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病续法

《医学纲目》书籍目录

〔《活》〕中暑与热病,外证相似。但热病者脉盛,中暑者脉虚,以此别之。《甲乙经》云∶脉盛身寒,得之伤寒;脉虚身热,得之伤暑。盖寒伤形而不伤气,所以脉盛;热伤气而不伤形,所以脉虚。又有湿温与中暑同,但身凉不渴为异耳。

〔丹〕暑热病,用黄连香薷饮。挟痰者,加半夏;挟虚者,加参、 。或用清暑益气汤

〔《活》〕夏月发热恶寒,头疼,身体肢节痛重,其脉洪盛者,热病也。冬伤于寒,因暑气而发为热病,治热病与伤寒同。有汗宜桂枝汤,无汗宜麻黄汤。如烦躁者,宜大青龙汤。然夏月药性须带凉,不可大温,桂枝麻黄大青龙,须用加减。夏至前,桂枝黄芩半两。夏至后,桂枝、麻黄大青龙加知母一两,石膏二两,或加升麻半两。盖桂枝、麻黄汤性热,及暖处非西北之比,夏月服之,必有发黄、斑出之失。热病三日外,与前汤不瘥,脉势仍数,邪气犹在经络,未入脏腑者,桂枝石膏汤主之。此方夏至后,代桂枝证用。若加麻黄半两,可代麻黄、青龙证用也。若三月至夏,为晚发伤寒,栀子升麻汤亦可选用之。

桂枝石膏汤 治法见前论。有汗脉缓为桂枝证,无汗脉紧为麻黄、青龙证。

桂枝(半两,去皮) 石膏(一两,碎) 黄芩(半两) 甘草(炙,一两) 栀子(三钱) 白芍药 升麻 干葛 生姜(以上各三分)

上 咀,每服五钱半,水一盏半,煮至八分,去渣,食顷再服。若得汗,即停后服。

栀子升麻汤 治晚发伤寒,三月至夏为晚发。

生地(半斤,切碎) 栀子(十个) 升麻(一两半) 柴胡 石膏(各二两半)

上 咀,每服五钱,水一盏半,煎至八分顿服。病不解,更作。

〔垣〕静而得之为中暑,中暑者阴证,当发散也。或避暑热,纳凉于深堂大厦,得之者曰中暑。其病必头痛恶寒,身形俱急,肢节疼痛而烦心,肌肤大热无汗,为房室之阴寒所遏,使周身阳气不得伸越。世多以大顺散主之是也。(海藏云∶静而伤暑,恶寒脉沉细,静而湿胜伤形者,白虎加苍术汤主之。大顺散,见《局方》,甘草一钱半,干姜杏仁肉桂各一钱是也。)

动而得之为中热,中热者阳证,为热伤原气,非形体受病也。若行人或农夫,于日中劳役得之者,名曰中热,其病必苦头疼,发躁热,恶热,扪之肌肤大热,必大渴引饮,汗大泄,无气以动,乃为天热,外伤肺气,苍术白虎汤主之。(海藏云∶动而伤暑,身热、脉洪大,动而火胜伤气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活》〕中暑背寒面垢,手足微冷,烦渴口燥,倦怠,四肢不痛重,其脉微弱,按之无力白虎汤主之。(方见发热。)

〔《本》〕有人头痛身热,心烦燥渴,诊其脉大而虚。予授以白虎汤,数服愈。仲景云∶脉虚身热,得之伤暑。又云∶其脉弦细芤迟,何也。《素问》曰∶寒伤形,热伤气。盖伤气不伤形,则气消而脉虚弱,所谓弦细芤迟者,皆虚脉也。仲景以弦为阴,朱、庞亦云中暑脉微弱,则虚可知。

〔海〕脉虚身热,自汗恶寒者,中暑也,白虎加桂汤主之。(方见疟。)

〔《活》〕酒蒸黄连丸 治暑毒深伏,累取不瘥,无药可治,伏暑发渴者。

黄连(四两,以无灰酒浸蒸,干)

上为末,糊丸,熟水下三十丸。胸膈凉、不渴为验。

橘皮汤 治中暑痰逆恶寒。

橘皮(二两,去白) 生姜(一两) 枣子(五枚,去核) 甘草(炙,半两) 人参(一钱)竹茹(半升)

上分五服,每服水一盏二分,煮取八分,去渣热服。

竹叶石膏汤 治中暑不恶寒。(方见劳复。)

五苓散 治中暑,头痛,恶心,烦躁,心下不快。(方见渴。)

〔海〕若先饮冷,后伤暑者,五苓散主之。此必心下痞 ,生姜汤调服佳。或四君子汤调中,亦可。中和后,或小便不利,或茎中痛,宜服下方。

蒲黄(三钱) 滑石(五钱) 生甘草(一钱)

中 ,脉弦细芤迟,黄 汤主之。

人参白术 甘草 茯苓 芍药(各等分)

上 咀,每服三钱,水一大盏,生姜三片,煎至六分,去渣温服。

〔丹〕徐三官,六月间发热,大汗恶寒,战栗不自禁持,且烦渴。予曰∶此暑病。脉之皆虚微细弱而数。其人好赌,致劳而虚。遂以人参、竹叶作汤,调辰砂四苓散,八帖而安。

〔云〕口开前板齿干燥者,牙乃骨之精,今燥者骨热也,针药不能治,当灸大椎穴。

〔《活》〕湿温者,两胫逆冷,胸腹满,多汗,头痛妄言。其人常伤于湿,因而中暑,湿热相搏,则发湿温。其脉阳濡而弱,阴小而急。治在太阳,不可发汗。汗出必不能言,耳聋,不知痛所在,身青面色变,名曰重。如此死者,医杀之耳。白虎加苍术汤主之。

