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夏

《医学纲目》书籍目录

〔子和〕痿之作也,皆五月六月七月之时。午者,少阴君火之位。未者,湿土庚金伏火之地。

申者,少阳相火之分。故痿发此三月之内,为热也。故病痿之人,其脉浮大。

〔丹〕注夏属阴虚,元气不足。补中益气中去柴、升,加黄柏炒。挟痰者,用南星

〔垣〕刺志论云∶气虚身热,得之伤暑,热伤气故也。痿论曰∶有所远行劳倦,逢大热而渴,渴则阳气内伐,内伐则热舍于肾。肾者水藏也,今水不能胜火,则骨枯而髓虚,足不任身,发为骨痿。故《下经》曰∶骨痿者生于大热也。此湿热成痿,令人骨无力,故治痿独取于阳明。时当长夏,湿热大胜,蒸蒸而炽,人感之多四肢困倦,精神短少,懒于动作,胸满气促,肢节沉疼,或气高而喘,身热而烦,心下膨痞,小便黄而数,大便溏而频,或痢出黄如糜,或如泔色,或渴或不渴,不思饮食,自汗体重,或汗少者,血先病而气不病也。其脉中得洪缓。若湿气相搏,必加之以迟,迟,病虽互换少瘥,其天暑湿令则一也,宜以清燥之剂治之。《内经》曰∶阳气者,卫外而为固也,热则气泄。今暑邪干卫,故身热自汗,以黄 甘温,补之为君,人参陈皮当归甘草甘微温,补中益气为臣,苍术白术泽泻渗利而除湿,升麻葛根苦甘平,善解肌热,又以风胜湿也,湿胜则食不消,而作痞满,故炒曲甘辛,青皮辛温,消食快气,肾恶燥,急食辛以润之,故以黄柏苦寒,借甘味泻热补水,虚者滋其化源,以人参五味子麦门冬酸甘微寒,救天暑之伤于庚金为佐,名曰清暑益气汤

黄 (一钱,汗少,减五分) 人参(去芦,五分) 升麻(一钱) 泽泻(五分) 甘草(炙,三分)苍术(泔浸去芦,一钱) 葛根(二分) 五味子(九粒) 白术(五分) 神曲(炒黄,五分)黄柏(酒浸去皮,三分) 麦门冬(去心,三分) 归身(三分) 陈皮(五分) 青皮(去皮,二分半)

上件同 咀,作一服,水二大盏,煎至一盏去渣,大温服,食远,剂之多少,临时斟酌。

此病皆由饮食劳倦,伤其脾胃,乘天暑而病作也。但药中犯泽泻、猪苓茯苓灯心通草木通,淡味渗利小便之类,皆从时令之旺气,以泄脾胃之客邪,而补金水之不及也。此正方已是从权而立之,若于其时病湿热脾旺之症,或小便已数,肾肝不受邪者,误用之必大泻真阴,竭绝肾水,先损其两目也。复立变证加减法于后。如心火乘脾,乃血受火邪,而不能升发阳气,伏于地中,地者人之脾也,必用当归和血,少用黄柏以益真阴。如脾胃不足之证,须少用升麻,乃足阳明太阴引经之药也,使行阳道,自脾胃中右迁,少阳行春令,生万物之根蒂也。更少加柴胡,使诸经右迁,生发阴阳之气,以滋春之和气也。如脾虚,缘心火亢盛而乘其土也,其次肺气受邪,为热所伤,必须用黄 最多,甘草次之,人参又次之,三者皆温甘之阳药也。脾始虚,肺气先绝,故用黄 之甘温,以益皮毛之气而闭腠理,不令自汗而损元气也。上喘气短,懒语,须用人参以补之。心火乘脾,须用炙甘草泻火热而补脾胃中元气。

甘草最少,恐资满也。若脾胃之急痛,并脾胃大虚,腹中急缩,腹皮急缩者,却宜多用。经曰∶急者缓之,若从权,必加升麻以引之,恐左迁之邪坚盛,卒不肯退,反致项上及臀尻肉消而反行阴道,故使引之以行阳道,使清气出地,右迁而上行,以和阴阳之气也。若中满者,去甘草。

咳甚者,去人参。如口干嗌干者,加干葛。如脾胃既虚,不能升浮,为阴火伤其生发之气,荣血大亏,荣气伏于地中,阴火炽盛,日渐煎熬,血气亏少,且心包与心主血,血减则心无所养,致使心乱而烦,病名曰 。 者,心惑而烦闷不安也。是由清气不升,浊气不降,清浊相干,乱于胸中,使周身血气逆行而乱。经云∶从下上者,引而去之。故当加辛温甘温之剂生阳,阳生而阴长也。已有甘温三味之论,或曰甘温何能生血,又非血药也。曰∶仲景之法,血虚以人参补之,阳旺则能生阴血也。更加当归和血,又宜少加黄柏以救肾水,盖甘寒泻热火,火减则心气得平而安也。如烦乱犹不能止,少加黄连以去之,盖将补肾水,使肾水旺而心火自降,扶持地中阳气也。如气浮心乱,则以朱砂安神丸镇固之,得烦减勿再服,以防泻阳气之反陷也。如心下痞,亦少加黄连。气乱于胸,为清浊相干,故以陈皮理之,能助阳气之升而散滞气,又助诸甘辛为用。

