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疝

《医学纲目》书籍目录

(附少腹痛同一治法)

疝痛,属足厥阴肝经也。小腹,亦属肝经也。故疝痛与小腹痛同一治法。所谓疝者,睾丸连小腹痛也。其痛有独在睾丸者,有独在小腹偏于一边者,有睾丸如升斗者, 疝是也,又立卧出入往来者,狐疝是也。

〔丹〕疝痛之甚者也,睾丸连小腹急痛也。有痛在睾丸者,有痛在五枢穴边者,皆足厥阴之经也。或有形,或无形,或有声,或无声,或有形如瓜,有声如蛙者。《素问》以下历代名医,皆以为寒,盖寒主收引。经络得寒收引不行,所以作痛,理固然也。有得寒而无疝者,又必有说,通之可也。予尝因门户上履霜雪,踢水徒涉,不曾病此。以予素无热在内也。因而思之,此症始于湿热在经,郁而至久,又感寒气外束,湿热之邪,不得疏散,所以作痛。若只作寒论,恐为未备。或曰∶此症多客厥阴一经,其道远,其位卑,郁积湿热,何由而致?予曰∶大劳则火起于筋,醉饱则火起于胃,房劳则火起于肾,大怒则火起于肝,本经火积之久,母能生子,湿气便盛,厥阴属木,系于肝,为将军之官,其性急速,火性又暴,为寒所束,宜痛之亦大暴也。愚见有用乌头栀子等分作汤用之,其效亦敏。后因此方随症与形加减用之,无有不应。然湿热又须分多少而施治,但湿者肿多, 疝是也。又有挟虚而发者,当以参、术为君,而以疏导药佐之,诊其脉不甚沉急,而大豁无力者是也。然其痛亦轻,惟觉重坠牵引耳。

〔罗〕丁香楝实丸 治男子七疝,痛不可忍者,妇人瘕聚带下,皆任脉所主,阴经也。乃肝肾受病,治法同归于一。

当归(去芦) 附子(炮,去皮脐) 川楝子 茴香(各一两)

上锉碎,以好酒三升,煮酒尽为度,焙干作细末,每药末一两,入下项药∶

丁香(五分) 全蝎(十三个) 玄胡索(五钱) 木香(五分)

上四味,同为细末,入前项当归等末,内拌匀,酒糊为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至百丸,温酒空心送下。(一方无当归木香,名苦楝丸,立效。)

疝气带下,皆属于风。全蝎,治风之圣药也。川楝、茴香,皆入小腹经。当归、玄胡索,和血止痛。

疝气带下,皆积寒邪于小肠之间,故以附子佐之,丁香、木香为引导也。

漆匠韩提控,疝气每发,痛不可忍,则于榻两末各置一枕,往来伏之以受,如是三年不已,服此药三剂良愈。

丁香疝气丸 治脐下撮急疼痛,并脐下周身一遭皆急痛,小便频数清;其五脉,急洪缓涩沉,按之皆虚,独肾脉按之不急,皆虚无力,名曰肾疝。

当归 茴香(各半两) 甘草梢(五钱) 丁香(五分) 全蝎(十三个) 玄胡(半两) 肉桂(一钱) 防己(三钱) 川乌(半两) 羌活梢(三分) 麻黄根节(一钱)

上件为细末,酒糊丸如鸡豆大。每服五十丸,淡盐汤送下。须空心宿食消尽服之。

〔罗〕当归四逆汤 治男子妇女疝气,脐下冷痛,相引腰胯而疼。

当归梢(七分) 附子(炒) 官桂 茴香(炒。各五分) 芍药(四分) 玄胡索 川楝子 茯苓(各三分) 泽泻(二分) 柴胡(五分)

上研为粗末,都作一服,水煎,空心。

玄胡索苦楝汤 治脐下冷撮痛,阴冷大寒。

肉桂(三分) 附子(三分) 熟地黄(一钱) 甘草梢(炙,半钱) 苦楝子(二分) 黄柏(一钱,引用) 玄胡索(二分)

