渴而便数有膏为下消

《医学纲目》书籍目录

〔罗〕张安抚芸夫,年四十五岁,病消渴,舌上赤裂,饮水无度,小便数多,先师以此药治之,良愈。消渴多传疮疡,为不救之疾,既效亦不成疮疡,享年七十五而终,名之曰生津甘露饮

治消渴上下齿麻,舌硬赤烂肿痛,食不下,腹时胀满疼痛,浑身色黄,目白睛黄。甚则四肢萎弱无力,面尘脱色,胁下急痛,善嚏善怒健忘,臀肉腰背疼寒,两丸冷甚。一方石膏用一两二钱。

石膏(一钱二分) 人参 甘草(生) 山栀 白豆蔻 白芷 连翘 甘草(炙) 荜澄茄 黄连 姜黄 藿香(各一钱) 白葵(五分) 麦门冬 杏仁(各一钱) 归身 兰香(各五分) 黄柏(酒炒,钱半) 升麻根(二钱)木香(一钱) 桔梗(三分) 柴胡根(五分) 知母(酒,二钱) 全蝎(二个,去毒)

上为末,水浸,蒸饼和匀成剂,捏作饼子,晒干,杵碎如黄米大。每服二钱,挑于掌内,以舌舐之,津液送下,或白汤食后服之,神效。凡消渴为病,燥热之气胜也。《内经》云∶热淫所胜,佐以甘苦,以甘泻之。热则伤气,气伤则无润,折热补气,非甘寒之剂不能,故以石膏之甘寒为君;启玄子曰∶滋水之源,以镇阳光,故以柏、连、栀子知母之苦寒泻热补水为臣;以当归杏仁麦门冬全蝎连翘、白葵、兰香、甘草甘寒和血润燥为佐;升麻柴胡苦平,行阳明、少阳二经,荜澄茄、白豆蔻木香藿香反佐以取之;又用桔梗为舟楫,使浮而不下也。

〔垣〕和血养气汤治口渴舌干,小便数,舌上赤裂。此药生津除燥,生肌肉,一名地黄饮子。

黄连(酒,七分) 桃仁(六个) 生地(七分) 红花(少许) 黄柏(酒,一钱)当归(酒,四分) 甘草(炙,三分) 升麻(一钱) 知母(酒,五分) 防己(酒,三分)羌活(五分) 麻黄根(二分) 口干舌渴,加杏仁(六个)甘草(生,三分) 小便数,加石膏(六分)

上 咀,作一服,水煎去渣,稍热服。忌酒、面、房事。

清凉饮治消中能食而瘦,口舌干,自汗,大便结,小便数。

羌活梢(一钱) 柴胡梢(一钱) 升麻梢(四分) 防风梢(五分) 当归(六分) 甘草梢(一钱)石膏(一钱半) 知母(酒制,一钱) 红花(少许) 防己(五分) 龙胆草(一钱半) 黄柏(一钱半)桃仁(五个) 杏仁(五个) 生地(酒,五分) 黄 根(一钱) 黄芩(酒,一钱) 甘草(炙,一钱)

上,水二盏,酒一小盏,煎服。

甘露膏治消渴,饮水极多,善食而瘦,自汗,大便结燥,小便频数。又名兰香饮子

石膏(二钱) 知母(一钱半) 甘草(生一钱,炙五分) 人参(五分) 防风根(一钱) 半夏(制,五分)兰香(五分) 白豆蔻 连翘 桔梗 升麻(各五分)

上为末,水浸蒸饼丸;或捏剂作薄饼子,晒干,碎如米大。每用淡姜汤下二钱。

〔丹〕徐兄,年四十岁。口干,小便数。春末得之,夏来求治。诊其两手,左涩,右略数而不弦。重取似大而稍有力,左稍沉略弱而不弦,然涩却多于右,喜两尺皆不甚起。此由饮食味浓生热,谓之痰热。禁其浓味,宜降火以清金,抑肝以补脾。用三消丸十粒;左金、阿魏丸各五粒,以姜汤吞下,一日六次。又以四物汤加参、术、陈皮、生甘草、五味子麦门冬煎服,一日三次,与丸药间服。一二日自觉清快,小便减三之二,口亦不干。止渴未除,头晕眼花,久坐则腰疼,遂以摩腰膏治腰疼;仍以四物汤用参、 ,减川芎,加牛膝五味子、炒柏、麦门冬煎饮,调六一散服。及觉便多,遂去六一散,仍服丸药而安。黄连末,治消渴要药,加天花粉末,人乳、生地黄汁、生藕汁二物为膏,入山药末搜和,以姜汁和,炼蜜为膏,徐徐挑于舌上,以白汤少许送下,亦得。能食,加软石膏。

