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纲目》书籍目录

〔丹〕凡治嗽,未发,以扶正气为要;已发,以攻邪气为主。

尝治一中年男子久嗽,每发时不食数日,声撼四邻,百治不效。脉寸沉伏,关滑。遂于未发时,用人参白术当归地黄,以姜汁制之,栝蒌实陈皮茯苓黄芩黄连干姜些少煎汤,下青礞石丸。将发时,先用神秘沉香丸下之,次与前药中加杏仁枳实苏叶,倍栝蒌实煎服。一月后证减十分之八,后遂守此方渐安。凡治数人,皆以此法加减治之,皆得大效。气虚短气而喘,有痰亦短气而喘,不可用苦寒之药,火气盛故也。宜导痰汤千缗汤。阴虚,自少腹下火起冲于上而喘者,宜降心火补阴。有火炎上者,宜降心火,清肺金。有痰者,宜降痰下气为主。上气喘而躁者,为肺胀,欲作风水症,宜发汗则愈。有阴虚挟痰喘者,四物汤枳壳半夏,补阴降火。诸喘不止者,用椒目研极细一二钱,生姜汤调下劫之,气虚不用。又法,用萝卜子蒸熟为君,皂角烧灰等分为末,姜汁加炼蜜丸,如小豆大,每噙化五七十丸。劫止之后,因痰治痰,因火治火。气虚者,用人参、蜜炙黄柏麦冬地骨皮之类。气实人,因服黄 过多而喘者,用三拗汤以泻气。若喘甚者,须用阿胶。若久病气虚而发喘者,宜阿胶、人参、五味补之。新病气实而喘者,宜桑白皮、苦葶苈泻之。治哮专主于痰,宜吐法,不可用凉药,必带表散。

〔垣〕肺胀膨膨而喘咳,胸膈满壅盛而上奔者,于随证用药方中,多加五味子,人参次之,麦门冬又次之,黄连少许。如甚则交两手而督者,真气大虚也。若气短加黄 、五味子、人参,气盛去五味子、人参,加黄芩荆芥穗,冬月去荆芥穗,加草豆蔻仁。

〔仲〕火逆上气,咽喉不利,止逆下气,宜麦门冬汤主之。

麦门冬(七升) 半夏(一升) 人参(四两) 甘草(二两) 粳米(三合) 大枣(十二枚)

上六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温服一升,日三夜一服。

〔《保》〕天门冬丸 治妇人喘嗽,手足烦热,骨蒸寝汗,口干引饮,面目浮肿。

天门冬(十两,去心) 麦门冬(八两,去心) 生地(三斤,取汁为膏)

上三味为细末,膏子为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逍遥散下。逍遥散须去甘草加人参,或与王氏《博济方人参荆芥散亦得。如面肿不已,经曰∶面肿因风,故宜汗,麻黄桂枝可发其汗,后与柴胡饮子去大黄

《咳论》曰∶治脏者治其 ,治腑者治其合,浮肿者治其经,治 者治其土也,治合者亦治其土也,如兵围魏救赵之法也。

〔《本》〕治咳嗽上气喘急,以人参一味为末,鸡子清投新水调下一钱。昔有二人同走,一含人参,一不含,俱走三五里许,其不含者大喘,含者气息自如,此乃人参之力也。

上用门冬、五味、人参三味为主,治肺虚或自汗或少气而喘,盖圣药也。

予治一妇人五十余岁,素有痰嗽,忽一日大喘,痰出如泉,身汗如油,脉浮而洪,似命绝之状。予适在彼,速用麦门冬四钱,人参二钱,五味一钱五分,煎服,一帖喘定汗止,三帖后痰亦渐少。再与前方内加栝蒌仁一钱五分,白术当归芍药、黄芩各一钱,服二十余帖而安。此实麦门冬、五味、人参之功也。如自汗兼腹满,脉沉实而喘者,里实也,宜下之。