上件都作一服,水四盏,煎至一盏,根据法食前服。

上四方,桂、附治寒,玄胡、当归、川楝、茴香、丁香、木香和血调气,盖寒症挟污血滞气者宜之。

葫芦巴丸 治大人小儿小肠气,蟠肠奔豚疝气,偏坠阴肿,小腹有形如卵,上下来去,痛不可忍,或绞结绕脐攻刺,呕吐闷乱,并皆治之。

葫芦巴(炒,二两) 茴香(盐炒,一两半) 吴茱萸(汤洗,炒,一两二钱) 川楝子(去核,炒,一两二钱) 巴戟(去心,炒,七钱半) 川乌(炮,去皮尖,七钱半) 黑丑(炒,取头末,一两)

上研为细末,酒糊为丸如桐子大。每服十五丸至二十丸止,空心温酒送下。小儿五丸,茴香汤下,食前。

一本无黑丑。

〔《衍》〕葫芦巴,《本经》云∶得茴香、桃仁,治膀胱气甚效。尝合用桃仁麸炒各等分,拌酒糊丸,半为散,每服五七十丸,空心食前盐酒下,散以热米饮调下,与丸子相间,空心各一二服效。

〔丹〕肾气散

茴香 破故纸茱萸(盐炒。各半两) 木香(三钱半) 葫芦巴(七钱半)

上为细末,萝卜捣汁丸,盐汤下。

上三方,葫芦巴、破故纸、巴戟为君,盖疝而元阳素虚少者,宜之。

〔《本》〕 治小肠气,不可忍者。

乌药(捣碎,酒浸一宿) 高良姜(锉) 茴香(各一两) 青皮(二两,去白)

上研为末,每服二钱。遇发热,酒调下。

治远年小肠气,众医不瘥者。

硫黄 茴香(炒令黄,不可犯铜铁器。各等分)

上研为末,每服五钱,用热酒调,空心服,除根本。

川楝散

木香(一两) 茴香(一两,盐一匙,一处炒黄色,不用盐) 川楝子(一两,锉细,用巴豆十粒打破,一处炒黄色,不用巴豆

上研为细末,每服二钱,空心食前调下。

〔垣〕天台乌药散

乌药 木香 茴香(炒) 良姜(各五钱) 槟榔(三钱) 川楝子(十个) 巴豆(十四粒) 青皮(半两)

上八味,先以巴豆打碎,一同楝实用麸炒,候黑色,去巴豆麸俱不用外,为细末,每服一钱,温酒调下。

痛甚,炒生姜热酒下亦得。

〔《简》〕木香楝子散 治小肠疝气,膀胱偏坠,久药不效者,服此其效如神。

川楝子(三十个,巴豆二十粒同炒黄赤色,去巴豆不用,将川楝子研为末) 萆 (半两) 石菖蒲(一两,炒) 青木香(一两,炒) 荔枝核(二十枚,炒)

上研为细末,每服二钱,入麝香少许,空心,炒茴香、盐、酒调下。

上以巴豆炒药例。许学士云∶大抵此疾因虚而得之,不可以虚骤补。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留而不去,其病则实矣。故必先涤去所蓄之邪热,然后补之,是以诸药多借巴豆气者,盖为此也。

〔仲〕寒疝腹中痛,逆冷,手足不仁,若身疼痛,灸刺诸药不能治,抵当乌头桂枝汤主之。

上用乌头一味,以蜜二升,煎减半,去渣,以桂枝汤五合解之,令得一升后,初服二合不知,再服三合又不知,复加至五合。其知者,如醉状。得吐者,为中病。(桂枝汤方见伤寒门。海藏以附子建中汤蜜煎治疝,即此法也。)腹痛,脉弦而紧,弦则卫气不行,即恶寒,紧则不欲食,邪正相搏,即为寒疝。寒疝绕脐痛,若发则自汗出,手足厥冷,其脉沉弦者,大乌头煎主之。(《脉经》云“邪正”作“弦紧”。)

大乌头(炒,去皮,不 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渣,纳蜜二升,煎令水气尽。)作汤服,食后一服,过后再不作矣。

治诸疝方

枳实(九粒,炒) 桃仁(十四个,炒) 山栀(九个,炒,去皮) 吴茱萸(七粒,炒) 山楂(四粒,炒) 生姜(如指大)