〔《本》癸丑年,故人王彦龙作毗陵仓官。季夏时病胸项多汗,两足逆冷,谵语。医者不晓,杂进药已经旬日。予诊之,其脉关前濡,关后数。予曰∶当作湿温治之。盖先受暑,后受湿,暑湿相搏,是名湿温。先以白虎加人参汤,次白虎加苍术汤,头痛渐退,足渐温,汗渐止,三日愈。此名贼邪,误用药,有死之理。

有人难曰∶何名贼邪?予曰∶《难经》云五邪,有实邪、虚邪、正邪、微邪、贼邪。从后来者为虚邪,从前来者为实邪,从所不胜来者为贼邪,从所胜来者为微邪,自病者为正邪。又曰∶假令心病,中暑为正邪,中湿得之为贼邪。今心先受暑,而湿邪胜之,水克火,从所不胜,斯谓之贼邪,五邪之中最逆也。《难经》曰∶湿温之脉,阳濡而弱,阴小而急,濡弱见于阳部,湿气搏暑也;小急见于阴部,暑气蒸湿也。故经曰暑湿相搏,名曰湿温,是谓贼邪也。不特此也,予素有停饮之疾,每至暑月两足汗 未尝干,每服此药二三盏即愈。

〔海〕湿温汗少者,白虎加苍术;汗多者,白虎加桂枝。(白虎加桂枝方见疟。)

〔孙〕保庆门外有酒家姓姜者,善歌唱,孙爱之。忽数日不见,使人问之,则曰病久,将命绝。孙诊之,遍身皆润,两足冷至膝下,腹满,不省人事,六脉皆小弱而急。问其所服药,取而视之,皆阴病药也。孙曰∶此非受病重,药能重病耳。遂用五苓散、白虎汤十余帖,病少苏,再服全愈。姜氏既安,诣孙谢,因请问曰∶某得病剧,蒙尚药一治而苏,愿闻治法。孙曰∶汝病伤暑也,始则阳微,厥而脉小无力。众医谓阴病,遂用阴药,其病愈厥。予用五苓散,大利小便,则腹减;白虎解利邪热,则病愈。凡阴病胫冷,则臂亦冷,汝今胫冷臂不冷,则非下厥上行,所以知是阳微厥也。

〔《保》〕立夏之后,至立秋、处暑之间伤寒者,身多微凉,自汗,四肢沉重,谓之湿温,苍术石膏汤主之。(即白虎加苍术汤是也。)

苍术(半两) 石膏(三钱) 知母(二钱半) 甘草(一钱)

上 咀,水一盏,煎至一半,温服。谓内有湿也,多不欲饮水。如身热、脉洪、无汗、多渴者,热在上焦,积于胸中,宜桔梗散。(此非湿温证,乃热病也。)

桔梗散

薄荷 黄芩 甘草 栀子(各一钱) 桔梗(三钱) 连翘(二钱)

上锉,每服五钱,水煮加竹叶。如大便涩,加大黄半两。

〔海〕消暑丹

半夏(一斤) 茯苓(半斤) 生甘草(半斤)

上以醋五升,煮半夏,尽醋熬干,姜汁作糊,无见生水为丸,每服五十丸,熟水咽下。精意修治,用之极效。中暑为患,药下即苏。伤暑发热头痛,服之尤妙。夏月常服,止渴,利小便,虽饮水多,亦不为害。应是暑药,皆不及此。若痰饮停节,并用生姜汤下。入夏之后,不可缺此。

又方,消暑丸 治头疼,恶心烦躁,消渴,霍乱

绿豆粉(四两) 石膏(四两) 白矾(枯) 硫黄(各一两)

水浸蒸饼为丸弹子大,辰砂为衣。用姜汁醋点,新汲水化开服之。

〔丹〕暑风挟痰挟火实,可用吐法。

玉龙丸 治一切暑毒伏暑,腹胀疼痛,神效。

硫黄 硝石 滑石 明矾(各一两)

用无根水调丸。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医学纲目》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医学纲目》书籍目录
  1. 暑病续法《医学纲目》
  2. 暑病论《温热暑疫全书》
  3. 暑病有宜用参者论《市隐庐医学杂着》
  4. 暑病论《伤寒总病论》
  5. 暑病章《医学妙谛》
  6. 暑病方论《温热暑疫全书》
  7. 暑病治例《仁斋直指方论(附补遗)》
  8. 暑病方二道《温热暑疫全书》
  9. 暑搏血崩《中医词典》
  10. 暑病的中医食疗《老年食养食疗》
  11. 暑产《中医词典》
  12. 暑病表证《伤寒总病论》
  13. 暑喘《中医词典》
  14. 暑病辨脉《温病正宗》
  15. 暑疮《温热暑疫全书》
  16. 暑病《温病正宗》
  17. 暑痘门主方《疡医大全》
  18. 暑病《明医杂着》
  19. 暑痘门主论《疡医大全》
  20. 暑病《中医词典》
  21. 暑毒失血《金匮翼》
  22. 暑病《圆运动的古中医学》
  23. 暑风《时病论歌括新编》
  24. 暑病《中医名词词典》
  25. 暑风《中医名词词典》
  26. 暑:第十四五苓散合天水散《河间伤寒心要》
  27. 暑风《时病论歌括新编》
  28. 暑(参绪论暑证)《张氏医通》
  29. 暑风《中医词典》
  30. 《陈氏幼科秘诀》
  31. 暑风《凌临灵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