〔仲〕上气喘而躁者,属肺胀,欲作风水,发汗则愈。咳而上气,此为肺胀,其人喘,目如脱状,脉浮大者,

越婢加半夏汤主之。

麻黄(六两) 石膏(半斤) 生姜(三两) 大枣(十五枚) 甘草(一两) 半夏(半升)

上六味,以水六升,先煮麻黄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分温三服。

〔丹〕七三婶喘,遇冬则发,此寒包热也,解表则热自除。

枳壳(三钱,炒) 麻黄 防风 黄芩 桔梗(各二钱) 陈皮 紫苏(五叶) 木通(一钱半,通利九窍,治肺壅甚当)

上分四帖,煎取小半盏,热饮之。

治寒包热而喘,必用发散。

半夏 枳壳(炒) 桔梗 黄芩(炒) 紫苏 麻黄 杏仁 甘草如天寒,加桂枝

女子十二岁,自小喘嗽。

白术 陈皮 青皮(五钱) 麻黄 茯苓 木通 片芩(三钱) 苍术 桔梗(二钱) 干姜(一钱) 甘草(五分)

一男子年一十四岁,哮十日则发一遍。此疾在上焦,不得汗泄,正当九月十月之交,宜温散。仍与小胃丹佐之温散,加麻黄、黄芩。每帖用一钱半,入姜汁研细末,以水盏半煎,去渣饮之。每夜临卧时与小胃丹十二粒,津下之。

〔仲〕肺胀,咳而上气,烦躁而喘,脉浮者,心下有水,小青龙加石膏汤主之。

麻黄 芍药 桂枝 细辛 甘草 干姜(各三钱) 五味子 半夏(各半升) 石膏(二两)

上九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去上沫,纳诸药煎取三升,强人服一升,羸者减之,日三服,小儿服四合。

〔垣〕麻黄定喘汤 小儿寒郁喘,喉鸣,腹内鸣,坚满,鼻流清涕,脉沉急而数。

麻黄 草豆蔻 益智仁(各一两分半) 甘草 归身 红花 黄芩(生) 柴胡梢(各一分) 升麻 神曲(各五分)吴茱萸(二分) 苏木(半分) 全蝎(一个)

上 咀,分二服,水二大盏,煎至七分,去渣稍热服,食后。忌风寒。微微有汗效。

麻黄苍术汤 治秋暮冬天,每夜连声嗽不绝,大喘,至天明日高方缓,口苦,两胁下痛,卧而多惊,筋挛肢节痛,痰吐涎沫,日晚呵欠,不能饮食。

柴胡羌活苍术(各五分) 麻黄(一分) 防风根 甘草根(生) 归梢 黄芩(各四分) 熟甘草(三分)五味子(九分) 草豆蔻(六分) 黄 (一钱半)

上分二帖,水煎,去渣稍热服,临卧。

上发表治喘,前五方发寒包热也,后三方发外中皆寒也。

四磨汤 治七情郁结,上气喘急。

人参 槟榔 沉香 天台 乌药

上四味,各浓磨水,取七分,煎一二沸,放温服。加木香、枳壳,为六磨汤。有苦寒者,加丁香、桂亦可。

《衍义》云∶乌药槟榔气少走泄多,但不甚刚猛,与沉香同磨作汤,治胸中气膈甚当。

上解郁治喘。

〔丹〕一妇人与前方,发热得汗而喘定,夜半进少稀粥,喘再作,心痞口干,与下方。

半夏 枳实(炒,三钱) 黄连 白术(二钱) 木通 陈皮(各一钱半) 麻黄 紫苏(各一钱) 甘草(五分)

上 咀,姜水煎服。若阴虚痰喘急者,补阴降火,四物加枳壳、半夏。

平江洗伯宁,家丰,好内浓味,每年到四月九月内必发气喘,抬肩吐痰,脉沉涩而细数,诸医用平肺之药,数年不愈,如此者六七年。用人参生地黄膏,和当归牛膝肉苁蓉枸杞子、五味子、知母黄柏天门冬玄参末为丸,如桐子大。每服百丸,空心服,以救肺虚。又用阿魏、黄连、山楂、沉香、牛黄辰砂胆星、陈皮、神曲,糊为丸,如桐子大,临卧姜汤下三四十丸,治浓味。服讫,复用琼玉膏一剂,继服之而安。(琼玉膏方见劳瘵。)

