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病传变(诊病将死期入诊生死条)
□
〔《素》〕帝曰∶病成而变,何谓?岐伯曰∶风成为寒热,瘅成为消中,厥成为癫疾,久风为飧泄,脉风成为疠。病之变化,不可胜数(《脉要精微论》)。曰∶二阳之病发心脾,有不得隐曲,女子不月。其传为风消,其传为息贲者,死不治。曰∶三阳为病发寒热,下为痈肿,及为痿厥 ,其传为索泽,其传为颓疝。曰∶一阳发病少气,善咳善泄,其传为心掣,其传为膈。二阳一阴发病,主惊骇背痛,善噫善欠,名曰风厥。二阴一阳发病,善胀,心满善气。三阳三阴发病,为偏枯痿易,四肢不举。(《阴阳别论》)黄帝问曰∶五脏六腑寒热相移者何?岐伯曰∶肾移寒于肝,痈肿少气。脾移寒于肝,痈肿筋挛。肝移寒于心,狂膈中。心移寒于肺,肺消。肺消者饮一溲二,死不治。肺移寒于肾,为涌水。涌水者,按腹不坚,水气客于大肠,疾行则鸣濯濯,如囊裹浆,水之病也。脾移热于肝,则为惊衄。肝移热于心,则死。心移热于肺,传为膈消。肺移热于肾,传之柔。肾移热于脾,传为虚,肠 ,死不可治。胞移热于膀胱,则癃溺血。膀胱移热于小肠,膈肠不便,上为口糜。小肠移热于大肠,为虑瘕,为沉。大肠移热于胃,善食而瘦,又谓之食 。胃移热于胆,亦曰食 。胆移热于脑,则辛 鼻渊。鼻渊者,浊涕下不止也,传为衄 瞑目,故得之气厥也。(《气厥论》)

- 诊病传变(诊病将死期入诊生死条)《医学纲目》
- 诊鼻形容条目《望诊遵经》
- 诊病将瘥难已脉《脉经》
- 诊鼻望法提纲《望诊遵经》
- 诊病脉法《察病指南》
- 诊鼻法《形色外诊简摩》
- 诊病内外法《察病指南》
- 诊背望法提纲《望诊遵经》
- 诊病新久《脉诀汇辨》
- 诊暴病脉法《察病指南》
- 诊病愈剧《医学纲目》
- 诊暴病绝脉《医门补要》
- 诊不专主寸关尺议《目经大成》
- 诊暴病歌《脉诀刊误》
- 诊察《伤寒指掌》
- 诊暴病歌《脉诀乳海》
- 诊尺肤《中医名词词典》
- 诊暴病歌《寿世保元》
- 诊尺肤《中医词典》
- 诊百病死生要诀《备急千金要方》
- 诊尺论疾《类经》
- 诊百病死生诀《儒门事亲》
- 诊尺中脉《千金翼方》
- 诊百病死生诀《脉经》
- 诊齿法《形色外诊简摩》
- 诊《证治准绳·幼科》
- 诊唇法《形色外诊简摩》
- 诊《证治准绳·幼科》
- 诊唇气色条目《望诊遵经》
- 诊《中医词典》
- 诊唇望法提纲《望诊遵经》
《医学纲目》
- 作者:楼英 朝代:明 年份:公元1565年
- 曹序
- 自序
- 序例
- 卷之一·阴阳脏腑部
- 卷之二·阴阳脏腑部
- 卷之三·阴阳脏腑部
- 卷之四·阴阳脏腑部
- 卷之五·阴阳脏腑部
- 卷之六·阴阳脏腑部
- 卷之七·阴阳脏腑部
- 刺灸通论(刺虚实刺寒热入治寒热法)
- 刺虚实
- 刺寒热(入治寒热法。)
- 卷之八·阴阳脏腑部
- 卷之九·阴阳脏腑部
- 卷之十·肝胆部
- 卷之十一·肝胆部
- 卷之十二·肝胆部
- 卷之十三·肝胆部
- 卷之十四·肝胆部
- 卷之十五·肝胆部
- 卷之十六·心小肠部
- 卷之十七·心小肠部
- 卷之十八·心小肠部
- 卷之十九·心小肠部
- 卷之二十·心小肠部
- 卷之二十一·脾胃门
- 卷之二十二·脾胃部
- 卷之二十三·脾胃部
- 卷之二十四·脾胃部
- 卷之二十五·脾胃部
- 卷之二十六·肺大肠部
- 卷之二十七·肺大肠部
- 卷之二十八·肾膀胱部
- 卷之二十九·肾膀胱部
- 卷之三十·伤寒部
- 卷之三十一·伤寒部
- 卷之三十二·伤寒部
- 卷之三十三·伤寒部
- 卷之三十四·妇人部
- 卷之三十五·妇人部
- 卷之三十六·小儿部
- 卷之三十七·小儿部
- 卷之三十八·小儿部
- 卷之三十九·小儿部
- 卷之四十·《内经》运气类注
- 《内经》运气类注序文
- 运气占候补遗序
- 运气占候
- 邵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