上味同入擂盆擂细,取顺流水一钟,入瓶内煎至微沸,带渣服。如湿胜 疝者,加荔枝核。如痛甚者,加盐炒大茴香二钱。如痛处可按者,加薄桂少许。

又方 治疝痛。

山栀(二两,炒) 山楂(四两,炒) 枳实(炒) 茴香(各二两,炒) 柴胡 牡丹皮 八角茴香(炒,各一两) 桃仁 茱萸(炒,半两)

上研为末,酒糊丸,空心盐汤下五六十丸。

治阳明受湿热,传入太阳,发热恶寒,小腹连毛际间,闷痛不可忍。

栀子仁(炒) 桃仁(炒) 枳实(炒) 山楂(各等分)

上味,同研细,入生姜汁半合,同水一小钟荡起,煎令沸,热服之。一方加茱萸。

杨淳三哥,因旧有肾气,上引乳边及右胁痛,多痰,有时膈上痞塞,大腑秘结,平时少汗,脉弦甚。与保和温中各二十丸,研桃仁、郁李仁吞之。

〔《本》〕治膀胱气痛茴香散

茴香 金铃子蓬莪术 京三棱(各一两) 甘草(半两,炙)

上为细末,每服二钱,热酒调下。每发痛甚连日,只三二服,立定。

治膀胱气,金楝散

巴豆(一百粒,去壳) 川楝子(二十四个,汤浸去薄皮,切作片子)

上二味,用麸二升,同炒令黄赤,去麸与巴豆不用,只将川楝肉一味为末,每服三钱,温酒空心送下。余阅古今一切名方,无如此奇特有效。一方川楝子不用巴豆炒亦妙。

〔《灵》〕胃中热,肠中寒,则疾饥,小腹痛胀。(师传篇 疾饥胃热,痛胀,肠寒也。)

〔丹〕诸疝痛处,用手按之不痛者,属虚,必用桂枝、炒山栀、细切川乌头等分,为细末,生姜自然汁打糊为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四十丸,空腹白汤下。

疝可按者,并于历代独治外寒条下求之。

丹溪云∶疝有挟虚而发者,其脉不甚沉紧,而大豁无力者是也。然其痛亦轻,惟觉重坠牵引耳。当以参、术为君,疏导药佐之。盖疏导药即桃仁、山楂、枳实、栀仁、茱萸、川楝、玄胡索、丁香、木香之类,以佐参、术之类是也。

〔海〕姬提领因疾,服凉剂数日,遂病脐腹下大痛,几至于死。与姜附等剂,虽稍苏,痛不已,随本方内倍芍药,服之愈。

〔罗〕疝气治验 癸丑岁,治火儿赤怜歹病疝气,复因七月间饥饱劳役,过饮 乳,所发甚于初,面色青黄不泽,脐腹阵痛,搐撮不可忍,腰不能伸,热物熨之稍缓,脉得沉小而急。予思《难经》有云∶任之为病,男子内结七疝,皆积寒于小肠所致也。非大热之剂,即不能愈。遂制一方,名之曰沉香桂附丸。每服一百丸,空心温酒下,间服天台乌药散,旬日良愈,明年秋如故。

沉香桂附丸 治中气虚弱,脾胃虚寒,饮食不美,气不调和,退阴助阳,除脏腑积冷,心腹疼痛,胁肋膨胀,腹中雷鸣,面色不泽,手足厥逆,便利无度。又治下焦阳虚,及疗七疝,痛引小腹不可忍,腰痛不能伸,喜热熨稍缓。

沉香 附子(炮,去皮脐) 川乌(炮,去皮脐) 干姜(炮) 良姜(炒) 官桂(去皮) 茱萸(汤洗)茴香(炒。各一两)

上研为细末,醋煮面糊为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至七八十丸止,空心食前热米饮汤下,日三服。忌冷物。

〔丹〕治疝劫痛方

川乌头(细切) 栀子仁(去壳)