治哮亦治积。鸡子略敲,损壳不损膜,浸尿缸内三四日,临夜煮食。(海藏《本草》云∶阴不足者,补之以味。)

〔罗〕喘则肺实 己未八月中,霖雨不止,时承上命治不怜吉歹元帅夫人,年逾五十,身体肥盛,因饮酒及乳过,腹胀喘满,声闻舍外,不得安卧,大小便涩滞,气口脉大两倍于人迎,关脉沉缓而有力。予思霖雨之湿,饮食之热,湿热大盛,上攻于肺,神气躁乱,故为喘满。邪气盛则实,实者宜下之,故制平气散以下之。

牵牛(二两,半生半熟,只取头末一两) 青皮(去白) 槟榔(各三钱) 陈皮(去白,半两) 大黄(七钱)

〔《内经》〕曰∶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泄之。故以白牵牛苦寒,泻气分湿热,上攻喘满,故以为君。陈皮苦温,体轻浮,理其肺气,青皮苦辛平,散肺中滞气为臣。槟榔辛温,性沉重,下痰降气,大黄苦寒,荡涤满实,故以为使。

上为细末,每服三钱,煎生姜汤一大盏,调下无时。一服减半,再服喘愈。止有胸膈不利,烦热口干,时时咳嗽,再与加减泻白散

桑白皮(一两) 地骨皮 知母 陈皮 青皮(各去白) 桔梗(去芦。各五钱) 黄芩(细锉、净) 甘草(炙。各三钱)

上件锉如麻豆大,每服五钱,水二大盏,煎至一盏,去渣温服,食后,数服良愈。华佗云∶盛则为喘,减则为枯。《活人》云∶发喘者,气有余也。凡看文本,须要会得本意,盛而为喘者,非肺气盛也;喘为气有余者,亦非肺气有余也。气盛当认作气衰,有余当认作不足。肺气果盛,又为有余,当清肃下行而不喘,以其火入于肺,衰与不足而为喘焉。故言盛者,非言肺气盛也,言肺中之火盛也。言有余者,非言肺气有余也,言肺中之火有余也。故泻肺以苦寒之剂,非泻肺也,泻肺中之火,实补肺也,用者不可不知。

〔罗〕槐角利膈丸 治风胜痰实胸满,及喘满咳嗽。

皂角(一两,酥炙,去皮弦子) 半夏 槐角(炒。各半两) 牵牛(一两半)

上同为细末,生姜汁面糊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食后,生姜汤送下。

定喘饼子 神验。

羌花(醋浸一宿,炒) 桑白皮(炒) 吴茱萸(炒) 马兜铃 陈皮(去白。各一两) 寒食面(三两)白牵牛(三两,半生半炒,取头末二两)

上为末,和匀,滴水丸,如樱桃大,捏饼子。取热灰半碗,在锅内同炒,饼子热,每夜服一饼,嚼烂,煎马兜铃汤下。如患人心头不快,加上一饼或两饼,至微明利下,神效。妇人有胎,不可服。

洞虚子神秘沉香丸 下痰喘。(方见痰饮门。)

〔仲〕膈间支饮,其人喘满,心下痞坚,面色黧黑,其脉沉紧,得之数十日,医吐之不愈。木防己汤主之。虚者即愈,实者三日复发,与不愈者,宜木防己汤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主之。

木防己(三两) 石膏(十二枚,如鸡子大) 桂枝(二两) 人参(四两)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温再服。

木防己加茯苓芒硝汤

防己 桂枝(各二两) 人参(四两) 茯苓(四两) 芒硝(三合)