治消渴,以天花粉为末,用人乳汁、生韭汁煎膏,丸如绿豆大。每服百丸,食后服。

〔《肘》〕治消渴小便多者,煮栝蒌根汁饮之良。

〔世〕 治消渴无方可治者,用天花粉、大乌头炒,等分为细末,蒸饼丸。每服百丸,黑豆汤下。

以上四方,栝蒌根为君。《本草》云∶栝蒌根,主消渴,止小便,通月水乳汁。夫既能止小便,又能通月水,知其流湿润燥,治消渴之要药也。

〔《本》〕千金地黄丸治肾渴。

黄连(四两,为末) 生地(半斤,研取汁,连渣拌黄连末,和匀,晒干用)

上再为细末,炼蜜为丸。食后,麦门冬汤下五六十丸。

〔罗〕黄连丸治消渴饮水无度,小便频数。

黄连(净,半斤,用无灰好酒浸一宿,重汤蒸一伏时,取出晒干用)

上为细末,滴水丸。白汤下五七十丸。

又方 治卒消渴,小便多。捣黄连细末,蜜丸。服三四十丸。

麦门冬汤治消渴,日夜饮水无度,饮下即溲。

麦门冬(去心) 黄连 冬瓜(各二两)

上为粗末。每服五钱,水煎八分,去渣温服。若冬瓜无干者,用新冬瓜肉三斤,去穣,分作十二片,为十二服。每服用瓜一片,劈破水煎,日三服。

冬瓜饮子治消渴能食而饮水多,小便如脂麸片,日夜无度。

冬瓜(一枚) 黄连(十两,为细末)

上先以冬瓜破开去穣,掺黄连末在内,却用顶盖定,于热灰中煨熟去皮,切细,烂研绞汁。

每服一盏至二盏,日三、夜一服。

〔《本》〕三消丸用好黄连治净为细末,不拘多少;切冬瓜肉研取自然汁,和成饼,阴干,再为细末。用汁浸和,加至七次,即用冬瓜末为丸。每服三四十丸,以冬瓜汁煎大麦仁汤送下。寻常渴止一服效。

以上五方,黄连、冬瓜为君。丹溪云∶冬瓜性走而急,久病与阴虚者忌之,又有黄连为佐,用者审之。

〔《食》〕治消渴饮水不止,小便数。用田螺五升,水一斗,浸一宿,渴即饮之,每日一度易水换螺为妙。

又方 以水煮取汁饮之,螺亦任吃。

〔子和〕治饮水百杯,尚犹未足,小便如砂,或如杏色。服此方三五日,小便大出,毒注下,十日除根。

此方子和自云∶此重剂,试有验。

水银(四钱) 锡(二钱,同水银炒成砂子) 牡蛎 密陀僧 知母 紫菀 苦参 贝母(各一两)黄丹(半两) 栝蒌根(半斤)

上为细末。男子用不生儿猪肚,妇人用 猪肚一个,纳药于内,以麻线缝之,用新瓦二片,绳系一二遭,别用米一升,栝蒌根末半升,于新水内煮熟。取出放冷,不用米及栝蒌,只研猪肚并肚中药末,烂和为丸。如硬,加蜜。食前米汤下三四十丸。(《三因方》无贝母。)

〔河〕胡粉散治大渴百方不痊者,亦治肾消。

黄丹 胡粉(各半两) 栝蒌根(二两半) 甘草(一两) 泽泻 石膏 赤石脂 白石脂(各半两)

上 咀,水煎服,日二服。如腹痛减之,为丸服尤妙。每服十丸,多则腹痛。

葛根丸治消渴消肾,日饮硕水者。

葛根(三两) 栝蒌根(二两) 黄丹(二两) 附子(炮,去皮脐,一两)

上为末,炼蜜丸。每服十丸,日进三服。春夏去附子

〔垣〕六味地黄丸 治肾消效。(方见治虚实法。)

〔《经》〕治消渴不止,下元虚者。用牛膝五两,细锉为末,生地黄汁五升,昼曝夜浸,以汁尽为度,蜜丸。空心温酒下三十丸。久服壮筋骨,驻颜色,黑须发,生津液。

〔仲〕治男子消渴,小便反多。如饮水一斗,小便亦一斗,肾气丸主之。(方见治虚实法。)