故长夏湿土客邪火旺,可从权加苍术、白术、泽泻,上下分消其湿热之气。湿气大胜,主食不消化,故食减不知谷味,加炒曲以消之。复加五味子、麦门冬、人参泻火,益肺气,助秋损也。

此三伏中长夏正旺之时药也。

脾胃虚弱随时为病随病制方 夫脾胃虚弱,必上焦之气不足,遇夏天气热甚,损伤元气,怠惰嗜卧,四肢不收,精神不足,两脚痿软,遇早晚寒厥,日高之后,阳气将旺,复热如火,乃阴阳气血俱不足,故或热厥而阴虚,或寒厥而气虚,口不知味,目中溜火,而视物KT KT 无所见,小便频数,大便难而秘结,胃脘当心而痛。两胁痛或急缩,脐下周遭如绳束之急,甚则如刀刺,腹难舒伸,胸中闭塞,时显呕哕,或有痰嗽,口沃白沫,舌强腰背腹皆痛,头痛时作,食不下,或食入即饱,全不思食,自汗尤甚,若阴气覆在皮毛之上,皆天气之热,助本病也。乃庚大肠辛肺金为热所乘而作,当先助元气,治庚辛之不足,人参汤主之。

黄 (一钱,如自汗过多,加一钱) 人参(去芦,五分) 甘草(炙,二分) 白术(五分)苍术(半钱,无汗,一钱) 橘皮(二分,不去白) 黄柏(酒洗,二分,以救肾水之源)神曲(炒,三分) 五味子(九粒) 麦门冬(去心,二分) 归身(酒洗,二分) 升麻(六分)

上 咀,俱作一服,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渣,稍热,食远或空心服之。忌酒湿面大料物之类,及过食冷物。如心下痞闷,加黄连(二三分。)如胃脘当心痛,减大寒药,加草豆蔻仁(五分。)如胁下痛或缩急,加柴胡(二三分。)如头痛目中溜火,加黄连(二三分)、川芎(三分)。如头目不清利,上壅上热,加蔓荆子(三分)、 本(二分)、细辛(一分)、川芎(三分)、生地黄(二分)。

如气短,精神少,如梦寐间困乏无力,加五味子(九粒。)如大便涩滞,隔一二日不见者,致食少,食不下,血少,血中伏火,而不得润也,加当归身、生地黄(各五分)、桃仁(三个去皮尖,另研、)

麻子仁(研泥五分)。如大便通行,所加之药,勿再服。如大便又不快利,勿用别药,少加大黄(煨,半钱)。如不利者,非血结血秘而不通也,是热则生风,其病患必显风症,单血药不可复加,止常服黄 人参汤,药只用羌活(半两)、防风(半两)二味 咀,以水四盏,煎至一盏去滓,空心服之,大便必大走也,一服便止。如胸中气滞,加青皮,并去白陈皮倍之,去其邪气,此病本元气不足,惟当补元气,不当泻之。如气滞太甚,或补药太过,或人心下有忧滞郁结之事,更加木香(二分或三分)、砂仁(二分或三分)、白豆蔻仁(二分)与正药同煎服。如腹痛恶寒者,加白芍药(半钱)、黄芩(二分),却减五味子。