上五味,水六升,煮二升,去渣,纳芒硝,再微煎,分温再服。微利即愈。

〔丹〕喘急有风痰者,《妇人大全》千缗汤

半夏(七个,炮制四片,破之) 皂角(去皮尖) 甘草(炙。各一寸) 生姜(如指大)

上用水一碗,煮去半,顿服。一方不用甘草,但用半夏末一两,皂角去皮弦半两,生姜七片,同入纱袋中,水三升,煎至一盏五分,以手揉洗,取清汁,分作三服,并服二服,效。

〔云〕四七汤 治痰涎咽喉中上气喘逆,甚效。(方见咽喉条。即仲景治妇人胸中如有炙脔,半夏浓朴汤。)

〔《保》〕半夏丸 治因伤风而痰作喘逆,兀兀欲吐,恶心欲倒。

半夏(一两) 槟榔(三钱) 雄黄(三钱)

上为末,姜汁浸蒸饼为丸,桐子大。每服三十五丸,姜汤下。小儿丸米大。

〔《经》〕定喘化痰。猪蹄甲四十九个,净洗控干,每个指甲内入半夏、白矾各一字,装罐子内,封闭,勿令烟出,火 通赤,去火毒,细研,入麝香一钱匕。有上喘咳嗽,用糯米饮下,小儿五分,至妙。

〔《简》〕治喘急。用桔梗一两半,捣罗为末,童便半升,煎取四合,去渣温服。

凡治喘,正发时无痰,将愈时却吐痰者,乃痰于正发之时,闭塞不通而喘甚,当于其时开其痰路,则易安也。宜此方桔梗之类,及枳壳、栝蒌实、杏仁、苏叶、前胡等,引出其痰。候痰出喘退,却调其虚实,虚者补以参、 、归、术,实者泻以沉香滚痰丸之类是也。

〔河〕人参半夏丸 化痰定喘。(方见咳喘。予平日用此方治久喘未发时服此丸,已发时用沉香滚痰丸微下之,累效。)

〔世〕火喘。用白虎汤加栝蒌仁、枳壳、黄芩,神效。

〔《保》〕玉散 治痰热而喘,痰涌如泉。

寒水石 石膏(各等分)

上细末,人参汤下三钱,食后服。

〔仲〕支饮不得息,用葶苈大枣泻肺汤卞之。(方见肺。此方效验甚捷,但虚人忌服。)

〔丹〕紫金丹哮喘遇冷发者用之。

猪肉(三十两) 砒霜(明亮者一两,研细)

上将肉切如骰子大,用砒末入肉内拌匀,分肉为六分,每分用纸筋黄泥包之,用火烘令泥干,又用白炭火于无人处 ,青烟出尽为度,放地上一宿,研极细,用汤浸蒸饼丸,如绿豆大,用清茶吞下,大人二十丸,小儿十丸,量虚实用之。

哮喘遇冷则发者有二证。

其一属中外皆寒。治法乃东垣参苏温肺汤、调中益气加茱萸汤及此方紫金丹劫寒痰者是也。其二属寒包热。治法乃仲景、丹溪用越婢加半夏汤等发表诸方之类,及预于八九月未寒之时,先用大承气汤下其热,至冬寒时无热可包,自不发者是也。

〔丹〕金丹 治哮嗽遇浓味发者用之。

萝菔子(淘净,蒸令熟,晒干为末,一两) 猪牙皂角(火烧过,以碗覆地上,作灰末,三钱)

上为末,拌匀,用姜汁浸蒸饼丸,如萝卜子大。每服三十粒,慢咽下。一方劫喘,用姜汁蜜炼丸,桐子大。

每七八十丸,噙下,止之。

〔瑞〕化痰丸 快脾顺气,化痰消食,治久喘或作或止者,甚妙。

半夏(洗) 南星(去皮膜) 白矾 皂角(切碎) 生姜

上各一斤,用水煮南星,无白点为度,拣去皂角不用,将生姜切作片,同半夏、南星晒干,无日色火焙。

再加∶

青皮(去穣) 陈皮(去白) 紫苏子(炒) 萝卜子(炒,另研) 干葛 杏仁(去皮尖,另研)神曲(炒) 麦 (炒) 山楂附子(去毛)

