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病续法
□
〔《活》〕中暑与热病,外证相似。但热病者脉盛,中暑者脉虚,以此别之。《甲乙经》云∶脉盛身寒,得之伤寒;脉虚身热,得之伤暑。盖寒伤形而不伤气,所以脉盛;热伤气而不伤形,所以脉虚。又有湿温与中暑同,但身凉不渴为异耳。
□
〔丹〕暑热病,用黄连香薷饮。挟痰者,加半夏;挟虚者,加参、 。或用清暑益气汤。
□
〔《活》〕夏月发热恶寒,头疼,身体肢节痛重,其脉洪盛者,热病也。冬伤于寒,因暑气而发为热病,治热病与伤寒同。有汗宜桂枝汤,无汗宜麻黄汤。如烦躁者,宜大青龙汤。然夏月药性须带凉,不可大温,桂枝、麻黄、大青龙,须用加减。夏至前,桂枝加黄芩半两。夏至后,桂枝、麻黄、大青龙加知母一两,石膏二两,或加升麻半两。盖桂枝、麻黄汤性热,及暖处非西北之比,夏月服之,必有发黄、斑出之失。热病三日外,与前汤不瘥,脉势仍数,邪气犹在经络,未入脏腑者,桂枝石膏汤主之。此方夏至后,代桂枝证用。若加麻黄半两,可代麻黄、青龙证用也。若三月至夏,为晚发伤寒,栀子升麻汤亦可选用之。
桂枝石膏汤 治法见前论。有汗脉缓为桂枝证,无汗脉紧为麻黄、青龙证。
桂枝(半两,去皮) 石膏(一两,碎) 黄芩(半两) 甘草(炙,一两) 栀子(三钱) 白芍药 升麻 干葛 生姜(以上各三分)
上 咀,每服五钱半,水一盏半,煮至八分,去渣,食顷再服。若得汗,即停后服。
栀子升麻汤 治晚发伤寒,三月至夏为晚发。
生地(半斤,切碎) 栀子(十个) 升麻(一两半) 柴胡 石膏(各二两半)
上 咀,每服五钱,水一盏半,煎至八分顿服。病不解,更作。
□
〔垣〕静而得之为中暑,中暑者阴证,当发散也。或避暑热,纳凉于深堂大厦,得之者曰中暑。其病必头痛恶寒,身形俱急,肢节疼痛而烦心,肌肤大热无汗,为房室之阴寒所遏,使周身阳气不得伸越。世多以大顺散主之是也。(海藏云∶静而伤暑,恶寒脉沉细,静而湿胜伤形者,白虎加苍术汤主之。大顺散,见《局方》,甘草一钱半,干姜、杏仁、肉桂各一钱是也。)
动而得之为中热,中热者阳证,为热伤原气,非形体受病也。若行人或农夫,于日中劳役得之者,名曰中热,其病必苦头疼,发躁热,恶热,扪之肌肤大热,必大渴引饮,汗大泄,无气以动,乃为天热,外伤肺气,苍术白虎汤主之。(海藏云∶动而伤暑,身热、脉洪大,动而火胜伤气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
〔《活》〕中暑背寒面垢,手足微冷,烦渴口燥,倦怠,四肢不痛重,其脉微弱,按之无力,白虎汤主之。(方见发热。)
□
〔《本》〕有人头痛身热,心烦燥渴,诊其脉大而虚。予授以白虎汤,数服愈。仲景云∶脉虚身热,得之伤暑。又云∶其脉弦细芤迟,何也。《素问》曰∶寒伤形,热伤气。盖伤气不伤形,则气消而脉虚弱,所谓弦细芤迟者,皆虚脉也。仲景以弦为阴,朱、庞亦云中暑脉微弱,则虚可知。
□
〔海〕脉虚身热,自汗恶寒者,中暑也,白虎加桂汤主之。(方见疟。)
□
〔《活》〕酒蒸黄连丸 治暑毒深伏,累取不瘥,无药可治,伏暑发渴者。
黄连(四两,以无灰酒浸蒸,干)