上各等分,煎汤服之神效。湿多 肿者,乌头为君。盖川乌头治外束之寒,栀仁治内郁之热也。

〔罗〕阴疝,足厥阴之脉,环阴器抵小腹,或痛因肾虚,寒水涸竭,泻邪补肝,宜以蒺藜汤主之。

蒺藜汤 治阴疝牵引小腹痛,诸厥疝,即阴疝也,房欲劳痛不可忍者。

蒺藜(炒,去尖) 附子(炮,去皮脐) 山栀仁(各半两)

上研为末,每服三钱,水一盏半,煎至七分,去渣,食前温服。

〔丹〕又方

橘核 桃仁 栀子 茱萸 川乌(各等分)

上研煎服。

治疝作急痛。

苍术(盐炒) 香附(盐炒) 茴香(炒,为佐) 黄柏(酒炒,为君) 青皮 玄胡索 益智 桃仁(为臣) 附子(盐水炒) 甘草(为使)

上研为末,作汤服后,一痛过,更不再作矣。

〔仲〕寒疝腹中痛,及胁痛里急者,当归生姜羊肉汤主之。

当归(三两) 生姜(五两) 羊肉(一斤)

上上三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温服七合,一日三服。若寒多者,加生姜十片。痛多而呕者,加陈皮二两,白术一两。如加生姜者,亦加水五升,煮取三升二合服之。

〔《衍义》云∶张仲景治寒疝,用生姜羊肉汤,服之无不应验。有一妇人产当寒月,寒气入产门,腹脐以下胀满,手不敢犯,此寒疝也,师将治之,以抵当汤谓有瘀血,非其治也,可服张仲景羊肉汤,二服遂愈。

〔丹〕诸疝痛处,用手按之大痛者,为实也。

〔罗〕疝气痛,及脚膝无力,控睾证。至真要大论云∶小腹控睾引腰脊,上冲心,唾出清水及为哕噫,甚则入心,善忘善悲。《甲乙经》曰∶邪在小肠也。小肠病者,小腹痛引腰脊,贯肝肺。其经虚不足,则风冷乘间而入。邪气既入,则厥证上冲肝肺,客冷散于胸,结于脐,控引睾丸,上而不下,痛而入腹,甚则冲于心胸,盖其经络所系也。启玄子云∶控,引也。睾,阴丸也。

控引睾丸 治小肠痛结,上而不下,痛引心臆。(即东垣茴香楝实丸。按之痛为实,此方有茱萸等刚剂,本不可入此条,缘芫花有利性故入之。)

川楝子 茴香(炒) 吴茱萸(汤洗) 青皮 陈皮(各一两) 芫花(醋炒五钱) 马蔺花(醋炒一两)

上为细末,醋糊为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温酒送下,食前服。量虚实加减,以利为度。

〔《本》〕治小肠气痛撞腹,面青唇黑欲死者。

木香 茵陈 芫花 甘遂(各等分)

上四件,为末,每服二钱,水一盏,煎至七分,去渣温服。服过此药后,应犯甘草药,皆不得吃,恐与甘遂相犯故也。其药甚妙,亦甚有理,屡有验效。

砂丸

木香 沉香 巴豆肉(各一两) 青皮(二两,不去皮) 铜青(半两,研) 砂(一钱,研)

上以上二香、青皮三味,细研同巴豆慢火炒令紫色为度,去巴豆为细末,入 砂二味,同研匀,蒸饼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七丸至十丸,盐汤吞下,日二三服,空心食前服。

〔子和〕律科王敏之,病寒疝,脐下结聚如黄瓜,每发绕脐急痛不能忍。戴师先以舟车丸猪肾散下四五行,觉药绕病三五次而下,其泻皆水也。猪肾甘遂皆苦寒,经言以寒治寒,万举万全。但下后忌饮冷水及寒物,宜食干物,以寒疝本是水故也。即日病减八分,食进一倍。又数日,以舟车丸百余粒,通经散四五钱,服之利下。候三四日,又服舟车丸七八十粒,猪肾散三钱,乃健步如常矣。