上各半斤,净与前药合和一处,研为细末,生姜汁浸蒸饼打糊为丸,如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临卧食后茶汤送下。

〔仲〕病患饮水多,必暴喘满。

〔洁〕白术散 治夏月饮冷酒,生痰膈满。(方见咳脾肺条。)

〔丹〕喘而心痛。油炒半夏为末,粥丸,姜汤下三十丸。

哮嗽必用吐法。吐药中用醋多,不用凉药。

子和稀涎散(方见治法门上实条。)

〔世〕治喘。用古文钱七个,盐梅七个,水一盏,同浸二宿,每服一呷,空心,良久吐出恶痰而效。

〔垣〕病机云∶诸痿喘呕,皆属于上。辨云∶伤寒家论喘呕,以为火热者,是明有余之邪中于外,寒变而为热,心火太旺攻肺,故属于上。又云∶膏粱之人,奉养太过,及过爱小儿,亦能积热于上而为喘咳,宜以甘寒之剂治之。《脉经》又云∶肺盛有余,则咳嗽上气,喘渴烦心,胸满短气,皆冲脉之火行于胸中而作也。系在下焦,非属上也。盖杂病不足之邪,起于有余病机之邪,自是标本病传,多说饮食劳役,喜怒不节,水谷之寒热,感则害人六腑,皆由中气不足,其 胀腹满,咳喘呕,食不下,皆以大甘辛热之剂治之,则立已。令立热喘、寒喘二方于后。

人参平肺散 治心火刑肺,传为肺痿,咳嗽喘呕,痰涎壅盛,胸膈痞闷,咽嗌不利。

桑白皮(一钱) 知母(七分) 甘草(炙,五分) 茯苓(四分) 地骨皮(五分) 天门冬(四分)青皮(三分) 五味子(三十粒) 陈皮(三分) 人参(五分)

上 咀,只作一服,水煎,食后温服。如热甚加黄芩四分,紫苏叶、半夏各五分。

参苏温肺汤 治形寒饮冷则伤肺,喘,烦心,胸满短气不能宣畅。

人参 肉桂 甘草 木香 五味子 陈皮 半夏(制) 桑白皮 白术 紫苏茎叶(各二两)白茯苓(一两)

上 咀,每服五钱,水一盏半,生姜三片,煎至七分,去渣,食后温服。如冬寒每服不去节麻黄半分,先煎去沫,下诸药。

〔丹〕喘有阴虚自小腹下火起而上者,亦有痰火冲上者,宜四物汤青黛竹沥、陈皮,入童便煎服。

〔垣〕调中益气汤加减法。(方见治虚实条。)

如秋冬月胃脉四道为冲脉所逆,并胁下少阳脉二道而反上行,病名曰厥逆,其证气上冲咽不得息,而喘息有音不得卧,加茱萸五分或一钱,汤洗去苦,观厥气多少而用之。如夏月有此证,为大热也,盖此证随四时为寒热温凉,宜以酒黄连、酒黄柏、酒知母各等分为细末,熟汤丸如桐子大,每服二百丸,白汤送下,空心服,仍多饮热汤,服毕少时,便以美食压之,使不得胃中停留,直至下元以泻冲脉之邪也。大抵治饮食劳倦所得之病,乃虚劳七损证也,当用温平甘多辛少之药治之,是其本法也。如时上见寒热病,四时症也。又或将理不如法,或酒食过多,或辛热之食作病,或寒冷之食作病,或居大寒大热之处益其病,当临时制宜,暂用大寒大热治法而取效,此从权也,不可以得效之故而久用之,必致夭横矣。《黄帝针经》曰∶从下上者,引而去之。上气不足,推而扬之。盖上气者,心肺上焦之气,阳病在阴,从阴引阳,宜以入肾肝下焦之药引甘多辛少之药,使升发脾胃之气,又从而去邪气于腠理皮毛也。又曰∶视前痛者,当先取之。是先以缪刺泻其经络之壅塞者,为血凝而不流,故先取之而后治他病。