夫脾胃虚弱,至六七月间,河涨霖雨,诸物皆润,人汗沾衣,身重短气,甚则四肢痿软,行步不正,脚欹眼黑欲倒者,此肾水与膀胱俱竭之状也。当急救之,滋肺气以补水之上源,又使庚大肠不受邪热,不令汗大泄也。汗泄甚则亡津液,亡津液则七神无所根据。经云∶津液相成,神乃自生。津者,庚大肠所主,三伏之义,为庚金受囚也。若亡津液,汗大泄,湿令亢甚,则清肃之气亡,燥金受囚,风木无可以制,故风湿相搏,骨节烦疼,一身尽痛,亢则害,承乃制是也。孙思邈曰∶五月常服五味子,是泻丙火,补庚金大肠,益五脏之元气。壬膀胱之寒已绝于巳,癸肾水已绝于午,今更逢湿旺助热为邪,西方北方之寒清绝矣。圣人立法,夏月宜补者,补天元之真气,非补热火也,令人夏食寒是也。为热伤元气,以人参、麦门冬、五味子生脉。脉者,元气也。人参之甘,补元气,泻热火也。麦门冬之苦寒,补水之源,而清肃燥金也。五味子之酸以泻火,补庚大肠与肺金也。当此之时,无病之人,亦或有二症,况虚损脾胃有宿疾之人,遇此天暑,将理失所,违时伐化,必困乏无力,懒语气短,气弱气促,似喘非喘,骨乏无力,其形如梦寐,朦朦如烟雾中,不知身所有也,必大汗泄。若风犯汗眼皮肤,必搐项筋,皮枯毛焦,身体皆重,肢节时有烦疼,或一身尽疼,或渴或不渴,或小便黄涩,此风湿相搏也。头痛或头重,上热壅盛,口鼻气短气促,身心烦乱,有不乐生之意,情思惨凄,此阴胜阳之极也。病甚则传肾肝,为痿厥。厥者,四肢如在火中者为热厥,四肢寒冷者为寒厥。寒厥则腹中有寒,热厥则腹中有热,为脾主四肢故也。若肌肉濡渍,痹而不仁,传为肉痿证。证中皆有肺疾,用药之人,当以此调之。气上冲胸,皆厥证也。痿者,四肢痿软而无力也,其心烦冤不止。(心神撩乱者是也。)厥者,气逆也,甚则大逆。故曰厥逆。其厥痿多相须也,于前已立黄 人参五味子麦门冬汤中,每加白茯苓(二分)、泽泻(四分)、猪苓、白术(各一分)。如小便快利不黄涩者,只加泽泻(二分),与二术上下分消其湿。如行步不正,脚膝痿弱,两足欹侧,已中痿邪者,加酒洗黄柏、知母三分或五分,令二足涌出气力。如汗大泄者,津脱也,急止之,加五味子(六粒)、炒黄柏(五分)、炒知母(三分),不令妨其食,当以意斟酌。若妨食则止,候食进再服。取三里、气街,以三棱针出血。若汗不减不止者,于三里穴下三寸上廉穴出血,禁酒湿面。夫痿者,湿热乘于肾肝也,当急去之。不然,则下焦元气竭尽而成软瘫,必腰下不能动,心烦冤而不止也。若身重减,气不短,小便如常,及湿热之令退时,或所增之病气退者,不用五味子、泽泻、猪苓、茯苓、黄柏、知母、苍术、白术之药,只根据本病中证候加减常服药,亦须用酒黄柏(二分或三分。)六七月之间湿令大行,子能令母实而热旺,湿热相合而刑庚大肠,故用寒凉以救之。燥金受湿热之邪,绝寒水生化之源,源绝则肾亏痿厥之病大作,腰以下痿软瘫痪,不能动矣,步行不正,两足欹侧,以清燥汤主之。

黄 (钱半) 黄连(一钱,去须) 苍术(一钱) 白术(一钱) 陈皮(五分) 五味子(九粒)人参 白茯苓 升麻(各三分) 当归(一钱二分) 泽泻(五分) 柴胡 麦门冬 生地 神曲(炒)猪苓 黄柏(酒制) 甘草(炙。各二分)

上锉如麻豆大,每服半两,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渣,稍热空心服。

〔丹〕宋某,劳伤发热,当作注夏治之。

黄柏(炒) 升麻(各三分) 黄 人参 木通芍药(各五分) 白术(钱半) 陈皮 甘草(炙。各二分)

妇人患注夏,手足酸软而热。

白术(一钱) 黄柏(炒) 白芍药 陈皮 当归(一钱) 苍术(五分) 甘草(生) 姜(二片)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医学纲目》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医学纲目》书籍目录
  1. 注夏《医学纲目》
  2. 注夏《医学传灯》
  3. 注夏《证治准绳·幼科》
  4. 注夏《推求师意》
  5. 注夏《保婴撮要》
  6. 注夏《中医词典》
  7. 注夏《丹台玉案》
  8. 注夏《手穴手纹诊治》
  9. 注夏《丹溪治法心要》
  10. 注下赤白《中医词典》
  11. 注夏《金匮钩玄》
  12. 注下《中医词典》
  13. 注夏章《医学妙谛》
  14. 注下《中医名词词典》
  15. 注泄《中医词典》
  16. 注忤候《诸病源候论》
  17. 注心痛《中医词典》
  18. 注痰块《医门补要》
  19. 注序《明医杂着》
  20. 注痰块《中医词典》
  21. 注意安全预防意外事故《家庭医学百科·预防保健篇》
  22. 注孙真人眼科秘诀后《眼科秘诀》
  23. 注意点《减肥新法与技巧》
  24. 注市《中医词典》
  25. 注意和记忆障碍《医学心理学》
  26. 注射原则《基础护理学》
  27. 注意肌体协调平衡《家庭医学百科·预防保健篇》
  28. 注射用长效避孕药《妇产科学》
  29. 注意夸大病情的情况《医学心理学》
  30. 注射前准备《基础护理学》
  31. 注意力缺陷症《默克家庭诊疗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