近颖尾一夫,病卒疝赤肿,大痛数日不止。余以导水丸一百五十丸,令三次咽之,次以通经散三钱,空腹淡酒调下,五更下二三十行,肿痛皆去。不三日,平复如故。

上治实疝,利大便,形气实,脉有力者宜之。

〔杜〕三十七太尉,忽患小肠气痛,医官及京城医家,用药皆不效。每一发几死,上召杜至,进药数服不验。

太尉曰∶我命不久,致良医不能治。上召杜问所以。杜对∶臣用古方书,皆不获愈,今日撰一方,容进上。杜曰∶撰方已成,未敢进,先合药以进。太尉一服,十愈八九,再服全愈。然后进方,名曰救命通心散

川乌头一两,用青盐一钱,酒一盏,浸一宿,去皮尖,焙干。川楝子一两,用巴豆二十一粒,同炒候黑色,去巴豆。茴香半两,石燕一对,土狗五枚,芥子一钱六分,为末。每服三钱,入羊石子,内湿纸煨香熟,夜半时,用好酒半升,入盐细嚼石子,以酒咽下,不得作声,小便大利,其病遂去。(曹五家今秘此方。)

〔《本》〕顷在岳城日,歙尉宋荀甫,膀胱气作疼不可忍。医者以刚剂与之,痛愈甚,小便不通三日矣,脐下虚胀,心闷。予因候之,见其面赤黑,脉洪大。予曰∶投热药太过,阴阳痞塞,气不得通,为之奈何?宋尚手持四神丹数粒,云∶医谓不止,更服此。予曰∶若服此,定毙,后无悔。渠求治,予适有五苓散一两许,令三服。用连须葱一茎,茴香一撮,盐一钱,水一盏半,煎至七分,令接续三服。中夜下小便如墨汁者一二升,脐下宽,得睡。翌日诊之,脉已平安矣。续用 砂丸与之,数日瘥。

上利小便治疝。常治谢人妻小腹疼痛,小便不通,先艾灸三阴交,以茴香、丁香、青皮、槟榔、桂、茱萸、玄胡索、山楂、枳实,又倍用黄柏,煎服之愈。

〔丹〕赤岸朱同道,年四十岁,八月望雨后得凉,半夜后腹痛甚,汗如雨,两脚踏破壁,痛在小腹,手不可近,六脉弦而细实,重取如循刀刃责责然。问之云∶六月大热时,于深潭浴水,病或起于此。与大承气汤,大便微利,痛遂顿止。至次日酉时,其痛复作,痛在小腹,坚硬手不可近,又与大承气加桂两服,研桃仁同煎,大便下紫黑血升余,而痛顿止。至次日酉时,痛复作如初,脉虽稍减,而责责然犹在,与大承气汤加附子两帖,研桃仁同煎,下大便五行,得黑紫血如破絮者二升许,痛遂顿止。一夜得睡,次日酉时,痛复如初,询知小腹和软,痛在脐腹间下,脉亦和,似若无病,但呻吟如旧,询知乃食萝卜菜苗羹两顿,与小建中汤一帖而愈。

〔世〕一妇人少腹痛,百药不效,一医用杉木童便煎服,下血而愈。

〔丹〕治膀胱气急,用芜荑食盐等分,绵裹如枣大,纳下部,或下水恶汁,并下气佳。

〔《斗》〕治小肠气。用血师一两,米醋一升,以火烧血师通赤,淬入醋中,以淬竭为度,捣罗如面,用汤调下一大盏即瘥,如神。血师,代赭石也。

〔《圣》〕治寒疝,小腹及阴中相引而痛,自汗出欲死。丹参一两,杵为散,每服热酒调下二钱匕。

〔丹〕治诸疝发时,用海石香附二味为末,生姜汁汤调。亦能治心疼。

〔《衍》〕木贼细锉微炒,捣为末,沸汤点二钱服,食前,治小肠膀胱气,缓缓必效。

〔《本》〕治疝气。

青矾(一两) 白矾(一两。各为粗末)

上用小瓦罐子一只,入二药在内,用麻皮缚紧,捣盐泥封固,以炭五斤, 令通红,尽炭为度,取出埋地穴中,伏一宿,出火毒,醋糊为丸,如绿豆大。每服十丸,空心盐汤送下,或白汤亦可。