加减泻白散 治阴气在下,阳气在上,咳呕喘促。

桑白皮(一两) 青皮(二两) 茯苓(三钱) 地骨皮(七钱) 甘草 陈皮 五味 人参(各五分)

上 咀,每服四钱,水一盏半,入粳米数十粒同煎,去渣温服,食后。

平居则气平和,行动则气促而喘者,亦冲脉之火。予族兄六旬有余,素有喘证,或唾吐血痰,平居时则不喘,稍行动则气促喘急。以黄柏知母滋肾丸,空心服七八十丸,其证大减。此黄柏、知母能泄冲脉之火者,如此效也。

〔丹〕治卒上气喘鸣息便欲死者,研韭汁饮一升,瘥。盖韭去胸中恶血滞气。

〔《食》〕主上气咳嗽,胸膈妨满气喘。桃仁二两去皮尖,以水一升,研取汁,和粳米二合,煮粥食之。

诸气愤郁,皆属于肺。(全文见诊 王注云∶愤,谓愤郁奔迫也。)

〔《简》〕治肺气喘嗽。马兜铃二两,只用里面子,去壳,秋石半两,入碗内和匀,慢火炒干,甘草一两炙,二味为末一钱,水一盏,煎六分,温呷,以药末含,咽津亦得。(《衍义》云∶治肺气愈。)

〔垣〕加减三奇汤 治咳气喘上气,痰涎喘促,胸膈不利。

桔梗 半夏 陈皮 甘草 青皮 杏仁 人参 五味子(各等分)

上 咀,每服四钱,水二盏,姜二片,煎至一盏,去渣,通口食后服。

〔罗〕紫参散 治形寒饮冷伤肺,喘促痰涎,不得安卧。

粟壳(一两,蜜炒黄色) 麻黄 桔梗 紫参 甘草(炙) 五味(各五钱)

上 咀,每服四钱,水二盏,姜三片,同煎去渣,食后服。

〔云〕清金汤 治男妇不拘远近肺气咳嗽,上气喘急,喉中涎声,胸满气逆,坐卧不安,饮食不下。

粟壳(蜜炙) 人参 甘草(各半两) 陈皮 茯苓 杏仁 阿胶(炒) 五味子 桑白皮 薏苡仁 紫苏 百合 贝母(去心) 半夏曲 款冬花(各一两)

上 咀,每服五钱,姜三片,枣二枚,乌梅一个,水煎,临卧服。

肺虚则少气而喘。经云∶秋脉者肺也。秋脉不及,则喘,呼吸少气而咳,上气见血,下闻病音。其治法则门冬、五味、人参之属是也。肺痹肺积,则久喘而不已。经云∶淫气喘息,痹聚在肺。又云∶肺痹者,烦满喘而呕,是肺痹而喘。治法或表之,或吐之,使气宣通而愈也。《难经》又云∶肺之积名息贲,在右胁下如杯,久不已,令人喘咳,发肺痈。治法则息贲丸能磨其积是也。

胃喘则身热而烦。经云∶胃为气逆。又云∶犯贼风虚邪者阳受之,阳受之则入六腑,入六腑则身热不时卧,上为喘呼。又云∶阳明厥则喘而 , 则恶人,或喘而死者,或喘而生者,何也?厥逆连脏则死,连经则生是也。 ,王注谓热内郁而烦。凡此胃喘治法,宜加减白虎汤之类是也。