上为末,糊丸,熟水下三十丸。胸膈凉、不渴为验。
橘皮汤 治中暑痰逆恶寒。
橘皮(二两,去白) 生姜(一两) 枣子(五枚,去核) 甘草(炙,半两) 人参(一钱)竹茹(半升)
上分五服,每服水一盏二分,煮取八分,去渣热服。
竹叶石膏汤 治中暑不恶寒。(方见劳复。)
□
〔海〕若先饮冷,后伤暑者,五苓散主之。此必心下痞 ,生姜汤调服佳。或四君子汤调中,亦可。中和后,或小便不利,或茎中痛,宜服下方。
中 ,脉弦细芤迟,黄 汤主之。
上 咀,每服三钱,水一大盏,生姜三片,煎至六分,去渣温服。
□
〔丹〕徐三官,六月间发热,大汗恶寒,战栗不自禁持,且烦渴。予曰∶此暑病。脉之皆虚微细弱而数。其人好赌,致劳而虚。遂以人参、竹叶作汤,调辰砂四苓散,八帖而安。
□
〔云〕口开前板齿干燥者,牙乃骨之精,今燥者骨热也,针药不能治,当灸大椎穴。
□
〔《活》〕湿温者,两胫逆冷,胸腹满,多汗,头痛妄言。其人常伤于湿,因而中暑,湿热相搏,则发湿温。其脉阳濡而弱,阴小而急。治在太阳,不可发汗。汗出必不能言,耳聋,不知痛所在,身青面色变,名曰重。如此死者,医杀之耳。白虎加苍术汤主之。
□
〔《本》癸丑年,故人王彦龙作毗陵仓官。季夏时病胸项多汗,两足逆冷,谵语。医者不晓,杂进药已经旬日。予诊之,其脉关前濡,关后数。予曰∶当作湿温治之。盖先受暑,后受湿,暑湿相搏,是名湿温。先以白虎加人参汤,次白虎加苍术汤,头痛渐退,足渐温,汗渐止,三日愈。此名贼邪,误用药,有死之理。
有人难曰∶何名贼邪?予曰∶《难经》云五邪,有实邪、虚邪、正邪、微邪、贼邪。从后来者为虚邪,从前来者为实邪,从所不胜来者为贼邪,从所胜来者为微邪,自病者为正邪。又曰∶假令心病,中暑为正邪,中湿得之为贼邪。今心先受暑,而湿邪胜之,水克火,从所不胜,斯谓之贼邪,五邪之中最逆也。《难经》曰∶湿温之脉,阳濡而弱,阴小而急,濡弱见于阳部,湿气搏暑也;小急见于阴部,暑气蒸湿也。故经曰暑湿相搏,名曰湿温,是谓贼邪也。不特此也,予素有停饮之疾,每至暑月两足汗 未尝干,每服此药二三盏即愈。
□
〔海〕湿温汗少者,白虎加苍术;汗多者,白虎加桂枝。(白虎加桂枝方见疟。)
□
〔孙〕保庆门外有酒家姓姜者,善歌唱,孙爱之。忽数日不见,使人问之,则曰病久,将命绝。孙诊之,遍身皆润,两足冷至膝下,腹满,不省人事,六脉皆小弱而急。问其所服药,取而视之,皆阴病药也。孙曰∶此非受病重,药能重病耳。遂用五苓散、白虎汤十余帖,病少苏,再服全愈。姜氏既安,诣孙谢,因请问曰∶某得病剧,蒙尚药一治而苏,愿闻治法。孙曰∶汝病伤暑也,始则阳微,厥而脉小无力。众医谓阴病,遂用阴药,其病愈厥。予用五苓散,大利小便,则腹减;白虎解利邪热,则病愈。凡阴病胫冷,则臂亦冷,汝今胫冷臂不冷,则非下厥上行,所以知是阳微厥也。
□
〔《保》〕立夏之后,至立秋、处暑之间伤寒者,身多微凉,自汗,四肢沉重,谓之湿温,苍术石膏汤主之。(即白虎加苍术汤是也。)
苍术(半两) 石膏(三钱) 知母(二钱半) 甘草(一钱)
上 咀,水一盏,煎至一半,温服。谓内有湿也,多不欲饮水。如身热、脉洪、无汗、多渴者,热在上焦,积于胸中,宜桔梗散。(此非湿温证,乃热病也。)