运气 小腹痛有三∶

一曰肝病,小腹引胁痛是也。经云∶厥阴之复,少腹坚满,里急暴痛,是风气助肝盛而然,治法当泻肝也。

又云∶岁金太过,民病两胁下痛,小腹痛。又云∶岁木不及,燥乃大行,民病中清, 胁痛,少腹痛。又云∶岁土不及,风乃大行,民病腹痛,复则胸胁暴痛,下引小腹者,是燥邪攻肝虚而然,治法当补肝泻金也。又寒气客于厥阴之脉,则血泣脉急,故胁肋与小腹相引痛者,治法亦同也。(全文见诸痛门。)

二曰小肠,其病小腹引睾丸腰脊痛是也。经云∶少阴之脉,心下热,善饥,脐下痛。又云∶少阴之复,燠热内作,小腹绞痛者,是热助小肠盛而然,治法当泻小肠也。又太阳在泉,寒淫所胜,与太阳之复,皆病小腹,控睾引腰脊,上冲心痛。及太阴司天,大寒且至,病小腹痛者,是寒邪攻小肠虚而然,治法当补小肠,泻寒邪也。

三曰膀胱,其病小腹痛肿,不得小便是也。经云∶太阴在泉,病小腹痛肿,不得小便者,是湿邪攻膀胱虚而然,治法当补膀胱,泻湿土邪也。(以上经文见运气类注。)

内经刺灸小腹痛共四法∶

一曰肝。经曰∶肝病者,两胁下痛引小腹,取其经,厥阴小肠。(全文见灸刺门五脏条。)又曰∶邪客厥阴之络,令人卒疝暴痛,刺足大指爪甲上与肉交者各一 ,男子立已,女子有顷已,左取右,右取左者是也。(全文见灸刺门六腑条。爪甲上,大敦穴也。)

二曰小肠。经云∶小肠病者小腹痛,腰脊控睾而痛,时窘之后,取巨虚下廉。又云∶小肠控睾引腰脊,上冲心,邪在小肠,取之肓原以散之,刺太阴以予之,取厥阴以下之,巨虚下廉以去之,按其所过之经以调之是也。(全文并见针灸门六腑条。肓原,气海穴也。)又云∶疝暴痛,取足太阴、厥阴,尽刺去其血络。(《灵枢》热病为心风疝,而小肠病。经云∶心为牡脏,小肠为之使,故小腹当有形也。)

三曰膀胱。经云∶膀胱病者,小腹偏肿而痛,以手按之,即欲小便而不得,取委中央。又云∶小腹痛肿,不得小便,邪在三焦,约取之足太阳大络者是也。(全文见针灸门六腑条。太阳大络,委阳穴也。)

四曰督任冲脉。经文见如下。

〔《素》〕病在少腹,腹痛不得大小便,病名曰疝得之寒,刺少腹两股间,刺腰髁骨间,刺而多之,尽炅病已。(长刺节篇 小腹两股间者,气冲穴也,冲脉起于气冲故也。腰髁间者,王注谓腰尻挟脊平立陷者中,按之有骨处是也。疝为寒生,故多刺之,少腹尽热乃止针。)

〔《灵》〕肾脉生病,从少腹上冲心而痛,不得前后,为冲疝。任脉为病,男子内结七疝,女子带下瘕聚。(俱见骨空论)

〔《摘》〕元藏发动,脐下痛不可忍∶气海 三阴交(立愈。左取右,右取左,下同。)

〔《玉》〕疝气少腹偏痛∶大敦(二分,沿皮向后三分,泻之;灸,左取右,右取左,下同。)三阴交(一寸,泻十吸。)

〔《撮》〕又法∶大敦 水道 小海

〔桑〕又法∶中极 印肾

〔《摘》〕卒疝少腹痛不可忍∶大敦(三分,陷六呼,灸七壮。)阴市(三分,灸五壮。)照海(三分,灸七壮。以上皆左取右,右取左。)

癖,小肠膀胱,肾余疝气∶气海 五枢(各用燔针刺入五分,灸百壮。)三里 三阴交(刺之。)