肾喘则呕咳。经云∶少阴所谓呕咳上气喘者,阴气在下,阳气在上,诸阳气浮,无所根据从,故呕咳上气喘也。东垣治以泻白散是也。

运气 喘者有三∶

一曰金助肺盛而喘。经云∶岁金太过,病甚则喘咳气逆,肩背痛。又云∶岁金太过曰坚成,坚成之纪,其病喘喝,胸凭仰息。治以温剂是也。

二曰火攻肺虚而喘。经云∶岁火太过,炎暑流行,肺金受邪,民病少气咳喘,上临少阴少阳,咳喘息鸣。

又云∶少阴司天,热淫所胜,病寒热喘咳,甚则肺胀,大腹满膨膨而喘咳。又云∶少阴在泉,热淫所胜,病气上冲胸,喘不能久立。治以咸寒是也。

三曰风火为气逆。经云∶木太过曰发生,发生之纪,上微则其气逆是也。

〔《灵》〕黄帝曰∶卫气之留于腹中,搐积不行,苑蕴不得常所,使人肢胁胃中满,喘呼逆息者,何以去之?伯高曰∶其气积于胸中者,上取之;积于腹中者,下取之;上下皆满者,傍取之。黄帝曰∶取之奈何?伯高对曰∶积于上,泻大迎天突、喉中;积于下者,泻三里与气冲;上下皆满者,上下取之,与季胁之下一寸。重者,鸡足取之。诊视其脉大而弦急,及绝不至者,及腹皮急甚者,不可刺也。(卫气失常论 难足取之者,正入一针,左右斜入二针,如鸡之足三爪也。东垣云,大不可刺者宜灸也,一则沉寒痛冷,二则无脉知阳绝也,三则腹皮急而阳陷也,舍此三者,余皆不得灸。若病在两寸者及腹皮急甚者,当从阴引阳取穴于腹募,五脏病取五脏募,六腑病取六腑募。若病在两尺脉者,当从阳引阴,取穴于背 ,五脏病取五脏 ,六腑病取六腑 。元气病取六腑 募,筋骨有形病者取五 募。其病不在天之阳,不在地之阴,在腹中者,故取季胁下一寸。元气病取之右,筋骨病取之左,故在中者旁取之。此其理也,灸者认取之。)

〔《灵》〕黄帝曰∶刺节言振埃,夫子乃言刺外经,去阳病,余不知其所谓也,愿卒闻之。岐伯曰∶振埃者,阳气大逆,上满于胸中,愤 肩息,大气逆上,喘喝坐伏,病恶埃烟,KT ,不得息,请言振埃,尚疾于振埃。黄帝曰∶善。取之何如?岐伯曰,取之天容。黄帝曰∶其咳上气,穷 胸痛者,取之奈何?岐伯曰∶取之廉泉。黄帝曰∶取之有数乎?岐伯曰∶取天容者,无过一里,取廉泉者,血变而止。帝曰∶善哉(刺节真邪篇KT ,于结反。阳迎头痛,胸满不得息,取之人迎。(寒热病篇阳迎,阳逆也。)气逆上,刺膺中陷者与下胸动脉。(杂病篇)

刺灸 喘 满有六法∶

其一取阳气,上四节经文所言者是也。

其二取肺。经云∶肺手太阴之脉,是动则病肺胀满膨膨而喘咳,缺盆中痛,甚则交两手而瞀。所生病者,咳上气喘渴,烦心,胸满,视盛虚热寒陷下取之也。又云∶邪在肺则皮肤痛,寒热上气喘,汗出咳动肩背,取之膺中外 背三节五椎之傍,以手疾按之,快乃刺之,取之缺盆之中以越之。又云∶肺病者,喘咳逆气,肩背痛,取其经太阴足太阳之外,厥阴内血者。王注谓内外之间,是足少阴经也。又云∶肺藏气,气有余则喘咳上气,泻其经隧,无伤其经,无出其血,无出其气。杨注谓经隧为列缺穴也。又云∶气乱于肺,则俯仰喘喝,接手以呼取之,手太阴荥足少阴输是也。

