咽痛
甘草汤 用甘草二两, 咀,每服四钱,水煎,去渣温服,日三服。
少阴病,咽中痛,半夏散及汤主之。
上 咀,水煎服,少少咽之为散,白汤调服方寸匕,亦效,日三服。(仲景法为散调服,不 咀。)
□
〔成〕甘草汤主少阴客热,咽痛。桔梗汤,主少阴寒热相搏,咽痛。半夏散及汤,主少阴客寒咽痛。
少阴病,咽中生疮,不能言语,声不出者,苦酒汤主之。
半夏(制,十四枚) 鸡子(一个,去黄,纳半夏、苦酒于鸡子壳中)
上二味,纳半夏,着苦酒,以鸡子壳置刀 中,安火上,令三沸,去渣,少少含咽之。不瘥,更作三剂。
脉紧当无汗,反汗出者,亡阳也。此属少阴,法当咽痛而复吐利。(论见吐利。)师曰∶伏气之病,以意候之,今月之内,欲有伏气,假令旧有伏气,当须脉之,若脉微弱者,当喉中痛似伤寒,非喉痹也。病患云∶实咽中痛,虽尔,今复欲下利。(见后《活人》续法)
咽痛下利兼胸满者,猪肤汤。厥逆面赤者,通脉四逆汤。下后复厥逆,下部脉不至者,麻黄升麻汤。(并见下利。)
阳毒咽痛,面赤斑斑如锦纹,唾脓血,五日可治,七日不可治,宜升麻鳖甲汤。(《活人》云∶阳毒升麻汤主之。论见阳毒条。)
阴毒咽痛,面目青,身痛如被杖,五日可治,七日不可治,升麻鳖甲去雄黄蜀椒汤。(《活人》云∶阴毒甘草汤主之。论见阴毒条。)
太阳病,下后脉紧者,必咽痛。(论见大法。)阳明病,头眩而咳者,必咽痛。若不咳者,咽不痛。先厥后热者,下利必自止,止而反汗出者,其喉为痹。发热无汗者,下利必自止。若不止者,必便脓血,其喉不痹。(论见下利。)
咽中闭塞,不可发汗,发汗则吐血,气欲绝,手足厥冷,欲得蜷卧,不能自温。咽中闭塞,不可下,下之则上轻下重,水浆不下,卧则欲蜷,身急头眩,下利日数十行。

- 咽痛《医学纲目》
- 咽痛《伤寒捷诀》
- 咽痛《续名医类案》
- 咽痛《中医词典》
- 咽痛《医述》
- 咽痛《伤寒说意》
- 咽痛《证治准绳·类方》
- 咽酸尽为乎食停《医学传心录》
- 咽痛《医学心悟》
- 咽酸《中医词典》
- 咽痛《医学心悟》
- 咽生白点《中医词典》
- 咽痛《伤寒大白》
- 咽舌两经《尤氏喉症指南》
- 咽痛《松峰说疫》
- 咽塞要诀《华佗神方》
- 咽痛《伤寒六书》
- 咽日气《中医词典》
- 咽痛《伤寒六书》
- 咽气诀《养生导引秘籍》
- 咽痛《丹溪手镜》
- 咽气《中医词典》
- 咽痛《友渔斋医话》
- 咽旁脓肿《耳鼻咽喉外科学》
- 咽痛《伤寒寻源》
- 咽旁脓肿《中西医结合耳鼻喉科》
- 咽痛《医效秘传》
- 咽旁脓肿《默克家庭诊疗手册》
- 咽痛《广瘟疫论》
- 咽旁间隙《人体解剖学》
- 咽痛《伤寒指掌》
《医学纲目》
- 作者:楼英 朝代:明 年份:公元1565年
- 曹序
- 自序
- 序例
- 卷之一·阴阳脏腑部
- 卷之二·阴阳脏腑部
- 卷之三·阴阳脏腑部
- 卷之四·阴阳脏腑部
- 卷之五·阴阳脏腑部
- 卷之六·阴阳脏腑部
- 卷之七·阴阳脏腑部
- 刺灸通论(刺虚实刺寒热入治寒热法)
- 刺虚实
- 刺寒热(入治寒热法。)
- 卷之八·阴阳脏腑部
- 卷之九·阴阳脏腑部
- 卷之十·肝胆部
- 卷之十一·肝胆部
- 卷之十二·肝胆部
- 卷之十三·肝胆部
- 卷之十四·肝胆部
- 卷之十五·肝胆部
- 卷之十六·心小肠部
- 卷之十七·心小肠部
- 卷之十八·心小肠部
- 卷之十九·心小肠部
- 卷之二十·心小肠部
- 卷之二十一·脾胃门
- 卷之二十二·脾胃部
- 卷之二十三·脾胃部
- 卷之二十四·脾胃部
- 卷之二十五·脾胃部
- 卷之二十六·肺大肠部
- 卷之二十七·肺大肠部
- 卷之二十八·肾膀胱部
- 卷之二十九·肾膀胱部
- 卷之三十·伤寒部
- 卷之三十一·伤寒部
- 卷之三十二·伤寒部
- 卷之三十三·伤寒部
- 卷之三十四·妇人部
- 卷之三十五·妇人部
- 卷之三十六·小儿部
- 卷之三十七·小儿部
- 卷之三十八·小儿部
- 卷之三十九·小儿部
- 卷之四十·《内经》运气类注
- 《内经》运气类注序文
- 运气占候补遗序
- 运气占候
- 邵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