疟
治小儿疟疾,多与大人同法,以出汗为瘥,宜桂枝、柴胡、麻黄、参、芩等辈。又视其病食病痰,以意消息之。大抵多是饮食不节得之,须以消导为先可也。
□
〔世〕万金丹 治大人小儿疟并哮,痰涎喘急。
黑豆四十九粒,信一钱。先以黑豆浸去皮,端午日以乳钵研细拌匀,作一小丸之,黄丹为衣,阴干,治哮冷,茶清吞一丸。治疟,空心井花水吞一丸,忌热物荤腥一月。如食热物即吐。
□
〔汤〕治瘅疟但热不寒方 用黄丹 通红,临发蜜汤调下,能饮酒,用酒调。一法,专服小柴胡汤,次服人参前胡汤。
草果饮治寒多热少,手足厥冷,遍身浮肿,肚腹疼痛。
浓朴(姜制) 青皮 草果 藿香 甘草(炙) 丁皮 神曲 良姜 半夏曲
等分, 咀,姜、枣煎,空心服。
秦艽 柴胡 白术 白茯苓 槟榔 常山 黄芩 甘草(炙) 半夏曲 官桂
上等分, 咀,酒、醋一半煎,露一宿,次日早,取再温,滤去渣服。陈舍人令嗣久疟,服验。
小柴胡汤 治小儿疟疾,往来寒热。
上 咀,姜三片,枣一枚,煎服。
青皮汤 治小儿疟疾作,浮肿,兼寒热不退,饮食不进。
白术 茯苓 浓朴 青皮 陈皮 半夏 大腹皮 槟榔 三棱 蓬术 木通 甘草(各等分)
上 咀,每服三钱,姜水煎服。
养胃汤 治外感风寒,内伤生冷,温中快膈,能辟山岚瘴气。寒疟,脾胃虚寒,呕逆恶心,并宜服之。
鬼哭散 止疟疾久不愈者效。
上 咀,每服三钱,桃、柳枝各七寸同煎,临发时服,略吐出涎效。
鳖甲饮子 治疟久不愈,腹中结为 瘕,名曰疟母。
鳖甲(醋炙) 白术 黄芩 草果 槟榔 芎 橘红 甘草 浓朴 白芍药(各等分)
上 咀,姜、枣煎服。
大腹皮汤 治小儿疟疾,用药太早,退热变作浮肿,外肾肿大,饮食不进。
大腹皮 槟榔 三棱 蓬术 枳壳 苍术(制。各二两) 甘草(三钱)
四兽饮 治五脏气虚,喜怒劳逸不节,致阴阳相胜,结聚痰饮,发为疟疾。兼治瘴疟。
半夏 人参 白术 茯苓 草果 陈皮(各一两半) 甘草(二钱半)
经效截疟丹 治疟母结癖,寒热无已。
上研为细末,稀糊丸如桐子大。每服一丸,人参汤候冷空心服。瘴疟,桃枝汤冷服。临发时,磨一丸涂鼻口畔效。
□
〔《要略》〕疟脉自弦,弦数者多热,弦迟者多寒,弦小紧者宜下之,弦迟者可温之,弦紧者可发汗,浮大者可吐之,弦数者风发也,以饮食消息之。
□
〔《脉》〕疟脉自弦,微则为虚,代散则死。
□
〔《明》〕小儿疟久不愈,灸内庭(在足大指次指外间陷中,各一壮。)大椎 百会(各随年壮。)

- 疟《医学纲目》
- 疟《医学读书记》
- 疟《续名医类案》
- 疟《医学读书记》
- 疟《续名医类案》
- 疟《推求师意》
- 疟《续名医类案》
- 疟《重订灵兰要览》
- 疟《医学入门》
- 疟《中医词典》
- 疟《医述》
- 疟《中医词典》
- 疟《类经》
- 疟《千金翼方》
- 疟《杂病广要》
- 暖针《针灸聚英》
- 疟《证治准绳·幼科》
- 暖针《古今医统大全》
- 疟《张氏医通》
- 暖针《针灸大成》
- 疟《张氏医通》
- 暖腰神方《毓麟验方》
- 疟《证治准绳·类方》
- 暖胃《中医词典》
- 疟《证治准绳·女科》
- 暖胃《中医词典》
- 疟《证治准绳·女科》
- 暖外肾法《中医词典》
- 疟《证治准绳·杂病》
- 暖外肾法《中医词典》
- 疟《普济方·针灸》
《医学纲目》
- 作者:楼英 朝代:明 年份:公元1565年
- 曹序
- 自序
- 序例
- 卷之一·阴阳脏腑部
- 卷之二·阴阳脏腑部
- 卷之三·阴阳脏腑部
- 卷之四·阴阳脏腑部
- 卷之五·阴阳脏腑部
- 卷之六·阴阳脏腑部
- 卷之七·阴阳脏腑部
- 刺灸通论(刺虚实刺寒热入治寒热法)
- 刺虚实
- 刺寒热(入治寒热法。)
- 卷之八·阴阳脏腑部
- 卷之九·阴阳脏腑部
- 卷之十·肝胆部
- 卷之十一·肝胆部
- 卷之十二·肝胆部
- 卷之十三·肝胆部
- 卷之十四·肝胆部
- 卷之十五·肝胆部
- 卷之十六·心小肠部
- 卷之十七·心小肠部
- 卷之十八·心小肠部
- 卷之十九·心小肠部
- 卷之二十·心小肠部
- 卷之二十一·脾胃门
- 卷之二十二·脾胃部
- 卷之二十三·脾胃部
- 卷之二十四·脾胃部
- 卷之二十五·脾胃部
- 卷之二十六·肺大肠部
- 卷之二十七·肺大肠部
- 卷之二十八·肾膀胱部
- 卷之二十九·肾膀胱部
- 卷之三十·伤寒部
- 卷之三十一·伤寒部
- 卷之三十二·伤寒部
- 卷之三十三·伤寒部
- 卷之三十四·妇人部
- 卷之三十五·妇人部
- 卷之三十六·小儿部
- 卷之三十七·小儿部
- 卷之三十八·小儿部
- 卷之三十九·小儿部
- 卷之四十·《内经》运气类注
- 《内经》运气类注序文
- 运气占候补遗序
- 运气占候
- 邵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