〔子和〕治肾消。以肾气丸本方内加山药一味外,桂附从四时加减∶冬一两,春秋三钱,夏一钱。又法,肾气丸去附子,加五味子一两半。

〔《本》〕唐祠部李郎中,治消渴者肾虚所致,每发则小便甜。医者多不知其故,亦缺而不言。

《洪范》曰∶稼穑作甘。以物理推之,淋 醋酒作脯法,须臾即甜,足明人之食后滋味皆甜,流在膀胱。若腰肾气盛,则上蒸炎气,化成精气,下入骨髓,其次为脂膏,又其次为血肉,其余则为小便。故小便色黄,血之余气也。五脏之气咸润者,则下味也。若腰肾既虚冷,则不能蒸化谷气,尽下为小便,故味甘不变,其色清冷,则肌肤枯槁也。犹如乳母谷气上泄,皆为乳汁。消渴病者,下泄为小便,皆精气不实于内,则小便数溲溺也。又肺为五脏华盖,若下有暖气蒸则肺润,若下冷极,则阳不能升,故肺干而渴。《易》于否卦言之矣,干上坤下,阳无阴不降,阴无阳不升,上下不交,故成否也。譬如釜中有水,以火暖之,又以板覆之,则暖气上腾,故板能润;若无火力,则水气不能上升,此板终不得润。火力者,腰肾强盛也。常须暖补肾气,饮食得火力则润上而易消,亦免干渴之患。故仲景云∶宜服肾气八味丸。此疾与香港脚虽同,皆为肾虚所致,其香港脚始发于二三月,盛于五六月,衰于七八月;凡消渴始发于七八月,盛于十一二月,衰于二三月。其故何也?夫香港脚,壅疾也;消渴,宣疾也。春夏阳气上,故壅疾发则宣疾愈。秋冬阳气下,故宣疾发则壅疾愈。

审此二者,疾可理也。犹如善为政者,宽以济猛,猛以济宽,随时变通耳。

〔和〕治诸虚不足,胸中烦悸,时常消渴,唇口干燥,或先渴而欲发疮,或病疽而后渴者,宜用黄 汤多服之。(方见痈疽门。凡消渴而小便反多有脂者,皆肾气不管摄津液也,宜多服黄 ,黄乃补气之要药。)

〔《保》〕行气丸治消渴。

五灵脂(《衍义》云∶五灵脂入肝最远,能行经血,不能生血) 乌头(去皮脐)

上等分为末。每服三钱,冬瓜汤下。无瓜时,苗叶亦可。日三服,渴止勿服。再服八味丸去附子、加五味子。

〔《外》〕治消肾,小便数。鹿角一具炙焦,捣筛为末。酒服方寸匕,渐渐加之。

〔《保》〕茴香散治消病,下焦渴症,小便如膏。

茴香(炒) 苦楝(炒) 各等分,炒为末,食后酒调下一钱。

〔《食》〕治消渴,舌焦口干,小便数。野雉一只,以五味煮令极熟,去肉取汁,渴饮之,肉亦可食。

肝瘅者,夜卧则惊,多饮,小便数。(全文见瘅。)

心移寒于肺消者,饮一溲二,不治。(全文见诊病传变 王注云∶肾脏消烁,气无所摄,故饮一溲二也。)

〔仲〕寸口脉浮而迟,浮即为虚,迟即为劳。虚则卫气不足,劳则荣气竭。跗阳脉浮而数,浮则为气,数则消谷而大坚。气盛则溲数,溲数则坚,坚数相搏,即为消渴。跗阳脉数,胃中有热,即消谷引饮,大便必坚,小便即数。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医学纲目》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医学纲目》书籍目录
  1. 渴而便数有膏为下消《医学纲目》
  2. 渴部《本草易读》
  3. 渴而多饮为上消《医学纲目》
  4. 渴病候《诸病源候论》
  5. 渴而小便色白《思考中医》
  6. 《伤寒括要》
  7. 渴附舌干口燥《医效秘传》
  8. 《伤寒指掌》
  9. 渴后恐成水病方三首《外台秘要》
  10. 《女科证治准绳》
  11. 渴后小便多恐生诸疮方二首《外台秘要》
  12. 《外科选要》
  13. 渴利《圣济总录》
  14. 《广瘟疫论》
  15. 渴利《中医词典》
  16. 《伤寒明理论》
  17. 渴利《中医词典》
  18. 《痘疹心法要诀》
  19. 渴利后发疮候《诸病源候论》
  20. 《伤寒寻源》
  21. 渴利后损候《诸病源候论》
  22. 《秘传证治要诀及类方》
  23. 渴利候《诸病源候论》
  24. 《丹溪手镜》
  25. 渴利候《诸病源候论》
  26. 《伤寒六书》
  27. 渴利虚经脉涩成痈脓方一十一首《外台秘要》
  28. 《伤寒六书》
  29. 渴论《小儿卫生总微论方》
  30. 《松峰说疫》
  31. 渴热《麻科活人全书》

《医学纲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