其三取大肠。经云∶腹中常鸣,气上冲胸,喘不能久立,邪在大肠,刺肓之原巨虚上廉三里。又云∶邪客手阳明之络,令人气满,胸中喘息而支 ,胸中热,刺手大指次指爪甲上去端如韭叶各一 ,左取右,右取左,如食顷已是也。

其四取肾。经云∶肾病者,喘咳身重,寝汗出,憎风,取其经少阴太阳血者是也。

其五取脾。经云∶气满胸中喘急,取足太阴大指之端,去爪甲如韭叶,寒则留之,热则疾之,气下乃止。

其六取脾喘。《内经》详文具痹。

〔《千》〕灸嗽。两乳黑白际二穴,脊后三穴。尝灸族侄喘,灸后一月,喘发,大吐痰一桶许而安。(见效针灸条下。)

〔《玉》〕治喘哮∶天突(针入向下五分,泻五吸) 中(三分,三呼) 旋玑(三分,泻三吸)气海 府(一分,沿皮向外一寸半,泻六吸) 乳根(一分,沿皮向外一寸半,泻一吸)

〔《摘》〕五膈气喘息不止∶中脘(八分) 期门(凡剌腹部,气虚人内息六七口,下入丹田,闭气剌之)

〔《集》〕哮喘,灸刺上穴不愈者,可选用之∶膏肓 关元 中脘 三里 百劳 肾 (各灸之。) 支沟大陵

〔东阳〕哮喘,诸穴选用之∶天容 噫嘻 气舍 扶突 太白(剌) 魄户 中府 大包 中 云门 石门 期门(各灸之)

〔《怪穴》〕气喘∶乳中(在乳下肋中针入一分,沿皮向后一寸半,泻之)

〔桑〕哮喘∶丰隆(三寸半)

〔洁〕喘满痰实,口中如胶∶太溪

〔《甲》〕喘少气不足以息,腹满,大便难,时上走,胃中鸣,胀满,口舌干,口中吸吸,善惊,咽中痛,不可内食,善怒恐不乐,大钟主之。咳,肠下积聚而喘逆,卧不安席,时寒热,期门主之。

〔《流注》〕气促喘∶天突

〔《甲》〕喘逆鼽衄,肩胛内廉痛,不可俯仰, 季胁引少腹而痛胀,噫嘻主之。

〔《怪穴》〕妇人血弱气喘∶气中(在气海旁一寸半,针入二寸半,先补后泻。)

〔成〕喘者,肺主气,形寒饮冷则伤肺,故其气逆而上行,冲急喝喝而息数,张口抬肩,摇身滚肚,是为喘也。喘鸣肩息者,脉实大也,缓则生,急则死。(全文见小儿喘 王注云∶缓谓纵缓,急谓弦急,非来往之缓急也。)

〔《脉》〕上气喘息低昂,其脉滑,手足温者生,脉涩,四肢寒者死。

〔丹〕哮喘必用薄滋味。

凡下痰走喘诸方,施之形实有痰者,神效。若阴虚而脉浮大按之涩者,不可下,下之必反剧而死也。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医学纲目》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医学纲目》书籍目录
  1. 《医学纲目》
  2. 《医学传灯》
  3. 《医学纲目》
  4. 《重订灵兰要览》
  5. 《医学纲目》
  6. 《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
  7. 《医宗金鉴》
  8. 《杂病治例》
  9. 《续名医类案》
  10. 《产鉴》
  11. 《续名医类案》
  12. 《中医词典》
  13. 《续名医类案》
  14. 《医理真传》
  15. 《医学入门》
  16. 《育婴家秘》
  17. 《医述》
  18. 船虹《名医别录》
  19. 《医述》
  20. 船虹《证类本草》
  21. 《医述》
  22. 船虹《新修本草》
  23. 《杂病广要》
  24. 船虹《千金翼方》
  25. 《证治准绳·幼科》
  26. 船底苔《得配本草》
  27. 《证治准绳·幼科》
  28. 船底苔《证类本草》
  29. 《张氏医通》
  30. 船底苔《食疗本草》
  31. 《证治准绳·类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