痘渴泻
□
〔丹〕陈牙儿十九岁,出痘有红 ,吐泻而渴。
苍术(一钱) 白术(三钱) 黄 (一钱半) 陈皮(二钱) 茯苓 甘草(炙) 缩砂 当归(各一钱半)
姜三片,同煎服。
从子六七岁时患疮痘,发热微渴,自利。一小方脉视之,用木香散,每帖又增丁香十粒,予窃疑焉。观其出迟,因问,自利而气弱,察其所下皆臭滞陈积,因肠胃热蒸而下也,恐非有寒而虚,遂急止之,已投一帖矣。继以黄连解毒汤加白术与十帖,以解丁香之热,利止疮亦出,其后肌常有微热,而手足生痈疖,与凉剂调补,逾月而安。
一男子十余岁出痘,热时出,根脚密,呕吐不食,腰背骨节痛,大渴喉痛,腹亦痛,全不食者半月余,脉浮弦洪而数。与参、 、归、术、炙甘草、陈皮、半、茯、生姜煎服之。至五日色淡,又加桂些少,归、 再用酒制。至七日痒甚,加丁香三粒,附子些少,痒止。至八日九日渴大作而腹泄泻,痒甚,至十日寒战,遂用白术为君, 、陈、苓、炙甘、芩、归为臣。至十一日不靥,或痒或谵语,但守前药。半月后,自吐出痰多而安。
□
〔陈〕十一味木香散 治疹痘腹胀渴,其效如神。(必须密察的是寒症,六脉虚细,身不甚热,或发寒,或呕吐,肚腹痛,或身体四肢俱冷者,可用此方。出《集验》。)
木香 大腹皮 人参 官桂 赤茯苓 青皮(去白) 前胡 诃子皮 半夏 丁香 甘草(炙。各三两)
上 咀,每服二钱,水一盏,姜三片,煎,空心温服。
异功散《集验方》,疮痘头温足冷,腹胀泻渴。(方见痘出不快。)
张巽之云∶吐泻渴少食为里虚,异功散减官桂主之。此症泻渴,不可吃蜜水。痘出之间不光泽,不起发,根窠不红,或泻渴,或腹胀,或气促,是为表里俱虚,与异功散,送下七味肉豆蔻丸治之。(异功散方见痘出不快。)

- 痘渴泻《医学纲目》
- 痘渴《医学纲目》
- 痘溃不能着席《奇效简便良方》
- 痘咳嗽《保婴撮要》
- 痘癞《中医词典》
- 痘科论《医学源流论》
- 痘癞《证治准绳·幼科》
- 痘科纲领《医述》
- 痘烂《中医词典》
- 痘科伏毒急于闷症说《吴医汇讲》
- 痘烂《医宗金鉴》
- 痘科《眉寿堂方案选存》
- 痘烂《冯氏锦囊秘录》
- 痘疥《秘传证治要诀及类方》
- 痘烂《外科心法要诀》
- 痘解《儿科萃精》
- 痘烂生蛆《古今医统大全》
- 痘窖《冯氏锦囊秘录》
- 痘烂生蛆《奇效简便良方》
- 痘浆种法《幼科种痘心法要旨》
- 痘烂生蛆《奇方类编》
- 痘浆种法《医宗金鉴》
- 痘里疮疡《外科大成》
- 痘浆法《中医词典》
- 痘里发丹《医宗金鉴》
- 痘将出《奇效简便良方》
- 痘里发丹《外科心法要诀》
- 痘夹疹《中医词典》
- 痘里夹瘿《医宗金鉴》
- 痘夹麻出《麻科活人全书》
- 痘里夹瘿《外科心法要诀》
《医学纲目》
- 作者:楼英 朝代:明 年份:公元1565年
- 曹序
- 自序
- 序例
- 卷之一·阴阳脏腑部
- 卷之二·阴阳脏腑部
- 卷之三·阴阳脏腑部
- 卷之四·阴阳脏腑部
- 卷之五·阴阳脏腑部
- 卷之六·阴阳脏腑部
- 卷之七·阴阳脏腑部
- 刺灸通论(刺虚实刺寒热入治寒热法)
- 刺虚实
- 刺寒热(入治寒热法。)
- 卷之八·阴阳脏腑部
- 卷之九·阴阳脏腑部
- 卷之十·肝胆部
- 卷之十一·肝胆部
- 卷之十二·肝胆部
- 卷之十三·肝胆部
- 卷之十四·肝胆部
- 卷之十五·肝胆部
- 卷之十六·心小肠部
- 卷之十七·心小肠部
- 卷之十八·心小肠部
- 卷之十九·心小肠部
- 卷之二十·心小肠部
- 卷之二十一·脾胃门
- 卷之二十二·脾胃部
- 卷之二十三·脾胃部
- 卷之二十四·脾胃部
- 卷之二十五·脾胃部
- 卷之二十六·肺大肠部
- 卷之二十七·肺大肠部
- 卷之二十八·肾膀胱部
- 卷之二十九·肾膀胱部
- 卷之三十·伤寒部
- 卷之三十一·伤寒部
- 卷之三十二·伤寒部
- 卷之三十三·伤寒部
- 卷之三十四·妇人部
- 卷之三十五·妇人部
- 卷之三十六·小儿部
- 卷之三十七·小儿部
- 卷之三十八·小儿部
- 卷之三十九·小儿部
- 卷之四十·《内经》运气类注
- 《内经》运气类注序文
- 运气占候补遗序
- 运气占候
- 邵跋