 麦芽 黄连 甘草 白术 茯苓

上为细末,生姜灯心汤调服。伤乳食吐泻加山楂,时气吐泻加滑石发热薄荷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医学纲目》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医学纲目》书籍目录
  1. 吐泻《医学纲目》
  2. 吐泻《伤寒标本心法类萃》
  3. 吐泻《冯氏锦囊秘录》
  4. 吐泻《景岳全书》
  5. 吐泻《续名医类案》
  6. 吐涎心痞(杂病)《金匮悬解》
  7. 吐泻《医学入门》
  8. 吐涎沫《中医词典》
  9. 吐泻《医述》
  10. 吐下蛔虫《麻疹备要方论》
  11. 吐泻《医述》
  12. 吐物断酒《古今医统大全》
  13. 吐泻《证治准绳·幼科》
  14. 吐唾血《普济方·针灸》
  15. 吐泻《张氏医通》
  16. 吐唾血《新修本草》
  17. 吐泻《寿世保元》
  18. 吐铁《药性切用》
  19. 吐泻《临证指南医案》
  20. 吐铁《本草害利》
  21. 吐泻《医学正传》
  22. 吐铁《本草分经》
  23. 吐泻《古今医鉴》
  24. 吐铁《本草分经》
  25. 吐泻《万病回春》
  26. 吐铁《本草从新》
  27. 吐泻《古今医案按》
  28. 吐痰麻后有痰胸口痰甚《麻科活人全书》
  29. 吐泻《小儿卫生总微论方》
  30. 吐痰法《伤寒括要》
  31. 吐泻《幼幼集成》

《医学纲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