〔桑〕疝∶三阴交 三里 足三间

〔《摘》〕疝∶行间 三里

〔《集》〕大法∶关门 关元 水道 三阴交 不已,再取下穴∶海底 归来

〔《摘》〕少腹痛∶关元 三里

〔《甲》〕阴跳遗溺,小便难痛,阴上下入腹中,寒疝阴挺出,偏大肿,腹脐痛,腹中悒悒不乐,大敦主之。腹痛上抢心,心下满,癃,茎中痛,怒 不欲视,泣出,长太息,行间主之。环脐痛,阴骞两丸缩,腹坚痛不得卧,太冲主之。疝癃,脐、少腹引痛,腰中痛,中封主之。阴跳腰腹痛,实则挺长,寒热,挛,阴暴痛,遗溺便,大虚则暴痒气逆,肿睾卒疝,小便不利如癃状,数噫,恐悸,气不足,腹中悒悒,少腹痛,嗌中有热,有肉状,如着欲出,背挛不可俯仰,蠡沟主之。

上取藏经厥阴。

男子阴疝,两丸上下少腹痛,五枢主之。大疝腹坚, 墟主之。

上取腑经少阳。

少腹痛,飧泄出糜,次指热,若脉陷,寒热身痛,唇干不渴,汗出,毛发焦,脱肉少气,内有热,不欲动摇,泄脓血,腰引少腹痛,暴惊,狂言非常,巨虚下廉主之。少腹痛,控睾引腰脊,疝痛,上冲心,腰脊强,溺黄赤,口干,小肠 主之。疝瘕髀中急痛,循胁上下抢心,腹痛积聚,府舍主之。腹痛,疝积聚,上冲心,云门主之。

上巨虚下廉、小肠 者,取本腑也。府舍、云门者,刺太阴以予之也。

四肢淫泺,身闷癃疝,至阴主之。脐疝绕脐痛,冲胸,不得息,灸脐中。阴疝引睾,阴交主之。少腹疝,卧善惊,气海主之,脐疝绕脐痛,石门主之。暴疝痛,少腹大热,关元主之。少腹痛,溺难,阴下纵,横骨主之。男子阴端寒,上冲心中 ,会阴主之。癃疝,然谷主之。卒疝,少腹痛,照海主之,病在左取右,右取左,立已。阴暴起疝瘕,胞中有血,四满主之。脐疝绕脐痛,时上冲心,天枢主之。气疝,哕呕面肿,奔豚,天枢主之。阴疝气疝,天枢主之。阴疝痿,茎中痛,两丸骞,卧不可仰卧。刺气冲。阴疝,冲门主之。(一作衡门)

寒疝,下至腹腠膝腰痛,如清水,大腹诸疝,按之至膝上,伏兔主之。寒疝痛,腹胀满,痿厥少气,阴谷主之。

〔《素》〕厥阴脉滑则病狐疝风。少阴滑则病肺风疝,太阴脉滑则病脾风疝,阳明脉滑则病心风疝,太阳脉滑则病肾风疝,少阳脉滑则病肝风疝。(四时刺逆从论)

〔《诊》〕肝脉滑甚为 疝。心脉微滑为心疝,引脐下小腹鸣。肾肝滑甚为癃 。(全文见治法。)

〔东〕夫滑脉,关以上见者为大热,盖阳与阳并也,故大热。滑脉,尺部见为大寒,生 疝。滑脉者,命门包络之名也,为丙。丙丁热火并于下,盖丙丁不胜壬癸,从寒水之化也,故生 疝。

〔《素》〕帝曰∶诊得心脉而急,此为何病?岐伯曰∶病名心疝,少腹当有形也。帝曰∶何以言之?岐伯曰∶心为牡脏,小肠为之使,故曰少腹当有形也。(脉要精微论)心脉搏滑急,为心疝。肺脉沉搏,为肺疝。肾脉肝脉大急沉,皆为疝。(俱大奇论。)