薄荷 黄芩 甘草 栀子(各一钱) 桔梗(三钱) 连翘(二钱)
□
〔海〕消暑丹
上以醋五升,煮半夏,尽醋熬干,姜汁作糊,无见生水为丸,每服五十丸,熟水咽下。精意修治,用之极效。中暑为患,药下即苏。伤暑发热头痛,服之尤妙。夏月常服,止渴,利小便,虽饮水多,亦不为害。应是暑药,皆不及此。若痰饮停节,并用生姜汤下。入夏之后,不可缺此。
水浸蒸饼为丸弹子大,辰砂为衣。用姜汁醋点,新汲水化开服之。
□
〔丹〕暑风挟痰挟火实,可用吐法。
玉龙丸 治一切暑毒伏暑,腹胀疼痛,神效。
用无根水调丸。

- 暑病续法《医学纲目》
- 暑病论《温热暑疫全书》
- 暑病有宜用参者论《市隐庐医学杂着》
- 暑病论《伤寒总病论》
- 暑病章《医学妙谛》
- 暑病方论《温热暑疫全书》
- 暑病治例《仁斋直指方论(附补遗)》
- 暑病方二道《温热暑疫全书》
- 暑搏血崩《中医词典》
- 暑病的中医食疗《老年食养食疗》
- 暑产《中医词典》
- 暑病表证《伤寒总病论》
- 暑喘《中医词典》
- 暑病辨脉《温病正宗》
- 暑疮《温热暑疫全书》
- 暑病《温病正宗》
- 暑痘门主方《疡医大全》
- 暑病《明医杂着》
- 暑痘门主论《疡医大全》
- 暑病《中医词典》
- 暑毒失血《金匮翼》
- 暑病《圆运动的古中医学》
- 暑风《时病论歌括新编》
- 暑病《中医名词词典》
- 暑风《中医名词词典》
- 暑:第十四五苓散合天水散《河间伤寒心要》
- 暑风《时病论歌括新编》
- 暑(参绪论暑证)《张氏医通》
- 暑风《中医词典》
- 暑《陈氏幼科秘诀》
- 暑风《凌临灵方》
《医学纲目》
- 作者:楼英 朝代:明 年份:公元1565年
- 曹序
- 自序
- 序例
- 卷之一·阴阳脏腑部
- 卷之二·阴阳脏腑部
- 卷之三·阴阳脏腑部
- 卷之四·阴阳脏腑部
- 卷之五·阴阳脏腑部
- 卷之六·阴阳脏腑部
- 卷之七·阴阳脏腑部
- 刺灸通论(刺虚实刺寒热入治寒热法)
- 刺虚实
- 刺寒热(入治寒热法。)
- 卷之八·阴阳脏腑部
- 卷之九·阴阳脏腑部
- 卷之十·肝胆部
- 卷之十一·肝胆部
- 卷之十二·肝胆部
- 卷之十三·肝胆部
- 卷之十四·肝胆部
- 卷之十五·肝胆部
- 卷之十六·心小肠部
- 卷之十七·心小肠部
- 卷之十八·心小肠部
- 卷之十九·心小肠部
- 卷之二十·心小肠部
- 卷之二十一·脾胃门
- 卷之二十二·脾胃部
- 卷之二十三·脾胃部
- 卷之二十四·脾胃部
- 卷之二十五·脾胃部
- 卷之二十六·肺大肠部
- 卷之二十七·肺大肠部
- 卷之二十八·肾膀胱部
- 卷之二十九·肾膀胱部
- 卷之三十·伤寒部
- 卷之三十一·伤寒部
- 卷之三十二·伤寒部
- 卷之三十三·伤寒部
- 卷之三十四·妇人部
- 卷之三十五·妇人部
- 卷之三十六·小儿部
- 卷之三十七·小儿部
- 卷之三十八·小儿部
- 卷之三十九·小儿部
- 卷之四十·《内经》运气类注
- 《内经》运气类注序文
- 运气占候补遗序
- 运气占候
- 邵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