呕(有物有声)
□
呕家本渴,渴者为欲解,今反不渴,心下有支饮故也。小半夏汤主之。
卒呕吐、心下痞,肠闭有水眩悸者,小半夏加茯苓汤主之。
上三味,以水七升,煮取一升半,分温再服。
□
〔孙〕治呕吐,以白槟榔一枚煨,陈皮十分炙,锉为末,水一盏,煎半盏服之。
上姜、半、橘,治呕吐必用之圣药。然东垣云∶辛药生姜之类治呕吐,但治上焦气壅表实之病,若胃虚谷气不行,胸中闭塞而呕者,惟宜益胃,推扬谷气而已,勿作表实,用辛药泻之。
□
〔仲〕胃反呕吐者,大半夏汤主之。(服前小半夏汤诸汤不愈者,服此立愈。)
上三味,以水一斗三升,和蜜扬之二百四十遍,煮药取三升,温服一升,余分再服。
李绛疗反胃呕吐无常,粥饮入口即吐,困倦无力垂死者,以上党人参三大两,劈破,水一大升,煮取四合,热顿服。
□
〔丹〕久病呕者,胃虚不纳谷也。
胃虚有寒呕吐者,东垣丁香茱萸汤、仲景理中汤,皆益胃推扬谷气之剂也。(方见寒条。)
□
〔垣〕若阴虚邪气逆上,窒塞呕哕不足之病,此地道不通也。正当用生地黄、当归、桃仁、红花之类,和血凉血润血;兼用甘草以补其气;微加大黄、芒硝以通其闭,大便利,邪气去,则气逆呕哕自不见矣。复有胸中虚热,谷气久虚,发而为呕哕者,但得五谷之阴以和之,则呕哕自止。(五谷皆属阴,或食,或饮白汤,或喜凉者饮凉水,皆能止呕哕,不必用药也。)
□
□
〔垣〕加减二陈汤 治痰饮为患,或呕哕恶心;或头眩心悸;或中脘不快;或发为寒热;或因食生冷,脾胃不和,并宜治之。
丁香(一两) 半夏(五两) 陈皮(五两) 茯苓(二两) 甘草(一两半)
上 咀。每服四钱,水一盏半,生姜三片,乌梅一个,同煎至七分,去渣热服无时。或治痰痞,加草豆蔻面裹煨熟一两半。
上件四味为细末。每服二钱,水二盏,生姜三片,同煎至一盏,去渣服,食前。
□
〔垣〕丁香吴茱萸汤 治呕吐哕,胃寒所致。
丁香(五分) 吴茱萸 草豆蔻 人参(各一钱) 甘草(五分,炙) 黄芩(一钱) 柴胡(五分)升麻(七分) 茯苓(五分) 当归(钱半) 苍术(一钱) 半夏(五分) 干姜(五分)
上为细末。每服半两,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渣热服,食前。忌冷物。
□
〔世〕藿香平胃散 治呕吐不止。
藿香(一两) 半夏(二两) 陈皮(去白,二两) 浓朴(一两,制) 苍术(三两,泔浸) 甘草(二两,炙)
上为粗未。每服五钱,水一盏半,生姜三片,枣三枚,同煎,去渣,温服。
□
〔罗〕红豆丸 诸药不愈者神效。(方见膈气寒条。)
□
〔杜〕安业坊,有阎氏家老妇人患呕吐,请石秀才医。曰∶胃冷而呕,下理中丸至百余丸,其病不愈。石疑此患,召杜至。曰∶药病正相投,何必多疑。石曰∶何故药相投而病不愈?杜曰∶寒气甚,药力未及,更进五十丸必愈。如其言果愈。石于是师法于杜。
□
〔海〕理中汤加减例。(理中汤方∶甘草、人参、白术、干姜,各等分。)
若为寒气、湿气所中者,附子一两,名附子理中汤。若霍乱吐泻者,加橘红、青橘皮各一两,名 治中汤。
若干霍乱,心腹作痛,先吃盐汤少许,顿服,呕吐出令透,即进此药。若呕吐者,于治中汤内加丁香、半夏一两,生姜十片。若泄泻者,加橘红、茯苓各一两,名补中汤。若泄泻不已者,于补中汤内加附子一两,不喜饮食,水谷不化者,再加炒砂仁一两,共成八味。若藿乱吐下,心腹作痛,手足逆冷,于本方中去白术、加熟附,名四顺汤。若伤寒结胸,先以桔梗、枳壳等分煎服,不愈者,及吐利后胸痞欲绝,心膈高起,急痛手不可近者,加枳实、茯苓各一两,名枳实理中汤。若渴者,但于枳实理中汤内加栝蒌根一两。若霍乱后转筋者,理中汤内加石膏一两。(火 )。若脐下筑者,肾气动也,去术,加官桂一两,肾恶燥故去术;恐作奔豚,故加官桂。若悸多者,加茯苓一两。若渴欲饮水者,加术半两。若苦寒者,加干姜五钱。若腹满者,去白术,加附子一两。若饮酒过多及啖炙爆热食发为鼻衄者,加川芎一两。若伤胃吐血,以此药能理中脘,分利阴阳,安定血脉,只用本方。若中附子毒者,亦用此方;或止用甘草、生姜等分煎服,或以乌豆煎汤解之。
