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痹

《灵素节注类编》书籍目录

帝曰∶营卫之气,亦令人痹乎?岐伯曰∶营者,水谷之精气也,和调于五脏,洒陈于六腑,乃能入于脉也,故循脉上下,贯五脏,络六腑也;卫者,水谷之悍气也,其气 疾滑利,不能入于脉也,故循皮肤之中,分肉之间,熏于盲膜,散于胸腹。逆其气则病,从其气则愈。不与风寒湿气合,故不为痹。

上言邪舍于合而成痹,又云由俞入舍于腑,故帝又问营卫受邪,亦能成痹否。然营者,水谷之精气,所谓清者为营是也,其气纯粹氤氲,故和调于五脏,洒陈于六腑,如甘澜之优游浸灌,而后入于脉,故曰营行脉中,即循脉上下,而贯脏络腑也;卫者,水谷之悍气,所谓浊者为卫是也,其气 疾滑利,则不能入于脉,故曰卫行脉外,即循皮肤之中,分肉之间,熏于盲膜,散于胸腹,此营卫之气,同源异流者也。如感邪而逆其气则病,顺其气之流行则愈。不与风寒湿气相合,故不为痹也。大抵营卫之气,周流内外,倘遇邪阻,即有寒热头痛等病发现。其成痹者,以风寒湿气错杂之邪,表发未透,留滞于合、于俞,着而成痹,由浅入深,如上所明者是也。

帝曰∶痹或痛,或不痛,或不仁,或寒,或热,或燥,或湿,其故何也?岐伯曰∶痛者,寒气多也,有寒故痛也;其不痛、不仁者,病久入深,营卫之行涩,经络时疏,故不痛,皮肤不营,故为不仁;其寒者,阳气少,阴气多,与病相益,故寒也;其热者,阳气多,阴气少,病气胜,阳遭阴,故为痹热;其多汗而濡者,此其逢湿甚也,阳气少,阴气盛,两气相感,故汗出而濡也。

人身阴阳气血,各有偏胜,风寒湿邪,多寡不同,而伤有表里浅深,故病状多端。人身阳少阴多,则与病邪相益而为寒;阳多阴少,阳遭阴痹,郁而成热;湿多则为汗,湿亦阴邪,阳气少也。盖外邪有阴阳,又随人身之阴阳偏胜而变病,故必审其阴阳、表里、虚实、寒热而施治法也。

帝曰∶痹之为病,不痛何也?岐伯曰∶痹在于骨则重,在于脉则血凝而不流,在于筋则屈而不伸,在于肉则不仁,在皮则寒,故具此五者,则不痛也。凡痹之类,逢寒则急,逢热则纵。

上言痛者,寒气多也,其有不痛者,必风湿邪胜。湿气滞着,则有身重、血凝、筋屈不伸、肉不仁、皮寒之五端。故具此五者,而非寒多,则不痛也。大凡痹之为病,逢寒则经脉紧急而多痛,逢热则经脉缓纵而不痛,寒兼湿则重着,热兼湿必多汗,兼风则行走,行走而寒束之,亦必痛,湿合之,必多汗也。故其变化虽多,总不出阴阳虚实四端而已。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灵素节注类编》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灵素节注类编》书籍目录
  1. 诸痹《灵素节注类编》
  2. 诸痹《医学纲目》
  3. 诸痹门《古今名医汇粹》
  4. 诸暴强直《中医词典》
  5. 诸痹统论《圣济总录》
  6. 诸般癣疮《经验丹方汇编》
  7. 诸病胕肿《中医词典》
  8. 诸般伤损《备急千金要方》
  9. 诸病患闻药即吐者《奇效简便良方》
  10. 诸般色泽纹证论《小儿卫生总微论方》
  11. 诸病求源论《冯氏锦囊秘录》
  12. 诸般气痛《医学纲目》
  13. 诸病水液《中医词典》
  14. 诸般奇症《经验丹方汇编》
  15. 诸病死脉《脉确》
  16. 诸般流火《急救广生集》
  17. 诸病死证《景岳全书》
  18. 诸般积聚门《针灸大成》
  19. 诸病所属《推拿抉微》
  20. 诸般积聚部《神应经》
  21. 诸病所属《中西汇通医经精义》
  22. 诸般坏症歌《外科十三方考》
  23. 诸病通用药《新修本草》
  24. 诸般骨鲠《奇方类编》
  25. 诸病宜忌之脉《诊家正眼》
  26. 诸般耳聋《奇方类编》
  27. 诸病以肥瘦决难治易治篇《形色外诊简摩》
  28. 诸百虫入耳《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29. 诸病以昼夜静剧辨阴阳气血篇《形色外诊简摩》
  30. 诸?《圣济总录》
  31. 诸病应忌药总例《药症忌宜》

《灵素节注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