悸
汗后心下悸,若头眩身 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也。(论见战振。)若叉手自冒心者,后条桂枝甘草汤也。若谵语胃不和烦悸者,《活人》用调胃承气汤也。(论见口苦。)若脐下悸者,后条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也。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宜桂枝甘草汤。
上二味,以水一盏半,煎八分,去渣温服。
上作二服,以甘澜水二钟,先煮茯苓,减二分,纳诸药,煮取一盏,去渣温服,日三。作甘澜水法∶取水斗许,置大盆中,以杓扬之,水上有珠子五六千颗相逐,取用之。
脉浮数者,法当汗出而愈。若下之身重心悸者,不可发汗,当自汗出乃解。所以然者,尺中脉微,此里虚,须表里实,津液自和,便自汗出愈。少阳病,耳聋胸满,不可吐下,吐下则悸而惊者。注云∶气血虚,往来寒热,胸胁满,心下悸而小便不利者,小柴胡去黄芩加茯苓汤。(方论见往来寒热。)
太阳病,小便利者,以饮水多,必心下悸,小便少者,必苦里急也。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伤寒脉结代,心动悸,宜炙甘草汤。
甘草(炙,一两) 生姜(三片) 人参(半两) 生地(一两) 桂枝(去皮) 麦门冬(去心。各一两)麻仁(一合) 阿胶(半两)
上 咀,每服五钱,水一盏半,入酒半钟,煎至八分,去渣纳阿胶,溶尽温服,日三。

- 悸《医学纲目》
- 悸《中医词典》
- 悸《张氏医通》
- 祭神应王文《阴证略例》
- 悸《证治准绳·类方》
- 继洲杨先生治症总要认症定穴治法《针灸易学》
- 悸《证治准绳·杂病》
- 继洲杨先生胜玉歌认症定穴治法《针灸易学》
- 悸《医碥》
- 继母草《证类本草》
- 悸《医碥》
- 继发于全身性疾患的肾小球疾病《实用免疫细胞与核酸》
- 悸《丹溪手镜》
- 继发性青光眼《眼科学》
- 悸《医效秘传》
- 继发性青光眼《默克家庭诊疗手册》
- 悸《伤寒明理论》
- 继发性免疫缺陷病《医学免疫学》
- 悸部《本草易读》
- 继发性免疫缺陷病《医学免疫学》
- 悸门《张氏医通》
- 继发性免疫缺陷病《病理学》
- 悸心痛《中医词典》
- 继发性免疫缺陷病《免疫学和免疫学检验》
- 寄冯蕙庭君调养脾胃论《评琴书屋医略》
- 继发性免疫缺陷《人体寄生虫学》
- 寄居虫《证类本草》
- 继发性高脂蛋白血症《动脉粥样硬化》
- 寄居虫《本经逢原》
- 继发性高血压《病理生理学》
- 寄奴草《本草易读》
《医学纲目》
- 作者:楼英 朝代:明 年份:公元1565年
- 曹序
- 自序
- 序例
- 卷之一·阴阳脏腑部
- 卷之二·阴阳脏腑部
- 卷之三·阴阳脏腑部
- 卷之四·阴阳脏腑部
- 卷之五·阴阳脏腑部
- 卷之六·阴阳脏腑部
- 卷之七·阴阳脏腑部
- 刺灸通论(刺虚实刺寒热入治寒热法)
- 刺虚实
- 刺寒热(入治寒热法。)
- 卷之八·阴阳脏腑部
- 卷之九·阴阳脏腑部
- 卷之十·肝胆部
- 卷之十一·肝胆部
- 卷之十二·肝胆部
- 卷之十三·肝胆部
- 卷之十四·肝胆部
- 卷之十五·肝胆部
- 卷之十六·心小肠部
- 卷之十七·心小肠部
- 卷之十八·心小肠部
- 卷之十九·心小肠部
- 卷之二十·心小肠部
- 卷之二十一·脾胃门
- 卷之二十二·脾胃部
- 卷之二十三·脾胃部
- 卷之二十四·脾胃部
- 卷之二十五·脾胃部
- 卷之二十六·肺大肠部
- 卷之二十七·肺大肠部
- 卷之二十八·肾膀胱部
- 卷之二十九·肾膀胱部
- 卷之三十·伤寒部
- 卷之三十一·伤寒部
- 卷之三十二·伤寒部
- 卷之三十三·伤寒部
- 卷之三十四·妇人部
- 卷之三十五·妇人部
- 卷之三十六·小儿部
- 卷之三十七·小儿部
- 卷之三十八·小儿部
- 卷之三十九·小儿部
- 卷之四十·《内经》运气类注
- 《内经》运气类注序文
- 运气占候补遗序
- 运气占候
- 邵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