□
〔仲〕呕而胸满者,吴茱萸汤主之。(方见伤寒吐。)呕而脉弱,小便复利,身有微热,见厥逆者,四逆汤主之。(方见伤寒下利。)
□
〔杜〕王普侍郎病呕,饮食皆不得进,召孙,数日亦不愈,后复召杜。杜曰∶治呕愈呕,此胃风也。遂用川乌一两,净洗去皮脐、不去尖,以浆水一碗煮干。每个作两片,复用浆水一碗,煮尽,更作四片。每细嚼一片,以少温水下。少顷,呕遂止。痛既少息,杜遂问曰∶寻常好吃何物?曰∶好吃甘甜之物。杜曰∶是甘甜乃膏粱之物,积久成热,因而生风,非一朝一夕之故也。王服其说。痛而呕为寒。经云∶寒气客于肠胃,厥逆上出,故痛而呕者是也。
□
〔丹〕呕吐,胃中有热,膈上有痰,二陈汤加炒栀子、黄连、生姜主之。此方累试效。
□
□
〔洁〕用小柴胡汤加青黛,以姜汁打糊为丸,名青镇丸,治呕吐,脉弦,头痛,盖本诸此。
□
〔《本》〕治胃热呕,以竹茹汤。
干葛(三钱) 甘草(二钱) 半夏(三钱,姜汁半盏,浆水一升,煮耗半)
上末。每服五钱,水一盏,姜三片,竹茹一弹,大枣一枚,同煎至一盏,去渣温服。
有热者,手足心热。政和年,有京人病伤寒,得汗身凉,数日忽呕吐,药与饮食俱不下。医者皆进丁香、藿香、滑石等药,下咽即吐。予曰∶此正汗后余热留胃脘,孙兆竹茹汤正相当尔。治药与之,实时愈。《良方》中槐花散,亦相应。
定呕吐利膈,枇杷散。
枇杷叶(去毛,味苦平,下气) 人参(各一钱) 茯苓(五钱) 茅根(二两) 半夏(一钱)
上细锉。每服四钱,水一盏半,生姜七片,慢火煎至七分,去渣,入槟榔末五分,和匀服之。
□
〔仲〕呕吐而病在膈上,后思水解,急与之,思水者,猪苓散主之。
猪苓 茯苓 白术(各等分)
上三味,杵为散。饮服方寸匕,日三服。
仲景云∶呕吐思水解者,急与之。予长男每呕水三二碗,诸药不效,但吃井花水一口即住。用白术茯苓汤服愈,信知先贤不诬也。
□
〔《本》〕治卒呕吐不止,不欲食,煮枇杷叶汁饮之,止渴,偏理呕 。
□
〔丹〕妇人月经时口渴,吃水多,心痞,善呕不食。
白术(二钱) 陈皮(二钱) 山栀(炒) 木通 黄芩(各一钱) 炙甘草(些)
分二帖,水二盏,煎小盏,入姜汁热饮之。
□
〔《本》〕治产后呕不止者,香灵丸。
上香、脂先研末;后入砂再研匀。用狗胆或猪胆丸如鸡头大,每服一丸,生姜陈皮汤磨下。
诸痿喘呕,皆属于上。(全文见诊。)
□
〔《素》〕太阴所谓食则呕者,物盛满而上溢,故呕。(脉解篇)
辛散逆气,诸方用姜、半、橘之类。(并见上壅条。)
□
〔《广》〕治呕逆不能食。诃黎勒皮二两,去核,捣为末,炼蜜和丸,槐子大。空心服二十丸,日二服。
□
□
〔世〕若病患直患呕吐,而复脚弱、或疼,乃是香港脚,当作香港脚治之。
□
运气 呕吐有四∶
一曰火热。经云∶少阴司天,热气下临,呕逆躁烦。又云∶少阳所至,为呕涌。又云∶少阳之复,呕逆。又云∶火郁之发,呕逆,治以咸寒、甘寒是也。
二曰风。经云∶厥阴在泉,风淫所胜,病食则呕。又云∶厥阴司天,风淫所胜,食则呕。又云∶厥阴之胜,甚则呕。又云∶厥阴之复,呕吐,饮食不入,入而复出,甚则入脾食痹而吐,治以辛凉甘清、酸清是也。
三曰风火。经云∶少阳司天之政,风热参布,民病呕吐。二之气,病热郁于上,咳逆呕吐。三之气,民病呕。又云∶太阳司天之政,初之气,病见热,头痛呕吐,治以酸寒、辛寒、咸寒是也。