〔《脉》〕脉来中央坚实,径至关者,冲脉也。动苦少腹痛,上抢心,有瘕疝。绝孕遗矢溺,胁支满烦也。

〔丹〕脐下忽大痛,人中如墨色者,多死。

〔子和〕七疝图 寒疝,其状囊冷,结硬如石,阴茎不举,或控睾丸而痛。得于坐卧湿地,或寒月涉水,或冒雨雪,或坐卧砖石,或风冷处使内过劳。宜以温剂下之。久而无子。

水疝,其状肾囊肿痛,阴汗时出,或囊肿而状如水晶,或囊痒而搔出黄水,或少腹中按之作水声。得于饮水醉酒,使内过劳,汗出而遇风寒湿之气,聚于囊中,故水多,今人为卒疝。宜以逐水之剂下之。有漏针去水者,人多不得其法。

筋疝,其状阴茎肿胀,或溃或痛而里急筋缩,或茎中痛,痛极则痒,或挺纵不收,或白物如精,随溲而下,久而得于房室劳伤,及邪术所使。宜以降心火之剂下之。

血疝,其状如黄瓜,在小腹两旁,横骨两端约中,俗云便。得于重感春夏大燠,劳于使内,气血流溢,渗入脬囊,留而不去,结成痈肿,脓少血多。宜以和血之剂下之。(和血四物汤调胃承气汤各半服之是也。)

气疝,其状上连肾区,下及阴囊,或因号哭忿怒,则气郁之而胀,罢则气散者是也。有一治法,以针出气而愈者。然针有得失,宜以散气之药下之。或小儿亦有此疾,俗云偏气,得于父已年老,或年少多病,阴痿精怯,强力入房,因而有子,胎中病也。此疝不治,惟筑宾一穴主之。

狐疝,其状如瓦,卧则入小腹,行立则出小腹入囊中,狐则昼出穴而溺,夜则入穴而不溺。此疝出入上下往来,正与狐相类也。亦与气疝大同小异,令人带钩钳是也。宜以逐气流经之药下之。

疝,其状阴囊肿缒,如升如斗,不痒不痛者是也。得之地气卑湿所生,故江淮之间,湫溏之处,多有此疾。宜以去湿之药下之。女子阴户突出,虽亦此类,乃热则不禁固也,不可便谓虚寒,而涩之燥之补之。本名曰瘕。宜以苦下之,以苦坚之。(王注云∶阳气下坠,阴气上争,则寒多,下坠则筋缓,故睾垂纵缓因作 疝也。)

以上七疝,下去其病之后,可调则调,可补则补,各量病势,勿拘俗法。经所谓阴盛则腹胀不通者,癃疝也,不可不下。

上疝图虽七,然寒疝即疝之总名,水疝即 疝之属,气疝即狐疝之属,血疝即痈之属,惟筋疝罕见之,盖下疳疮之属也。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医学纲目》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医学纲目》书籍目录
  1. 诸疝《医学纲目》
  2. 诸色泽候《小儿卫生总微论方》
  3. 诸疝《活幼心书》
  4. 诸色痢第七十问《婴童百问》
  5. 诸疝初起秘方《华佗神方》
  6. 诸色恶虫咬伤门主方《疡医大全》
  7. 诸疝候《诸病源候论》
  8. 诸散《备急千金要方》
  9. 诸疝统论《圣济总录》
  10. 诸散《千金翼方》
  11. 诸疝证治《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12. 诸肉有毒《证类本草》
  13. 诸疝治法《医宗金鉴》
  14. 诸肉有毒《饮食须知》
  15. 诸疝治法《杂病心法要诀》
  16. 诸热总括《幼科心法要诀》
  17. 诸伤《中医词典》
  18. 诸热总括《医宗金鉴》
  19. 诸伤折淋熨贴并膏药《圣济总录》
  20. 诸热之而寒者取之阳《中医名词词典》
  21. 诸上《中医词典》
  22. 诸热症第五十问《婴童百问》
  23. 诸蛇虫所伤皆可治《是斋百一选方》
  24. 诸热门推法《推拿抉微》
  25. 诸蛇螫《圣济总录》
  26. 诸热门《幼科推拿秘书》
  27. 诸蛇螫秘方《华佗神方》
  28. 诸热门《小儿推拿广意》
  29. 诸身热论《小儿卫生总微论方》
  30. 诸热门《小儿推拿广意》
  31. 诸尸《圣济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