四曰湿。经云∶阳明司天之政,初之气,其病呕。又云∶土郁之发,甚则心痛、脚肿、呕吐是也。
□
针灸 呕吐取法有二∶
其一取脾。经云∶脾足太阴之脉,是动则病食则呕,视盛虚热寒陷下取之也。
其二取肝。经云∶肝足厥阴之脉,所生病者,胸满呕逆,视盛虚热寒陷下取之也。
□
〔洁〕呕盛无度并干呕∶大陵 间使
□
〔扁〕呕逆∶中脘 尺泽
□
〔《摘》〕胸中痰饮,霍乱惊悸,腹胀暴痛,恍惚,吐逆不食∶巨阙(六分。) 三里(立愈。)肝脉缓为善呕。(全文见诊虚实法。)
□
〔垣〕孙真人言生姜为呕家圣药,谓上焦气壅表实之病而言,非以泻气而言之也。若脾胃虚弱,谷气不行,荣卫下流,是中气不利,清气津液不上,胸中闭塞,气道不开,亦令人哕,惟宜益胃推扬谷气而已。勿作外实,以辛药生姜之类,泻其壅滞,及妄以泻气、泻血药下之。下之则转增闭塞疼痛,或变作结胸,复下其膈,由此致危者多矣。盖气已虚而反泻之,是重泻其气,必胸中如刀削之痛,与正结胸无异,可不慎哉。
□

- 呕(有物有声)《医学纲目》
- 呕《伤寒指掌》
- 呕胆《中医词典》
- 呕《外科选要》
- 呕多忌攻证十 阳明六十一《伤寒悬解》
- 呕《广瘟疫论》
- 呕恶、吐涎沫,头痛《名师垂教》
- 呕《友渔斋医话》
- 呕恶哕预兆《中医疾病预测》
- 呕《卫生宝鉴》
- 呕恶哕预兆的理论基础《中医疾病预测》
- 呕《灵素节注类编》
- 呕恶哕预兆的临床预报意义《中医疾病预测》
- 呕《证治准绳·疡医》
- 呕哕《金匮悬解》
- 呕《续名医类案》
- 呕哕《普济方·针灸》
- 呕《医学纲目》
- 呕哕方四首《外台秘要》
- 呕《新修本草》
- 呕哕候《诸病源候论》
- 呕《中医词典》
- 呕哕吐第十六(呃逆附)《医学三字经》
- 鸥《医学入门》
- 呕哕吐方《医学三字经》
- 欧洲一些国家的医学心理学情况《医学心理学》
- 呕家《中医名词词典》
- 衄有太阳阳明证解《研经言》
- 呕家《中医词典》
- 衄血诸失血《麻科活人全书》
- 呕苦《中医词典》
《医学纲目》
- 作者:楼英 朝代:明 年份:公元1565年
- 曹序
- 自序
- 序例
- 卷之一·阴阳脏腑部
- 卷之二·阴阳脏腑部
- 卷之三·阴阳脏腑部
- 卷之四·阴阳脏腑部
- 卷之五·阴阳脏腑部
- 卷之六·阴阳脏腑部
- 卷之七·阴阳脏腑部
- 刺灸通论(刺虚实刺寒热入治寒热法)
- 刺虚实
- 刺寒热(入治寒热法。)
- 卷之八·阴阳脏腑部
- 卷之九·阴阳脏腑部
- 卷之十·肝胆部
- 卷之十一·肝胆部
- 卷之十二·肝胆部
- 卷之十三·肝胆部
- 卷之十四·肝胆部
- 卷之十五·肝胆部
- 卷之十六·心小肠部
- 卷之十七·心小肠部
- 卷之十八·心小肠部
- 卷之十九·心小肠部
- 卷之二十·心小肠部
- 卷之二十一·脾胃门
- 卷之二十二·脾胃部
- 卷之二十三·脾胃部
- 卷之二十四·脾胃部
- 卷之二十五·脾胃部
- 卷之二十六·肺大肠部
- 卷之二十七·肺大肠部
- 卷之二十八·肾膀胱部
- 卷之二十九·肾膀胱部
- 卷之三十·伤寒部
- 卷之三十一·伤寒部
- 卷之三十二·伤寒部
- 卷之三十三·伤寒部
- 卷之三十四·妇人部
- 卷之三十五·妇人部
- 卷之三十六·小儿部
- 卷之三十七·小儿部
- 卷之三十八·小儿部
- 卷之三十九·小儿部
- 卷之四十·《内经》运气类注
- 《内经》运气类注序文
- 运气占候补遗序
- 运气占候
- 邵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